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英國BBC拍攝的「中國式教學」紀錄片引發熱議。英美國家常常杞人憂天地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強於英美。實際上,英美國家學生在數學、科學上的表現並不糟糕。而在公民、歷史等社會學科的教育表現,英美國家更是完勝中國。
長期以來,不僅是中國人,就連英美國家的許多人都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強於英美」。2013年,中國上海的中學生再次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打敗其他國家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方面保持了第一(2010年同樣位居榜首),而英國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分別排在23名、26名和21名——這引起了英國家長、教育人士和政府官員的擔憂。2014年3月,英國教育部長甚至不遠萬裡前往中國實地考察,與上海教委籤訂了協議,從中國引進數學老師。
與杞人憂天的英國人一樣,美國社會同樣一直被「美國教育陷入危機」的陰霾所籠罩。1983年,美國全國教育委員會就曾發布報告,稱「美國處在危急關頭」(A Nation at Risk),委員會相信,其他國家正在趕超或者超過美國。每任總統都視自己為「教育總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但2013年發布的PISA測試結果中,美國學生的閱讀、數學和科學僅僅分別排在21名、26名、21名。
儘管英美國家都對中國的基礎教育羨慕不已,但這種羨慕卻建立在臭名昭著的國際學生測試上。將上海學生捧上天的PISA測試,雖然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所舉辦,但其涉及到中國的數據根本不可信。因為PISA調查了中國另外12個省(直轄市)的學生情況,最後迫於中國政府的壓力,最終只公布了上海的數據。
而且,美國智庫布魯斯金學會的教授湯姆•羅夫萊斯(Tom Loveless)研究指出,2012年PISA測試在美國調查了3,985,714名15歲學生(佔美國總人口1.29%,佔估計15歲學生數的100.11%),在英國調查了738,066名15歲學生(佔英國總人口1.19%,佔估計學生數的92.48%)。而上海的樣本,只是區區108,056名15歲學生(佔上海總人口0.47%,佔估計學生數的36.5%),遠遠低於英美和世界平均水平。《經濟學人》文章認為,上海本來就是中國最富裕的城市之一,而且由於中國實行嚴厲的戶籍制度,這種小樣本不足以包括農民工子弟,也不能代表上海與中國的教育水平。
英美國家的基礎教育真的有PISA測試展示的那麼糟糕嗎?缺乏透明度並不是PISA測試最大的問題,PISA測試最根本的問題是,它並不把公民、藝術以及道德發展等教育當回事,而且還鼓勵諸如死記硬背等臨時抱佛腳的方法,也就是說,PISA並不衡量學生在學校到底學了什麼。實際上,在2013年公布的PISA測試結果中,上海、新加坡、香港、臺灣和韓國的學生都在高分區扎了堆。
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美國家的學生在類似PISA的測試上都輸得非常難看。但是,當採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定義學生水平的「好壞」時,英美國家的學生不再落後於全世界。從未因公正性受到質疑的「國際數學和科學學習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採取更傳統的測試方式,更貼近英美國家的教學課程。2011年最新TIMSS數據顯示,在42個國家及地區教育系統中,儘管亞洲國家仍然稱霸測試排名,但英國(只統計北愛爾蘭和英格蘭)8年級(14歲)學生科學排名第9,數學排名第10。而美國8年級學生成績均高出全球平均水平。
在TIMSS測試中,以美國麻薩諸塞州為個例,假設它是一個國家,其8年級學生的科學成績將位列全球第2(僅次於新加坡),數學成績位居全球第6。《紐約時報》報導,該州的教育系統正在以一種非常成功的方式幫助構建學生的知識。中國人常常對自己會按順序背誦乘法表感到優越感十足,但在波士頓以南的布倫特裡學區,當地教師並不按順序來傳授乘法表。他們會從2的乘法開始教,然後是10、5、4和8的乘法,接下來是0和1的乘法(因為0乘以0蘊含的思想很複雜),最後才是7和3的乘法。麻薩諸塞州的教學方法,既不拋棄傳統的基礎訓練,又結合了建構主義——學生能夠自己試錯,構建知識,產生深層次理解。
中國人在談起中國基礎教育時,大多是談的是數學,引以為豪的也只是「流利背誦乘法表」,而完全無視了對所有學科、知識、能力的對照衡量。如果分門別類地進行比拼,英美國家的基礎教育將完勝中國。以英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為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闞維研究指出,英國的公民教育課程設置的核心有三點:(1)傳授成為合格公民需要的知識,包括法律、人權、議會制度的關鍵特徵等;(2)鍛鍊質詢和交流的技能,通過分析信息和來源,學會對典型的政治、思想、道德、社會以及文化事務與問題進行思考;(3)鍛鍊參與和負責行動的技能,包括談判、參與或決定學校與社區事務等。而中國的公民教育,只止步於對膚淺觀念的宣傳。
美國《大西洋月刊》介紹了美國印第安納州最高法院工作人員,如何幫助教師和學生了解法律制度:(1)提供教案給教師,以講解典型案例的重要法律觀點;(2)建立電子法律史博物館,製作數字和硬碟形式的法律出版物;(3)在公立學校和法庭舉辦互動性戲劇活動,以展現法院的一些歷史性裁決;(4)法官和出庭律師不定期到學校活動。亞伯拉罕•林肯200周年誕辰紀念日之際,最高法院聘請數百名志願者,到學校裡去跟學生交流,「林肯是律師出身,為什麼這很重要?」
美國中學歷史教育達到的高度,更是讓中國教師感到難以企及。在德克薩斯州休斯敦,裡克•布倫南(Rick Brennan)和賈森達內爾(Jason Darnell)兩位社會學科老師,根據德克薩斯州的課程標準,設計了一套名為「Historia」的模擬遊戲。遊戲時間(課程時間)長達一年,在遊戲過程中,學生們組建團隊,創建文明並維持文明,他們會經歷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000年整個歷史進程,了解到歷史上的那些國家和人物。「假如有個小組由獨裁者領導,那這個小組大概花10秒鐘就能做出決策,而那些擁有民主政體的小組,花5-10分鐘都未必能得出結論。學生們感受真實世界的樣子,並進行討論。」學生都非常興奮,甚至下課後還能聽到他們在走廊上議論這個模擬遊戲。
公民、歷史甚至是地理教育,都屬於社會學科(social studies),這些課程無法以量化的方式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但這些課程將貫穿英美學生整個基礎教育生涯,美國學生在這些課程上獲益匪淺。2013年哈特研究會調查顯示,95%僱主招聘時看重創新思維,93%看重批評性思維。社會學科不僅鼓勵學生發展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也同樣鼓勵學生發展強大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學會如何建構和表述自己的觀點。
英美國家要做的不是擔心自己被中國超過,而是應該避免變成中國。正如美國《紐約書評》作者黛安•拉維奇(Diane Ravitch)所說,1964年,美國學生在12個國家參與的一項測試中排在倒數,但隨後50年,美國勝過了其他11個國家,無論是經濟生產力、軍事實力、技術創新還是民主體制。英國《衛報》作者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也認為英國人不應該妄自菲薄,「英國是發達國家中復興最快的……英國模仿中國教育,什麼都學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