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2021-01-09 飛魚說史

文|飛魚說史

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鹽鐵論》

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

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

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商鞅

變法不同於改革,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奴隸制已經無法繼續維持統治,逐漸走向末路,商鞅的變法就是加速了中國的歷史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進程。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

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

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因為後來戰國諸侯的變法活動,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皆是以李悝的驚世之作《法經》作為藍本的。

尤其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更是把這種「借鑑」演繹到出神入化,李悝提出廢除貴族世襲,商鞅在秦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李悝提出了「盡地力之教」,商鞅在秦國施行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李悝頒布了《法經》,商鞅也頒布了商君令。

戰爭

不過為何李悝作為戰國變法的奠基者,反而沒有商鞅這個借鑑者有名氣呢,這是因為最後統一華夏的不是魏國,是秦國,並且商鞅還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做了修訂,使之更加適合未開化的秦國。

此外,商鞅也比李悝要「狠」,法令中不僅增加了連坐法,還焚燒了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民眾還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種地,要麼當兵,此外無路可走。

改革軍制參考了吳起。

關於種地,我們暫且細說,重點說說當兵,雖然種地種的好也可以拿爵位,但是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沒有化肥、農藥、種子等現在的條件,一天到晚徘徊在田地裡,能增加的產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當種地的路並不是坦途大道的時候,秦國年輕力壯的民眾只能紛紛入伍為兵,而此時秦國的軍制早已被商鞅改革過了,而商鞅改革軍制則是參考了吳起在魏國創立的」魏武卒「。

吳起

不過商鞅又對此做了調整,吳起主張先賞後功,而商鞅則調整為了先功後賞,別看只是順序進行了調換,威力卻大大不同,先賞後功,這樣士兵有了怕死的心理,畢竟自己一死,所得到的賞賜都沒了,而先功後賞則是不立功就得喝西北風。

當然,想要立功是有風險的,因為打仗不是兒戲,很可能還沒立功就被敵人給砍了腦袋,但這種機制卻促發了秦國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的心理,在秦國士兵眼裡砍敵人腦袋,只是自己能生活更好的保障而已。

讓士兵不要命只是摸清了士兵的心理。

那麼這種軍功制究竟是什麼樣的規定呢?說白了,就是以敵人的人頭計算功勳,根據《韓非子》記載:斬首一人,賜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首一人,賜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

戰爭

這意思就是說,只要能砍掉敵人一顆腦袋,那就會得到爵位一級,並且還能做俸祿為五十石的官,所以,殺敵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士兵都是貧苦出身的奴隸或者平民,有這種當官封爵的途徑,自然人人爭先。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用敵人人頭換回來的爵位就成為了硬通貨,畢竟能讓自己封爵,還能用自己的爵位換其他東西,比如說自己犯了請罪,請用爵位抵消,比如老婆是奴隸身份,也可以用爵位來贖回自由。

這樣的制度,士兵又怎麼會顧忌生命呢,當然這種制度,還催發了另外一個戰爭場景,那就是與秦軍打仗的時候,別人都是齊齊整整乾乾淨淨,而秦軍卻背著血淋淋的人頭,好不容易得到的戰利品,任何士兵都不會輕易丟掉,而背在身上則是最為保險的。

秦國士兵

可以說,商鞅設計的這套軍功制,是摸清了奴隸和平民急於擺脫被奴隸主束縛的心理,給他們指出了一條十分艱難,卻有希望的道路,自然人人爭先。

飛魚說: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為了獲得爵位已經做到了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在他們眼裡,敵人的人頭並不猙獰,反而十分可愛,這樣一直似乎從地獄爬出來的軍隊,山東六國又怎麼會是秦軍的對手呢?

