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都喜歡看演義類的小說或電視劇,如《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等。演義類的小說有《說唐演義全傳》和評書《興唐傳》等。
在隋唐演義或其他小說裡面,秦瓊擔任過天下兵馬大元帥,尉遲敬德和薛仁貴也當過天下兵馬大元帥,還有羅通也是天下兵馬大元帥,薛仁貴的兒子薛丁山曾是徵西二路元帥。隋唐演義類小說看多了的網友,以為唐朝的元帥特別多。
其實不然,正史上的秦瓊、尉遲敬德和薛仁貴都沒有資格擔當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羅通和薛丁山在演義小說裡面甚是厲害,但在正史裡面查詢不到他們二人。
據《資治通鑑》記載:「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麥飯九鬥,米二鬥。」這是初唐年間一個府兵出徵所需的物資裝備,並且這些物資裝備還需要府兵個人出錢購買。這是因為初唐實行府兵制度,府兵平時只需呆在家裡務農,若國家有戰事,就需要自己帶口糧和裝備。
初唐的府兵也是有建制的,由小到大,分別是火、隊、團、折衝府、十二衛將軍府。府兵十人為一火,五十人為一隊,三百人為一團,八百到一千二百人就是折衝府。折衝府的長官是折衝都尉,折衝都尉上面是中郎將,中郎將上面,就是十二衛將軍,十二衛將軍的上司就是是十二衛大將軍。
高祖李淵,為了防止有人會擁兵自重,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府兵制沿用北周、隋朝管理軍隊的制度,其優點即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又擴大了招兵和戰鬥力的保障。李淵賦予的真正有兵權的,最高職位只有十二衛大將軍。
秦瓊擔任的最高職位,就是左武衛大將軍。雖然有些名義上比十二衛大將軍的職位,比如驃騎大將軍和鎮軍大將軍,但這些職位手裡沒有兵權。
倘若國家發生戰事,而駐守的兵力枯竭時,朝廷就會向十二衛調兵增援。那調出來的兵員又如何管理呢,這時候朝廷就會委派一位行軍大總管或者行軍總管。行軍大總管的職位,和兵馬大元帥相當,但一般情況下都不會用兵馬大元帥的稱號。
就像唐高宗李治時期的「賀魯之亂」,委派程咬金擔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咬金統領著由朝廷抽調出來的府兵,奔赴帕米爾高原討伐賀魯。程咬金行使兵馬大元帥的職責,但是沒有兵馬大元帥的頭銜。
又如戰神李靖,遠徵東突厥的時候,職位是靈州道行軍總管。討伐吐谷渾時,職務就是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秦瓊也擔任過行軍總管,尉遲敬德一生當中更是擔任過八次行軍總管,薛仁貴也出任過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大家會問,為什麼連這些人都沒有資格擔當兵馬大元帥呢?其實並不是他們實力和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出任兵馬大元帥需要兩個必要條件。
在初唐年間,出任兵馬大元帥的人,有兩個必須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出身天潢貴胄,意思是大元帥的老爹必須是皇帝。第二個條件是需要有統領兵馬的能力,能力居然擺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初唐只有兩位元帥,即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不滿足第二個條件。
但是,就算是皇帝的兒子才有資格出任兵馬大元帥的職位,也被第二個條件刷下了大部分。李淵有二十二個兒子,只有兩個擔任過兵馬大元帥。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出任過兵馬大元帥之職。由此可見,想要在唐朝當上兵馬大元帥是有多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