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不死 經六世努力統一的天下 會輸給了一個無賴嗎

2020-12-24 小沐白話史

秦歷二世而亡,農名起義領袖劉邦於垓下打翻項羽,順利奪得秦國統一好的天下。這不禁讓人感慨,為何劉邦僅僅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就拿下了秦人六世努力才統一的江山呢?今天我們就理一理其中緣由,一探究竟!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下這一故事的主角劉邦,在固有映像以及後世的描述中,劉邦是一個文化水平不高,整日混跡於鄉裡的市井無賴,喜歡結交朋友,而這些朋友,大多也不受當時鄉民的待見。劉邦可以稱得上是個混混頭目、實實在在的農民、窮苦大眾。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從側面分析一下:

其一:劉邦的老父親劉太公在劉邦登基後被封為太上皇,也算是後福無窮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也就是劉邦還沒有起義之時,他的老父親就有了妾室,按照當時的社會背景,貧苦的農民有時候連妻子也娶不上,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更別談妾室了,可見劉太公當時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困苦,生活基礎應該遠遠高於普通農民。

其二:劉邦有一個兄弟劉交,在劉邦起義的時候可沒少給他提供幫助,這個人書讀得很好,更是師從荀子的徒弟浮丘伯,浮丘伯這個人在當時是與秦相李斯比肩的人物,能拜這樣的人為師,其家境可見一斑。遠的不說,就拿現在來說,窮苦人家的孩子想要得到非常好的教育機會也是不大可能。

其三:就是劉邦的妻子呂雉。呂雉也算出身大戶人家,相傳她的父親呂太公是為了避仇帶領全家來到了沛縣。來到沛縣後就大宴賓客,請來的都是當地有頭臉的大人物。這樣的呂家竟能將女兒許配給劉邦,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我相信原因絕不是歷史傳言所說「呂太公善於觀相」。由此可見劉邦的家庭情況絕對不像後世傳述的那樣家徒四壁,應該是遠超普通農民,甚至有一定的名望。

《漢書》記載:劉邦的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所以他其實是一位落魄的貴族,俗語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劉邦並不是一個貧苦的百姓,也不是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而應該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沒落世家子弟。他所結交的圈子,以及後來起義過程中所領導的集團裡,也多有七國沒落貴族的存在。比如韓信、張良等人,而這些人正是起義軍的中堅力量!

劉邦其實一直在為一個目標而努力,那就是「活著」。從一開始押送勞役去驪山,中間很多人為了生存逃跑了,作為押送的亭長,回去後肯定難逃一死,於是就帶領了十數人開始了起義的事業。踏上了這條路那更是千辛萬苦,整日可謂提著腦袋在走,稍有不慎就會一命嗚呼。所以為了活著,劉邦可以拋棄一切榮辱;可以拋棄自己的老婆兒女;可以拋棄自己的老爹。項羽為了逼他要烹煮了他的老爹,他甚至還會無恥的讓項羽給他留杯羹。這樣的劉邦,無論是項羽,亦或是秦王嬴政,都是模仿不來的。

劉邦這樣的性格以及無賴般的處事方式,正好彌補了那些貴族王侯的短板,後者礙於名聲身份,遇到險境時往往會因為名節這等縹緲的外在原因而錯失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也只有像劉邦這樣不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束手束腳,才更容易在亂世中取得成功。

縱觀秦末十幾年間所有的貴族王侯,似乎每個人都在努力扮演著英雄的形象,只有他劉邦不在意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反而令他擊敗了一眾「英雄」,坐擁江山,建立大漢!

然而劉邦能夠建立大漢真的僅僅是因為他的性格使然嗎?作者認為這跟他所處的環境也大為相關。如果不是秦始皇駕崩,權力分化,世道混亂,他還有機會嗎?接下來我麼再看看一統天下卻二世而亡的秦王嬴政。

嬴政年幼時在趙國做質子,他的父親是秦相呂不韋一手幫扶的異人。早年呂不韋為了取得與異人的密切關係,就將自己的歌姬趙姬送給了還是秦公子的異人,後來異人接秦王位,趙姬母子便被留在找過當作質子。所以嬴政年幼時在趙國的生活絕對非常不如意,寄人籬下,身邊也沒有親信的幫助,母親又是一個微不足道歌姬,所以當時的他根本沒有足夠的本錢去爭什麼。加之當時秦趙兩國的血海深仇,更是隨時有性命之危。直到後來被呂不韋接回秦國,日子才好過一點。

