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劇場效應」?和如今校園內的「內捲化」,有何關係?

2020-12-24 苗媽說教育

文/苗媽說教育

「劇場效應」,其實它起源於人類學,是指一個革命的表象掩蓋或者代替了真實的生活社會,最早使用「劇場效應」的人是盧梭,因為它把人類的現狀具體化了,而且拋出了自我生活,把和別處有所區別的行為叫做「劇場效應」。

到底什麼才是劇場效應?

可能很多人依然不理解什麼叫做「劇場效應」,它和我們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和大家簡單的舉一個例子,在一個很大的電影院裡面,大家都是坐著看電影,大家都能夠看到屏幕上面的演繹得電影。

大家看得比較盡興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直接把周圍觀眾的視線全部都擋住了,導致了後面的觀眾沒有辦法,只能夠站起來,慢慢的站起來的人越來越多。

本來看電影都是坐票,但是大家站起來的人越來越多了,然後就變成了站票,看電影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慢慢大家都站起來了,但是因為身高的原因,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直接的看清楚屏幕。

有人感覺到自己的身高不夠高,所以直接站在了椅子上,旁邊的人看到了之後會效仿他,這樣的電影相信大家也是看到過的,所以看電影你的代價也越來越高了,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劇場效應」

為何會提及劇場效應呢?

其實它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有著相通之處,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從小進行培養,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已經給孩子增加了很多的知識要去學習。

從幼兒園開始,孩子要經歷各種各樣的補課,負擔變得越來越重了,小學的時候,小孩子經常上課和補課相互陪伴,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了。

家長為了讓自己家的孩子成績特別的優異,能夠趕超同齡的孩子,竟在孩子身上增加的砝碼是越來越高了,進而變形成了「劇場效應」

不過「劇場效應」和「內捲化」之間究竟有何關係呢?

「內捲化」自身作為了解對象,它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文化或者活動,等到達到了一定階段的時候,它會發展成另外一種模式,在學術領域裡面,把沒有辦法轉化成另外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便稱之為「內捲化」。

現在的教育中能夠看到這種現象越來越明顯了,而且在很多學校裡面,都能夠看到這種現象,幼兒園和小學已經實現了「劇場效應」,那麼我們用高中來舉例說明一下什麼叫做「內捲化」

普通的高中生一個月是如何度過的呢?沒有周六,周日每天都在不停的上課放學補課,晚上複習,直到凌晨才去睡覺,早上6點起床,周而復始的這種活動時間,完全被學習無情的碾壓,這種行為被大家稱之為「內捲化」。

用大學來說明一下,大學生想要完成自己的論文,老師要求的是3000字,學習好的學生,會把3000字變成5000字,有的學生看既然學習好的學生能夠寫5000字,自己也不能夠寫的太少了,於是就增加到了6000字

而50%以上的學生認為優秀的學生肯定是楷模,大家不斷的把字數增加,從而導致了一篇簡單的論文,甚至有人寫了上萬字,這便是「內捲化」,其實這並不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它體現的形式也是很多樣化的。

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的本身,當這種追求達到了巔峰的時候,很多事情變得不再是曾經最初老師或者家長想要達到的一個目的,讓更多的事情的規則變得越來越高難度,變得越來越大。

「劇場效應」和「內捲化」說到本質,它其實是一樣的,這種現象慢慢的在各大校園裡面層出不窮,而這種現象最終坑害的則是學生,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是大家看樣子去完成,那麼學習的成績只會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

實質上並沒有掌握多好的知識,而且學歷會貶值,只有學生不斷的在掙扎,相信這樣的一個教育是很多家長和學校不願意看到的,畢竟大家在校園裡面不僅僅是試捲成績,都應該讓學生學到的是生活技能。

教育的「內捲化」,最終會給大家帶來什麼影響呢?

