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日前再放留人「大招」,提出「讓大學畢業生以低於市場價20%買到房」。「搶人」大戰升級的背後,人口流動話題再引關注。近日一篇名為《淨增3565萬,他們流向哪裡?史詩級人口變遷正在重塑中國》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文中提到,國內有一些城市迅速上升為人口大城,比如石家莊、長沙、杭州,「有一些則逐漸淡出,比如東莞、佛山、廈門。」
記者查閱2012年至2016年期間佛山市和禪城區的統計公報發現,過去5年間,佛山市常住人口數量累計增加20.1萬,與鄰近的廣州、深圳相差甚遠。而作為中心城區的禪城區,5年間常住人口數量累計增加2.96萬,僅佔佛山常住人口增量的14.7%。與此同時,由於相關人口政策的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外來常住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也呈現總體下降趨勢。
從4個鎮街來看,禪西的張槎和南莊成為禪城外來人口集聚的新板塊,石灣街道的人口日趨年輕,而祖廟街道則同時面臨新生兒和養老服務的雙重壓力。
相關政策放寬
禪城人口出生率顯著上升
2012年至2016年,禪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分別為:2012年110.47萬、2013年110.68萬、2014年110.78萬、2015年112.07萬、2016年113.43萬,其中外來常住人口佔比依次為44.99%、44.84%、44.60%、44.89%、44.19%。從中可以發現,外來常住人口佔比最大的年份是2012年,佔比44.99%;外來常住人口佔比最少的年份是2016年,佔比44.19%。除2015年有所反彈外,外來常住人口佔比總體呈下降趨勢。其中,2016年降幅最大,達0.7個百分點。
外來常住人口佔比下降並非禪城獨有,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也是如此。從統計數據分析禪城外來常住人口佔比下降的原因可以發現,一方面是由於戶籍人口不斷增加,特別是二胎政策放開後的2015年和2016年,禪城區人口出生率分別上升了2.18和1.74個千分點,而此前的2014年人口出生率僅上升0.3個千分點。
另一方面,入戶政策放寬可能也是導致非戶籍常住人口佔比減少的原因之一。2015年7月,廣東省公安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廣東將努力實現1300萬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其中,在佛山等4個城市,合法穩定就業滿5年並有合法穩定住所,參加社會保險滿5年的人員,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當地申請登記常住戶口。
隨後的2016年,禪城區戶籍人口比2015年猛增1.54萬人,但是出生率卻同比下降了0.44個千分點,說明增加的戶籍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非戶籍人口的入戶。
產業結構調整
外來常住人口增長趨緩
2012年至2016年禪城區外來常住人口的絕對數量分別為:2012年49.71萬、2013年49.63萬、2014年49.41萬、2015年50.31萬、2016年50.13萬。也就是說,五年來,禪城區淨增加外來常住人口數僅為0.42萬。
產業轉型升級是導致禪城區外來常住人口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2012年以前,禪城區的鎮街產業主要以專業鎮的面貌呈現,以量取勝的加工環節對勞動力的需求非常大。據統計,2012年,張槎針織服裝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而佛山禪城招商引資網2014年1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張槎針織產業的從業人員約41000人。雖然存在統計口徑的差異,但從上述兩組數據仍可以看出產業用工需求的下降。
在加工環節逐漸遷出禪城的同時,幾大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相對高的技術要求和薪酬穩定了一批工人。比如2016年春節後,張槎針織一線工人的返工率達到了90%以上,沒有出現往年的節後「用工荒」。
與此同時,在陶瓷行業,隨著自動化水平的提升,部分一線工種面臨淘汰,企業需要能夠操作機器的技術型工人。金意陶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
在曾經名極一時的環市中國童裝名鎮,童裝行業從業人員達到過7萬人左右,近幾年伴隨城市化進程和產業的轉型,從業人員也大幅減少,也成為禪城外來人口增長緩慢的重要因素。
■聚焦
張槎
過去10年常住人口增長最快 非戶籍佔比超六成
作為禪城工業重鎮,以針織產業為支柱的張槎,過去幾十年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力,成為禪城產業工人最集中的鎮街,也是禪城人口流入最多的鎮街。截至2016年,張槎常住人口數量為20.84萬,其中非戶籍人口數量約12.55萬,佔比60.24%,非戶籍人口在4個鎮街中佔比最高。
張槎非戶籍人口除了佔比高外,其流入還是過去十多年影響當地人口變遷的主要因素。2015年,張槎的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16%,在禪城一鎮三街中排名第三,低於南莊和石灣。然而,過去十多年張槎卻是禪城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的鎮街,從2005年到2016年,張槎常住人口數量從12.94萬增加到20.84萬,增長61%。不難看出,是外來人口的持續流入支撐了張槎的人口增長。
