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教育讓諾貝爾獎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家常便飯,我們該何去何從?

2020-12-27 騰訊網

說到日本的中小學教育,不想說它是好還是壞,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說好的,比如培養孩子獨立,自己上學放學等等;也有說它不好的,比如不怎麼教文化課,只教什麼騎自行車,學做飯,縫補衣服啥的,也沒什麼作業,孩子每天就是玩。有人肯定納悶了,那為什麼日本有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呢?從下面的介紹中你估計會體會到為什麼!

一、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日本的中小學教育,給我最深的一個印象就是它的全國標準的一致性。打個比方,比如東京的中小學和北海道大農村的中小學,在學校設施教育水平師資素質等等,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的素質,全國各地城市和農村幾乎都差不多。中國的情況好像有些糟糕,大中小城市、城市與農村、城市與邊緣山區教育資源的差異非常的懸殊,而且有人為製造的痕跡,雖然國家也採取了一切措施,感覺沒什麼效果。下面是一位日本朋友的親身經歷,記得有一次他從東京坐了一夜的船到日本的一個小島上去玩潛水,這個小島上僅有500多人口,這個島上一樣有小學和中學,到了這個島上的時候,正好趕上這個小島上的小學開運動會,去參觀了一下。一共才不到十個學生,可發現這個島上的小學,無論是學校的設施,還是教師的素質,體育館教室等等,跟東京都幾乎沒有任何差別。這事情說明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真正的落實!

二、教師的地位和待遇說到師資水平,就要說到教師,因為日本的教師是公務員,是公務員那麼每兩年就要動,所以農村教師和城市的教師都是同樣一批人,所以師資水平也是一樣的記得之前曾有報導,日本某鄉下的小學就個學生,可是校長各個學科的教師,學校的設施硬體完全和日本其他地區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發達國家日本教育的現狀!反觀中國,畢竟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各種制度都在完善中,我們有我們的優勢,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細微處才能見真招!

三、教育投資的有效性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高達50175億元!比上年增長8.74%。按照2019年全國GDP990865億的總量來算,教育支出的比例首次超過了5%,投資力度越來越大。反觀日本,在所有教育水平上,日本在每個學生身上的花費始終高於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小學至高等教育機構的總支出為每名學生12,120美元,高於經合組織10,391美元的平均水平。平均來看,經合組織國家平均花費5%GDP用於小學至高等教育上,而日本的這一比例為4.1%。在小學和中學上的支出佔GDP的比例特別低,僅佔日本GDP的2.7%,而經合組織的平均水平為3.5%。從國家教育支出比較不難看出,中國在教育財政支出上更多一些,但我們想說的是,教育投入一定要實現有效性,好鋼用在刀刃上!

教育現代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見到效果,現在正是我們迎頭趕上的最好時機,在不久的將來諾貝爾獎將不會缺少中國人的身影!

