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專家:中國從來都不只是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引言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浩如煙海,在延綿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祖祖輩輩深耕華夏大地,創造出璀璨文明。

歷史上有許多文明先後出現,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等等他們像是人類文明海洋的一朵浪花,在各自地區創造出不朽的文化經典,可是大部分已經隨著時間被塵封,成為歷史的遺址。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顯得格外珍奇。

有英國專家指出:歐洲人不懂!中國是一個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他看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千年,是因為中華不單是一個國家,而是延綿不斷的文明。

任何國家在一個積澱5000年基礎的文明面前,只能顯得幼稚。

那麼,為什麼這個英國專家如此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呢?

一、馬丁·雅克與中國情緣

這句話聽起來很複雜,相信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句話的背後含義。近代上,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被廣泛承認。

即便中國有著璀璨的歷史文明,但是按照標準的確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共同祖國,為什麼說它是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

馬丁·雅克只是在強調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的特點。

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橫跨人類大部分有歷史記錄的文明時間線,比中華年長的文明至今無處尋覓蹤跡,而比中華年輕的文明在他面前顯得就猶如小孩子。

馬丁·雅克之所以對中華文明如此著迷,是因為他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研究員,因為研究馬克思而來到中國,久而久之,中國的歷史,深深把他吸引住了。

從秦始皇到漢武大帝,從唐太宗到宋徽宗,元太祖到朱元璋,歷史輪轉,生生不息,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國家,居然創造一個迥然不同於西方的文明世界,對他而言實在是有源源不斷的吸引力。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馬丁·雅克來到中國旅遊。他像當時很多西方年輕人一樣,對東方這個龐大的國家充滿好奇,到處都想要了解。

在中國教授指導下,馬丁·雅克開始閱讀大量的中國書籍,尤其是歷史文獻。

他越是專研中華文明,就越是覺得中華文化高深莫測,底蘊深厚,西方的歷史與之相比顯得大巫見小巫。不由得對中華文明起了敬佩之心。

作為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的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研讀中國歷史十幾年,成為一位「中國通」。他在國外講座中,經常對中國文化給予高度讚揚。他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哪一個能像中國這樣一直延續至今?

大部分的國家不是被蠻族入侵,就是移風易俗,根本不見他們的蹤影,唯獨中國依舊薪火相傳,富有生機,在世界當中屹立不倒!

之所以說中國是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文明從來香火不斷,生生不息。多少興盛和衰敗,多少朝代更迭,都是始終改變不了一顆中國心。

我們漢族始終是世界舞臺的大族群,成為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民族。

二、中國民族光輝品質:勤奮和勇敢

文明是隱藏在國人的血統中,凝聚在國人精神骨架裡。我們中華文明不是靠紙質的書籍,不是靠出土的文物來體現,每一個人的行為就是我們文明的體現。

如果要說,中華文明最為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和勇敢。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刻苦堅強的民族,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像中國人一樣勤勞。即便是當今世界霸主美國,雖然嘴上說自由,說民主,但是依舊有嚴重的種族的歧視,歧視那些勤勞的民族。

在美國國內,經常說白人如何欺壓黑人,看上去黑人的地位無比低下,但是真正讓美國白人看不起的是黃種人。

為什麼欺壓黃種人?就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品質。我們經常聽到美國人多麼高尚,實際上他美國人行為背後是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壓榨,而且更為可惡的是,他們不僅壓榨其他民族,還瞧不起那些勤奮人,製造各種無端的罪名,迫害華人。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所謂的「黃禍論」。

19世紀,美國剛剛建國,國內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他們從非洲俘獲的黑人根本無法勝任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複雜的勞動工具的使用,常常辦壞事,而且還經常偷懶,桀驁不馴。

這時候大洋彼岸的中國,此時的中國處於混亂時期,內憂外患,更可怕的是人口居然有四億億之多,耕地完全無法養這些人。沒有辦法,部分華人只好下南洋去討生活。

華人是典型的高素質勞動力,不僅會技術,而且素質高,接受過不錯的教育,好管理。當時世界各國都喜歡僱傭華人做勞工。

美國自然也不例外,看上了中國人勞工市場。

但是他們採用的是極為惡劣的行為,直接欺騙華工:

騙他們說到美國挖金山,賺大錢,賺了錢後直接回國買房子,光宗耀祖。貧困的華人聽信他們的話,坐上船,期待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

殊不知,他們實際上被美國人當奴隸來賣,所謂「賣豬仔」說的是美國人這種可惡行為。這些人到了美國,立刻被人沒收錢財,直接安排他們到工地裡幹活,每天發的錢,被高額的夥食費剋扣,剩下的錢還沒寄回家,就被美國海關給扣押,打了水漂。

