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桑弘羊《鹽鐵論》
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
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
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
變法不同於改革,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奴隸制已經無法繼續維持統治,逐漸走向末路,商鞅的變法就是加速了中國的歷史向封建制度過渡的進程。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
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
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因為後來戰國諸侯的變法活動,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皆是以李悝的驚世之作《法經》作為藍本的。
尤其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更是把這種「借鑑」演繹到出神入化,李悝提出廢除貴族世襲,商鞅在秦國廢除了世卿世祿制,李悝提出了「盡地力之教」,商鞅在秦國施行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李悝頒布了《法經》,商鞅也頒布了商君令。
不過為何李悝作為戰國變法的奠基者,反而沒有商鞅這個借鑑者有名氣呢,這是因為最後統一華夏的不是魏國,是秦國,並且商鞅還在李悝變法的基礎上做了修訂,使之更加適合未開化的秦國。
此外,商鞅也比李悝要「狠」,法令中不僅增加了連坐法,還焚燒了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民眾還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種地,要麼當兵,此外無路可走。
改革軍制參考了吳起。
關於種地,我們暫且細說,重點說說當兵,雖然種地種的好也可以拿爵位,但是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沒有化肥、農藥、種子等現在的條件,一天到晚徘徊在田地裡,能增加的產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當種地的路並不是坦途大道的時候,秦國年輕力壯的民眾只能紛紛入伍為兵,而此時秦國的軍制早已被商鞅改革過了,而商鞅改革軍制則是參考了吳起在魏國創立的」魏武卒「。
不過商鞅又對此做了調整,吳起主張先賞後功,而商鞅則調整為了先功後賞,別看只是順序進行了調換,威力卻大大不同,先賞後功,這樣士兵有了怕死的心理,畢竟自己一死,所得到的賞賜都沒了,而先功後賞則是不立功就得喝西北風。
當然,想要立功是有風險的,因為打仗不是兒戲,很可能還沒立功就被敵人給砍了腦袋,但這種機制卻促發了秦國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的心理,在秦國士兵眼裡砍敵人腦袋,只是自己能生活更好的保障而已。
讓士兵不要命只是摸清了士兵的心理。
那麼這種軍功制究竟是什麼樣的規定呢?說白了,就是以敵人的人頭計算功勳,根據《韓非子》記載:斬首一人,賜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首一人,賜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
這意思就是說,只要能砍掉敵人一顆腦袋,那就會得到爵位一級,並且還能做俸祿為五十石的官,所以,殺敵越多,得到的就越多,士兵都是貧苦出身的奴隸或者平民,有這種當官封爵的途徑,自然人人爭先。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用敵人人頭換回來的爵位就成為了硬通貨,畢竟能讓自己封爵,還能用自己的爵位換其他東西,比如說自己犯了請罪,請用爵位抵消,比如老婆是奴隸身份,也可以用爵位來贖回自由。
這樣的制度,士兵又怎麼會顧忌生命呢,當然這種制度,還催發了另外一個戰爭場景,那就是與秦軍打仗的時候,別人都是齊齊整整乾乾淨淨,而秦軍卻背著血淋淋的人頭,好不容易得到的戰利品,任何士兵都不會輕易丟掉,而背在身上則是最為保險的。
可以說,商鞅設計的這套軍功制,是摸清了奴隸和平民急於擺脫被奴隸主束縛的心理,給他們指出了一條十分艱難,卻有希望的道路,自然人人爭先。
飛魚說: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為了獲得爵位已經做到了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在他們眼裡,敵人的人頭並不猙獰,反而十分可愛,這樣一直似乎從地獄爬出來的軍隊,山東六國又怎麼會是秦軍的對手呢?
但這條路十分難走,就像現在電腦遊戲裡的打怪升級一樣,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性命,重新來過,但是秦國士兵一旦陣亡卻無法重來,後來秦軍中出了一位猛人,就是利用這條軍功制爬到了二十級爵位中的第十六級大良造,此人是白起。
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改革軍制參考了吳起,但是不可否認商鞅也為不世出的天才,他雖然借鑑了魏國變法一系列的內容,但是遇到不符合秦國國情的內容,就會及時調整修正,可以說,商鞅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如果要深究商鞅變法成功的另外一個因素,那麼秦國本土的未開化,亦是其中一條不可忽視的原因,老秦人民風淳樸,變法前夕的秦國猶如一張白紙,商鞅的肆意塗抹,就會筆筆留痕。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商君書》等。
(本文系飛魚原創作品,百家號獨發,抄襲必究,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