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六世之餘烈,秦始皇統一六國非他一人之功,得益於「商鞅變法」

2020-12-12 樹上開花呀

秦王嬴政只花了10年的時間就統一了,六國結束了百年的戰亂,形成了中國第1個大一統格局,也是歷史之中第1位被稱之為皇帝的人。但統一六國並非嬴政一人之功勞,論統一,秦朝手工應該歸誰,應該是商鞅變法。

在《過秦論》中有:「奮六世之餘烈」。

秦始皇

商鞅原本是魏國的人,原本是衛姓公孫氏,後來因為提出變法有功,受了封賞到商地,所以後世之人稱之為商鞅。正是因為有了商鞅變法,才使得秦國實力大增,能夠稱雄稱霸吞併六國,那麼商鞅變法怎麼樣把一個弱國變成了一個統一六國的強國呢?

廢除特權,設立軍功制度

最初的時候,周天子運用分封制度管理天下,絕為土地都能通過繼承的方式福澤後代。天子會將地分給有功的臣子或者是親友,意思就是一個人立功,全家都能夠享福,是祖祖輩輩的福利。最初設立此制度是為了激勵將士們能夠立功勞打下土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權利都被貴族所把持著,沒有新人在立功,只能貴族一直享受福利,而貧民極為貧困。

商鞅雕像

商鞅就改變了這一情況,廢除了貴族的權利,也不能有繼承的特權。子孫們想要有富貴可享,需要憑自己的實力去拿,要建功立業才可以。雖然說此辦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但是很有效地讓貴族子弟們能夠拿起刀槍立戰功,為自己今後的生活所努力,所以在體制之下人們變得越來越勤奮,強國越來越強大,出現了不少的人才。

商鞅

廢除奴隸制,土地私有化

在商朝周朝的時候,所用的土地管理方式是井田制。是國家集中將土地分配給諸侯,然後由諸侯再分配給各氏族和地主,由地主拿到主動權,然後讓奴隸給他們幹活,每年將一定的糧食上交於諸侯和國家。分封制的土地是不允許私自轉賣的,而地主呢,就想用壓迫的手段獲得更多的糧食,努力只能不斷的給地主打工。而他們打工的時候受壓迫,自然不會全心投入,知識有很多的荒地出現。

而商鞅變法將奴隸制度廢除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化,地主們可以賣出不要的土地,然後換取錢財,奴隸們也可以不斷的積攢積蓄去做土地的主人。

商鞅變法開啟

總結

其實商鞅變法也不僅僅止於此,還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更是加強了中央集權,推行了郡縣制度,正是因為郡縣制度的出現,才使得秦朝君主高度集權,群主不會在被自己的臣子所牽制,想做什麼也就能做什麼,無論是任免官職還是治理國家,都能夠自己做主。商鞅變法使得曾經弱小的秦國直接被改造成了一個沒有任何問題的戰爭,機器極為恐怖,但同時也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商君書》

