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青銅的秦國,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2021-01-11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本是青銅的秦國,秦國沒有魏國強,沒有齊國富,沒有楚國大,為何偏偏能夠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者

戰國時代,雖然是七雄並立,但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最強大,齊國最富裕,楚國疆域最、人口眾多,燕國歷史底蘊豐厚,在諸侯國中地位崇高,韓國地理位置最關鍵,被稱為天下咽喉,一發而動全身,甚至趙國國力也遠比秦國強大;為什麼最後統一天下的偏偏是秦國呢?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土壤貧瘠,國力羸弱,受戎、狄影響,文化水平落後,此時,六國卑秦,秦國雖然是周室分封的諸侯國,但中原各大諸侯國並不承認秦國的地位,並且秦國教育落後,人才匱乏,由於諸多因素影響,各國人才不入秦,那麼,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本是青銅的秦國,憑什麼能夠屌絲逆襲,成為最後的王者呢?

筆者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的,看似劣勢的因素,很有可能轉變為優勢因素,本文從地理位置,地緣政治,變法改革,君主因素,外交策略等因素進行深度分析:

秦國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

秦國雖然地處中原西北邊緣,偏居一隅,當秦穆公將關中納入囊中,秦惠文王奪取巴蜀地區後,秦國這樣的版圖維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在北面、西面、南面都沒有強敵,巴蜀地區將秦國與強大的楚國分隔開來,只有東面面臨強國魏國的威脅,但東面有華山天險和關隘,還有黃河天塹,這樣,秦國在地理形勢上形成了一個近乎獨立的地理單元,是一個半封閉的國家。

在秦國佔領巴蜀地區後,在地勢上呈居高臨下的趨勢,天府之國的巴蜀和沃野千裡的關中地區,成為秦國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和糧食供應基地,這樣的地緣政治優勢,使得秦國進可攻,退可守,南部國土鑲入楚國,東部國土楔入魏國、韓國,這樣秦國在進攻上佔有主動權,可以迂迴進攻楚國,同時牽制韓國、魏國。

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使秦國富國強兵

秦國之所以能夠強大,源於商鞅徹底的法治變法,秦國的變法比山東六國的變法都要徹底,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別在各國進行法家變法, 但只有秦國的法治變法是最正宗的,也是最徹底的。

魏國的李悝變法雖然也是法治辦法,但不徹底,一半是法治,一半則實行王道,並且變法改革的時間較短,魏文侯實行的變法,魏武侯後期就不再堅持了,到魏惠王繼位時,更偏向於王道發展,所以,戰國中後期魏國變成了一個半王道的國家。

齊國變法是吏治變法,雖然改善了國內的發展狀況,但這種變法並不適合於戰爭頻繁的年代,這種變法促進了齊國經濟發展,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但由於實行王道政治,齊國並沒有一個君主強力掌權的強大軍隊,因而,在戰爭中齊國是敗多勝少的。

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名義上是法治變法,其實是術治變法,最後將韓國轉向為崇尚陰謀權術的國家,整個韓國朝廷都籠罩在權力鬥爭的陰影下,這種變法以君主的意志為轉移,陰謀詭計多出,以至於想出了用水工鄭國疲秦的陰招,最終被秦國找到藉口,成為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諸侯國。

趙國胡服騎射變法是單純的軍事變法,國內經濟發展和後期供給都支撐不了強大的軍隊,長平之戰的慘敗,很大原因就是後期,趙國後勤支援不上去,小的戰役靠軍隊的戰鬥力,而大的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實力。

燕國一直以來就固守王道傳統,越改越復古,甚至想實行堯舜禹時期的制度,來個禪讓誤國;而楚國則長期實行分治制度,國內主要權力都掌握在貴族的手中,在大的戰爭中,根本沒有形成合力,楚國地大物博,擁有戰略縱深,國家大而不強,軍隊多而不精,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秦國六世明君堅持一個方向

秦國在秦孝公時就有統一天下的想法,秦國之所以能最後完成這個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更不是一人一之功,而是經過六代君主前僕後繼,奔著一個目標使勁,每個君主都有緊迫感,毫不懈怠,勵精圖治,堅持一個方法(即商鞅之法),最終實現百年夙願。

