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評價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中發揮作用最為精妙者,莫過於漢初大儒賈誼著作《過秦論》中的這幾句: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始皇帝的成就建立在秦國前六代國君功業的基礎上。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秦滅六國」不僅僅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間對六國發動的兼併戰爭,而更應當包括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帝國最終統一天下。因為「六世之餘烈」與始皇帝的兼併戰爭是前後相繼的整體過程。秦始皇所處的歷史時期,恰恰是秦國國力在經歷百年積累之後的最高峰,與此相對應,六國的國力則是在經歷秦國百年蹂躪之後的最低谷。此消彼長,秦滅六國的歷史節點在秦莊襄王—秦始皇時期已經到來。
雖說歷史的進程如此,秦的大一統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但絕不能忽略秦始皇個人的能力在歷史進程中的過程。假使秦始皇確實是個只會「摘桃子」和「撿漏」的 平庸君主,大一統的局面很可能更晚到來,甚至在秦始皇而子孫輩才可能實現。
嬴政繼位之初,秦國國力依然鶴立雞群,但尚不具備真正統一的絕對實力。之前的兩位國君,也就是秦始皇的爺爺和他爸,倆人在位時間過於短,頻繁的王位更迭帶來了諸多問題。秦孝文王嬴柱(秦始皇的親爺爺)在正式繼位之後三天即歸天,在他為秦昭襄王守孝的一年中,也沒幹啥好事,秦國國力並沒有進一步提升;秦始皇他爹莊襄王雖然有一番作為,但不幸的是僅僅當了三年國君也駕崩了。年幼的秦始皇繼位,面臨著諸多問題,母后幹政,呂不韋專權,太后趙姬的情夫嫪毐時刻準備置於他死地。國內的問題不解決,統一大業是絕無可能實現的。
但秦始皇一一解決了這些問題。他先是幹掉了呂不韋,之後廢了趙姬的王太后稱號,將其幽禁,對嫪毐則絲毫不手軟,直接下死手。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已經基本控制了國家大權,消除了內部不和諧因素。秦始皇完成這一切只用了九年,當時他才剛年滿二十歲,這位千古一帝的城府與政治手段可見一斑。此後,他重用李斯等人,進一步提升了秦的國力,並持續分化六國的聯盟,持續拉大秦國與六國國力的差距。當國內資源整合完成後,秦始皇開始了他的統一之路,用了僅僅九年即橫掃諸侯,一統江山。整個過程秦始皇的鐵腕政治,戰略眼光,用人之道和「王霸之術」顯露無遺。
因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統一天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他本人也對此貢獻巨大,若以「撿漏」和「摘桃子」來評價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顯然是譁眾取寵,不合實際的。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