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全是教育出來的。
現在市面上有各種書籍,比如孩子上了北大的、上了哈佛的、上了某著名中學的,都在出書。
這樣的書,的確也很受歡迎。
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人家家長育兒雞娃的經歷,還可以接收到升學過程中的一些信息。
但是,我說句不中聽的話,可別以為買了這樣的書,照著人家的做法去做了,就也能讓孩子也達到人家孩子的同樣結果。
為什麼?
因為孩子的成功,不全是教育出來的。
1
成功都有偶然性
其實,你這樣想吧,和這些作者有著同樣目標的家長應該不在少數,甚至有的在做法上更加科學更加勵志,然而在結果上卻只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不能不說,他們的成功有概率和運氣的成分,也跟他們孩子的自身條件有很大關係。
也就是說,他們的孩子能考進那些名校,真不是因為家長那樣的教育就可以實現的,而是有一定的偶然性。假如出現另外一種偶然性,比如他們孩子在考場上某個題目出現失誤,就有可能完全改寫最終的結果了,那樣的話,你還會認可這些家長的教育方法嗎?
而那個時候,就應該是另外一些「成功」的家長出來,寫自己的育兒方法了。對吧?
所以,不是說成功者的方法就一定多麼好,多麼有效,千萬不要眼看著別人的成功,就以為他所做的都值得學習。一定要知道,成功,真的不是方法決定的。
同時,在這樣的一些書大行其道暢銷市場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真正的教育家,或者從事教育工作的專業人士,卻往往沒見怎麼講自己孩子的「成功」經歷。
為什麼?
很可能是,他們家的孩子,實際上未必那麼「成功」。
一些中學名師,送出了很多清華北大的學生,但自己的孩子可能只考上專科;
一些大學教授,帶出了大批學業有成的碩士博士,但自己的孩子就是教不好。
其實很正常。
因為教育家的孩子,也未必成器。單靠教育,也未必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樣說,不是讓你對教育灰心,對孩子失去希望,而是希望你能理性看待自己孩子的不那麼成功不那麼優秀,不必給孩子太高期望,也不必給自己太大壓力,以為任何孩子通過教育都能一飛沖天,那是不合理的信念。
但是,我們不必因此放棄教育,而是要懂得把教育放在合適的位置,不要以為它是萬能的。當它出現失靈的時候,也要接受那樣的結果。
2
好的教育,是因人而異
那麼,我們要怎樣運用教育,怎樣培養孩子呢?
我的建議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讓孩子成為他最好的樣子,就好了。
注意,這個理念的關鍵點,就是從孩子的個體特點出發,跟他曾經的自己比,來實現他的進步,而不是跟別的孩子比,以別的孩子的樣子為教育的終極目標。
所以,不是說看別的孩子進了北大哈佛,你就也要給孩子定這樣的目標。
同時,他們的經驗不一定適合你,或者說你不一定用得上。
反之,你也不一定只從那些北大哈佛家長那裡吸收經驗,而也可以看看一些沒上北大哈佛的孩子家長,說不定更有你可借鑑的東西呢。
前面說了,孩子上名校的,多少有些偶然性,而那些沒上名校的,也無非是不夠那麼幸運,而不代表說他們的方法不夠好。
所以,不管誰家的方法,你若要學習,不要只盯著那些「成功」的家庭,而要看誰家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更適合,或者你也可以自己開發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比如古代的「孟母三遷」,當時誰教過孟母嗎?不是的,那是孟母自己「發明」的做法。
而後來,孟母的這個做法就成了範本,出現很多孟母的追隨者了。
但是,既然孟母能「發明」一種方法助益於自家孩子,每位家長,也都可以因地制宜自創「雞娃」方法的。
教育,說到底是一種實踐,是法無定法千人千面的,用在這個孩子身上的方法,未必適合那個孩子。所以,對於每個孩子,對於你的孩子,你都值得重新「發明」教育方法。
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步,愛他,而不是嫌棄他,不是厚此薄彼恨鐵不成鋼,那樣就會用心找到適合他的方法去培育他,就能有助於他成為最好的自己。
這樣的話,你也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家長,你也就是一位懂教育的教育家了!
歡迎大家在後臺留言諮詢生涯、心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問題,我會給你回復,或者專門針對你的問題寫文章解答。相信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