在《大秦帝國》影視劇中,對秦國六世明君以及秦國統一的過程,演繹得非常準確,先是在秦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進行法制治國,實行霸道政治,獎勵農戰,讓秦國富起來了,強起來了,並且率先對鄰國強敵魏國發動進攻,奪回河西部分土地,在中原佔有一席之地,出兵形成了「向東以制諸侯」的戰略發展雛形。

秦惠文王時,採用縱橫家張儀進行連橫策略,瓦解六國內部聯盟,讓這些國家相互制衡,為秦國贏得穩定的外部發展空間,同時國內繼續進行國力發展,秦惠文和北滅義渠,奪取巴蜀地區,讓秦國在地理地勢上佔有絕對優勢,俯瞰六國,此時,秦國地位完全可與六國比肩。

秦武王雖然在位時間短,卻奪取宜陽讓秦國在中原站穩了腳步,為秦國打開東進之路的大門;秦昭襄王在六國稱王,此時秦國的地位如日中天,堪比戰國初期的魏國,秦惠文王基本將秦國統一戰爭中的大戰都打完了,先後打敗多國聯軍,特別是在白起的衰落下,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四十五萬,徹底打垮趙國,為統一之路掃清障礙。

秦莊襄王在位時間最短,卻能鞏固秦國各項成果,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始皇則奮六世之餘烈,歷時十年最後統一了中原,完成秦國六代君主的夙願。

由此可知,為何偏偏是秦國統一天下, 這與君主有莫大的關係,君主賢明,國家發展就有方向,找對了方向,使對了政策,國力就能發展,君主賢明,就會任人唯賢,天下人才就會被秦所用,商鞅、張儀、範雎、呂不韋等等為秦國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都是君主識人用人的結果。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左傳》等

