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
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
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
前不久,科幻作家郝景芳說,與其研究怎麼在內卷中勝過別人,不如研究創造新世界,讓世界不那麼內卷。
對抗內卷的唯一辦法是把蛋糕做大。也就是創新。
致極學院的創辦人肖知興的正是這麼做的。目前,他正另闢蹊徑地開啟自己的教育實踐——發起中國博雅青年留學計劃,力圖探索一種全新的中外合作的博雅教育模式。
肖知興
這種針對當前內捲化的教育現狀的創新,回應了很多家長的教育焦慮,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另一種選擇。
當然,更重要的是,致極學院還要專門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讓孩子們繼續努力抵制內捲化,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
肖知興是中國知名的管理學教授,長期深耕在企業家教育的一線,曾任教於中歐國際商學院、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北京大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企業家們的領導力,他和同仁創辦了領教工坊,打造了一個「基於關懷的挑戰的文化」的學習社區。
如今,肖知興下沉到本科教育,依託強大的企業家網絡,為中國學生的領導力發展謀出路,這還真是一件令人振奮不已的事情。
據悉,致極學院採取「1+3」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學生第一年在上海完成本科一年級的博雅課程學習,後三年在國外大學學習。其中,第一年所獲學分可以全部轉至國外學校。學生完成學業後,最終將由國外大學授予學歷學位。
在四年學習期間,學校將安排企業家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導師,對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可以在遍布全國的知名企業實習,與企業家導師深入交流。近500家企業還將為學生提供項目創新創業的平臺,鼓勵學生大顯身手,施展抱負。
致極學院致力於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談到這樣的辦學初衷,肖知興說要尋找下一代教育的出路,我們得先找到這一代教育的問題。
創業精神和領導力遭遇擱淺
說到海外精英教育的劣勢,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前幾年很火的詞「優秀的綿羊」。
該詞的創造者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發現精英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是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
這和肖知興在教育一線對中國留學生的觀察結果如出一轍。中國學生中的「名校廢柴」、「心理脆弱」等現象早已屢見不鮮。
除此之外,勤奮拼搏的中國學霸的職業發展也不是順風順水。從2000年開始,肖知興在中歐國際商學院任教,他所教授的企業家們是較早一批將孩子送去國外留學的群體。
在和企業家們的接觸中,他近距離地觀察企業家二代們的留學發展狀況。很多企業家在交流時,都提到他們子女在就業和職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例如他們做技術性的工作還可以,但往上走做管理就行不通了。
問題出在哪兒呢?肖知興敏銳地覺察到,「孩子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太匱乏了」。
「創業精神有三大殺手——高壓同儕競爭、標準答案心態、與現實脫節的教育內容。這三者都與應試教育以及其背後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結構緊密相關。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標準答案心態嚴重限制了孩子們『跳出盒子外思考』(think out of box)的能力,而這也是創新的最大阻礙。我曾經在《中國人為什麼創新不起來》書就說到,創新需要『不唯上,不唯眾,不唯書』的心態,需要一種打破窠臼、另闢蹊徑、特立獨行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說到這裡,肖知興拋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層思考,當我們在追求標準答案時,是不是也在潛意識裡,形成了有關人生發展路徑以及成功的標準答案?如果我們能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有可能為「內卷」找到突破口?
致極學院
再來說說領導力。
何謂領導力?肖知興有一句八字箴言「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自我覺察、換位思考和建立聯繫的三重挑戰。」
第一步,自我覺察的能力與心靈相關。「中式教育有大量道德教育的內容,卻幾乎沒有任何心靈教育的成分。絕大多數人不碰生死問題、靈魂問題,從來不問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和人生使命。現在很多企業家對於短期收益的執著,對金錢有著守財奴式的狂熱,正是因為他們缺乏這種形而上的思考。」
第二步,換位思考是能夠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這是溝通的前提。換位思考能力培養的就是一種同理心。「微軟印度裔CEO納德拉上任後帶領微軟重回巔峰,他自述自己帶領微軟公司重煥生機的基點就是同理心。但是,很多中國學生都缺乏這樣的能力。」
第三步,建立關係。「它的基礎是信任」,肖知興說,「但是,現在應試教育把孩子們全部變成了零和博弈的競爭對手,大家虎視眈眈,相互提防,互相之間很難建立領導力需要的那種信任關係。」我們都知道,管理說到底是一種借力,如果沒有信任,你又怎能借的到他人的力量呢?
