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2020-12-19 騰訊網

孩子們的童心,最初純粹、本真而充滿熱忱,當下的教育,有沒有把孩子心中的這份「詩性」喚醒?在每日奔忙的求學過程中,孩子們的靈性該往哪裡去?

在一些境地中的「唯分數論」——左右孩子的分數會成為一把利刃,劃破他健全的身心。分數,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評價指標,而不是一切。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近日,第五屆「君子養成大會」在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舉行,會議主題為「詩性生活與君子養成」,滬上教育名家一起撥開「焦慮」的迷霧,重新喚回孩子的詩性世界。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

今天,我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狀態,孩子焦慮,家長也焦慮,這個焦慮的結構在彼此互相刺激、互相觸發,我們一次又一次聽到呼聲,要為孩子減負,但仍然沒有感覺到焦慮被真正降下來,問題出在哪裡?

教育學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系主任吳冠軍老師將之形容為「就像軍備競賽一樣」,彼此卡住,如果分數是唯一向度,大家為了這個目標彼此競爭,彼此衡量,減負往往會陷入到博弈論的困境,「我減負了,怎麼知道我的同桌怎麼樣,一減負從第一名變第二名,一減負別人拼命加速我怎麼辦?我也得拼命」,所以教育焦慮成為今天我們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

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

現在有個流行詞叫「吼媽」,還有「喪偶式教育」,媽媽在陪著孩子,爸爸在整個家庭結構裡也很焦慮,為什麼?有數據說現在在中國,把一個孩子從小培養到大學,教育經費投入約在70萬,但在上海要接近300萬,所以父親壓力很大,拼命在外奮鬥,要把這個教育投入承擔起來,所以今天教育陷入到這樣一個軍備競賽中,媽媽越來越焦慮,上班在職場打拼,回來還要陪孩子,朋友圈也表現得很焦慮。

吳冠軍老師舉例,看到過一些家庭,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為孩子做了一張日常作息表,精確到每小時,孩子眼睛睜開來就已被安排好下一個小時該做什麼事,全部在這張表裡填好了,孩子每天自由時間不超過20分鐘,這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恐怕只有機器人能做到,機器人非常高效,可以無縫切換,上個小時做數學,下個小時彈鋼琴,再下一個小時拉小提琴。

所以,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牛娃,就不可能在這個意義上產生「詩性的覺醒」,孩子的生活色彩單調,變得不再多彩。所以今天我們會思考,問題在哪,哪裡可能是突破點,怎樣才能避開真正的教育焦慮?

對當前教育狀況診斷後,再來看下經濟帳。教育被理解為今天「最好的投資」,父母覺得,「我不投資別的,我投資給我的孩子,我有什麼錯,我把我所有東西給到孩子,我是一個好父母,至於最後他能走多遠,首先我盡了全力。」

但吳冠軍老師做了一個專門的研究,發現教育投資是一個「低收益、高風險」的行業,當父母把所有的寶都押進去之後,仍然沒有一定的保證,當孩子畢業的那一刻,你無法知道孩子最後是否成才,是否能在未來社會中找到一個立足的位子,這個關聯看不到!

教育一定是靈動的、非程式化的

當今社會正在經歷時代性的大變化,你能保證今天學的知識,到未來踏上社會時一定有用嗎?所以教育一定是靈動的,學習一定是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可能是完完全全程式化、分數化,靠一小時一小時的「嚴苛方式」而做到成才。

如果對孩子採用「機器人式」的培養,讓他參與未來的競爭,那麼從一開始就輸了。

今天人工智慧的崛起,催發我們思考教育方式的時代變化,未來重複、機械式的勞動都將被機器取代,AI做得比你更好。今後的社會競爭,一定會看到另一條賽道,那就是神經網絡算法,大數據為人工智慧賦能,意味著改變社會,如果對孩子採用「機器人式」的培養,讓他參與未來的競爭,那麼從一開始就輸了,在這條賽道上你不可能贏,你通過題庫,通過重複式訓練來與旁人競爭,一定不可能成功,這就是今天我們真正面臨的問題困境。

那麼,什麼叫「詩性覺醒」,義大利思想家Giogio Agamben談到了「詩性」,不是跟機器人去拼,你要抓住你的根本,就要看到「什麼是孩童」,他提出「man without content」,真正的人不是像機器人程序那樣預設好,一個孩子說的話可以讓人很驚豔,可以充滿靈性,而不是讓他像個機器人一樣遠離詩性,在各種各樣的焦慮中生命變得灰暗下去。這些帶給我們重要的思想,真正的人要重新尋找到「詩性」,尋找到嬰兒的狀態,這才是人類創造力所在。有一句話最為美好,「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所以,「詩性覺醒」要重思能動性、創造性,這個才是今天仍然比人工智慧更優的地方,要讓今天的孩子未來成才,一定是「詩性覺醒」後的結果。