這些華人勞工做著最危險、最卑微的工作,拿的錢還不如別人多,不少人甚至客死異鄉。

那個時期很多人被賣到美國,被美國人壓迫。但是華人靠著自己的勤奮,最終在美國賺的一席之地。

這時候,美國人又指責華人搶了他們的工作,設置種種歧視條例,例如哈佛大學,對於中國留學生就十分嚴格,而對那些黑人、白人而言就放鬆標準。

三、在全球看不起中憑藉實力崛起

不單是對華人歧視,他們也看不慣中國的崛起。對於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

一定知道西方的崛起是伴隨血與火,從美洲對當地人的屠殺,到殖民地上對原住民的剝削,他們所謂的光榮是建立在一堆堆森森白骨之上。

然而中華的崛起是靠著國人不懈努力,從秦始皇統一到後來大國盛世,每一次都是我們人民深耕我們腳下的土地,一點一點造就的。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不是崛起,而是復興,因為中國是一個文明,而這文明從來就是輝煌的,現如今它只是到回應該有的地位上。

結語

回顧馬丁·雅克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新中國能夠如此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在經濟、文化、軍事快馬揚鞭,在國際舞臺發出自己的振聾發聵的聲音。

我們從來沒有衰落,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著現如今中國這般豐厚的歷史底蘊,我們厚重的文明基礎,是我們自信的來源!馬丁·雅克說,大國自信來自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如果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國家文化,那麼我們又如何讓別人學習我們國家的文化呢?

不久將來,隨著脫貧攻堅實現,我們中國的潛力在不斷激發,未來日子我們會過得越來越好,而中華文明也勢必屹立不倒,書寫我們中華文明下一個5000千年故事!