相關焦點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變法已經深入秦國骨髓,成為秦國固定制度的這個功勞就是秦國歷代君主。即使能拿下,時間也會被大大推遲了,這些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所以說統一六國也不是那麼容易,所以秦始皇才是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
  • 就因為最後統一了天下,秦國的戰爭就是正義的了?
    歷史上結束亂世的統一範例這麼多,我們並沒有給予其他的成功者「正義」的評價,相反,對於曹魏這種佔有優勢並努力統一全國的勢力,我們還給予了相當負面的評價,為何秦國就這麼特殊呢?有人說,只有秦國有實現統一的實力,只有秦國才能擔負起統一天下的重任,因此它的戰爭是正義的。
  • 為啥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款裝備,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春秋戰國時候的秦國一開始並不是諸侯中最強的一個,經過六朝的實力積累,秦國才有吞併六國的實力。可是秦朝是怎麼由一個「我蠻夷也」,再成為戰國七雄的呢?到秦始皇更是橫掃天下,六王畢四海一。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呢?秦國到底有多強大?不說別的,從三種超前技術中我們就能看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依仗所在。第一,秦弩。
  • 為何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這3樣東西,本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
    秦國為什麼能夠統一六國呢?有三樣本不該出現在當時的東西,展現了秦國人的智慧。 1、 青銅劍: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秦朝時期鑄造的青銅劍可謂是鑄造工藝的最高巔峰時期,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在送別李斯之際,荀子先生也是深感歉意,李斯這斯志在天下,整日關在這學宮裡面,荀子確是心中不忍,便決心讓李斯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天命。「日月交替,鬥轉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環。為逝者為斯夫,不舍晝夜。」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秦國統一六國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比歷史上任何朝代都難呢?
    秦國統一六國比後世歷代都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秦朝以前沒有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相互都不是很兼容。周朝並沒有統一天下,前邊的商朝也沒有。周朝採取的模式就是天子有自己的封邑,在周天子封邑的外圍是自己宗親和功臣的封邑,再向外一層就是商朝舊臣的封地和新歸順的其他部族。
  • 秦國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
    導語:戰國七雄秦國貧弱,憑六世明君統一天下,誰功勞最大?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摘桃子是它 戰國七雄,諸侯爭霸,最後奪取天下的竟然是偏居一隅,屌絲逆襲的秦國,秦國之所以統一天下,原因固然是眾多的,但筆者認為,秦國六世出明君,一如既往地推動發展,一往無前的東進策略,歷任國君的勵精圖治,是秦國奪取天下的重要原因。那麼秦國自秦孝公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誰的功勞最大呢?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戰國的趙國只會成為統一的絆腳石!為什麼趙國沒資格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的趙國,沒有任何統一天下的可能性。 多人都把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作為趙國真正崛起,並且能夠與秦國一較長短的時期,同時也認為此後的如果沒有長平大戰的話,它是有統一天下可能性的,甚至在趙武靈王晚年還曾潛入秦國,希望通過戰略迂迴直接進攻秦國都城鹹陽,進而擊敗這個強國,然後趙國就是當時戰國七雄守強。對於統一天下並不那麼困難。
  • 由《大秦賦》看秦國的軍功制度在其統一天下中發揮的作用
    到戰國末期,秦國已經成為當時天下最為強大的國家,這也得益於秦國有一支強大的國防力量。然而秦國如此強大這不得不說一下秦國的軍功制度了。《大秦賦》之秦昭襄王秦國實行二十等軍功制度之前的狀況秦國的二十等爵位制度開始於商鞅變法。
  • 戰國混亂多年,六國為何能被秦始皇滅掉,從而天下一統
    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享受和諧的社會秩序,我們的錢幣是統一規格的,服裝語言法律等等都是全國統一的。這在秦之前,是不想像的,秦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創世之舉,是全世界歷史上的先河。小族群依附在先進一點的城市之下,就是為了能夠獲得大城市的護佑。當時這樣的族群大小有一千多個。後來到了周朝,它成為了精神領袖而已,這時仍然沒有國家的概念。那時的社會,就像一個村子裡的同姓氏族似的,不是一家人,但是會聽從族長的命令。他們並不是經濟共同體,更不是軍事共同體。
  • 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究竟有多強?
    一統六國的秦朝,實力究竟有多強?在《古風·秦王掃六合》中曾這樣記載:「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秦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各國爭霸天下的局面,將四分五裂的各國,合併統一起來,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大秦王朝。那麼,秦朝是憑藉著什麼,才滅了其他六國呢?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為秦王朝比其他各國都要強大。
  •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統一六國哪位君主貢獻最大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西漢賈誼評價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那麼在秦國崛起至嬴政橫掃六合的六世君主中誰功勞最大呢?
  • 秦國能統一天下,魏國為其輸送多少人才?
    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能最終統一天下,原因很多,但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一個原因,那就是秦國幾乎囊括了當時天下最頂尖的人才,幾乎成了各國人才投奔的首選之國,這主要得益於商鞅變法的徹底性,特別是「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只論軍功不論出身這對各國人才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大秦賦》秦國迎來三大轉折點,秦滅六國的大戲即將開始
    第二轉折點:興修水利富民強國每年因為水患給秦國造成的損失都很大,興修水利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此次要修建的水渠,工程十分龐大,需要數十年之久,可以灌溉四萬畝農田,徹底解決水患問題,讓秦國從根本上富裕起來。鄭國確實是當時最權威最厲害的水利人才,如此浩大的工程只有他才能完成,也只有秦國有這樣的國力可以完成,秦國的綜合實力將因此大幅提升,戰鬥力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三轉折點:嬴政李斯終於互為伯樂,新的天下大勢即將開始諸國中能夠統一天下的只有秦國,秦國歷代君王中能夠統一天下的唯有秦始皇嬴政,能夠輔佐嬴政統一天下的只有李斯。
  • 千古一帝秦始皇,並非真的殘暴不仁,看他如何一掃六國,統一海內
    秦始皇嬴政被譽為千古一帝,他一掃六國,統一海內,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對於後來的中國歷史來說,產生了無比深遠的影響。那麼,秦始皇到底為何能夠統一六國,完成這項前無古人的偉業呢?秦朝建朝之後,嬴政聽取了宰相李斯的建議,取消西周時期流傳下來的分封制,國家管理上推行單一的郡縣制,廢諸侯,立郡縣,分天下為36郡,排除舊的法令,更好地統治、管理的自己的江山,加強文明與文化的統一。再加上商鞅變法的實施,秦國迅速從一個實力弱小的國家成為一個可以跟其它六國任何一個國家抗衡的泱泱大國。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