通過分析2005年到2016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張槎的常住人口數量雖然偶有波動,但整體呈現上升的態勢。其中,2005年至2007年是張槎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的三年。張槎街道常住人口數量在2005年末僅為12.94萬,到了2006年就達到18.74萬,增加了近6萬;2007年達到21.66萬,又增長了近3萬。
隨後的2008年、2009年,張槎的常住人口數量出現了下降,分別為19.22萬和19.98萬,這個時間段剛好與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重合,顯示出張槎的人口波動與經濟周期有著強相關性,產生特徵明顯。
2010年至2013年,張槎常住人口數量重新回到上升通道,但整體上升速度大為放緩,甚至偶爾出現了下降。這4年的常住人口數量分別是21.23萬、21.85萬、23.39萬和21.4萬,顯示出張槎經濟出現了復甦跡象,但仍存在波動。
2014年是張槎經濟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在這一年裡張槎的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成為佛山繼獅山、北滘和容桂後第四個千億大鎮。也是在這一年,張槎的常住人口數量達到了23.84萬的歷史高位。
和其他幾個鎮街不同,張槎的千億產值是在26.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取得的,這也意味著張槎的地均產值要遠遠高於其他鎮街。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張槎的土地瓶頸越來越突出,傳統粗放型發展模式走到了盡頭。
為了改變傳統發展模式,過去幾年張槎以禪城大力發展禪西新城為契機,全力推進產業和城市雙轉型,通過城市硬體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實現了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這體現在人口的變遷上,近兩年張槎的整體人口數量不升反降,從2014年的高點回落到2015年的23.51萬和去年的20.84萬,人口數量的下降並不意味著張槎競爭力的衰退,相反,張槎的各項經濟指標依然走在全區前列。
今年上半年,張槎街道GDP增速、二產增加值增長率均排名全區第一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排名全區第二。這意味著張槎正逐步擺脫過去依託人口紅利的增長方式,人口結構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轉變。
南莊
外來人口數量已超戶籍人口 成禪城聚人新板塊
南莊鎮的常住人口是禪城區4個鎮街中最少的。幾年前,南莊鎮的主要負責人曾考慮,該鎮連續好幾年人口增長緩慢,可能會影響南莊經濟和城市發展。從近5年的統計數據來看,2016年南莊鎮的常住人口總數比2012年增加了2.51萬,佔到全區常住人口增量的84.8%。此外,南莊鎮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數量早在2015年就已超過戶籍人口。2015年,南莊鎮常住人口數量為18.06萬,其中戶籍人口總數8.56萬,外來常住人口數超過戶籍人口1.5萬。
來自禪城區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南莊鎮從2012年到2016年的常住人口數量依次為16.57萬、13.76萬、17.85萬、18.06萬、19.08萬。其中,2016年南莊鎮的常住人口已接近張槎街道的20.84萬人。而2013年差距最大的時候,南莊鎮的常住人口比同處禪西片區的張槎少了7.64萬人。
分析南莊鎮近5年的常住人口變遷數據可以看出,2012年佛山市的「強中心」戰略和「一老三新」發展概念提出後,對南莊鎮的人口流入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特別是2013年之後,南莊鎮加速綠島湖都市產業區的打造,綠島湖片區的產業和城市面貌日趨成型,一批都市型製造項目和知名房地產企業先後快速進駐綠島湖,使得綠島湖片區的人氣迅速飆升,該片區的房價幾乎與佛山中心城區祖廟齊平。「幾年前開車過季華大橋後基本上就暢通無阻了,現在剛好相反,一過季華橋就開始堵車。」家住禪城東方廣場,在綠島湖上班的市民邱飛燕說。
除了綠島湖板塊,紫洞路和南莊大道沿線相對不錯的房價,也成為增加南莊常住人口的重要原因。不少新佛山人雖然在祖廟街道工作,卻選擇了在南莊置業。新佛山人張韜三年前就買了南莊萬科的住宅,「最主要還是看重性價比,季華路快速化改造了,地鐵也通到南莊,再加上環境不錯。這樣的條件在市中心(指祖廟街道)買最少每平方米1萬元,但是當時南莊只要6000多元。」現在張韜已經住進南莊,「一開始覺得有點不方便,後來買了車就沒這種感覺了。」
「南莊鎮是目前禪城區可開發土地空間最廣闊的鎮街,正在打造中國建陶小鎮,該鎮領導班子提出的『三帶四片區』的產業發展戰略也開始見效果。從我們企業的招聘情況來看,綠島湖的優勢還是挺明顯的,接下來肯定會有更多人進來。」綠島湖一家從事信息技術的企業有關負責人說。
石灣
「老」石灣越來越「年輕」 千年陶都迸發新活力
一直以來,石灣在4個鎮街中的人口數量僅次於祖廟。2016年末,石灣的常住總人口數量為29.47萬,戶籍總人口174130人。與此相比,祖廟2016年末常住總人口數量為44.05萬,其中戶籍人口數量約為28萬。
