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媽媽不談教育,但孩子卻很優秀,「3不教養法」值得借鑑

2021-01-10 小婷老師育兒觀

說到教育孩子這個問題,每一個中國媽媽都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苦。

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成為了一個媽媽的生活支柱,每天都在想著如何教育孩子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出色。但是縱觀世界各世界各地的媽媽們,貌似只有我們中國的媽媽在不停的討論著孩子的教育問題。哪怕至於我們一海之隔的日本,都不怎麼探討教養的問題,但是孩子們卻養的很出色。

我的朋友跟我講述了一個事情,是一個中國小男孩到日本生活,入鄉隨俗,跟隨著日本的學習方式和教養方式來培養孩子,他現在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很獨立自主,基本不用他的媽媽操心,連早飯都會自己準備,這個孩子僅僅11歲。這種情況是跟國內截然相反的。

還有一個問題讓我的朋友也很疑惑,因為在日本的街頭,隨處都可以看見獨自遊玩的孩子,身後也沒有家長跟著,在國內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實,這跟日本的整個社會體系有一定的關係,大家想一想,我們曾經是不是也是這麼長大的。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跟國內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日本的父母非常提倡——「3不教養法」。是「不談不抱,不搗亂」,這也是我的朋友跟他鄰居打聽到的一種教養方式,在日本是很流行的。

日本媽媽不談教育,但孩子卻很優秀,「3不教養法」值得借鑑

一、不談

中國的各媽媽們聚在一起,最喜歡談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看看誰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借鑑給自家孩子提高孩子的成績,但是日本媽媽卻不這樣,他們在一起玩幾乎不談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不方便與他人透露,除非是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談話都僅限於孩子在哪個學校上學,最近練了什麼體育項目等等,類似於孩子得的獎項絕口不提,不喜歡和別人炫耀。

二、不抱

在日本的教學理念中孩子的獨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就像日本幼稚園的孩子,都是自己脫衣服、穿衣服。日本有這樣一個現象,在孩子學會走路之後,父母就不會再抱著孩子走路了。而我們國家的在孩子學會走路之後,有很多家長擔心孩子走路不穩,怕摔倒,或者怕累到依然抱著孩子走路。就像我們看《蠟筆小新》的動漫一樣,日本的孩子每天都是由爸爸媽媽送到家門口,然後獨自去上學。所以日本人的獨立性很強,是因為他們從小到大的習慣。

說到培養孩子獨立性,我就想到了這套書歪歪兔的《獨立成長童話》。我當初就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買的這套書。

這套書很清晰地分出了類別:培養孩子的獨立品格、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都是有關於孩子獨立的。

獨立品格:《住在箱子的裡的兔子》、《男孩阿新的翅膀》、《一丁點小妖怪》

學習能力:《拖拖拉拉國》、《魔術師馬裡虎先生》、《藉口女巫店》、《小暖想當花精靈》

社會適應:《大狗先生沒有打領結》、《小女巫青豆想要一隻貓》、《月亮精靈》

本套書為陳夢敏繼數套「當當網終身五星童書」之後又一童話力作,該書語言優美、故事精彩、想像奇特,既能幫助孩子提升上學適應能力,又是基礎閱讀和文學啟蒙的上選之作,很適合4~9歲的孩子讀。

運用的是故事的形式,所以孩子都很喜歡讀。

三、不搗蛋

日本媽媽從小就開始給孩子灌輸這個觀念:做事要考慮別人,以和為貴,要有規矩意識。

這就和我國的家長告訴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的理念是一樣的。由於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員比較多,所以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日本的小孩子也是非常活潑的,但規矩意識都很強,不會在公共場合隨意亂喊亂叫,或者麻煩到別人。

