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瑤 外灘教育

看點 當「教育內卷」讓家長們焦慮不已,教育方式的創新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良方。肖知興是眾多教育創新者中的一員。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

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

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

前不久,科幻作家郝景芳說,與其研究怎麼在內卷中勝過別人,不如研究創造新世界,讓世界不那麼內卷。

對抗內卷的唯一辦法是把蛋糕做大。也就是創新。

致極學院的創辦人肖知興的正是這麼做的。目前,他正另闢蹊徑地開啟自己的教育實踐——發起中國博雅青年留學計劃,力圖探索一種全新的中外合作的博雅教育模式。

肖知興

這種針對當前內捲化的教育現狀的創新,回應了很多家長的教育焦慮,為他們的孩子提供另一種選擇。

當然,更重要的是,致極學院還要專門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讓孩子們繼續努力抵制內捲化,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

肖知興是中國知名的管理學教授,長期深耕在企業家教育的一線,曾任教於中歐國際商學院、喬治·華盛頓大學和北京大學。

為了進一步培養企業家們的領導力,他和同仁創辦了領教工坊,打造了一個「基於關懷的挑戰的文化」的學習社區。

如今,肖知興下沉到本科教育,依託強大的企業家網絡,為中國學生的領導力發展謀出路,這還真是一件令人振奮不已的事情。

據悉,致極學院採取「1+3」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學生第一年在上海完成本科一年級的博雅課程學習,後三年在國外大學學習。其中,第一年所獲學分可以全部轉至國外學校。學生完成學業後,最終將由國外大學授予學歷學位。

在四年學習期間,學校將安排企業家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導師,對其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學生可以在遍布全國的知名企業實習,與企業家導師深入交流。近500家企業還將為學生提供項目創新創業的平臺,鼓勵學生大顯身手,施展抱負。

致極學院致力於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談到這樣的辦學初衷,肖知興說要尋找下一代教育的出路,我們得先找到這一代教育的問題。

創業精神和領導力遭遇擱淺

說到海外精英教育的劣勢,我們會不自覺地想到前幾年很火的詞「優秀的綿羊」。

該詞的創造者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發現精英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是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

這和肖知興在教育一線對中國留學生的觀察結果如出一轍。中國學生中的「名校廢柴」、「心理脆弱」等現象早已屢見不鮮。

除此之外,勤奮拼搏的中國學霸的職業發展也不是順風順水。從2000年開始,肖知興在中歐國際商學院任教,他所教授的企業家們是較早一批將孩子送去國外留學的群體。

在和企業家們的接觸中,他近距離地觀察企業家二代們的留學發展狀況。很多企業家在交流時,都提到他們子女在就業和職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例如他們做技術性的工作還可以,但往上走做管理就行不通了。

問題出在哪兒呢?肖知興敏銳地覺察到,「孩子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太匱乏了」。

「創業精神有三大殺手——高壓同儕競爭、標準答案心態、與現實脫節的教育內容。這三者都與應試教育以及其背後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結構緊密相關。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標準答案心態嚴重限制了孩子們『跳出盒子外思考』(think out of box)的能力,而這也是創新的最大阻礙。我曾經在《中國人為什麼創新不起來》書就說到,創新需要『不唯上,不唯眾,不唯書』的心態,需要一種打破窠臼、另闢蹊徑、特立獨行的思維和行為習慣。」

說到這裡,肖知興拋出了自己的另外一層思考,當我們在追求標準答案時,是不是也在潛意識裡,形成了有關人生發展路徑以及成功的標準答案?如果我們能想清楚這個問題,是不是也有可能為「內卷」找到突破口?

致極學院

再來說說領導力。

何謂領導力?肖知興有一句八字箴言「知己知彼,揚長避短」。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其實蘊含了自我覺察、換位思考和建立聯繫的三重挑戰。」

第一步,自我覺察的能力與心靈相關。「中式教育有大量道德教育的內容,卻幾乎沒有任何心靈教育的成分。絕大多數人不碰生死問題、靈魂問題,從來不問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思考自己的人生願景和人生使命。現在很多企業家對於短期收益的執著,對金錢有著守財奴式的狂熱,正是因為他們缺乏這種形而上的思考。」

第二步,換位思考是能夠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這是溝通的前提。換位思考能力培養的就是一種同理心。「微軟印度裔CEO納德拉上任後帶領微軟重回巔峰,他自述自己帶領微軟公司重煥生機的基點就是同理心。但是,很多中國學生都缺乏這樣的能力。」

第三步,建立關係。「它的基礎是信任」,肖知興說,「但是,現在應試教育把孩子們全部變成了零和博弈的競爭對手,大家虎視眈眈,相互提防,互相之間很難建立領導力需要的那種信任關係。」我們都知道,管理說到底是一種借力,如果沒有信任,你又怎能借的到他人的力量呢?

