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

2020-12-22 悲秋憶文

秦始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一個君王,他統一分裂了400多年的中國,重新建造起來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並且他革新了周朝和周朝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後來的郡縣制,使得中國的行政效率和國家統治力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大大增加。從這個角度講,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的他確實可謂」功蓋三皇五帝」。

有大智慧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期待也比較高,所以也免不了比較驕傲。所以秦始皇給自己取了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始皇帝。」皇帝」意味著他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而前面加了個」始」更是突出了他的開創性貢獻。所以他在東巡天下時,專門讓李斯寫了一篇文章歌頌自己的功德: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一年,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2年的時間,從琅琊石刻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秦始皇那種冠絕古今的霸氣,即便是今天來看,仍然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實際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起了個高貴又霸氣的名字,聽著很耳熟,至今人們仍然在使用。

這個名字就是」中華」。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有很多別稱。一般而言諸侯之間為了區別中國和外國,會把中國的人稱作」諸夏」,所以管仲在」尊王攘夷」的過程中就像齊桓公說到:」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戎狄豺狼,不可厭也」這說明當時中國人就有了自己的民族意識,並且將中國與外國區分得很清楚。

不過,」諸夏」這個名字並不是顯得很」霸氣」,因為它反應的是當時中國被分封為許多小諸侯的現象。所謂」諸夏」,就好比說」咱們這一大家子」,突出的各個諸侯之間的血緣關係,是體現的中國之內各分支之間的親戚關係,雖然看起來非常親切,但是卻少了幾分霸氣。

而」中華」這個名字就不一樣了,」華」是與」夏」一樣的,代表的是中國。《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華」也可以解釋成」美麗的」意思。與此同時,在」華」之前加了一個」中」字,更是體現了一種強烈的自豪感。《說文解字》上說:

「內也。從口。丨,上下通。g,古文中。i,籒文中。陟弓切」

「中」是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同時也是」合適」的意思。如果聽過河南朋友說話的人就知道,他們說一個東西」合適」了,好了,就會說」中」。所謂」中」,就是不偏不倚,剛好合適,所以也可以解釋為」正」。因此古人常常說中國人得天下之正氣,也說成是得天下之中氣。

所以」中」是一個非常美好的詞語。」中華」結合在一起更加顯得霸氣,怎麼解釋」中華」呢?如果我們意譯一下,可以翻譯成」天下最合適的、最美麗的國度」,這個稱呼明顯比」諸夏」這樣的稱呼更加霸氣,滿滿的是民族自信。同時古人云:天子居天下之中。」中華」還有一種萬國拱衛、萬國環繞的味道。如《詩經》所言: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

所謂」常」,就是天下的至理,或者說天下的真理。秦始皇給中國命名的」中華」這個名字,也有天下的標準、天下的典範的意思。孔子說:」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而」中華」這個名字,就把中國處於一種」 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特殊地位。

如今,」中華」這個名字已經不單單是華夏族的簡稱了,而成為了所有中國人的簡稱,我們提到「中華「兩個字的時候,都免不了內心升起強烈的自豪感,因為這個名字有著自古以來的霸氣。在面對外敵時,面對各種挑戰時,我們中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喊出」中華「二字,這才有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句話。