無形之中加大了學生的負擔

所有人都把成績當做是自己最終的目的,學生就要不斷的上學、補習、複習、刷試卷等,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績,而且讓學習的樂趣不復存在,很多學生都在機械性的學習,而且身體和心靈上面都忍受著巨大的壓力。

既然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了,那麼肯定在學習的時候就會被壓力所危害,上小學的時候為了考初中,初中為了考高中,高中為了考大學,大學為了讀研,成績學分導致了學生不斷的去學習,不斷的去複習,勤懇懇去修學分

如此循環往復的一個過程,即便是等到了學生畢業之後,很多學生都不可能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因為已經被教育深深危害了,自己只知道學習,從來不想學習背後,想讓我們了解的什麼,想讓我們掌握的是什麼。

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不管是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壓力,其實也會讓老師無形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高中班的班主任,基本上是沒有自己的生活時間,每天早上早早的來到學校裡面,開始一天的工作,到晚上很晚才回家。

學校對於每一個班級成績是很關注的,所以班主任也要時時刻刻的把成績作為首要事情去完成,班主任的工作,無形的被「內捲化」之後,老師開始比成績抓成績,並且提高成績等等消耗的同樣是老師的時間。

面對內捲化學生應該如何做?

做自己便可以了

每一個班級裡面,每一個領域裡面都有很多優秀的人,我們不需要做到最好,只需要把自己盡力做到最好就可以了,人生有很多條路去走,學習是我們掌握知識的最好途徑,我們只需要儘自己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便可以了。

不需要一味的和人對比

班級裡面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如果我們把它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確實沒有問題,如果我們太追求成績的話,就可能被內捲化,其實不需要一味的和它人做對比,我們只需要努力把自己的成績提升便可以了。

我們的目標是考進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學校,而非一定要和它人爭的頭破血流,最終導致自己把學習當成了機械性的學習。

無論你是在考試還是在學習,千萬不要和它人不斷的做對比,一定要和自己做對比,只要你今天比昨天努力了,認真學習了,認真可以了。每一個進步都應該得到肯定,跟著自己的節奏去學習,不要被外界事情所打擾。

