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前夕,在秦國內部出現了兩個幾乎可以改變秦國命運的人物,一個是呂不韋,一個是嫪毐。起初的呂不韋只是一個卑賤的為國商人,在那個宗室權貴的時代,商人的地位微乎其微。嫪毐相比於呂不韋更是落魄,還是依靠呂不韋才成了趙太后的男寵,假扮宦官進宮。
呂不韋憑藉著自己的商業頭腦和政治才能,扶植秦國質趙公子贏異人成為秦王,最後官拜相國封文信侯。嫪毐則是完全憑藉著趙太后的寵信,身無寸功被封為長信侯。
我們都知道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施行的是「二十等爵」制,即憑軍功受爵。呂不韋的功績暫且不說,嫪毐封侯實在說不過去,可以說是一步登天。為何已經得到天上掉下的餡餅後,嫪毐還會選擇叛亂呢?大多數人認為嫪毐叛亂是被逼迫的,因為自己與太后的事情被秦王發現,如果自己不主動出擊,那麼只能坐以待斃。但是一個寺人出身,全憑太后寵信的人是怎麼有能力發動叛亂呢?
首先我們看看嫪毐叛亂時的身份是長信侯,這時的嫪毐是個有封地的封君。追隨他的人飽含了秦國各階層勢力,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等等,還包括其它質秦的六國公子。秦國發生內亂,這是其它六國最想看到的,所以嫪毐叛亂,其它六國也會暗暗支持。這樣一來,嫪毐不僅有自己的內部勢力,更有其它六國的暗中支持,完全有與秦王一搏的實力。
呂不韋幫助公子贏異人登上王位,輔佐秦莊襄王3年,可以說有著安邦定國之功。隨後又為幼小的嬴政事事躬親,幾乎都是把事情做好了才上報給嬴政。他勸誡嬴政身為秦王不必事事躬親,要他效仿齊桓公那樣,諸事依靠仲父管仲即可。
呂不韋對秦朝算得上忠心耿耿,盡心竭力。可是隨著嬴政的漸漸成長,他的這種輔佐慢慢變成了架空王權。很多時候王命未宣,兵馬已經出動,甚至捷報已經回傳了。功高震主這是呂不韋失敗的第一步,把他推向覆滅的還是嫪毐之亂了。因為說到底,嫪毐是呂不韋舉薦的,就算最後是呂不韋平了嫪毐叛亂,但是加上之前的越權,呂不韋只有兔死狗烹的結局。
六王畢,四海一,車同軌,書同文。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而後一統六國。被稱為千古一帝秦始皇,而且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
在一統六國前夕,嬴政在弱冠之年經歷了嫪毐叛亂,和呂不韋專政。對於這兩個事情,嬴政的處理都是殺伐果斷,不留餘地。那麼這兩件事情,哪個才是成為一代帝皇之前,最後的墊腳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