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一個君王,他統一分裂了400多年的中國,重新建造起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他革新了周朝和周朝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後來的郡縣制,使得中國的行政效率和國家統治力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大大增加。從這個角度講,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他確實可謂」功蓋三皇五帝」。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期待也比較高,所以也免不了比較驕傲。所以秦始皇給自己取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始皇帝。」皇帝」意味著他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而前面加了個」始」更是突出了他的開創性貢獻。所以他在東巡天下時,專門讓李斯寫了一篇文章歌頌自己的功德: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一年,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2年的時間,從琅琊石刻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秦始皇那種冠絕古今的霸氣,即便是今天來看,仍然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實際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至今人們仍然在使用。
這個名字就是」中華」。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有很多別稱。一般而言諸侯之間為了區別中國和外國,會把中國的人稱作」諸夏」,所以管仲在」尊王攘夷」的過程中就像齊桓公說到:」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戎狄豺狼,不可厭也」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並且將中國與外國區分得很清楚。
不過,」諸夏」這個名字並不是顯得很」霸氣」,因為它反應的是當時中國被分封為許多小諸侯的現象。所謂」諸夏」,就好比說」咱們這一大家子」,突出的各個諸侯之間的血緣關係,是體現的中國之內各分支之間的親戚關係,雖然看起來非常親切,但是卻少了幾分霸氣。
而」中華」這個名字就不一樣了,」華」是與」夏」一樣的,代表的是中國。《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也可以解釋成」美麗的」意思。與此同時,在」華」之前加了一個」中」字,更是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說文解字》上說:
「內也。從口。丨,上下通。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中」是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同時也是」合適」的意思。如果聽過河南朋友說話的人就知道,他們說一個東西」合適」了,好了,就會說」中」。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剛好合適,所以也可以解釋為」正」。因此古人常常說中國人得天下之正氣,也說成是得天下之中氣。
所以」中」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語。」中華」結合在一起更加顯得霸氣,怎麼解釋」中華」呢?如果我們意譯一下,可以翻譯成」天下最合適的、最美麗的國度」,這個稱呼明顯比」諸夏」這樣的稱呼更加霸氣,滿滿的是民族自信。同時古人云:天子居天下之中。」中華」還有一種萬國拱衛、萬國環繞的味道。如《詩經》所言: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所謂」常」,就是天下的至理,或者說天下的真理。秦始皇給中國命名的」中華」這個名字,也有天下的標準、天下的典範的意思。孔子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而」中華」這個名字,就把中國處於一種」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特殊地位。
如今,」中華」這個名字已經不單單是華夏族的簡稱了,而成為了所有中國人的簡稱,我們提到「中華「兩個字的時候,都免不了內心升起強烈的自豪感,因為這個名字有著自古以來的霸氣。在面對外敵時,面對各種挑戰時,我們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喊出」中華「二字,這才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願中華的名字永不褪色,願華夏的薪火萬古長存,願未來的世界是中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