嬴政在當上秦國大王后,當時受到權相呂不韋的挾制,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使王權卻處處掣肘。這對一個大王來說絕對是不能容忍的事,長期的壓抑也造就了他對絕對權力的渴望。所以,那時的 嬴政拼了命發奮圖強,強化自我,努力尋找機會。終於一舉剷除了呂不韋,又擊潰了要搞事的嫪毐集團,把權力攬在手中。

隨後的嬴政勵精圖治,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才的輔佐下成功擊敗六國,成就了一統天下的雄圖霸業!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設郡縣制,中央集權,真可謂是乾坤獨攬,一時風光無限!擁有這樣的絕對權力,任何人都會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惜一切也要將它牢牢的掌握手中。

所以秦始皇后期,為了永遠享受這樣的權利,他尋找奇人異士煉製長生不老丹。但是世間哪有這等丹藥,也許是當時的煉丹人員實在沒有辦法,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什麼材料都胡亂往裡加。最終秦始皇在服食了大量沒有食品安全標準的仙丹後在巡遊途中不幸殞命。

秦始皇殞命前可能真的沒有料到自己會死,所以也沒有合理的安排好好後事,當時本來被秦始皇看重的大兒子扶蘇,被送到了邊疆蒙將軍那裡深造。權臣趙高與李斯掩蓋秦王駕崩的消息假昭逼死扶蘇,轉而扶植更容易控制的胡亥為王,後來趙高害死了李斯,開始禍亂秦國的朝政,被架空二世更是被趙高指鹿為馬,終日沉迷。

種種原因導致秦國國家動蕩,又因秦始皇在位時採取中央集權,侵害了一直一來各個舊國貴族的切身利益利益,矛盾激增。貴族習慣了獨霸一方,加之滅國之仇,終以陳勝吳廣起義為導火索紛紛舉事。秦國分崩離析,亂世開始!

