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變法讓秦國變強的商鞅,為何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其實並不冤枉

2020-12-12 裝死的歷史

商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所施展的變法讓秦國從文弱變為野蠻,成為虎狼之國,橫掃六國,天下無敵。可為何到最後,商鞅卻被指謀反,死後還被五馬分屍,全家被殺呢?其實並不冤枉。

一開始的秦國其實並不強大,也不霸道,反而還會在鄰國鬧災荒的時候,去給人家送糧食救災,極具「人道主義」精神。而秦國之所以成為虎狼之國,一改溫和的畫風,實在是跟一個人有關,沒錯,是商鞅。

這商鞅之前不叫商鞅,他是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名叫衛鞅(為方便敘述,以下稱衛鞅)。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是狠人輩出的魏國,這衛鞅自然也受到了「燈塔國」的召喚,想去魏國一展自己的才華。

衛鞅來到魏國,先是跟著公叔痤打工,得到了賞識。公叔痤年老,向魏惠王舉薦衛鞅為自己的接班人。魏惠王倒覺得這公叔痤怕是糊塗了,怎麼能舉薦一個毛頭小夥子呢?就沒有提拔衛鞅,公叔痤很是無奈。

公叔痤是個狠人,他見魏惠王不打算重要衛鞅,乾脆建議魏惠王殺掉衛鞅,免為後患,魏惠王也還是沒聽他的。得,此去不留爺,秦國倒是發了「招賢令」,衛鞅便抬腳去了秦國,通過關係,直接見到了秦孝公。

你說你是人才,那麼我來考考你。這等於說是一場面試,衛鞅想進入秦國施展抱負,就必須先過了秦孝公這一關。於是衛鞅開始大講當時流行的所謂「帝王之道」,但秦孝公不感興趣,直到衛鞅講起了「霸道」。

這「霸道」跟「王道」正相反,「王道」是以仁義治天下,而「霸道」則簡單粗暴,以武力、刑法等治天下。衛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說起「霸道」自然是侃侃而談,而且正好說到了秦孝公的心坎兒裡。

秦孝公當即表示要重用衛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衛鞅開啟了秦國第一輪變法。在軍事上,實行軍功制,說得通俗點就是「搶人頭」,敵首就是軍功,割回來的人頭越多,功勞越大,授爵位就越高。

人頭就是功勞,秦國打仗能不拼命嗎?別國能不怕嗎?這就體現了變法的強大之處。在刑法上用重典,實行連坐制,甚至鄰居犯法也要連坐,就問你狠不狠。亂世當用重典,衛鞅的思路很對,變法的效果也很好。

當然了,變法歷來都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反對無效,就連太子犯了罪,衛鞅照樣處罰,於是沒人再有怨言。衛鞅又開始了第二輪變法,主要針對土地,縣制等等做了改革,這次變法後,秦國徹底崛起。

原先被魏國割去的河西之地,終於收復了,而衛鞅因為變法有功,被封在了商地,尊為商君,也由此改名為商鞅(以下稱商鞅)。商鞅這麼好,為什麼還會下場那麼慘呢?當然還是因為變法得罪人啊!

秦孝公一死,跟商鞅有仇的太子即位,是為秦惠文王。其他跟商鞅有仇的一票人,如貴族們,早就等著這一天,他們開始告商鞅謀反。商鞅看出來不對了,趕緊就開始跑路。跑到哪兒?直接跑邊境去了。

本來累了,要住店休息,但他未帶憑證,無法住店(自己定的法律),坑爹啊!商鞅跑到魏國,魏國人早已恨死了商鞅,給他送回了秦國。商鞅無奈於封地死戰,被秦軍擊敗殺死,屍體則被帶回鹹陽車裂。

商鞅被處理了,就連商鞅的家人也被滿門誅殺了,慘不慘呢?慘!冤不冤呢?不冤。秦惠文王幹掉了商鞅,卻保留了變法,可見變法本身是沒問題的,只是商鞅本人出了問題。出了什麼問題?答案不言而喻。

