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土壤貧瘠,國力羸弱,受戎、狄影響,文化水平落後,此時,六國卑秦,秦國雖然是周室分封的諸侯國,但中原各大諸侯國並不承認秦國的地位,並且秦國教育落後,人才匱乏,由於諸多因素影響,各國人才不入秦,那麼,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本是青銅的秦國,憑什麼能夠屌絲逆襲,成為最後的王者呢?
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的,看似劣勢的因素,很有可能轉變為優勢因素,本文從地理位置,地緣政治,變法改革,君主因素,外交策略等因素進行深度分析:
秦國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
秦國雖然地處中原西北邊緣,偏居一隅,當秦穆公將關中納入囊中,秦惠文王奪取巴蜀地區後,秦國這樣的版圖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北面、西面、南面都沒有強敵,巴蜀地區將秦國與強大的楚國分隔開來,只有東面面臨強國魏國的威脅,但東面有華山天險和關隘,還有黃河天塹,這樣,秦國在地理形勢上形成了一個近乎獨立的地理單元,是一個半封閉的國家。
在秦國佔領巴蜀地區後,在地勢上呈居高臨下的趨勢,天府之國的巴蜀和沃野千裡的關中地區,成為秦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糧食供應基地,這樣的地緣政治優勢,使得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南部國土鑲入楚國,東部國土楔入魏國、韓國,這樣秦國在進攻上佔有主動權,可以迂迴進攻楚國,同時牽制韓國、魏國。
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
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源於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秦國的變法比山東六國的變法都要徹底,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別在各國進行法家變法, 但只有秦國的法治變法是最正宗的,也是最徹底的。
魏國的李悝變法雖然也是法治辦法,但不徹底,一半是法治,一半則實行王道,並且變法改革的時間較短,魏文侯實行的變法,魏武侯後期就不再堅持了,到魏惠王繼位時,更偏向於王道發展,所以,戰國中後期魏國變成了一個半王道的國家。
齊國變法是吏治變法,雖然改善了國內的發展狀況,但這種變法並不適合於戰爭頻繁的年代,這種變法促進了齊國經濟發展,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但由於實行王道政治,齊國並沒有一個君主強力掌權的強大軍隊,因而,在戰爭中齊國是敗多勝少的。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名義上是法治變法,其實是術治變法,最後將韓國轉向為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整個韓國朝廷都籠罩在權力鬥爭的陰影下,這種變法以君主的意志為轉移,陰謀詭計多出,以至於想出了用水工鄭國疲秦的陰招,最終被秦國找到藉口,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諸侯國。
趙國胡服騎射變法是單純的軍事變法,國內經濟發展和後期供給都支撐不了強大的軍隊,長平之戰的慘敗,很大原因就是後期,趙國後勤支援不上去,小的戰役靠軍隊的戰鬥力,而大的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實力。
燕國一直以來就固守王道傳統,越改越復古,甚至想實行堯舜禹時期的制度,來個禪讓誤國;而楚國則長期實行分治制度,國內主要權力都掌握在貴族的手中,在大的戰爭中,根本沒有形成合力,楚國地大物博,擁有戰略縱深,國家大而不強,軍隊多而不精,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秦國六世明君堅持一個方向
秦國在秦孝公時就有統一天下的想法,秦國之所以能最後完成這個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更不是一人一之功,而是經過六代君主前僕後繼,奔著一個目標使勁,每個君主都有緊迫感,毫不懈怠,勵精圖治,堅持一個方法(即商鞅之法),最終實現百年夙願。
在《大秦帝國》影視劇中,對秦國六世明君以及秦國統一的過程,演繹得非常準確,先是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進行法制治國,實行霸道政治,獎勵農戰,讓秦國富起來了,強起來了,並且率先對鄰國強敵魏國發動進攻,奪回河西部分土地,在中原佔有一席之地,出兵形成了「向東以制諸侯」的戰略發展雛形。
秦惠文王時,採用縱橫家張儀進行連橫策略,瓦解六國內部聯盟,讓這些國家相互制衡,為秦國贏得穩定的外部發展空間,同時國內繼續進行國力發展,秦惠文和北滅義渠,奪取巴蜀地區,讓秦國在地理地勢上佔有絕對優勢,俯瞰六國,此時,秦國地位完全可與六國比肩。
秦武王雖然在位時間短,卻奪取宜陽讓秦國在中原站穩了腳步,為秦國打開東進之路的大門;秦昭襄王在六國稱王,此時秦國的地位如日中天,堪比戰國初期的魏國,秦惠文王基本將秦國統一戰爭中的大戰都打完了,先後打敗多國聯軍,特別是在白起的衰落下,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四十五萬,徹底打垮趙國,為統一之路掃清障礙。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最短,卻能鞏固秦國各項成果,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則奮六世之餘烈,歷時十年最後統一了中原,完成秦國六代君主的夙願。
由此可知,為何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 這與君主有莫大的關係,君主賢明,國家發展就有方向,找對了方向,使對了政策,國力就能發展,君主賢明,就會任人唯賢,天下人才就會被秦所用,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等等為秦國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都是君主識人用人的結果。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左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