《史記》

《戰國策》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統一六國哪位君主貢獻最大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西漢賈誼評價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那麼在秦國崛起至嬴政橫掃六合的六世君主中誰功勞最大呢?
  •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指的是哪六世,都有哪些功績?
    秦始皇統一天下,滅六國的功業不是他這一輩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世代積累強盛又逐步削弱六國,才到秦始皇一統寰宇,創立第一個封建王朝,成為始皇帝。那麼《過秦論》裡說的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這六世是哪六世呢?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親王到嬴政的秦始皇。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戰國時期,有秦一國,曾經「奮六世之餘烈」,因此得以擊破諸國,築就大一統的秦朝。 無獨有偶,近三十年後,小鄉長劉邦,僅憑几年就打贏楚漢之爭,一統天下。 一個是坐擁上佳資源的秦國君主,一個是拉攏人心、出身草根的鄉長,他們都實現了大一統的夢想。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所以,當商鞅與秦孝公結合時,不僅讓商鞅實現了政治抱負,也讓秦國得到強盛之道,商鞅在整個過程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變法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操作方法,商鞅時代的秦國根本沒有統一天下之志向,秦國真正有統一天下的志向,是後來國力變得強大之後的順理成章。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所謂的六世指的是秦始皇之前的的6位秦國先王,分別是秦孝公(當時都沒有稱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 誰是商鞅變法的第一功臣?商鞅功不可沒,但秦孝公才是關鍵人物
    商鞅變法,被視為我國古代最為成功、影響最為深遠的體系改革;而商鞅(公孫鞅)作為「冠名者」,也被視為這一變法的第一罪人/功臣。但這一觀點實際上忽視了一個關鍵問題:商鞅作為孑然一身的外來者,為什麼能在秦國一手遮天、如願推行讓人聞之色變的法家制度?
  • 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源於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秦國的變法比山東六國的變法都要徹底,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別在各國進行法家變法, 但只有秦國的法治變法是最正宗的,也是最徹底的。
  •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有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二世就滅亡了
    奮六世之餘烈的確很不容易,但是大廈將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秦始皇本人和秦二世,其實都需要為秦朝的滅亡負責任。現在很多人覺得,秦朝的滅亡,完全是秦二世的責任,這是不對的。秦二世只是觸動了滅亡的導火索,真正的根源,還是在秦始皇這邊。一、秦始皇感覺時間不夠用,所以過分地急功近利。
  • 秦始皇統一天下真的全因為運氣好嗎?
    但要說滅六國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也是不客觀的,這就陷入了孤立片面的唯心史觀。評價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中發揮作用最為精妙者,莫過於漢初大儒賈誼著作《過秦論》中的這幾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 都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事實上三十六代秦君幾乎沒有昏君
    秦國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正式位列諸侯,再到秦穆公稱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後經百年中衰,又於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再度崛起,終至前221年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尤其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更是把這種「借鑑」演繹到出神入化,李悝提出廢除貴族世襲,商鞅在秦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李悝提出了「盡地力之教」,商鞅在秦國施行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李悝頒布了《法經》,商鞅也頒布了商君令。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導語:戰國七雄秦國貧弱,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
  • 《大秦賦》:六世餘烈秦王之比較
    《大秦》六世餘烈,哪位秦王,塑造的最為傳神?侯勇的演技從來在線,《人民的名義》僅憑一段吃炸醬麵,傾倒了全國觀眾。他所飾演的秦孝公贏渠梁,形神兼備,契合原著。即使是最苛刻的原著黨,也挑不出毛病,只能豎起大拇指稱讚一句:這就是大秦系列的秦孝公!
  • 大秦帝國:秦始皇依仗的「六世餘烈」,究竟給秦國帶來了什麼?
    那麼,去掉那些花裡胡哨,從秦孝公到秦莊襄王,秦始皇即位前的「六世餘烈」究竟都幹了些啥?秦國究竟在何時,才真正擁有一統天下的資本和實力? 而在逢澤之會上,除了宋、衛、鄒、魯等小國君主以外,還有一個熟悉的身影-秦國公子少宮。 不得不說,這是秦國君臣的一手妙棋然,而秦孝公遣少宮出席逢澤之會,此舉已然是向魏「稱臣」。 要知道,此時並不是電視劇中所說商鞅變法之前的弱秦,而已經是商鞅變法的第十五個年頭。
  • 秦國統一前夕,「嫪毐之亂」和「呂不韋專政」誰才是嬴政最後的痛
    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前夕,在秦國內部出現了兩個幾乎可以改變秦國命運的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嫪毐。起初的呂不韋只是一個卑賤的為國商人,在那個宗室權貴的時代,商人的地位微乎其微。嫪毐相比於呂不韋更是落魄,還是依靠呂不韋才成了趙太后的男寵,假扮宦官進宮。
  • 同為大統一王朝,大唐十年完成統一,為何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
    縱觀統一天下的王朝,在大洗牌時代到來之際,都經歷了苦心經營的蟄伏階段,有的蟄伏時間短,有的較為漫長。大唐僅用十年完成統一(公元618-628年),而大秦卻"奮六世之餘烈",經過一百多年才迎來國家的高光時刻。秦國在諸侯國中屬強國,又無昏君擋道,為何要用這麼久?
  • 秦國是陝西人的驕傲,秦始皇和秦孝公,誰是秦國最大的驕傲?
    排名和比較永遠是難事,就像秦孝公和秦始皇兩人,都是秦國歷史上傑出的國君。他的主要貢獻不同,所以也很難分出高低。秦孝公之貢獻秦孝公對於秦國最主要的貢獻,就是堅定不移地支持商鞅施行變法,在當時,秦國守舊派的勢力十分強大。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久而久之商鞅變法是逐步完善的,一點一點的改變屬於貴族體系。秦國奮幾世之餘烈,各代君王都將開疆拓土國家強大作為終極目標,秦孝公當然也不例外,求賢若渴,廣納天下才士,以求秦國變得槍法。商鞅作為有才有志之士,為一展平生抱負,應令前來。
  • 大秦帝國崛起之法寶
    自豪的是,悠久的歷史一脈相承;偉大的是,它的變遷和一路走過的艱辛,也是不斷的變法和改革的過程。從秦國的發家史,就可以看到變法和改革的重要性。它是怎樣從一塊封地,又是怎樣從一個岌岌可危,窮困潦倒之國,發展壯大到統一六國的,最關鍵的是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