相關焦點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中國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日本則有28人,美國獲獎人數有多少呢?
    最近一段時間許多人都在討論一個問題,為何要把小孩子送到外國留學,中國教育有多不好呢? 其實說出這種話的人一定沒有出過國,或者沒有了解過新聞的人。中國教育目前雖然進步很大,但是從全球的教育資源分配來說,美國跟英國依然有壓倒性的優勢。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諾貝爾獎,代表著現在科學研究的最高水準。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提到諾貝爾獎,在我們的印象獲得過的人屈指可數,屠呦呦、莫言、楊振寧……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數遠遠沒有日本多。在2000年後,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只有兩人,其中拿到自然科學獎的只有兩位。然而在2000-2020的20年間,日本先後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獲得數量的差距,明顯體現了兩國之間的人才差距。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一直是一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 超越了GDP,我們什麼時候再超越日本的諾貝爾獎?
    反觀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日本到中國哪裡轉一圈都會得到重視。這是中國對日本的一個重大姿態轉變。但與此同時,讓人無法忽視的一個事實是,日本在連續的17年內,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雖然國內的不少評論對諾貝爾獎表現出一副不在乎的樣子,但它的價值,誰也沒有辦法否認。這幾年,我採訪了日本7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告訴我,一個諾貝爾獎,從研究結果發布到後來得獎,中間隔了26-31年左右的時間。現在的日本諾貝爾獎,是30年前的播種。所以他們說,中國不用著急,以我們現在對研究的投入和質量,30年後中國也將如日本一樣。
  • 假如有一天日本沉沒,日本人該何去何從?其實他們早已鎖定目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名為《日本沉沒》,內容主要講述的就是日本遭遇海水吞噬的過程,稱得上是一部經典的災難片,雖然故事情節都是導演編造的,但日本人看完後卻深有感觸。因為這樣的情況總有一天會真實發生在日本人身上。
  • 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聰明,為什麼很少拿諾貝爾獎?
    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就是猶太裔,據統計,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到2019年,共誕生了881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猶太裔196人,佔比22%,而華裔只有8人。(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除了諾貝爾獎之外,其他的重要獎項如圖靈獎(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京都獎(日本諾貝爾獎)、美國國家科學獎,普立茲獎,等等,猶太裔也是獲獎最多的民族。除了科學研究、學問做得好之外,猶太裔還很擅長做經營。
  • 德國包攬了世界近一半的諾貝爾獎,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借鑑
    作為最有權威、最能體現價值的獎項,每一次諾貝爾獎的獲得都能令我們興奮很多年。然而獲得諾貝爾獎對德國人來說已經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從1895年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已經達到了108人,接近諾貝爾獎獲得人數的一半。
  •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重達20斤,打開書包,我找到日本教育強大的原因
    在拿諾貝爾獎這件事上,我們肯定要輸給日本了。至今持中國國籍拿諾貝爾獎的有兩位國人,一位是莫言,一位是屠呦呦。但是日本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在日本的盛開不是偶然,日本小學入學率超過98%,國民文盲率為0。日本從小對小孩子的教育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本特有的教育模式下,孩子被培養得更加獨立、自律,而這種習慣和性格有助於孩子未來更成功。
  • 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 相比日本來說,我們教育孩子太溫柔,這樣的教育哪個父母能願意?
    越想越害怕,該不會從別的路下山了吧?光著腳丫子下山是很危險的,山上有很多小石頭,有些路段又滑,不排除有墜崖的危險。這位人才父親可能比較崇尚狼爸虎媽式教育,只可惜用錯了「藥方」。 我們來看一下狼爸教育的孩子,開掛的人生: 14歲的男孩因為與同學在學校打牌,老師讓請家長,結果媽媽趕到,二話不說,上去就是對兒子一頓猛抽、掐脖子、推搡,結果男孩做出更加極端的行為,趁媽媽和老師走開之際,縱身一躍結束自己的青春。
  • 看到日本小學的教育,我明白了日本強大的原因!真希望中國能引進
    還記得我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登上諾貝爾獎領獎臺的時候全國人民都興奮了好幾天,但是在日本拿到諾貝爾獎可以說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據調查顯示從1949年開始到2016年,日本獲得了25個左右的諾貝爾獎,這個數量可是我國的十幾倍之多。
  • 美國人反智就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國教育體系對於普通人多麼有利!
    但是在我們嘲笑美國的同時,其實我們可以將美國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因為我們今天的教育發展正走在美國的老路上。美國的今天很可能是我們的明天。(醫療發展也是如此)輸消毒水的反智青年1美國教育發展歷程一說到美國的教育,我們都會想到美國頂級的教育資源,以及高達7%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佔據一大半高校排行榜的大學
  • 2016年搞笑諾貝爾獎出爐,不準笑!我們搞的是科學!
    小編看了獲獎名單,表示吸引人的程度比真正的諾貝爾獎有過之而無不及……日本的Atsuki Higashiyama和Kohei Adachi,他們研究了彎下腰時、從兩腿之間看到的世界與平時是否有什麼不同。日本人的腦洞 ,在下還是佩服。預測一下,以後景點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來來,擺好姿勢,拍照了!!
  • 出生漁民的他,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為何稱東亞教育是浪費生命?
    他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是一名日裔美籍的電子工程學家。可能很多人光聽到諾貝爾學獎得主這個身份,都會覺得這個人從小就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學霸,然而事情的真相卻與之差距甚遠。 中村修二還並非出自名校,曾就讀於日本三流大學的日本德島。上大學那會的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他經常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而中村修二對物理還具有深刻的獨解學,這些理解都是靠他自己悟出來的。 當時,中村就讀的日本德島大學都沒有物理系,但中村的不懈努力和不放棄,讓他最終成功發明了「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並且還因此獲得了2014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他是「中國飛彈之父」的侄子,獲諾貝爾獎後卻說:我不是中國人
    ,不過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言論卻使人大跌眼界,他除了不承認自己的中國身份外,還公開表示:我不是中國人,那麼錢永健為何會有這樣一番言論呢? 錢永健與錢學森不同,他是在美國出生,美國成長,美國去世的這麼一條非常簡單的人生軌跡,他一生也未曾有來過中國,並且他除了承認自己有中國血統以外,在意識形態上,他並不認同中國的一些做法,除了對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進行批評之外,還對中國目前的科學研究前景表示擔憂,他提出了幾個標準,要成就一個成功的科學家,除了要有教育投入之外,還必須要有開放的社會並接納他,並且血統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
  • 研究生教育發生重大改革,對於考研人來說是好還是壞?
    近些年來很多高校出現了學術造假的新聞,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輿論,這件事情也被國家迅速出手,要求高校徹查五年內的畢業論文的,要求嚴查論文的真實性,對於一些混文憑的學生日子是到頭了!研究生教育發生了重大改革,對於考研人來說是好還是壞?
  • 日本為什麼強大?看看日本的小學教育吧!我真的希望中國能介紹
    文章類型|見聞樂文章字數|1563字,閱讀約4分鐘眾所周知,到目前為止,我國獲得諾貝爾獎的共有2人。屠呦呦是自然科學的學生,莫言是文學的學生,而這些都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情。而我們的近鄰日本,從1901年開始,幾乎年年獲獎。對他們來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而日本能夠做到這一點,與他們對教育的投入是分不開的。日本的教育世界第一,尤其是小學教育,讓孩子真正贏在起跑線上。日本的小學教育非常強調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團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