相關焦點

  • 英國人眼中: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國家,聽英國專家是怎麼說的?
    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國發展非常快速,為此更獲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發展,而在各個國家眼中,中國也有不一樣的形象,有些外國人覺得如今的中國擁有非常強的實力,能夠和一些發達國家媲美。但也有一些外國人覺得中國的這些成就,並不是那麼突出,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先進和發達,這不,就有一位英國專家說,他認為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因為如今的中國有很多引以為傲的技術,實際上都是從其他國家改良而來的。
  • 為何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光是近代史以來,世界就產生了很多強大的國家,統治世界多達幾百年,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世界大國,到現在依舊是非常強大,美國更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縱觀世界範圍內,這些國家只是強大,而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
  • 英國專家:中國崛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從來都不提自己的血統
    在英國,也有一群教授開始研究中國,他們最終發現,原來中國強大並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中國人從來不提自己的血統。 中華歷史之傳承 與歐洲的歷史不同,中國的歷史是自類人猿時代便一直流傳下來的。
  • 中國醫療專家向英國及非洲國家介紹抗疫經驗
    新華網上海5月15日電(記者楊愷 吳宇)中國醫療專家13日晚通過多地視頻連線方式,向英國及辛巴威、南非、蒲隆地、肯亞等非洲國家政府代表和醫療工作者介紹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做法。中國醫療專家與英國、非洲連線上海現場 楊愷 攝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視頻座談會上表示,中國和英國同為非洲的重要夥伴,幫助非洲抗擊疫情,符合中英非三方的共同利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北京指出,在武漢,疫情之初最大的瓶頸在於病患無法全部收治。
  • 李嘉誠最看重的國家,其實不是英國,更不是美國,而是這個小國家
    最近幾年李嘉誠賣掉了中國的不少資產,套現了超過2千億的現金,這些資金主要被李嘉誠投資到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市場,目前李嘉誠在英國的資產超過了4千億。那麼英國是不是李嘉誠最看重的國家呢?
  • 法國,德國,英國這三個國家都是日耳曼人,為何三國的語言不同?
    日爾曼人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群有一定相似性的民族的統稱,是當時羅馬人稱呼北方蠻族的一種方式,那些人並不是一個民族,他們自己也不認為互相有什麼關係,就相當於我們古代稱呼北方遊牧民族為胡人一樣,其實胡人也是有很多種的。
  • 中國已經崛起,為何西方國家仍舊排斥中國?
    如果比拼歷史,那麼擁有五千年文明,建立過無數強大帝國,創造過燦爛輝煌文化且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中國,定會讓世界各國望洋興嘆,欲追不能!然而世界上的事情從來都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一目了然的;也同樣不是靠吃老本,拼祖宗就能讓自己的小日子活得有滋有味,贏得別人的認同的。自從中國在近代以來逐漸落後於世界,長期佔據世界一極的中華帝國就逐漸走向崩潰。
  • 為何中亞國家,都叫「斯坦」而有的國家也稱中國為「斯坦」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地球上很多國家跟地區都會帶「斯坦」兩個字,比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另外還有南亞的巴基斯坦和中東的巴勒斯坦,印度也曾有印度斯坦的說法,甚至在我國的記載裡也曾經有著「斯坦」的稱呼。那麼中亞國家為何都是「斯坦」呢?這到底有些什麼含義?
  • 中亞國家都稱「斯坦」,到底啥意思?為何中國也被稱為「斯坦」?
    這裡的「中國」指的並不是真正的國家,而是一種地域概念,在西周之後「中國」就被廣泛使用,《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西周的「中國」用意非常明顯,指的就是中原地區,戰國諸子百家的文獻中,「中國」屢見不鮮,古代中國,並沒有國家性質概念,只是以朝代自稱,強漢、盛唐兩大王朝,對後世影響尤深。如今我們也有「漢人」、「漢服」一類的稱呼,在海外也有「唐人」、「唐服」、「唐人街」,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西亞、中亞、東歐也稱呼中國為「契丹」。
  • 對中國最好的四個歐洲國家,都全力支持中國,視中國為兄弟
    而且尤其在一個國家對外的政策上面,而我們中國一直都堅持和睦相處,長期堅持幫助弱小的國家,所以在世界的範圍裡面,我們中國可以說是交了很多友好的朋友國家,培養了很多好的估價友誼。就算是在歐洲,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好朋友。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中國三代(夏商周)的國家宗教宗法性傳統宗教中國的史家的大體上一致認為,夏代和商代是中國階級國家形成時期,周代則是國家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時期,古代中國和前面咱們介紹的世界級大文明古國是一樣的,其國家的體制都是從氏族部落社會演變過來的
  • 從中國教育身上,英美國家啥也學不到
    導語:英國BBC拍攝的「中國式教學」紀錄片引發熱議。英美國家常常杞人憂天地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強於英美。實際上,英美國家學生在數學、科學上的表現並不糟糕。而在公民、歷史等社會學科的教育表現,英美國家更是完勝中國。
  • 蘇美爾文明,裡面有很多國家,不過不一定是前後繼承的關係
    首先,蘇美爾遺蹟比記述顯赫,夏則反之,記述中是黃河流域的統治國家,遺蹟和文字支持不了它畫的餅。再說4000年到2000年相隔2000年,即使司馬遷也有動機造假,「今本」史記如果是用甲骨文或更早的文字寫的,可信度就高多了。司馬遷其實連姓氏都搞得不是很清楚,而且也多半看不懂甲骨文。
  • 俄媒稱美國恐俄症已歇斯底裡,回懟:美國是偽裝成一個國家的戰爭機器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12月21日報導,美國已故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曾經挑釁性地將俄羅斯描述為「偽裝成一個國家的巨型加油站」。美國前總統候選人兼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近日在美國媒體上引述這一言論。
  • 倘若三戰出現,首個被美軍攻擊的國家是誰?英國專家道出答案
    英國專家分析後道出答案,俄羅斯的可能性最大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整個世界都受到了影響,甚至出現了實力大洗牌的情況,對此各國都意識到了戰爭給各國帶來的傷害,所以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整個世界都達成了一種共識,進入到了和平共處的狀態當中。
  • 歐洲奇怪的王位繼承:為什麼歐洲國家喜歡讓外國人來當國王?
    對於中國及其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來說,除非是因為戰敗被徵服,否則不可能接受外國君主。那麼歐洲國家為什麼會接受讓外國人來當國王?首先,基督教文明始終統治著歐洲歐洲雖然自從羅馬帝國滅亡後,再也沒有統一過,各國的語言、文字乃至民族習俗都差別很大。
  • 唯一國家被滅,國王還健在的國家,打破世界紀錄,至今都在復國
    世界歷史千年長河,很多王朝都在其中被吞沒,四大文明古國中,也只有中國在風雨飄搖的歷史歷程中流傳至今,從落寞又開始重新崛起。不得不惋惜那些被歷史吞沒的國家,文化也已經逐漸成為過去式。例如古巴比倫、古羅馬、古希臘,雖然他們的城市還在,但王朝基本已經不復存在了。
  • 世界歷史上的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不是英國,而是尼德蘭共和國
    關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我們第一時間想起的一定是那個曾經被稱為「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也就是英國),還有法蘭西共和國(法國),這個中世紀末期後的「歐洲第一大國」。但,鮮有人知無論是大不列顛還是法蘭西這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世界歷史上第一資本主義國家是是一個成立於1581年的叫尼德蘭共和國的「小國」,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荷蘭。17世紀時,是其國力巔峰時期,在當時的海上是絕對的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 中國史上第一位女將軍,一生打敗了20多個國家,延續千年華夏文明
    中國史上第一位女將軍,一生打敗了20多個國家,延續千年華夏文明 歷來各朝從不少巾幗英雄,明朝人秦良玉是唯一一個被記載於正史的著名女將,而我國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打敗20多個國家,延續數千年華夏文明。
  • 論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
    在英文版《聖經》產生之後,宗教界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派別,反對派認為英語是一種粗俗的語言,不適合作為《聖經》的翻譯語言,《聖經》曾一度被禁止以任何形式的方式被翻譯成英語。而以16世紀的宗教改革為契機,在宗教儀式中英語逐漸取代拉丁語的地位,亨利八世在宗教改革中允許將《聖經》翻譯成英文,並規定每個教區的教堂中都放一本英文版《聖經》,愛德華六世和伊莉莎白女王也要求英國人用英語舉行宗教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