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2020-12-19 騰訊網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

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所以在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的時候,就連日本人民自己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這20年內,日本卻一直保持著19年不間斷每年獲一獎的紀錄,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日本的國民教育,重視自然教育

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這個樓房才能搭的又高又牢固,所以想要提升日本的諾貝爾獎獲得率,那麼教育這件事情就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日本曾於2000年至2002年連續三年摘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桂冠。2019年日本摘得的又是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桂冠。

在1996年,日本文部省(教育部)的研究會就提出了題為「關於充實青少年的野外教育」的報告,其中將自然體驗活動定義為:「在自然中,充分利用自然所開展的各種活動,具體來說,如野營、徒步、滑雪、獨木舟等野外活動,觀察動植物和星空的自然、環境學習活動,使用自然物的手工以及在自然中舉辦音樂會等文化、藝術活動等各種活動的總稱。」

在這樣國民教育的基礎下,日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0%,中等教育入學率為99.5%,均居世界第一。

而且早在1911年,6年義務教育的就學率便達到98%;1947年,日本又將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不得不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日本人真的是太拼了。

日本專門設計的給孩子看的紀錄片

一提起紀錄片,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動物、人文、天體,語調平緩,適合催眠。就連大人,其實喜歡看的也只是在佔一小部分。

要知道,孩子的思維可比大人要跳脫的多了,覺得枯燥無聊的時候大人還忍一忍看完,而孩子基本上拔腿就跑了。

但是日本卻專門設計了好幾檔紀錄片讓孩子進行觀看。

日本兒童教育節目《啊!設計》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科學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豆瓣評分9.3;還有《大科學實驗》、《獻給未來的科學家》等實驗類紀錄片都是好評如潮,受到廣大家長好評。

《啊!設計》的畫風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1.8M

點擊播放 GIF 2.1M

詼諧有趣,將靜態的物品拍攝出了擬人的效果。

《像烏鴉一樣思考》的畫風則是這樣的:

點擊播放 GIF 0.7M

點擊播放 GIF 2.3M

好笑、風趣、好玩,其實都是讓孩子愛上這些部紀錄片的一個「甜蜜誘惑」,當孩子開始被這些萌趣的紀錄片吸引了之後,從中獲得的思考方式、探索精神才是孩子通過這些部紀錄片真正要掌握的。

通過紀錄片,讓孩子燃起一顆勇於嘗試、探索的心,這正是日本教育給孩子最好的一個禮物。

點擊播放 GIF 0.8M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和醫學獎獲得者大隅良典也曾經回憶自己兒時的探索經歷說:

「小時候熱衷於飛機模型、半導體收音機的製作,夏天喜歡在小河裡撈魚、捕螢火蟲、採集昆蟲,手持網子在野外一走就是一天。採竹子、野芹菜、木通、楊梅、野草莓,能夠感受自然的四季變遷。」

點擊播放 GIF 0.5M

我們該如何借鑑這種教育模式?

1、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培養孩子探索精神這件事情,不僅僅只有日本,德國、芬蘭等發達國家也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記者周軼君就跟隨芬蘭的老師一起感受芬蘭「課堂」的氛圍。這是一節自然課,在上課途中,周軼君看到了一棵斜倒在地的樹幹邊,於是問老師,如果你問孩子「這是一棵什麼樹,你會希望孩子如何作答?」

老師說:「不要求孩子們給出正確的答案,而是可以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來回答,任何答案都行。」

其實,家長們不難發現,孩子總是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並且有無窮無盡的好奇心,那麼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積極回應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