教育的過程應該充滿「詩性」

讓孩子們有「詩性覺醒」,教育工作者在其中非常關鍵,一位充滿「詩意」的教師,能夠真正帶給孩子們啟智、發展和成長。

在上海市特級教師章健文的一堂《我是一朵___的雲》的寫作課上,30多個孩子的填空內容各不相同,「我是一朵樂觀的雲」、「我是一朵快樂的雲」、「我是一朵平淡的雲」、「我是一朵健忘的雲」……孩子們發揮想像天馬行空,課堂最後,師生齊讀一句美妙的話:獻給宇宙中每一個獨特的你。

在孩子們的求學生涯中,如果面對的老師是善良、正直和充滿詩性,那真真正正是孩子們的幸福。遇上一位充滿愛和仁心的老師,將是孩子們的「高光」時刻。

在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有一位愛畫畫的學生,因為瑣事心情灰暗,甚至有了消極情緒。李金財老師在學生的習作中看到後,便找學生談心,還寫下了給孩子的一封信:

READING

親愛的孩子,讀到你的文章,我內心非常沉重。我雖然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但是透過文字,能想像你心頭巨大的「陰影」,今天我想對你說——

每個孩子,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之所以哭,是因為每個生命都不會一帆風順。

挫折、失意、孤獨、困惑……今天光顧你,明天騷擾我。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既然是生活的常態,也就別把它當「貴客」。

給它一個你最挺拔的背影。你可以笑著面對你的生活。

你說,畫畫是你生活中的一道光。多好啊,五彩的畫筆,勾勒的本就是五彩的生活。你可以用亮紅,勾勒清晨窗邊透進的第一縷陽光;你可以用鮮綠,勾勒跑步的操場;你可以用明黃,渲染香滿校園的晚桂;你可以用藏青來表現今天同學們的盛裝……

你的文字也很優美。雖然憂鬱甚至壓抑,但是我能從中看到你詩人的氣質,詩性的光芒。生活中處處有畫,生活中處處有詩,我希望你同時能拿起畫筆和詩筆,尋找生命中最亮麗的色彩和最動人的詩句。

最後我要告訴你,你就是一束生命之光。

這般「詩意」的勸解,定會讓孩子的心裡灑滿陽光。在五浦匯,孩子們會尋找到很多快樂:

「有時候我數學題不會,找同學問然後解決了,我就很快樂。」

「看鄰班有個男生踢球踢得好,跑步跑得快,長得很帥,我很快樂。」

「那一年在青島滑雪,從將近45度斜坡上滑下來,剎車沒剎好,直接臉著地,想爬都爬不起來,現在看那段視頻,感覺特別快樂。」

「空閒時我在家裡搭多米諾,然後用手輕輕一推,看積木一塊塊倒下去,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樂趣,因為我用幾個小時換來了一次成就感。」

這些發現生活中「詩意」的孩子們,會嘗到幸福的滋味。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學生習作

專家談「詩性養成」

青浦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語文特級教師關景雙:

孩子們如今面對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在面對面、真實生活的世界,還有一個,是這代人被人稱之為「原住民」的網絡虛擬世界,那裡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創意,很多的行為,很多的方式,未必都是真的。同學們要與老師、同學去溝通,修正對於遊戲、對於這個虛擬世界的認識,並修繕自己的行為。相信同學們將來都是詩意的人生,都是詩心在我,每個人都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鄭朝暉:

詩性的課堂應該是真善美的結合,應該有充滿愛的老師,課堂為了成就學生存在,這個課堂最好去展現學生在和文本相遇過程當中的所有的美好,詩性課堂的主體是孩子,真誠純樸但又充滿了成長的可能性的美。

華東師大語文教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意如教授:

所謂詩性寫作,從詩歌出發又不局限於詩歌。第一,從學生寫作動機講,應該自然、愉悅、非功利的,如果是為了分數、為了老師寫作,那一定不是詩性寫作。 第二,寫作內容應該是審美的、哲思的,寫作形式又是感性自由的。什麼是詩性寫作?就應該是自然的、愉悅、感性、審美、哲思的,歸根到底是非功利的。

全國模範教師、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樊陽:

從1991年起到2020 年,和學生積累了41條全國行走線路,跨越24個省,170多個城市。在一遍遍行走中,帶著學生去感受古老文明,體驗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用詩歌伴隨著萬裡行路,讓詩人的靈魂復活於人生的現場。我理解詩性就是放下頭腦的判斷對錯好壞,在整個行走過程,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社長仲立新:

養成君子是要培養一種自由的、建設性的、創新性的、理想的生活狀態,或者一種合理科學生活狀態。君子養成是一個過程,詩性養成也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讓社會體驗到君子的風範,體驗君子道德追求,體驗到君子價值判斷,體驗到君子智慧,體驗到君子身體力行,體驗到君子對理想永恆追求,這是更重要的。

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副校長姜乃振:

詩性家教,詩性就是傳達美好感情,善字很容易做到,善就是成人之美,就是寬容,就是大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很大弊端就是家庭把孩子的雙休日塞得滿滿的,我們說「休整」,休是一個字,整是一個字,休就是休息,要讓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整是整理,要學會整理。一日休整就是要會張弛有道。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終身幸福

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總結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終身幸福,終身幸福是對人的救贖,幸福是內心的感受,而不是「比別人幸福」。

今天很多老師提到「內卷」,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內部的爭鬥這種結果是什麼?大家都在劇場站起來,大家都看不見,都學不到東西,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這個詞成為流行詞和現實很有關係。

黃玉峰說,希望教育能夠走上正道,希望教育能夠真正的發展,真正的提高教育功能,而不是起到毀壞功能,希望我們走出來,共同來做一件事情,救救教育,救救孩子們的明天。

您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區交流

註:本文由上海升學原創,圖片來源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君子養成大會,轉載請聯繫授權,授權轉載請標註出自上海升學微信(ID:shanghaishengxue)