說到行為習慣,我想到了《幸運的米拉——行為篇》,教育孩子的行為習慣,這確實是一本很好的書,我推薦給大家。

相關焦點

  • 挫折教育讓孩子更優秀?一位日本媽媽的做法值得借鑑
    我的表姐僑居日本,她和我說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一位日本媽媽帶著3歲的兒子到中國朋友家做客。許久未見的他們有說有笑地包起了餃子。一個個潔白飽滿的餃子擺在盤子裡,看起來很誘人。突然,朋友的兒子跑過來,抓起一個生餃子往嘴裡塞,朋友急了,準備制止,日本媽媽卻說:「不用理,他吃了之後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孩子嚼了一口生餃子,很快就表情痛苦吐了出來。
  • 日本小學生的午餐機制有啥不同?三種優勢,值得中國媽媽借鑑
    這小胖子在家裡就是「小皇帝」一個,什麼都不幹,「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長期養尊處優,吃得多,動得少,不給他吃就哭鬧,讓他運動更是難上加難。常年的溺愛早已讓他失去了自控能力,減肥遙遙無期。日本小學生的午餐機制有啥不同?三個優勢值得中國媽媽借鑑相比於國內一些父母,或許日本人在面對三餐上會更加講究一些,其三餐機制與我們也有很大不同,很有借鑑意義。
  • 一位日本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值得各位家長們借鑑
    在日本孩子每天跟媽媽的時間最長,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孩子,甚至能決定他們的人生,日本有一位媽媽就非常厲害,她給孩子定下這10條家規,值得中國家長學習。一位日本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值得各位家長們借鑑1、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日本人從小就這樣教育孩子,在生活中不要給別人添麻煩,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煩別人,這種訓練讓孩子更早的獨立,就算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也能將自己照顧的很好。
  • 「日本娃」從小必學的8項變態技能,不吹不捧,中國父母值得借鑑
    所以不談其他,也不吹不捧,日本的在教育方面的理念,特別是這8項「日本娃」從小必學的生活技能,的確值得的我們中國父母借鑑和學習。「日本娃」從小必學的8項變態生活技能,中國父母值得借鑑1)自己的包包自己管日本娃從小開始,就會被父母培養獨立能力。
  • 日本「變態」媽媽曝光:硬核教育從3歲孩子開始,孩子們崩潰大哭
    一、日本「變態」媽媽曝光,教育太硬核  每次說到日本人,大家的第一意識必然是教育強國。確實,日本人的教育素質普遍較高,國民的文化素養也非常強大,甚至有網友稱「日本孩子出門時,背包必備的東西絕對會有書籍的身影」,以此可見日本人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我們都知道培養孩子上大學不難,但要想上一流大學則困難重重。但日本有位寶媽不僅將孩子送進了一流的東京大學,還上的是難度最大的醫學部!最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寶媽生養了4位子女,個個都是王牌學霸。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 孩子偷拿100塊錢,媽媽這樣處置,讓家裡的錢沒少過,值得借鑑
    很多孩子,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其實對金錢是沒有概念的,那麼有時候就會出現孩子「偷錢」這種情況。那麼面對孩子「偷錢」這個問題,有的家長會用非常暴力的方式去解決,也有的家 會語重心長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也有家長是這樣做的。
  • 日本憑什麼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看看日本媽媽的4條家規,值得借鑑
    這其中的差距也讓我們反思,日本教育有什麼厲害之處?憑什麼能讓日本每年都可以拿到一個諾貝獎呢?其實仔細研究就能發現,日本的家庭教育和我國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區別。日本媽媽重視提升孩子的能力,在孩子1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立規矩了,具體有以下4個。
  • 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本該無憂無慮的求知的年紀,為什麼孩子卻壓力重重,總是自我否定呢?日本著名的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的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點出輔導作業時候,媽媽總是吼叫對孩子的危害,以及深度剖析了媽媽和孩子心理狀態,挖掘媽媽容易情緒化的根源,通過大量的案例引導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 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這3招」勝過打罵,父母值得借鑑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現在的手機成癮可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大哥大、小靈通可做不到像智能機一樣吸引年輕孩子的注意力。李玫瑾曾表示:孩子沉迷手機怎麼辦?管教孩子的"這3招"勝過打罵,還能從根上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父母值得借鑑。