相關焦點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富有才華,但在魏國卻不受重用,而秦國到了秦孝公時期,秦孝公嬴渠梁為了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便發布了歷史上著名的《求賢令》。秦獻公為了強大秦國,開始廣招賢士,為此也給了衛鞅施展才華、報復的一個平臺。衛國人衛鞅聽聞秦孝公的求賢令,便離開了魏國,帶著李悝的《法經》投奔秦國。衛鞅見到了秦孝公後,便用帝道、王道之術、霸道之術等遊說。
  • 商鞅讓秦國從弱變強,為何被五馬分屍?背後的原因很殘酷!
    公元前338年某天,鹹陽城炸鍋了,百姓都奔走相告,丞相商鞅要被五馬分屍。行刑現場人群湧動,商鞅看到趙良後悔莫及地說:當初我要是聽了你的忠言,斷不至於落得今天下場!說完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趙良到底何許人也?難道他能未卜先知,能提前預知商鞅的結局?
  • 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
    談秦說漢(336)相邦呂不韋被迫飲鴆自盡,商鞅被五馬分屍,為何範雎能左右逢源?影響秦國歷史進程最大的三個正國級領導幹部,商鞅、範雎、呂不韋三個人當之無愧。嚴格地說,商鞅的最高職務只是大良造,行相邦之權;而範雎、呂不韋才是真正的相邦之職。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商鞅變法改變秦國命運,後世秦王為何不給他平反?沒有利用價值了
    商鞅怎麼會是被冤枉而死的呢?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就處於很尷尬的位置。新上臺的秦惠文王,必須要從商鞅手裡奪回權力。這裡面是有名堂的,秦孝公之所以敢放權讓商鞅去搞,那是因為秦孝公,本來是有權力的,所以他依舊可以佔據最高地位。而秦惠文王剛上臺,他什麼威信都沒有樹立,就放手讓商鞅去做,豈不是活生生要把自己變成傀儡嗎?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徹底、最為全面的變法,尤其變法後在秦國確立起的軍功制,可以說是秦國能夠完成大一統的基礎條件。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
  • 掃六合大功告成之後,商鞅變法為何還能在秦國佔據重要地位?
    說到這裡不僅會有人發出這樣一個疑問,秦國實行變法之時。那個時候的秦國比較微弱,綜合國力不是很強。雖然商鞅變法確實讓他們的發展變得非常迅速。但是統一之後的秦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國家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國家之中的很多東西也發生了改變。這樣的變法為什麼還會再適用於秦國。秦國在統一之後,依然重用商鞅變法。說明當時這個變法還是挺適合秦國的。
  • 商鞅對秦國居功至偉,最終誣陷致死,為何歷代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秦國能統一六國,商鞅居功至偉,並且可以說秦始皇也是商鞅政治理想的執行者,商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商鞅的改革不僅是影響了秦國,影響了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但最終商鞅卻被冤枉致死,屍身還被處以車裂之刑,還被當時秦國的國君秦惠文王下令誅滅全家。然後就有人問,商鞅對秦國的貢獻巨大,還被冤死,為何秦國的歷代國君不給商鞅平反?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商鞅、白起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秦國功臣,結局都很不好看,一個被五馬分屍,另一個稍微幸運,能用秦王欽賜的寶劍自刎。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商鞅變法有一條內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從此秦國逐步強大
    後來商鞅離開魏國來到了秦國,正好秦孝公正在醞釀變法一事,他召見商鞅後,商鞅就如何稱霸,如何變法等等與秦孝公徹談幾日,兩人一拍即合,之後商鞅就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商鞅變法鼓勵農桑,獎勵耕織,同時也是他首次明確提出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重農抑商制度。他還實行二十等爵制,獎勵軍功,有效提升了秦國的軍事實力。統一度量衡、推行郡縣制等等。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影響深遠。而且商鞅變法中還有一條強制推行小家庭制度,禁止父子兄弟同居,這是為什麼呢?