你覺得,如果秦始皇不死,他劉邦還有機會建立漢朝嗎?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戰國時期,有秦一國,曾經「奮六世之餘烈」,因此得以擊破諸國,築就大一統的秦朝。 無獨有偶,近三十年後,小鄉長劉邦,僅憑几年就打贏楚漢之爭,一統天下。 一個是坐擁上佳資源的秦國君主,一個是拉攏人心、出身草根的鄉長,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的夢想。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是摘桃子?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君都沒能摘到桃子而只有秦始皇摘到了?秦滅六國用了十年時間,如果說滅掉一兩個國家都是僥倖的結果,那麼十年之間滅掉六大諸侯國,「僥倖」根本解釋不通。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秦國歷史上從秦孝公開始,經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最後到秦始皇嬴政,經歷了七代人不懈的努力,才最終在秦始皇嬴政手中統一天下,可見統一天下有多難,雖然最終在秦始皇手中統一,但是,若不是秦始皇的英明領導、正確的戰略戰術、合理的政治謀略,秦國能在十年內統一天下嗎?
  • 假設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會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掃清寰宇,統一七國,為中華民族的大統一開了個極好的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古往今來無人出其右,但是秦朝卻二世而亡,很多人感到惋惜,如果秦始皇不是死在外巡的路上,能夠再活幾十年,像南越的趙佗將軍一樣,秦還會二世而亡嗎?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所謂的六世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的6位秦國先王,分別是秦孝公(當時都沒有稱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導語:戰國七雄秦國貧弱,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
  • 為什麼說:秦始皇不死,大秦不滅?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劉邦選擇了後者,並起兵七年而取天下。  最後的劉季不再是沛縣的小混混劉季,而是端坐在未央宮最高處唱著「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大漢高祖劉邦。  七年換秦朝200年六世君主的奮鬥,七年從泗水亭到未央宮,為何秦始皇的萬世功業會如此快的毀於劉邦手中?
  • 37代秦國君王的努力,換來了15年的大一統,秦始皇對得起先祖嗎?
    秦始皇是秦國王室裡的第37代傳人,在他這裡秦國歷經600多年的時間,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正是因為如此,秦始皇才把自己稱之為千古一帝的。他覺得他的功績,歷史上的任何人都比不了。所以,他才應該叫皇帝。之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異人),秦始皇嬴政。他們都是遙遙領先六國的。也就是因為他們這些人共同的努力,讓大秦有了統一天下的可能的。但是,誰能想到嬴政統一天下之後,大秦之存在了15年的時間就崩塌了。
  • 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統一六國非他一人之功,得益於「商鞅變法」
    秦王嬴政只花了10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六國結束了百年的戰亂,形成了中國第1個大一統格局,也是歷史之中第1位被稱之為皇帝的人。但統一六國並非嬴政一人之功勞,論統一,秦朝手工應該歸誰,應該是商鞅變法。在《過秦論》中有:「奮六世之餘烈」。
  • 秦始皇如果多活二十年,大秦帝國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秦國本來只是一個西垂小國,在秦穆公的手上第一次有了稱霸天下的實力,後面雖然衰落百年,但是又在商鞅的改革之下脫胎換骨。秦國自孝公以後六世明君,到秦始皇時又花費十餘年之力平定天下,實現了秦國自穆公以來的夢想,也讓當時的中國人再一次見到了大一統的天下。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始皇:君臨天下》早慧且堅韌,一個不一樣的惹人愛的秦始皇
    所以,我又找來關於秦始皇的小說閱讀,這次我讀的是霧滿攔江的小說——《秦始皇:君臨天下》。有人總結了秦始皇的人生大事的幾個節點,從3歲逃亡,9歲成功返秦,13歲初登王位,22歲大權在握,39歲統一稱霸。在《秦始皇:君臨天下》這部小說中,故事情節完美地卡住以上時間節點。
  •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有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二世就滅亡了
    奮六世之餘烈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大廈將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秦始皇本人和秦二世,其實都需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任。現在很多人覺得,秦朝的滅亡,完全是秦二世的責任,這是不對的。秦二世只是觸動了滅亡的導火索,真正的根源,還是在秦始皇這邊。一、秦始皇感覺時間不夠用,所以過分地急功近利。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統一六國哪位君主貢獻最大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西漢賈誼評價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那麼在秦國崛起至嬴政橫掃六合的六世君主中誰功勞最大呢?
  • 如果秦始皇帝不死,陳勝吳廣還會舉事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
    如果秦始皇帝不那麼早地過世,而是再活上十年八年,陳勝、吳廣還會在大澤鄉起事嗎?還會有後來的楚漢相爭嗎?劉邦還能成為漢高祖嗎?想弄清楚這些問題,關鍵就要弄清另一個問題,即陳勝、吳廣的起事為何能以星火燎原之勢在關東六國的土地上蔓延開來。
  •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只是摘桃子?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
    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作為統一了六國,使天下歸一,又築長城守護九州大地的千古一帝,怎能被人說成是摘桃子呢!雖說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離不開先人一代代的努力打下的基礎。但是在他13歲登基之時,諸侯國雖表面上臣服,但從未停止反抗。天下未定,徵服和吞併是兩個概念,華夏大地上各個土地還各有各姓。
  •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哪六世,都有哪些功績?
    秦始皇統一天下,滅六國的功業不是他這一輩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世代積累強盛又逐步削弱六國,才到秦始皇一統寰宇,創立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為始皇帝。那麼《過秦論》裡說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是哪六世呢?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親王到嬴政的秦始皇。
  • 由《大秦賦》看秦國的軍功制度在其統一天下中發揮的作用
    在大秦系列電視劇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秦國儘管曾經也輝煌過,經過前幾任秦國國君的折騰,到秦獻公時秦國已經衰落成一個破落不堪的蕞爾小國,飽受東方六國的摧殘已經到達滅國的邊緣。秦獻公戰死沙場後年紀輕輕的秦孝公嬴渠梁繼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國夾攻下苟延殘喘,發誓變法崛起。秦孝公渠梁廣招天下賢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國並不得志的商鞅輾轉來到秦國,並憑藉一身才學和對天下局勢的清醒認識而得到秦孝公重用。
  • 一神秘人說:祖龍今年死!秦始皇聽後沉默良久,說了這樣一句話
    賈誼《過秦論》曰: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自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漸強,至秦惠文王、秦武王蒙祖訓,振奮先輩基業,東出華山,令天下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怎奈秦國又出了一個昭襄王,重用白起,遂使六國伏屍百萬,流血漂屍,再無餘力抗秦。
  • 秦始皇的爺爺,做3天國王,上一個大當,為何都說這個當上得好?
    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天下,除了他自己雄才偉略外,按照西漢大學問家賈誼的說法,還有秦始皇之前六代國君的努力在起作用。而這六代國君之中,倒數第二代國君秦孝文王贏柱最有意思,贏柱是秦始皇的爺爺,他只坐了3天王位就掛了,那麼,他在有限的3天時間裡,到底做了些什麼,能幫到秦始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