相關焦點

  • 內卷時代,阿爾法蛋與名校長建言同頻
    在這樣的「劇場效應」中,與其說一些教培機構藉以製造焦慮,不如說是我們家長「綁架」了自己。我和孩子在報班競賽中迷失了。【內卷現象】你和娃被「內卷」了嗎?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
  • 名校長談「內卷」,「蛋」願你記得住
    在這樣的「劇場效應」中,與其說一些教培機構藉以製造焦慮,不如說是我們家長「綁架」了自己。我和孩子在報班競賽中迷失了。【內卷現象】你和娃被「內卷」了嗎?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
  • 孩子進重點中學,先花XX萬:教育「內卷」最累的還是父母
    跳水冠軍郭晶晶嫁入豪門後生活上十分節儉,穿著幾十塊的衣服,卻在孩子教育上捨得投入大價錢——一年14萬的幼兒園。此話題一出就收到了很多網友的討論:「現在優質的幼兒園一年都得六位數,如果報上名,我也要讓我孩子去。」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
  • 「贏在起跑線」的易烊千璽:被內卷吞噬的童年和被放大的教育焦慮
    前段時間,易烊千璽媽媽的教育方式火了,因為她不但培養出了易烊千璽這樣優秀的青年,甚至他的弟弟也被奉為神童,在今年八月,易烊昱華以1分50秒66的成績完成了2個二階魔方的還原,是世界上完成這個挑戰的最小年齡紀錄保持者。此消息一出,家長圈炸了,紛紛探究千璽媽媽究竟是用了什麼神教育方法,把兩個孩子都培養的如此優秀?
  • 個案|一位海澱媽媽眼中的教育內卷:期待越高,內卷越厲害
    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兒子花生是如何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的,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安柏告訴澎湃新聞,她最近也關注到了項飆教授談「內卷」的文章並且很受觸動,作為一個「教育內卷」的親歷者,她對「內卷」又是什麼樣的看法?以下內容基於澎湃新聞對她的採訪。
  • 構建高品質兒童教育矩陣 洪恩教育解決媽媽的啟蒙教育焦慮
    洞悉兒童天性,解決媽媽們的憂慮根源《洪恩識字》的產品製作人曾經說過:「對於3-8歲年齡段的孩子,玩是他們最大的天性,在玩中學習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寓教於樂」是洪恩教育產品的核心理念,這不僅僅是產品設計層面的一個要素,更是一種對孩子天性的洞悉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尊重。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和處理這種天性的家長,常常會對孩子貪玩焦慮不已並極力壓制。而這樣的結果通常是——焦慮的家長+壓抑的孩子=兩敗俱傷的教育。洪恩在進行產品設計時,時刻提醒自己要以孩子為中心。
  • 隆成義記憶學:別讓「教育焦慮」摧毀孩子
    最新調查研究發現:近90%的中國家長集體「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是中國家長集體患上的「現代病」。 輕度的焦慮,有利於人們高效生活,但重度焦慮就是一種病態。 2018年6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87%的家長表示自己有過「焦慮」,其中,20%左右的家長「中度焦慮」,7%左右的家長「嚴重焦慮」。
  • 教育焦慮,是怎麼讓每個家庭「高燒」不退,「炎症」增加的
    近期教育部各項政策以「很快」,很「乾脆」,充分表明教育部對教育改革的「決心」,這也許是教育問題已經到了迫在眉睫,需要勢在必行的改變和改革了。「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什麼是教育》所著的一句話。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印度的一項關於父母與孩童的焦慮研究成果顯示,父母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與焦慮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該模型的多元回歸表明,結合父母的社會經濟背景可以很好地預測孩子的焦慮現象。據此,相關研究者建議提供特殊的班級來培訓父母,緩解其焦慮,由此才能真正緩解印度家庭的焦慮與孩子的壓力。
  • 愈演愈烈的「教育內卷」
    這家的孩子在人大附中分校上初一,各種技能樣樣精通,比賽獎項拿到手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學習成績在班上只排在倒數第二。這家給家教開出的條件是,每天工作5.5小時,按照計劃嚴格執行,並開出了各種獎金,只要孩子達到要求就可以給予豐厚的獎勵。
  • 教育最大的焦慮就在於,別人都做,我不做不行...
    兒子這一句體貼的話讓明俐淚崩,因為她知道繁重的作業已經讓孩子每天寫到深夜,哪有時間再去幫她抄寫一份毫無意義的說明? 豆豆上小學三年級,每天的作業都需要家長輔助才能完成。
  • 拒絕內卷,從不讓孩子學少兒編程開始
    攀比的對象越多,家長就越焦慮。自己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了必然的事實,所以沒有人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家長再一次重新計算了每個月的開支,咬咬牙,將少兒編程從孩子的興趣班裡塞進去。希望這份錢花出去之後,孩子能在殘酷的未來戰場中多出幾分勝算。
  • 巴南區教師進修校校長何遠疆 悟人生真諦 修教育正道
    從普通教師轉崗職業教育,從一線教學到師者之師,「忠厚立身,勤實固本」「清清白白當校長,踏踏實實為良師」這兩句座右銘概括了何遠疆的教育初心與追求。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彩色電視機的構造和原理,何遠疆用磅紙拼接成教室寬度,趴在上面一筆筆手繪出一幅大型電視機電路圖課件;為了彌補實踐短板,他還利用課餘閒暇時間,背上工具包到街頭與鄉下為群眾修電視機。即便整天又髒又累、灰頭土臉,他也本著「要交給孩子真東西」的初衷堅持了下來,「職業教育,教師自己都沒有實踐能力是不行的。」
  • 哈佛校長: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家長都該看看
    對於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再也沒有比哈佛校長更有發言權的了。那麼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呢?哈佛校長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掌握這3種能力。一、「見世界」的能力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說,一定要讓孩子每年去一個陌生的地方。
  • 名校情結、地獄考試、焦慮媽媽……日本教育系統內卷實錄
    但如果這些考試是為了評估能力,比如說得出結論的能力,根據事實加以抽象的能力,關聯抽象概念的能力,在一篇論文中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用另一種語言表達自己的能力,又或者僅僅是提問題的能力,那就可以揭示出日本教育系統到底有什麼缺陷。日本學校的目標與「教育」這個詞本來的含義——產生並發展思想的力量,而不只是灌輸事實性的信息——有著天壤之別。
  • 女學生被迫寫 「性行為」檢討:變態校長被停職!
    "13歲女學生深夜被校長叫到辦公室毆打,並逼迫寫性行為檢討"一事迅速竄上熱搜,引起網民們的廣泛討論,將這名"變態校長"罵得狗血淋頭。目前,"變態校長"被處以停職處分,但"羞辱打罵式教育"仍然在上演。父母會發現,當孩子越長越大時,他們會越來越不受自己的管控和約束。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會從大聲呵斥到怒吼再到打罵,是一個逐漸升級的過程。這種羞辱打罵式教育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孩子是弱者,會對上位者的父母產生本能的害怕和順從。
  • 最好的性啟蒙教育:帶孩子發現身體的「小秘密」 做好性教育普及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對性啟蒙這個話題,有一點害羞還不想正面地跟孩子解釋太多。一個女性朋友就有這樣的困擾,當孩子問她一些比較尷尬的問題時,她就表現得有點不知所措,拒絕孩子的問題又不好,但是直面去回答,也不知道怎麼回答才好。
  • 直面疫情·校長訪談|青島電子學校校長崔西展:教育的意義不僅僅...
    半島記者 劉金震面對疫情,島城教育系統紛紛行動起來,為防控疫情進行廣泛宣傳,科學地指導家長和學生居家學習生活,保證停課不停學。為了更好地進行疫情防控,減少疫情對師生、家長的影響,彼此借鑑好的經驗做法,半島教育開通「直面疫情·校長訪談」專欄,特邀島城各學校校長作客,來聽聽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都是如何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