辦中國人自己的博雅教育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肖知興找到的應對路徑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這個詞由來已久,在中國它常被翻譯成「素質教育、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在肖知興看來,最好的翻譯是「自由教育」。它的本質是保護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求,促使孩子能夠在廣博的領域中,確立獨立和完整的自我。這也是致極學院的教育精髓。

前者的英文名「Arete」 源自希臘語,意思是」美德「與」卓越「。不過,前者不僅僅是助人為樂,後者也不僅僅是取得成功這麼簡單。美德是指智慧、勇敢、正義和節制;卓越則是指一個人能夠把自己最大的潛力發揮出來,強調理智與激情的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擁有創業精神和領導力,就已經向「卓越」邁出了一大步。

致極學院在為本科一年級學生定製課程時,充分彰顯博雅原則。十門課程覆蓋了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領域,學生將在這些領域中自由探索。

1. China and the modern world

中國與當代世界

2. China economic reform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社會轉型

3. Chinese thoughts and philosophies

中國思想與哲學

4. English composition

英語寫作

5. Introductory economics

經濟學入門

6. Mathematical reasoning

數學推理論證

7. Principals of biology: organismic

生物學原理:有機體

8. Principles of biology: organismic(lab)

生物學原理:有機體(實驗課)

9.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 survey

亞裔美國文學掃描

10. Differences, power and social change

差異、權力與社會變革

其中,「中國與當代世界、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社會轉型、中國思想與哲學」是致極學院專門為中國學生訂製的課程,在與國外合作院校談判時歷經各種周折,終於得以保留。

學生將在學習中面對「真實的中國」,系統化地學習中國哲學、中國歷史和中國經濟,了解中國的歷史坐標、現在的位置和未來的走向。

「這是在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歸屬感,避免文化空心人現象,幫助學生成長為有根的世界公民。」肖知興說,致極學院要把學生培養成「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而「知中國」是擺在第一位的。

「我們認為領導力來自於責任感,責任感來自於歸屬感。」這是致極學院創校的邏輯點。

從校徽形象中,筆者也確實能感受到這樣的教育理念。校徽是一顆綠色的生命樹,樹梢是Arete的首字母A的變體,樹冠形似羅馬拱頂,代表著西方傳統。樹形是楊柳,蘊含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意,代表中國傳統。這種依依不捨的惜別之情,恰是致極學院希望能夠通過博雅教育喚醒的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情感。

如果說坐在課堂裡學習中國知識,點亮了學生歸屬感的小火苗,那要激發歸屬感就要依靠實踐了。身臨其境、身體力行往往能帶來最好的教育效果。身體接觸能夠激發感性的情緒體驗,進而上升為理性的認知理解。

所以,「知中國」得近看而不可遠觀。致極學院的課程面向真實的社會,為學生提供多種公益項目和文化行走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中國社會,了解民生,體驗中國文化,提升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成為公益的踐行者和變革的驅動者。」

致極學院

前面說到同儕競爭削弱了孩子的歸屬感,那麼,增進同伴關懷就是解決問題的良方了。

致極學院學生總人數在40人左右,入學後,學生將被分成3-4個小組。這就是源自於肖知興在領教工坊中應用的私人董事會方法。

同學們都已經被美方大學錄取,互相之間沒有競爭關係,有利於大家建立相互信任、相關關懷、相互挑戰的真誠關係。

使命感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結合領教工坊的十多年工作經驗,與企業家及職業經理人大量接觸,肖知興總結出了致極學生的勝任力模型,它包含了七種素質:

1.有內驅力,追求卓越的強大內在動力

2.誠信正直,堅持做人的底線原則

3.堅毅果敢,勇於決策,並不輕言放棄

4.獨立思考,凡事不盲從,不跟風,有自己的判斷

5.有同理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

6.有好奇心,對廣大世界有探索的真誠興趣

7.表達清晰,口頭表達流暢自然,並邏輯清晰

我們可以看到,內驅力位於首位。肖知興認為它是一切行為和行動的基礎,也是未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最早提出「驅動力」的理論,他提出在多重驅動力影響因素中,使命感所帶來的內心驅動力會比任何一種內驅力更強大、更持久。使命感是一種「希望我們所做的事情是為了更高遠的理想的渴望」,它讓我們的目標有了意義,讓我們的行為有了持續下去的動力。

美國未來趨勢學家丹尼爾·平克就說世界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我們正從資訊時代走向概念時代。

「在資訊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線性思維、邏輯能力以及類似計算機般的能力;而在概念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基礎是創造性思維、共情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具體來說,概念時代需要具備六大能力,「設計感、故事力、交響力、共情力、娛樂感和意義感」。而意義感是最後的落點,它意味著你能探尋人生的終極幸福。在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中,最底層的是生理需要,最高層的是自我實現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革,未來的孩子會對自我實現的需要更加強烈,而此時我們要想一想,當下的教育為孩子們追求幸福和滿足自我實現做好準備了嗎?