願中華的名字永不褪色,願華夏的薪火萬古長存,願未來的世界是中國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給中國取了個十分霸氣的名字,聽著有些耳熟
    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天下的統治者,也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自認自己的功勞比過去的「三皇五帝」還要高,就自稱「皇帝」,後世有不少人都非常崇拜他,明朝的李贄稱他是「千古一帝」。
  •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只是摘桃子?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
    這話秦始皇肯定不愛聽。作為統一了六國,使天下歸一,又築長城守護九州大地的千古一帝,怎能被人說成是摘桃子呢!雖說秦始皇能統一六國,離不開先人一代代的努力打下的基礎。但是在他13歲登基之時,諸侯國雖表面上臣服,但從未停止反抗。天下未定,徵服和吞併是兩個概念,華夏大地上各個土地還各有各姓。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女人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是舉足輕重的一個人,他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基本割據,統一了六國,令中國從割據走向了統一。秦始皇名叫嬴政,趙氏,又被稱為呂政、祖龍等等。秦始皇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父親是不受寵的王孫,被送到趙國當質子,窮困潦倒了好幾個春秋。
  • 中國名字「最霸氣」的城市,因秦始皇而得名,就在河北省
    秦皇島,簡稱「秦」,又稱港城,舊稱「臨榆」,河北省省轄市,秦皇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因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我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帝號而得名的城市,中國名字最霸氣的城市,因秦始皇而得名,猜到是哪裡了嗎?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滅六國,秦始皇統一了不少後宮佳麗,為何不選擇一個立後?
    《禮記·昏義》記載,西周王后領導的內廷是根據天子領導的外廷機構而設置的,「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春秋戰國以後,各諸侯國國君先後稱王,其正妻隨之稱王后,王后之下又參照周室設立,其數量不少。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也會將六國的後宮擇優吸納進來。《史記·始皇本紀》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衝於天」。這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
  • 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誰對秦國統一天下的貢獻最大
    秦孝公與商鞅自西周建立,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名義上的周朝在華夏大地存在了800多年,根深蒂固的分封制與封建等級禮法制度深入人心,有多少個諸侯國,就有多少種語言、文字、貨幣、度量衡,無論是出於習慣的力量還是效忠的觀念,統一所有諸侯國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難的一次統一天下之戰,沒有之一,而這次最難的統一之戰是秦始皇嬴政完成的。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如何交流
    簡化漢字是中國文字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古代漢字也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秦朝統一六國時,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六國之間的文字差異大,他們之間怎麼交流?文字體系秦國文字沿襲於周朝,在諸侯割據混戰時期,秦襄公曾親自帶兵幫助周平王東遷。
  • 最終「滅六國」徹底實現華夏統一,是漢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是我們學歷史都需要熟知的常識。但是秦朝國祚短暫,秦始皇去世短短幾年後,龐大的秦帝國就被重生復闢的六國力量推翻。很明顯,所謂的「六國」根本沒有被消滅。「六國」(齊楚燕韓趙魏)的復闢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極為頑強,實際成為了華夏統一進程的對抗者和顛覆者。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建萬裡長城,意欲何為?僅僅為了抵禦匈奴?
    但在當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什麼要去修建萬裡長城呢?雖然當時匈奴不斷的入侵,倘若是為了單純的抵禦匈奴,又為何會動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到底是意欲何為?抵禦匈奴,保衛邊境匈奴在當時的實力並不是特別的強大,憑藉著秦國在當時所訓練出來的軍隊,去抵禦匈奴的入侵,完全是不在話下。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幹什麼?其中日本最為搞笑
    大秦王朝是真正封建王朝的開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沒人可以與之相比,所以他自稱秦始皇,首次將皇與帝結合在一起,為中國封建皇權統治奠定了基礎,他的功勞立於千秋,的確功不可沒,他真正的將中國進行了大一統,包括文字,語言,和計量衡器,這無疑就是將文明徹底的整理並且統一。
  • 秦始皇滅六國後,被他俘虜的這六國君主,都遭到怎樣地對待?
    人類歷史上,亡國的君主大多數下場十分悽慘,尤其是在國家被人通過武力所推翻的情況下,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六國的君主,都遭遇了什麼樣的對待呢?圖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劇照一、格局情況其實,早在秦始皇成為秦國的國王以前,秦國吞併六國的大格局就已經形成。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其他國家在做什麼?日本人還是一群原始人
    正因為他當初完成了大一統,才為中國今天的版圖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新局面。秦始皇沒到40歲就一統六合,其後又進行貨幣和度量衡上的統一,無論是思想制度還是武器基建,在當時都是領先世界的水平。讓人好奇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其他國家在做什麼?最讓人意外的就是日本,當時的日本人還是一群原始人。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各地區文字差異這麼大,他們又是怎麼交流的?
    這很形象地描述了過去中國的局勢:隨著王朝的衰敗,各個地區軍閥形成了一個割據局面,然後又隨著一個比較強有力的諸侯崛起,掃平八荒,再次開創一個鼎盛的王朝。 世界各地的史學家們對於中國的輪迴的現象也感到好奇,因為歐洲等國家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帝國,只能持續曇花一現的時間,然後就分崩離析了,為何中國能長時間的鞏固呢?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怎麼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但也正是因為他是一位開創者,所以面臨的問題和麻煩更為複雜,他死後的名聲也毀譽參半。公元前221年被他統一的秦國,卻在公元前207年就被滅亡。因此很多人批評他治國無方,尤其是太過於殘忍。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宮佳麗無數,為何一生沒有冊封皇后?
    縱觀秦始皇一生,到了沙丘病故都沒冊封皇后,讓千古第一後的風頭被劉邦的老婆,呂后撿走了。 可是由於史書對於秦始皇的記載很少涉及後宮,這讓我們喜歡看宮鬥劇的粉絲們非常迷惑,秦始皇到底有沒最愛的人?為何他一直不立皇后呢?
  • 秦始皇憑啥能統一六國?這三件東西,不應該出現在2000年前!
    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王朝——秦朝,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戰國末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國爭霸,最後是秦國統一了其它六國,開創了秦朝。那為什麼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呢?有這三件東西,出現在了2000年前,第一件是秦劍,第二件是秦弩,第三件就是鐵路。
  • 趙武靈王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他能不能取代秦始皇,統一六國?
    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統治者都給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說起這些統治者有很多人都會想起秦始皇,畢竟他統一六國的事情廣為傳播,也是在中國歷史上面的一件大事,其實除了這一個人之外,還有一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他就是趙武靈王,如果他沒有死,有沒有可能代替秦始皇統一六國呢?
  • 秦始皇的逆襲:9歲被舉國追殺,13歲君臨天下,39歲統一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滅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他認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於是改稱呼為「始皇帝」,自稱「朕」。這個稱呼,一直延續了幾千年。因為很多影視劇的渲染,很多人會認為,秦始皇繼任秦王、統一六國是順風順水的事,但事實上,他曾是最不可能完成這件事的人。秦始皇的逆襲,才是最讓人心動的過程。你所看到的所有風光,背後都隱藏著無比的兇險,表面越是明媚,背後越是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