但這條路十分難走,就像現在電腦遊戲裡的打怪升級一樣,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重新來過,但是秦國士兵一旦陣亡卻無法重來,後來秦軍中出了一位猛人,就是利用這條軍功制爬到了二十級爵位中的第十六級大良造,此人是白起。

商鞅

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改革軍制參考了吳起,但是不可否認商鞅也為不世出的天才,他雖然借鑑了魏國變法一系列的內容,但是遇到不符合秦國國情的內容,就會及時調整修正,可以說,商鞅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要深究商鞅變法成功的另外一個因素,那麼秦國本土的未開化,亦是其中一條不可忽視的原因,老秦人民風淳樸,變法前夕的秦國猶如一張白紙,商鞅的肆意塗抹,就會筆筆留痕。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商君書》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百家號獨發,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秦孝公當即表示要重用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開啟了秦國第一輪變法。在軍事上,實行軍功制,說得通俗點就是「搶人頭」,敵首就是軍功,割回來的人頭越多,功勞越大,授爵位就越高。人頭就是功勞,秦國打仗能不拼命嗎?別國能不怕嗎?這就體現了變法的強大之處。在刑法上用重典,實行連坐制,甚至鄰居犯法也要連坐,就問你狠不狠。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衛鞅幾次所說之法,並未讓秦孝公感興趣,衛鞅最終說到「富國強兵」之法,秦孝公深感興趣,最終秦孝公決定在國內進行變法,為此展開了商鞅變法。變法初見成效後,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大良造」繼續推行變法,商鞅也被秦孝公封為「商君」。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倘若要說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那當屬秦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是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地非常徹底的改革運動,改革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三大方面,大力推動了秦朝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了綜合國力,為秦國取得最終的勝利打造了堅定的基礎。今天本文將簡單概述一下商鞅變法能取得最終成功的幾個原因。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誅殺商鞅,秦惠文王的這個舉動,讓秦國的舊貴族們乃至其他六國的人都覺得:秦孝公的去世可能就意味著,轟轟烈烈的商鞅變法面臨人亡政息的局面。尤其是秦國的舊貴族們都以為,自己復位的機會肯定來了,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這其中到底都有哪些的緣故?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說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商鞅變法前的秦國積貧積弱,外有諸多諸侯王的窺視,內有國內世家大族的把控,各自為政。而且當時秦國地處今天陝西省,地處西北,比較偏僻,土地也比較貧瘠。而且秦國距離匈奴較近,時常與南下侵略的匈奴打仗。而且當時秦國的經濟以畜牧業為主,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後於中原的其他國家,秦國的軍事是也比較弱,與秦國接壤的魏國經常與他打仗,雙方打了那麼多年秦國愣是沒有打過一場勝仗。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那麼同為變法,為何秦國在變法中越發強大?一、秦國變法,是老秦人在危難時改變進行自我救贖的迫切希望。歷史上的秦國一直在西陲惡劣環境,在與犬戎等部落徵戰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國家,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已成為可以僅僅次於楚國、齊國、晉國的國家,在後期,晉國也難以成為秦國的對手。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而秦國不一樣,秦國在戰國版圖的邊上,並且土地面積比較遼闊。但是秦國在前期的時候一直都不是很強大的一個國家。只不過後來秦國之中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商鞅。因為商鞅的到來,使得秦國徹底變成了一個戰時主義國家。變法實行經過一個世紀之後,秦國的綜合國力也取得了可觀的結果。特別是軍事力量的發展,很大程度超過了其他的國家,隨後才能順利的掃六合,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度。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回去把事情說清楚,哪怕最後商鞅的確被秦惠文王給害死了,以後也是有機會平反的。但是商鞅的確跑路了,他之所以跑路,其實也是想要撿回一條命。他知道,被抓回去肯定是會被處死的,以後再平反,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活著才是最真實的。他本來打算逃跑出境,結果在住店的時候,因為沒有帶身份證,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律,沒有身份證是不能住店的,因此商鞅壓根沒地方住。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為了實施變法,逐步在秦國推開,秦孝公於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頒布了《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開始。這一法令在秦國成功推行後,秦孝公又於公元前356年任命當時的商鞅為左庶長,在國內實行第一次大面積的變法。
