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吞併六國的理由:剛開始還有點意思,後來就胡攪蠻纏了

2020-12-12 斯文卿相

戰國,徵伐加劇,矛盾加深,在打仗的同時,出於「兵以義勝」的緣故,列國為了佔個「義」,為了充分表明自己發動戰爭的合理性、正義性,彼此間就開始了互懟模式。

怎麼個互懟法?

秦始皇

六國罵秦國為蠻夷之邦,虎狼之國,秦國當然也沒閒著,更何況,到了戰國末期,也就是秦始皇,當然,這時候還應該叫秦王嬴政,總之,到了秦始皇掌權的時候,六國經秦國幾代君王的打擊,基本上都變成了病入膏肓的大蟲,雖然有時候還能強提精神支吾兩聲。

但那兩聲,再也沒有當年虎嘯山林的威風,更多的,仿佛垂死掙扎的哀鳴。

六國對秦已經無可奈何,於是呢,秦始皇適時調整下戰略,將秦昭襄王時還在堅持的「蠶食天下」改為「鯨吞天下」

一句話,自東周以後,列國相互糾纏,紛爭不休的局面也到了結束的時候,有人說,古代,天底下最愛丟的一種動物叫做鹿。

當年夏失其鹿,商得之;商失其鹿,周得之;如今鹿又不小心走丟,根據鄒衍之陰陽五行說的原理,該著秦走一回大運了。

然而這個大運該怎麼走呢?

六國

很簡單,吞併六國,致使可愛的梅發怒無處可去,它不就乖乖的到秦始皇的碗裡來了嗎,唔,主意不錯,但唯一的問題是 ,怎麼吞併六國呢? 二話不說,上去就是個幹!

不成,一來容易引起群毆,亂了吞併六國的章法;二來呢,六國君王或者沒什麼意見,但天底下的老百姓會怎麼看。

畢竟,得鹿之後,還是要跟他們一起過日子的,說白了,必須得有個旗號,得有個藉口,於是呢,秦始皇就為這件事開動腦筋了。

但你以為 秦始皇為這事兒想了很久嗎?

稱臣

《史記·秦始皇本紀》當中說:

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籓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什麼意思?

簡單點說,韓王原本打算成為秦國的藩臣,後來不小心後悔,背棄了約定,所以我滅了他:

趙王本來和大秦籤訂了友好條約,大秦都歸還了趙國的質子,本來想兩家和和氣氣的太平下去,未曾想回去後他就反了悔,背棄了約定,所以,我滅了他。

魏王最初說定是要臣服秦國的,可後來也反了悔,背棄了約定,所以,我滅了他;

至於楚王,原本說好獻青陽以西,未曾想後來又後了悔,背棄了約定,所以,我滅了他。

從上述這段內容看?

荊軻

秦始皇可真是懶惰啊,一個「背盟」及其相似的「背約」、「畔約」用了四回,雖然有點話說三遍,狗都不愛,但也算是個理由,剛開始的理由,還有點意思?

至於後來?

燕國不用說了,燕太子丹指使荊軻刺秦,讓幾隻小鳥在秦始皇眼前盤旋了很久,實在是很可惡的罪過,理由是現成的,因此,必須得「滅其國」

而齊國,曾經和秦昭襄王一起稱帝,甚至秦國每滅一國,他都要派使前來恭賀,以為會生生世世好到天上的齊國,冤不冤。

不過嗅到了點不尋常的氣息,派了點軍隊,加強了一下邊境守備,結果,就叫秦始皇斥之為「欲為亂」,打算造反,萬般無奈,就只能發兵「虜其王,平齊地」。

事已至此,天底下亂溜達的那隻鹿,終於乖乖的落到秦始皇手裡,並且再也沒人跟他們吵嘴。

於是,天下就太平了。

所以,秦始皇吞併六國的理由:剛開始還有點意思,後來就胡攪蠻纏了。

到了最後,秦國,秦始皇之所以如此「懶惰」,懶的連個像樣的藉口都不肯找,原因無他,強力之下,話語權掌握在他手裡,對這樣的人,還指望能心平氣和的講什麼道理嗎?

對付的辦法只能是司馬懿論將當中的五句話:

為將之道有五,能戰則戰,不能戰則走,不能走則守,不能守則降,不能降則死。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參考文獻:《史記》、《劍橋秦漢史》等

