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秦始皇武力統一國家,一直有人說血流成河,太殘忍了,不乏很多說辭!但我認為:不能只看到戰爭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還應看到,秦始皇是以堅定的戰略決心,運用強大的戰略力量,進行了恢弘的戰略決戰,取得了歷史意義深遠的戰略勝利,秦始皇絕對稱得上是千古一帝!
第一,什麼時候下戰略決心進行統一戰爭,秦始皇比他的祖輩們強得多!
秦孝公通過商鞅變化後,秦國由西陲弱國窮國逐漸變得富有強大,秦孝公在後期,也萌生了「東出」的想法,但是試了一下,還不是時候。
秦孝公去世後,嬴駟成為秦國新君,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不斷擴充秦國疆土,並且將改「公」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利用張儀的連橫策略,再次選擇「東出」,意圖統一中國,但是遭到東邊各國的合縱抵抗,仍沒有成功。
再到秦昭襄王,秦國國力大增,手下大將白起,一次長平之戰,就坑殺了趙國40萬人,滿以為到了可以統一六國了,但是怎麼打,還是打不下來六國,只好再等時機。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繼位,經過精心準備和運籌,以超人的戰備敏銳判斷力,認為到了統一六國的絕好時機,下定了堅定的戰略決心,武力統一全國。
歷史證明,秦始皇以堅定的戰略決心開啟武力統一中國,是完全正確的。
第二,如何以武力打贏,秦始皇堪稱戰略指揮大師!
「遠交近攻」,被秦始皇運用到極致,秦始皇一直通過外交手段,施以小的利益,將最遠的齊國,也是最強的齊國穩住,以達到自己能夠集中精力掃滅其他國家。等留到最後,再與最強的敵手齊國進行戰略決戰。
「大迂迴戰略」,被秦始皇運用得出神入化,秦國軍隊多次大規模迂迴到對手背後,然後進行多個方向進攻和包圍殲滅作戰,進攻北面的燕國時,甚至從蒙古高原方向迂迴包抄,形成天降神兵之勢。
「大兵團作戰」,被秦始皇指揮運用出藝術水平,秦國多路大軍馳騁在東邊六國戰場,秦始皇的排兵布陣,即使放在解放戰爭,也是很高明的,何況那時還沒有高效的通信技術,指揮大兵團作戰全靠事前的運籌。
歷史證明,秦始皇指揮打仗,也是雄才大略,才得以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
第三,秦始皇武力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影響的是中國幾千年,影響的是中華民族繁榮生息!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武力統一中國,中國的歷史就將完全改寫,中國的現狀,很可能就像當今眾多國家並存的歐洲,中國人口也不可能有現在的規模,中國文化也難以形成璀璨的從不間斷的文化,中華文明也不可能如此源遠流長!
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武力統一中國,中國人民很有可能長期在黑暗的戰火中遭受煎熬,尤其是後來的匈奴強大以後,沒有統一的中國,還能不能抵抗得住匈奴的掠殺,就將變成未知數。
可想而知,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武力統一中國,不知大家還能想像出中國會是一副什麼樣子……
【以上是我「紙老虎眼裡的沙」的個人看法,歡迎關注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