  • 究竟誰才是秦國富強的大功臣?不是商鞅,更不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的前任自然就是秦孝公時期了,在秦孝公之前,秦國一直積貧積弱,常被強大的魏國襲擾,甚至連關鍵的河西之地都丟掉了,甚至是差點滅國。秦孝公繼位後,用商鞅進行大膽的改革,使得秦國迅速變得強大起來,不僅如此,商鞅還是個軍事家,在改革的同時,他還率軍收復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得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 最初商鞅變法是得到當時秦王支持的,最後為何落得被分屍的結局?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成功的通過一系列成功的變法手段,讓積貧積弱的秦國一躍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自己也在當時獲得了豐厚的報酬和地位,但是在支持自己的國君死後,並沒有獲得一個善終,最後落得個被五牛分屍的結局真的是很悽慘。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商鞅之所以為秦國變法,他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強秦,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商鞅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才來到秦國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路徑,戰國時期的變法雖然多,有變法、申不害變法、吳起變法,但最後能成功的只有商鞅變法,這不是說商鞅的能力比李悝、申不害、吳起強,而是秦國歷代君主堅持變法強秦的決心非常強大。
  • 秦國有商鞅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那麼齊國的變法叫什麼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趙國、齊國是比較強大的三個諸侯國。其中,就秦國來說,本來就戰國初期實力一般,但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可謂煥然一新,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在秦國崛起的道路上,遇到了趙國和齊國這兩個對手。就趙國來說,趙武靈王在位時推行了「胡服騎射」。
  • 商鞅並非車裂而死,他死的冤不冤,後世歷代秦王為何不給商鞅平反
    商鞅是秦國歷史乃至整個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 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商鞅並不是被誣陷冤枉致死,他被處死是有法理依據的:起兵謀反,企圖叛逃他國。既然是謀反失敗被殺,之後的歷代秦君是沒有理由為他平反的;倘若真為他平反,那不成明目張胆地鼓勵造反嗎?往深層次追究,商鞅謀反,確實很冤枉:新任秦君覺得他是威脅,老世族需要報復,公子虔和他有私怨,幾種因素結合起來,商鞅必死無疑。為了活命,商鞅決定鋌而走險,在他的封地組建了一支烏合之眾,從商於向西進入關中腹地,然後轉道向東,企圖逃到魏國。在鄭地遭到秦軍強力阻擊,商鞅戰死,屍首被秦軍拉到鹹陽,車裂示眾。
  • 秦惠文王處決完商鞅後,為何不廢除商鞅變法的內容?因為他並不傻
    此外還有姜子牙的傳說,不得志的讀書人姜子牙因為有理想、有追求,最終成為了輔助周朝的賢臣,並且還被周武王冊封為諸侯。其實這些例子都只不過是毒雞湯而已,因為歷史上的伊尹和姜子牙絕對不可能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原因很簡單,在夏商周三代的社會,一直都是尊奉世卿世祿的規矩。
  • 春秋戰國變法頻繁,同為變法,為何秦國越變越強
    那麼同為變法,為何秦國在變法中越發強大?一、秦國變法,是老秦人在危難時改變進行自我救贖的迫切希望。歷史上的秦國一直在西陲惡劣環境,在與犬戎等部落徵戰中不斷壯大自己的國家,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已成為可以僅僅次於楚國、齊國、晉國的國家,在後期,晉國也難以成為秦國的對手。
  • 被車裂而死的商鞅
    商鞅變法十年之後,效果明顯,秦國百姓路不拾遺,既沒有小偷,更沒有劫匪,一片太平盛世,因為沒有階層觀念,百姓們為國徵戰都異常勇猛,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富國強兵之後的秦國開始徵戰四方,商鞅不但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是軍事上的天才,他親自掛帥,上陣殺敵,將被魏國吞併的土地率兵奪回,為秦國統一中原打開了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