秦始皇二十二歲親政,用一年多時間迅速處置內亂獨攬大權後,就正式開啟了他圖謀已久的滅六國大戰。那麼,這位剛即位的年輕君王,會先拿誰開刀呢?
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可供秦始皇選擇的首戰目標應是韓、魏、趙、楚四國。韓、魏最弱;楚國較強;趙國則是六國中最強,是他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
如果說韓、魏是任人捏的軟柿子,那麼趙就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一般來說,作為一個沒多少經驗的年輕人,恐怕誰都會先挑「軟柿子」作歷練對手。但年輕的秦始皇卻剛好相反,他竟先拿最難啃的「硬骨頭」趙國來開刀。不過從這一點看,卻顯示出他有著過人的謀略、膽識和魄力。
數百年來,七國爭雄,混戰不休。當秦國稱雄,其餘六國常合縱抗秦,致使秦東出統一之路頻頻受阻。而秦始皇一出手就先擊最強,不但可徹底破滅六國的合縱戰略,還可「殺雞儆猴」,瓦解他國鬥志,從而加快天下一統的進程。秦始皇年紀輕輕,便有如此雄才大略,實在讓人驚異。
趙國這塊硬骨頭有多難啃,從秦滅趙所需的時間就可知道。秦始皇三十九歲才滅掉六國,從他親政算起,歷時十七年,若去掉他處置內亂的時間,滅六國實際所需的時間應是十五年。而他為滅趙國,卻用了整整八年。
這八年中,因趙有李牧、龐煖、司馬尚等名將,前六年秦屢次攻趙均被擊退;第七年,秦派名將王翦率全部主力全力攻趙,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仍相持近一年。後因趙王聽信讒言派人替代並處死李牧,同時免掉了司馬尚,秦軍才得以勢如破竹,一舉滅趙。《史記·趙世家》這樣記載:「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匆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匆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 八年十月,邯鄲為秦。 」
秦始皇的「殺雞儆猴」策略也取得了奇效。秦在全力攻趙過程中雖無暇他顧,但魏攝於秦之威勢,竟主動向秦進獻出麗邑;秦滅趙後攻魏,只「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便「請降」了,可說是兵不血刃,就滅了魏國。
至於韓,其國人對秦也是聞風喪膽。比如在秦軍主力攻趙時,韓南陽郡代理郡守騰竟主動向秦獻出了其所轄屬地。秦始皇任他為內史後派他率軍攻韓,只用一年時間,就俘獲了韓王安。韓國於是滅亡。
可以這樣說,秦始皇先拿六國中戰力最強的趙國開刀,可謂是「一箭三雕」,一舉就滅掉了趙、韓、魏三國。可見秦始皇先打「硬骨頭」的策略是何等高明。他不惜用八年時間傾全國之力去滅最強的趙國,最主要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全面瓦解各國之人的鬥志,從而加速天下一統的進程。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滅趙後不過七年,他就滅掉了其餘諸國。由此可知,國家的強弱,不在人的多寡,關鍵看人心,一旦國人心無鬥志,畏強示弱,也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秦始皇滅六國的第一步:不是用兵攻城,而是用錢開路
秦始皇13歲即位,十年磨一劍,親政1年後初露霸王鋒芒;他磨劍要對付誰?
秦始皇生逢亂世,是結束亂世的英雄,孔子說:時勢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