原標題:《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答案》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原標題: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2020年下半年開始,有一個詞的熱度突然暴增,那就是「內捲化」。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
  • 和如今校園內的「內捲化」,有何關係?
    不過「劇場效應」和「內捲化」之間究竟有何關係呢?從「內捲化」自身作為了解對象,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文化或者活動,等到達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它會發展成另外一種模式,在學術領域裡面,把沒有辦法轉化成另外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便稱之為「內捲化」。
  • 拒絕被內卷,從選對學校和專業開始。
    在這種環境之下,人人皆有一種緊迫感。「內卷」隨之而產生,席捲各大社交網絡。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卷」? 01 什麼是內卷? 02 選對專業和學校,用人單位搶著要。 擇業首先得擇好專業和好學校,人多的地方路便不好走,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才能突出重圍。 對於職業教育而言,保障就業、專業對口是王道。這也是湖南中南藝術學校一直在做的事情。
  • 清華教授讓女兒開奶茶店,這就是突破內卷的方法嗎?
    ——遇言姐 前陣子,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 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 內卷的教育,無限的競爭,沒完沒了的興趣班,花樣百出的補習班,令家長疲憊不堪。
  • 個案|一位海澱媽媽眼中的教育內卷:期待越高,內卷越厲害
    安柏是北大碩士,曾經也是世界500強經理,她最近剛出版了新書《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兒子花生是如何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的,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 這跟學校內的「內捲化」,有什麼關聯?
    其實這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是非常相似的,所有人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他們會給孩子的身上不斷增加壓力,那麼「劇場效應」跟「內捲化」又有什麼關聯呢?什麼是「內捲化」?其實內捲化和劇場效應其間的關聯還是很大的,而且這種做法也在校園當中不斷地出現,不過也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狀態,學生最終成為了這件事情的受害者。教育的「內捲化」會有哪些影響?
  • 何光華:執著創新 勇於突破
    來源:央視網【勞動者之歌】何光華:執著創新 勇於突破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她紮根電力電纜施工運維工作20年,通過技術攻關提升了高壓電纜敷設的安全性,讓城市運轉更加穩定可靠。智能巡檢機器人、精益化數據系統,在江蘇無錫的紅旗變電纜隧道裡,這個高度自動化系統的打造者就是何光華。眼下,她正探索將無人機自主巡檢技術應用進整套系統。求新求變,對何光華來說不是第一次。2003年,剛工作不久的她參與了一次電力事故搶修,起因是電纜接頭過熱引發起火,這次費時費力的搶修讓何光華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 教育焦慮的根源在哪?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 「內卷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低層次的競爭,就是浪費生命。為了分數,學校被捆綁,家長被捆綁,孩子被捆綁,內卷的危害很大。」上海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說,追求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師生找到終生幸福。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效應的溢出是一個長期性和總體性的過程,只有從一個大的時段內來反思其社會發展模式才有意義,它是我們對於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反思」,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無意識」地參與到了這一「內捲化」的過程。
  • 「內卷」入選流行語:如何讀懂被捲起的網絡社會心態?
    而現在,「內卷」則意味著「白熱化的競爭」,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拼盡全力,以使自己在社會上獲取少量競爭優勢,擠佔他人的生存空間,同時造成精神內耗和浪費。「內卷」的使用場景至今仍在不斷擴大,甚至於網民紛紛感慨「萬物皆可內卷」。那麼,「內卷」到底是怎麼火起來的?有哪些事件和哪些群體受到關注?「內卷」背後又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心態?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內卷」?
  •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這是網民口中的職場內捲化。再比如上早教。讓你孩子上早教的不是早教機構的銷售,而是其他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長。這是教育內捲化。所以,內卷最初的意思,指的是在藝術領域沒有創新的複雜化。— —那內卷是如何從藝術領域走向社會其它領域的呢?
  • 關於教育內卷,老師有話要說:家庭作業太多,不能全怪我
    這句話引起無數網友情感共鳴。繼而各地出新規,嚴禁「學生作業家長批改」。討論的話題也升級為「教育內卷」。「內卷」和「內捲化」,是今年的熱詞。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從家庭作業太多,延伸到教育內卷。
  • 名校大三生不堪重負跳樓輕生,學術內卷將這群年輕人壓得喘不過氣
    高校學霸跳樓自盡,讓人惋惜之餘更可怕的是如今的學術內卷最近,一985高校學生不堪壓力選擇自殺的新聞在朋友圈中刷屏。每當我們看到有學生自殺新聞的時候都會感慨是不是現在的小孩抗壓能力太低了?但當你看完這位高材生自殺所寫的遺書或許能夠理解他為何赴死心態這般強烈。選擇跳樓自殺皆因「失去人生目標」?12月15日,北外交一名18級的學生因為在學校壓力過大最終選擇了自殺。向來在別人看來陽光且正能量的人為何會走到這一步?
  • 如何為孩子選擇幼兒園?北京國際學校有這4種特色教育
    我們選擇了北京七所為幼兒園及學前班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培育環境的國際學校,分別是北京德威英國國際學校、北京順義國際學校、北京王府學校、北京樂成國際學校、北京哈羅英國學校、北京耀中國際學校和海嘉國際雙語學校。這七所國際幼兒園中有四所外籍學校,三所民辦學校。
  • 如何創新教育?看看這些名師怎麼說
    本次活動由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湖南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主辦,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科創教師近百人參加。中國發明協會發來賀信,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會長譚迪熬參加活動。「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石,創新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根本保障,中小學是創新教育的主戰場,我們的科創教師就是這個戰場上的主力軍。」
  • 愈演愈烈的「教育內卷」
    網傳的招聘條件除了驚人的薪酬之外,這篇招聘啟事中對自家孩子的要求也同樣讓人大跌眼鏡。部分家長,為了能夠在與同齡人(同層次的人)的攀比中不落下風,不惜花費大量的金錢,為孩子報興趣班、請家教,將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安排上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期自己的孩子不僅能夠學習成績優異,更要多才多藝、十項全能。
  • 無處不在的「 內卷 」,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我第一次聽到 「 內卷 」 這個詞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是童年回憶大大卷。沒錯,就是這個做成捲尺形狀,一層一層捲起來的泡泡糖。但說實在的,在真正了解到這個詞的意思以後,我發覺這個聯想還是十分形象且有一定道理的。
  • 硬核背景、升學率高,火爆家長圈的這所國際學校有何過人之處?
    上海美高學校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在上海這個國際教育盛行的大都市;是什麼能夠使美高突出重圍,優質學子不斷輸出全球?相信家長們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小編這就來為各位家長們做個解答!辦學以來,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學生在此就讀是什麼吸引著來自全球的家庭紛至沓來,放心地讓他們的孩子們在這所學校求學呢?中英雙語言教學環境、小班化高質量的學習氛圍、多彩多元化的校園生活、獨特有效的語言學習課程……美高引以為豪的宗旨是「培養具有國際觀的各行各業領導者」。學校還通過豐富多樣的人文教育、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儘可能參與其中,真正塑造全面發展的世界人才。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流行開來,高校學生用它指非理性內部競爭。有同學舉例: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為評優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務,但獲優比例並未改變。現在,「內卷」從大學生群體中「出圈」,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
  • 這102所中小學,獲評浦東新區新一輪科技教育特色學校,17所「優秀...
    其中,有17所學校獲評「優秀」,它們的科技教育到底強在哪兒?跟著小布的圖文一起「開眼界」。校內有科普教育互動體驗展覽館、空模製作室、機器人創新實驗室等多個專業館室,獲2017年區十佳科技特色學校提名獎,2018年區十佳科技特色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