  • 一位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簡單實用,值得所有家長借鑑
    而在現代,好的家規、家訓也同樣可以幫孩子養成好的品質、樹立好的性格,像下面就是一位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雖然通俗簡單,但卻很實用,值得所有家長借鑑!高興或難過的事情可以分享給爸爸或媽媽,但不能憋在心裡很多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比較少,事情積壓在心裡,又想不通的時候就容易被壓抑的心情影響。所以這位媽媽會告訴孩子,有高興或者難過的事情都可以分享給爸爸或者媽媽,不能憋在心裡。
  • 孩子三歲叛逆期到了,這個媽媽的做法很睿智,值得借鑑
    早上,同事要去上班,孩子拉扯著她的衣服,同事說:不要拉扯媽媽的衣服,乖乖的法寶媽媽才愛。孩子登時頂撞:不乖,媽媽才愛。諸云云類的另有:哭了,媽媽才愛,亂丟器械,媽媽才愛,打人,媽媽才愛……這是傳說中「可駭的三歲」來了嗎?
  • 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有3個妙招,值得所有父母借鑑
    那麼到底為啥猶太家庭的後代會如此優秀?其實是跟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世界上最聰明的猶太人,教育孩子有「三個絕招」:早期教育奠定基礎有一條猶太格言是這麼說的:「即使變賣一切家當,使女兒能嫁給學者也是值得的;為娶學者的女兒為妻,縱然付出所有的財產也在所不惜。」其目的在於 優化遺傳基因,擁有聰慧的下一代。
  • 為啥日本孩子獨自上學,中國卻要接送?看看日本對拐賣孩子的處罰
    日本孩子上學不需要接送,看完日本的教育方式,感覺值得借鑑很多孩子都被教育過:"不要跟陌生人走。"為了保護孩子,我們每天都會接送孩子上下學,但是在日本,小學生們都是自己走路或者坐電車去上學的,完全不需要大人接送。
  • 一位日本媽媽給孩子立下的10條家規,值得寶爸寶媽學習
    不少父母都不願意給孩子定"家規",因為他們覺得這兩個字說起來太"條條框框",也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其實"家規"可以規範孩子的行為,還可以給他們一個正面、積極的引導。就比如下面這10條"家規",就十分簡潔實用,值得家長借鑑。
  • 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所以在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計劃的時候,就連日本人民自己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這20年內,日本卻一直保持著19年不間斷每年獲一獎的紀錄,將過去的諾貝爾獎強國——英國、德國、法國遠遠甩在身後。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 海清14歲兒子優秀到讓人眼饞,優秀的媽媽就是孩子的福報
    優秀的媽媽從小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很重要,興趣愛好是一個人加分項,全面發展的孩子未來更受歡迎。不做只學習的孩子,體育成績非常好。運動是鍛鍊孩子身體素質和吃苦精神的好方法。運動的過程,孩子大腦神經得以暫時放鬆。有遠見的父母從不會只讓孩子死讀書,而是勞逸結合。
  • 這種媽媽,永遠都教育不出優秀的娃,甚至都沒意識到在害孩子
    前言:每個家長對孩子都充滿無限期待,甚至有不少媽媽為了照顧孩子辭去工作,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照顧,陪伴他們健康成長。正因如此,媽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無人能代替的,如果媽媽過於專制、強勢,則只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永遠都教不出優秀的娃。
  • 談教育: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所以,你要怎樣教育孩子?
    但是,我說句不中聽的話,可別以為買了這樣的書,照著人家的做法去做了,就也能讓孩子也達到人家孩子的同樣結果。 為什麼? 因為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
  • 「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神創造了媽媽」,最好的教育是媽媽很優秀
    這讓我不禁想起一句話:孩子腹有詩書氣自華,背後往往有一個胸藏文墨虛若谷的媽媽。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也一定有一個同樣優秀的媽媽。為了讓你更優秀,我拋棄了曾經的平庸其實媽媽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學習。很多人,在自己上學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很努力,可是有了孩子之後,責任感油然而生,不想讓孩子看見不好的自己,會加倍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