那麼霍思燕的教育方式就是很值得各位家長借鑑的。霍思燕會在給嗯哼讀很多的科普書,嗯哼才4歲,還沒有上幼兒園,但是卻知道了很同齡小朋友都不知道的知識。

例如知道蕨菜在恐龍時期就有了;太陽不是紅色的而是是黃色,因為黃色的才能發光;知道飛機可以在天上飛,是因為它有噴射引擎,用力旋轉就可以飛了。

相關焦點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諾貝爾獎可能是世界範圍內最廣為人知、也被視為最重要的獎項,19年前,日本曾提出一個50+30的計劃,50年之內要拿下30個諾貝爾獎。 當50+30計劃被提出時,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就不贊同,他認為這個計劃「很沒腦子」。那麼如今,日本的諾獎計劃到底實現得怎麼樣了呢?值得一提的是,野依良治本人2001年便因為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算是給50年計劃開了個好頭。
  • 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 專家「批判」接送孩子現象,希望向日本教育機制看齊,被家長怒懟
    不論多辛苦多累,為了孩子家長都願意付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在孩子身上,父母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精力,只想讓孩子長大之後有出息,能給家庭爭臉面。為了能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從孩子出生之後,有的家長就會為孩子報名幼兒園,就怕去晚了沒有名額。
  • 日本媽媽不談教育,但孩子卻很優秀,「3不教養法」值得借鑑
    說到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每一個中國媽媽都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苦。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成為了一個媽媽的生活支柱,每天都在想著如何教育孩子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出色。但是縱觀世界各世界各地的媽媽們,貌似只有我們中國的媽媽在不停的討論著孩子的教育問題。
  • 為了祖國崛起,這位兩彈功勳放棄兩次諾獎,出徵時說:願以身許國
    但後來為了尋找到中微子,無數科學家們前僕後繼,解開這個答案,成為了科學界無數人的夢。泡利在尋找的過程中面臨了艱難,於是他放棄了,他甚至拿出了自己珍藏許多年的香檳打賭說:我敢保證,沒有人能夠找到中微子。我們回望歷史,如果當年王淦昌先生身處一個富強的中國,他擁有優良的實驗條件,那麼中微子諾獎將會刻上王淦昌先生的名字。或許錯失諾獎對於王淦昌先生而言並不是特別在乎的榮耀,因為在1959年的時候,當他面對唾手可得的諾獎時,王淦昌先生又一次選擇了放棄。
  • 一位日本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值得各位家長們借鑑
    在日本孩子每天跟媽媽的時間最長,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甚至能決定他們的人生,日本有一位媽媽就非常厲害,她給孩子定下這10條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一位日本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值得各位家長們借鑑1、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日本人從小就這樣教育孩子,在生活中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這種訓練讓孩子更早的獨立,就算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也能將自己照顧的很好。
  • 日本研究員因做實驗放錯材料,結果為公司賺了一億,榮獲獎金7百
    這就像日本的小朋友看著日本肯高便攜顯微鏡就知道這是顯微鏡,但中國小朋友看到這個日本肯高便攜顯微鏡卻不知道它是顯微鏡,因為沒有見過這個東西啊!而當田中耕一自己知道自己獲得了諾獎之後,更是掐了掐自己的臉,我居然得諾獎了?
  • 《三十而已》:為了讓孩子接受好點的資源,父母到底有多拼
    她是位全職媽媽,顏值高能力強,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既能輔助老公創業,又能照顧孩子吃喝拉撒,外加順手撕個綠茶打個作精,是我理想中的媽媽人設。這麼又爽又颯的顧佳,卻同樣像我們普通媽媽一樣,為孩子的教育資源拼盡了全力。為了能讓孩子上那所頂級的貴族幼兒園,顧佳說服老公、背了銀行一大筆貸款換了浦東某豪宅小區的大房子。
  • 日本拿出一億,計劃培養30個諾貝爾獎,聽著像笑話,如今怎樣了
    對於中國人來說,諾獎好像一直是一個比較高不可攀的獎項,因此中國人有著強烈的諾獎夢。到目前為止,中國獲諾獎的人屈指可數,其中完全以中國公民身份獲獎的人僅有莫言和屠呦呦兩人。因此我們一直覺得諾獎是一支「高嶺之花」,難以攀折。
  • 孩子考試成績好,學校獎豬肉,第一名30斤,家長:會不會太功利?
    為了鼓勵成績優秀的學生再接再厲,做好榜樣,以發豬肉的形式獎勵學生更有意義。隔天,王昊以19.6元每斤的價格買了7頭豬,每一頭豬平均400多斤,總共3000多斤,折合價值5萬餘元。每個班級的第一名獎勵30斤,第二名20斤,第三名一隻豬腳。