辦中國人自己的博雅教育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肖知興找到的應對路徑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這個詞由來已久,在中國它常被翻譯成「素質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在肖知興看來,最好的翻譯是「自由教育」。它的本質是保護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求,促使孩子能夠在廣博的領域中,確立獨立和完整的自我。這也是致極學院的教育精髓。
前者的英文名「Arete」 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美德「與」卓越「。不過,前者不僅僅是助人為樂,後者也不僅僅是取得成功這麼簡單。美德是指智慧、勇敢、正義和節制;卓越則是指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強調理智與激情的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擁有創業精神和領導力,就已經向「卓越」邁出了一大步。
致極學院在為本科一年級學生定製課程時,充分彰顯博雅原則。十門課程覆蓋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學生將在這些領域中自由探索。
1. 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中國與當代世界
2. China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社會轉型
3. Chinese thoughts and philosophies
中國思想與哲學
4. English composition
英語寫作
5. Introductory economics
經濟學入門
6. Mathematical reasoning
數學推理論證
7. Principals of biology: organismic
生物學原理:有機體
8. Principles of biology: organismic(lab)
生物學原理:有機體(實驗課)
9.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urvey
亞裔美國文學掃描
10. Differences, power and social change
差異、權力與社會變革
其中,「中國與當代世界、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社會轉型、中國思想與哲學」是致極學院專門為中國學生訂製的課程,在與國外合作院校談判時歷經各種周折,終於得以保留。
學生將在學習中面對「真實的中國」,系統化地學習中國哲學、中國歷史和中國經濟,了解中國的歷史坐標、現在的位置和未來的走向。
「這是在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歸屬感,避免文化空心人現象,幫助學生成長為有根的世界公民。」肖知興說,致極學院要把學生培養成「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而「知中國」是擺在第一位的。
「我們認為領導力來自於責任感,責任感來自於歸屬感。」這是致極學院創校的邏輯點。
從校徽形象中,筆者也確實能感受到這樣的教育理念。校徽是一顆綠色的生命樹,樹梢是Arete的首字母A的變體,樹冠形似羅馬拱頂,代表著西方傳統。樹形是楊柳,蘊含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意,代表中國傳統。這種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恰是致極學院希望能夠通過博雅教育喚醒的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情感。
如果說坐在課堂裡學習中國知識,點亮了學生歸屬感的小火苗,那要激發歸屬感就要依靠實踐了。身臨其境、身體力行往往能帶來最好的教育效果。身體接觸能夠激發感性的情緒體驗,進而上升為理性的認知理解。
所以,「知中國」得近看而不可遠觀。致極學院的課程面向真實的社會,為學生提供多種公益項目和文化行走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中國社會,了解民生,體驗中國文化,提升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成為公益的踐行者和變革的驅動者。」
致極學院
前面說到同儕競爭削弱了孩子的歸屬感,那麼,增進同伴關懷就是解決問題的良方了。
致極學院學生總人數在40人左右,入學後,學生將被分成3-4個小組。這就是源自於肖知興在領教工坊中應用的私人董事會方法。
同學們都已經被美方大學錄取,互相之間沒有競爭關係,有利於大家建立相互信任、相關關懷、相互挑戰的真誠關係。
使命感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結合領教工坊的十多年工作經驗,與企業家及職業經理人大量接觸,肖知興總結出了致極學生的勝任力模型,它包含了七種素質:
1.有內驅力,追求卓越的強大內在動力
2.誠信正直,堅持做人的底線原則
3.堅毅果敢,勇於決策,並不輕言放棄
4.獨立思考,凡事不盲從,不跟風,有自己的判斷
5.有同理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
6.有好奇心,對廣大世界有探索的真誠興趣
7.表達清晰,口頭表達流暢自然,並邏輯清晰
我們可以看到,內驅力位於首位。肖知興認為它是一切行為和行動的基礎,也是未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最早提出「驅動力」的理論,他提出在多重驅動力影響因素中,使命感所帶來的內心驅動力會比任何一種內驅力更強大、更持久。使命感是一種「希望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更高遠的理想的渴望」,它讓我們的目標有了意義,讓我們的行為有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美國未來趨勢學家丹尼爾·平克就說世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們正從資訊時代走向概念時代。
「在資訊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創造性思維、共情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具體來說,概念時代需要具備六大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而意義感是最後的落點,它意味著你能探尋人生的終極幸福。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中,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層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未來的孩子會對自我實現的需要更加強烈,而此時我們要想一想,當下的教育為孩子們追求幸福和滿足自我實現做好準備了嗎?
原標題:《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答案》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