今日話題:你出現過「內捲化」的現象嗎

相關焦點

  • 你聽過「劇場效應」嗎?這跟學校內的「內捲化」,有什麼關聯?
    文/小戴課堂「劇場效應」最早是「吉爾茨」的《尼加拉:十九世紀巴黎劇場國家》的「劇場社會」,是指的一種革命表象,這種革命表象掩飾了真實的社會,而最早利用劇場效應的是盧梭,他把劇場效應定義為人類悲喜劇化的現象。什麼是劇場效應?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效應的溢出是一個長期性和總體性的過程,只有從一個大的時段內來反思其社會發展模式才有意義,它是我們對於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反思」,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無意識」地參與到了這一「內捲化」的過程。
  • 什麼是「內捲化」?無意義的殘酷內鬥只是其中一種
    現在很多人忙成狗,把996當成標配,和「內捲化」有分不開的關係。 假設有個10人的程式設計師團隊,老闆1個月一共發工資10萬,每人工資水平差不多,大家每天上班8小時,準時下班,其樂融融。 其中一位想多賺點兒,於是開始每天加班1小時,多做了一些工作。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也成了一句熱門口頭禪,不管什麼事物統統可以內捲化,比如上學內卷、工作內卷,就連戀愛都可以內卷,戀愛內卷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狀態,那麼   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如今,網絡上處處都是「評論新聞」談「內卷」。在知乎、B站、微信、微博、豆瓣、貼吧等等平臺瘋狂輸出,鍵政圈一片狂歡。「內卷」概念深深影響了我國青少年,連小學生都知道內卷。2020年12月4日,入選《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
  • 傳奇20年仰望星空:用情懷營造歸屬感 擺脫「流量內捲化」
    陪玩家一起仰望星空幾乎所有人都對太空充滿幻想和期待,比爾蓋茨投了衛星通信創業公司Kymeta,扎克伯格投了外星人探索計劃,馬斯克投資了開創星際旅行的Space X,就連馬化騰也投資了一個月球探索公司和行星資源公司。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阿里到華為、這麼多網際網路企業近年總在衛星上做文章了。如今,「放衛星」不再是矽谷大佬或者科技巨頭們的專利。
  • 國漫「內捲化」到底有多嚴重?
    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一文中,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可是國漫跟內捲化有什麼關係?
  • ...圈的「內卷」,90%的人沒看懂|髮型|馬克思|農業內捲化|爪哇島...
    「越努力,越內卷」的言論把我們原本信奉的生活信條變成了一場笑話。你壓根分不清,到底是社會在卷,還是我們在主動被卷。  一、內卷從何捲起?形成邊際效率的遞減(即農業內捲化)。  而其他外島由於殖民者的進入,產生了更高效的進出口和輕工業,就不會卷。  整個爪哇島陷入了一種:「不工作沒錢,努力工作還是沒錢的死循環」  1985年中國社會學者黃宗智在《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一文中把「內捲化」概念帶入中國社會。
  • 內捲化:沒有發展的增長,你願意這樣過一生嗎?
    而無發展的增長,是歷史學家黃宗智對於內捲化概念的進一步描述,他認為增長是指「量」的積累,發展則是指「質」的改變和提升。當數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農業社會在「質」上的改變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複勞動,這時候,無發展的增長、低水平重複的內捲化效應就出現了。
  • 無處不在的「 內卷 」,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要說今年的年度熱詞,我認為 「 內卷 」 一詞必須要佔有一席之地。前些天,華為在內部發的一篇文章火了,標題名為《 什麼是內卷?》。說實話,「 什麼是內卷 」 一直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今年到底聽過多少遍這個詞了。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金融和地產,正逐步內捲化!
    金融圈裡的老炮教導新人,時常說這麼一句話:新人要想在這行混的長,要麼特別有資源,要麼特別放得開。一個行業內捲化的典型標誌,就是這個行業開始出現不正當和潛規則。但是,銀行、券商和保險的業務同質性太嚴重,客戶差異性又不強。到最後,就只能淪為存量市場裡的內卷互撕。更嚴峻的是,今年高層已經明確表示「金融機構要對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什麼叫讓利?降低利潤、降低利息唄。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梗內涵出處含義來源用法介紹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梗內涵出處含義來源用法介紹時間:2020-12-08 00:0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梗內涵出處含義來源用法介紹 內卷是什麼意思梗?2020年度十大流行語公布後,其中一個詞內卷很多朋友表示不認識,不知道內卷表示什麼?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2020年下半年開始,有一個詞的熱度突然暴增,那就是「內捲化」。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
  • 國漫「內捲化」到底有多嚴重?審查、配音、題材都得背鍋
    可是國漫跟內捲化有什麼關係?  國漫一直在進步,但是又不可避免地一直停留在原地,墨守成規,閉門造車。觀眾看到國漫作品越來越多,一年出個兩三部熱度高的就崛起了,然後便是「國漫之光」。內捲化第一點:題材定型,玄幻武俠、耽改居多  國漫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一樣的社會責任。  在國漫誕生初期,它更像是一門藝術,把剪紙、水墨畫、木偶等靜態的物品變成了動態的,栩栩如生,令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活」了。所以,它更多承擔的是藝術層面的欣賞功能,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 雙循環VS內捲化,國家發的紅利來了!
    昨天,定調2021年中國經濟怎麼走的政治局會議召開,機遇和雷區,都在會議報導裡。壹、內循環是閉關鎖國麼?今年國家提出「內循環為主體,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未來發展格局。如今有了新冠,2020年GDP變成了103萬億,那麼未來兩年呢?國際權威機構的預測,因為今年的基數低,明後兩年名義增長9.7%,8.5%,那麼2021~2022年的GDP會是113萬億,122萬億。也就是說,中國2022年的GDP,會發展到好像歷史上從沒有經歷新冠一樣。
  • 逃離內卷:一個讓人豁然開朗的終極定律
    - 1 -社會學上的內捲化,如今的涵義已經非常廣泛,超出了原來學術上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各色社會話題的討論,獲得了廣大學生和社畜的共鳴。這是「內捲化」的外溢,內捲化如今已經成為一切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
  • 時下流行的「內捲化」、「打工人」 歷史學家如何解讀?
    對於現在流行的「內捲化」、「打工人」,姜鵬從歷史角度來分析、解讀。 「講得簡單一點,內捲化就是沒有拓展空間,大家內耗、相互拼。它跟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碰到資源瓶頸有關係。我們今天當然可以靠改革開放和進入到全球經濟體當中來解決。」姜鵬說。
  • 如何突破教育內卷,這所創新學校有何想法?
    為了能幫助這一代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新世界,提升他們的創業精神和領導力,肖知興創辦了致極學院,通過特有的「博雅教育」與「勝任力模型」,培養「知中國,懂世界的未來實幹家」。文丨張瑤 編丨Travis要說今年什麼詞最能展現大家的教育焦慮,那就是「內卷」了。顧名思義,大家都往裡面卷,卷的越多,裡面的空間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