  • 日本諾貝爾獎獲獎者一覽: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翼搏教育原創」
    到今年為止,日本是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亞洲國家,並且日本絕大部分的獲獎者均出身於七所舊帝國大學或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的成員高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迄今為止日本乃至亞洲誕生最多諾獎得主的高校。
  • 中國人如何才能拿到更多諾獎?
    屠呦呦沒有當選院士,卻拿了諾獎 同在東亞,截止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名古屋大學誕生了日本乃至亞洲最多的諾貝爾獎得主。
  • 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可我不會給他4毛錢!意思是,沈從文根本不配做西南聯大的教授。甚至碰到日軍飛機轟炸時,劉文典還不忘譏諷他一番:我跑是為了保存國學經典,學生跑是為了保留希望,可是該死的,你跑什麼跑?
  • 打工人,你為什麼貧窮?諾獎得主用15年的研究告訴你4個真相!
    對於無數的打工人而香港富豪田北辰,為了驗證自己可以從底層翻身成為富人,他曾放下億萬身家去體驗窮人的生活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爾·杜弗洛的著作《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為我們揭曉了答案:1、貧窮是因為你出身太差,沒有一個好爹媽為了寫作這本《貧窮的本質》,作者曾深入非洲、印度、南美等多個地區展開了15年的社會學調研,他們驚奇地發現:父母貧窮是導致孩子一生貧困的關鍵要素
  • 為什麼30年前沒人吐槽老師?原因有3個,主要是家長變了
    30年前的老師之所以敢管,是因為有管的權利,是因為家長支持。30年前的老師之所以能管得好學生,也是因為有管的權利,也是因為有家長的支持。現在的家長願意讓老師像30年的老師那樣管孩子嗎?現在的家長喜歡說一句話:老師管孩子可以,但要有個度。那家長所謂的度在哪裡?手心打腫了算不算過度?現在的家長早已經變了,還要求老師依然像30年前一樣,那怎麼可能呢?那不是坑老師嗎?3、為什麼30年前沒家長吐槽老師?
  • 現在的家長為了孩子教育,都如此焦慮+瘋狂?
    魚sir常常在凌晨12點冷不丁收到家長的問題,我一直都理解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焦慮不已,但熬夜給孩子選課的家長倒是真的令我佩服不已。在孩子教育上,現在的家長都這麼拼了?前段時間,被家長問到:英孚英語怎麼樣?
  •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一封信: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
    「心軟」和「狠心」的區別中國的家長屬於「兒行千裡母擔憂」,恨不得一輩子都做孩子的守護者,所以現在都還有很多家庭裡的孩子已經30-40歲了還不工作當啃老族,家長也不忍心他到外面吃苦,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買好了養老保險,他們希望以後哪怕自己不在了,孩子領著養老金也能繼續活下去。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正是有了這份疑惑,才有了這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周軼君走訪了日本、英國、印度等國家,用鏡頭記錄下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那麼有些是發達國家教育體制與我們相差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幫助不大,所以今天就著重說一說,日本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
  • 為了籌錢治病,他拍賣了諾獎獎牌!
    萊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 在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季,新晉諾獎得主們接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刻,另一位諾獎得主卻在貧困中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就是萊昂·萊德曼
  • 為了玩遊戲,鄧紫棋可太拼了!網友:我粉了個什麼?
    大家都知道,鄧紫棋是香港人,所以她的身份信息不能和我們一樣登記認證,所以這時她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姐妹張靚穎,用她的身份信息登記,本以為能夠避開防沉迷系統的制裁,可沒想到鄧紫棋剛剛進入遊戲——就被系統強制進行人臉識別監測,然後驗證沒有通過,帳號還被凍結了一天。鄧紫棋也猜測說,可能系統把她當成偷用媽媽帳號玩遊戲的熊孩子了,看來"水產姐妹"以後要改名"水產母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