通過回顧過去10年的人口數據變化,可窺探到石灣城市發展的脈絡。
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石灣一向給人「傳統」「老」的印象。但事實上,在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當下,隨著禪城居住板塊不斷南移,產業配套建設不斷深入發展,石灣的城市發展格局也得以不斷更新。目前石灣正以龐大的市場活力、完善的居住配套不斷聚人氣,年輕人、年輕創客如今在石灣逐漸發光發熱,迸發出無窮力量。
數據顯示,2015年,石灣鎮街道土地面積為28.32平方公裡,擁有2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484個居民小組,12個村民委員會,58個村民小組。從2005年到2015年間,石灣的常住人口數量穩步增加,從2005年的24.09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28.51萬人,10年內增加了4.42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000餘人。按照常住人口計算,石灣鎮街道人口密度為10067人/平方公裡。
2015年石灣鎮街道18歲以下的人口為29716人,18到35歲的人口數量為36589,35到60歲的人口數量為72655人,60歲以上人口數量為25238人。由此可看到,石灣18到60歲這一階段的主要勞動力人口超過10萬人,約佔石灣常住人口的1/3。
另一組數據顯示,石灣總人口約30萬人,中專以上學歷佔總人口的48%,其中區域內大專以上學歷者佔了石灣人口的25%。這意味著,石灣鎮街道內,過半人都具備中專以上學歷,每4個人中就有1人是大學生,石灣已成為全市知識精英、產業精英、科技精英的聚集之地。
「在禪城4個鎮街中,從人口結構來看,石灣的人口素質是最高的。」石灣鎮街道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從年齡結構來看,石灣人口的青壯年比例最高,石灣已成為全市適齡勞動人口佔總人口比重最高的地方。
在人口結構上石灣越來越「年輕」,人口素質越來越高,這使得近幾年的石灣,在陶藝傳承、產業發展、城市格局上也越來越呈現「年輕化」。正因年輕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老石灣蛻變成新石灣,千年陶都石灣正以年輕人思維碰撞出的一個個「新元素」,持續迸發出新的靈感與活力。
祖廟
60歲以上佔比超兩成 6歲以下兒童約3萬人
在外界的印象中,在佛山中心城區的核心街區祖廟街道,有很多老城區、老街道,其中的居民裡老年人佔了不小的比重。數據顯示,祖廟街道60歲以上老人超20%;另一方面,來自祖廟街道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祖廟街道轄區0-6歲的寶寶已經有約3萬人。從「全面二孩」政策實施至今,祖廟街道常住出生人口已經佔到全區出生人口的32%。
不難發現,祖廟在老年人口比例高的同時,呈現出嬰幼兒絕對數量多、常住出生人口多等人口結構特點。這更加凸顯出養老育幼這一雙向擠壓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徵。社會中堅力量面臨著既要照顧老人、又要帶好孩子的尷尬,這種局面在未來幾年將會更加明顯。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祖廟街道二孩出生人數已超過一孩出生人數。來自祖廟街道衛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16年1月1日全面兩孩政策實施至今,祖廟街道常住人口出生8247人,其中符合政策一孩出生3727人,符合政策二孩及二孩以上出生4520人;常住出生人口佔全區出生人口32%。這組數據折射出祖廟在就醫、入託、入學等的公共服務需求。
另一端則是祖廟街道的養老產業發展。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祖廟街道,轄區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經達到7萬,佔轄區總人口的24.24%。今年,這一比重還將會突破25%。其中,60周歲以上戶籍人口佔老年人口60%以上。而2012年,祖廟街道6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數量是5.8萬多。
今年,祖廟敬老院成功進行社會化改造。改造後的春暉頤養院軟硬體全面升級,此前入住祖廟敬老院的168位老人全部選擇繼續入住,他們的平均年齡為83歲。通過引入社會化力量、提升公辦養老機構的發展活力和生存能力,是禪城區養老服務提質增量三年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
此外,作為廣東省居家養老示範點,祖廟街道還成功推行了長者飯堂服務。長者飯堂主要向一些行動不方便或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家提供早、中、晚餐服務,並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務。街道採取「中央廚房+四個配餐點」的服務模式,在配餐點的建設上,根據符合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4類共17種老人的區域分布密度和就餐需求,選點建設了社區的長者飯堂服務配餐點,實現祖廟轄區老人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