相關焦點

  • 秦統一六國,功勞最大的並不是秦始皇,這個人大部分人不認識
    說起秦始皇,絕大部分人腦海當中會迸現出一個詞——「千古一帝」,而且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度量衡以及道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大家基本上都能說上一二。
  • 秦始皇推行統一戰略,準備吞併六國之時,為何要先滅掉韓國呢?
    秦軍的無數壕溝車在河水中一排排相連,寬闊結實的浮橋也已經架好,隨之還有各種大型的攻城器械已在新鄭城下展開,隨後便是步伐整肅,黑壓壓的一片秦軍,韓國都城四座城門都已被秦軍圍得水洩不通,隨著悽厲的號角聲響起,秦將軍內史騰對城樓上的韓國守軍喊話:  「城頭將軍立報韓王:半個時辰之內,韓王若降,可保新鄭人人全生!韓王不降,秦軍立馬攻城!其時玉石俱焚,韓王咎由自取!」
  • 秦始皇滅掉的六國是現在的哪些地方?
    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這七國的位置大體在現在什麼位置呢?韓國韓國的地理位置相當於現在的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秦王嬴政自平定了嫪毐謀反,順帶著將呂不韋集團也處理掉之後,沒過幾年便開始著手六國統一的計劃。當時擺在嬴政面前的一共有四個相鄰的國家「韓魏楚趙」,到底先對哪國發起滅國大戰便顯得尤為重要,最終秦始皇選擇了韓國。
  • 秦始皇滅六國後,被他俘虜的這六國君主,都遭到怎樣地對待?
    人類歷史上,亡國的君主大多數下場十分悽慘,尤其是在國家被人通過武力所推翻的情況下,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君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呢?圖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劇照一、格局情況其實,早在秦始皇成為秦國的國王以前,秦國吞併六國的大格局就已經形成。
  • 《大秦賦》滅六國怎麼沒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國,是天下
    秦始皇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天下,秦始皇所要的「天下」,並非只有「六國」,在南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強敵匈奴。嬴政建立秦朝的過程中,蒙氏和王氏兩族名將輩出,居功至偉。在《史記》中,司馬遷認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驁或蒙武,而是蒙恬。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那麼,秦始皇真的是一個「不施仁義」的人嗎?儒者說,仁者愛人。也就是一個人是否仁義的最核心問題,就是他是不是對於百姓有著愛惜之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專家:結局有好有壞!首先被秦始皇滅掉的國家是六國當中最為弱小的韓國。韓國這個國家比較尷尬,它大部分領土被秦國所包圍,所以它一直處在秦國的極度高壓之下。
  • 為啥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款裝備,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千古一帝秦始皇是第一個有皇帝封號的人。春秋戰國時候的秦國一開始並不是諸侯中最強的一個,經過六朝的實力積累,秦國才有吞併六國的實力。可是秦朝是怎麼由一個「我蠻夷也」,再成為戰國七雄的呢?到秦始皇更是橫掃天下,六王畢四海一。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呢?秦國到底有多強大?
  •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只是摘桃子?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
    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作為統一了六國,使天下歸一,又築長城守護九州大地的千古一帝,怎能被人說成是摘桃子呢!但是時不時的就有諸侯國動亂,還聯合抗秦,在這種節骨眼上,秦莊襄王去世了,兒子嬴政即位,這就是秦始皇帝。秦王嬴政登位二十六年,開始併吞天下,設置三十六郡,號稱始皇帝。
  • 秦朝短命是因秦始皇對六國貴族心慈手軟?恰恰相反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僅僅十三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起的反秦起義立即引發全國連鎖反應,六國紛紛復國,兩年秦朝滅亡。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秦朝短命是因為秦始皇善待六國貴族,甚至還有網民憤憤不平地表示秦始皇就應該把六國貴族斬盡殺絕,先不說秦始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對於現代人如此精神秦朝人,想法還如此殘忍表示理解不能……閒話不多說,先來看看秦始皇在統一六國過程中,是否真的如網上謠言那般對六國宗室、貴族心慈手軟呢?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各國都在幹什麼?看到日本時請先憋住笑
    據說這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所寫下的,當日秦始皇在鹹陽宮喝的滿臉通紅,時萬國朝拜,他心中豪情更是高漲。於是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詩,尤其是最後一句「誰可與我同?」更是具有穿雲裂石的氣勢,不愧被譽為千古一帝。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近來,「大秦帝國」的第四部《大秦賦》正在熱播中,雖然豆瓣的評分出現了一定的下滑,但依然還算得上是一部可圈可點的歷史巨作。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秦始皇滅六國後,六國妃子下場如何?看完讓人淚目
    秦始皇滅六國後,接管了六國的土地和百姓,俘虜了六國的國王,摧毀了六國王室和他們的宗廟,那麼六國國王后宮中的妃子,秦始皇是怎麼處置的呢?銅雀臺?阿房宮?六國王宮裡的妃子,當然都是從他們國家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絕色美女,對於秦始皇來說,除了絕色美女,還有什麼算得上是「稀缺資源」呢?秦始皇此人,好大喜功且心欲旺盛,他將天下的百姓都視作自己私人的奴隸,天下的美女,他自然也全都要據為己有。
  • 秦朝的建立,不僅僅只是秦始皇的功勞,還有歷代君主之功
    眾所周知,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一統的王朝,秦始皇也成了第一位大一統君主,但是秦朝的建立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功績,如此龐大輝煌的王朝離不開幾代君主的努力,其中有幾位著名的君主都為秦國的騰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後來一代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們功不可沒,但經常被忽略。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陳勝、吳廣,甚至是後來的劉邦、項羽都不會有機會揭竿而起,有絲毫苗頭都會被扼殺在搖籃之中,可是事情沒有如果,歷史也不會重來,秦始皇在東巡途中染病而亡,再加上趙高等奸佞之人矯詔而為,擁立胡亥為帝,才讓後來陷入混亂之中。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秦始皇一生遭遇過四次刺殺,除了荊軻外,還有一次刺殺更危險
    對於秦始皇,歷史上一直存在兩種聲音。有人認為他結束戰國混亂的格局,將六國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堪稱「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認為秦始皇殘暴好殺,不僅修建萬裡長城導致數十萬勞工勞累而死,而且還焚燒坑儒,使先秦文化損失殆盡。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後,都遭到了刺殺。
  •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以能力和貢獻來排序,秦始皇團隊只能排第二
    秦始皇能夠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是因為歷代君主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天咱們聊聊嬴駟團隊、嬴稷團隊和嬴政團隊哪個更強?秦惠文王嬴駟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前311年),秦孝公之子,秦始皇嬴政的高祖父。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