  • 商鞅變法都變了些什麼?
    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秦國能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商鞅是功不可沒的。其實商鞅不是魏國人,他是衛國人,注意這裡的衛是保衛的衛。他是衛國的貴族後裔,姓公孫,叫衛鞅或者公孫鞅,入秦後,打仗有功,把「商」這個地方封給他了,所以後來叫商鞅。為什麼重點提一下是貴族後裔呢?因為在戰國時代老百姓是不能學習的,貴族才能學習,所以老百姓很難有翻身之日,現在咱們人人都能上學,這還是要感謝黨的。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商鞅之所以為秦國變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才來到秦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戰國時期的變法雖然多,有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但最後能成功的只有商鞅變法,這不是說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吳起強,而是秦國歷代君主堅持變法強秦的決心非常強大。
  •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是他推動了歷史進程上了嗎?
    商鞅的變法是怎麼發起的呢 ?我們看看秦國的那些官僚裡面代表人物甘龍。雖然他是極度的不同意變法,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解決秦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啊。商鞅是個銷售冠軍,如果從歷史正文角度來分析,肯定會說商鞅的法學理念怎樣怎樣好,如何如何適應於當時的秦國,其實以我看來,為什麼能受到秦孝公的賞識,能在秦國順利實施變法,還不是我們這位商推銷員在推銷自己產品時一下子說到人家的心坎裡了。
  • 商鞅變法前後,秦國面臨怎樣的困境?秦人又是如何擊敗魏國的?
    到了公元前415年秦靈公病逝後,秦國貴族們又擁立了秦懷公之子嬴悼子(秦簡公)為君,並放逐了秦獻公。三十年後,秦國再一次爆發了政變,獻公才最終被立。這就是秦孝公在求賢令中所說的「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對此,秦獻公不得不對秦國做出一番整頓。雖然說時勢造英雄,但是英雄本身也要具備強大的能力!
  • 商鞅變法建立「連坐制」使秦國強大,而孝文帝為何卻要廢除這項法律?
    連坐制最開始出現在西周時期的秦國,當時秦國國力弱小,秦孝公極力尋求讓秦國強大起來的辦法。然後,秦孝公就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人——商鞅。商鞅為秦國施行變法,讓秦國迅速崛起,為橫掃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其中,連坐法就是商鞅變法中一項重要的舉措。
  • 後人為何對商鞅變法的態度反差那麼大?商鞅之法到底是善是惡?
    雖然商鞅變法並沒有推翻政權,但是它所產生的意義,遠比推翻一個政權還要深遠,它締造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1.推翻宗法社會,確立皇權核心商鞅到秦國後,跟秦孝公見了三次面,前兩次面試很失敗,第三次立刻吸引住了秦孝公,二人徹夜長談,由此拉開商鞅變法的大幕。那麼他們究竟談了什麼?為何前兩次談話不成功呢?
  • 作為大秦的功臣,商鞅的變法對老百姓而言真的有利無弊嗎?
    他的能力和創作的歷史功績是不能否認的,但是我們從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來看,商鞅在變法改革上對於管理底層百姓的變法理念是值得我們拷問的。這就回歸到題主問的問題,商鞅變法對秦國發展是有利的,那對於老百姓而言也是有利的嗎?
  • 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但也帶來1個致命缺陷,此後每個朝代都中招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秦朝有名的商鞅變法,它所帶來的利弊是什麼。 變法之利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軍功,設立君主集權制等等。 廢井田制,我們便從「井田制」是什麼說起,這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舊貴族的勢力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在壓制舊貴族後,商鞅的其他變法內容便很順利的實施了下去。 在秦孝公剛開始接見商鞅的時候,商鞅先是向秦孝公說帝道、王道之術,但秦孝公聽的毫無興趣,甚至昏昏欲睡,還讓景監去責備商鞅,為何?因為秦孝公知道,帝道、王道之術雖然非常吸引人,但對此時的秦國毫無幫助;而後商鞅又向秦孝公獻上霸道之術,秦孝公聽後改變態度但沒有重用商鞅,因為秦孝公覺得商鞅的確有才,但這也不是秦國此時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