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2020-12-16 黑馬程式設計師

12月初,《咬文嚼字》雜誌經過評選,發布2020「十大流行語」,其中有一個詞是「內卷」。而在前不久,播妞就在某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程式設計師未來會成為非常內卷的職業麼?」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

內卷是什麼?

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

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內卷」流行開來,高校學生用它指非理性內部競爭。有同學舉例: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為評優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任務,但獲優比例並未改變。現在,「內卷」從大學生群體中「出圈」,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

專業人士指出,發展中出現停滯階段很正常,關鍵是要有效地進行理性競爭,呼籲相關行業正視非理性的「內卷」現象,積極探索「去內捲化」的改革之路。

舉個例子

一名程式設計師為了讓老闆賞識,在大家都只上8小時班的時候主動加班,讓自己的工作成果比其他人好,最後得到了老闆賞識。其他程式設計師看到後,也為了老闆的賞識開始加班。結果大家都一起加班,導致加班成了大家工作的標配,而大家的工作成果又變成了一樣的。在整個「內卷」的過程中,大家最終得到的還是一樣多,只是要比之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多,這也是為什麼要叫非理性「內卷」的原因。

其實在現在的職場中,已經有很多行業出現了「內捲化」競爭的現象,相信大家也都感受過工作中的一些競爭,比如與薪資掛鈎的績效考核、與升職相關的階梯式評級等。

既然競爭無處避免,那在競爭激烈的IT行業,程式設計師如何積極應對「內卷」呢?換句話說,如何在原有的工作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呢?播妞這裡總結了一些建議,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關注行業新技術

網際網路行業特別是IT行業對新技術是非常敏感的,掌握新技術意味著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比如關注一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相關技術,掌握這些技術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會有一定的發展優勢。當你比別人掌握的新技術更多的時候,你的工作節奏也很難會被被人「牽著鼻子走」。

2.重視行業知識的積累。

程式設計師除了要重視開發技術的提升,還應該重視開發場景的知識積累,也就是所謂的行業知識積累,這一點在工業網際網路時代還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行業知識積累也會明顯延長自己的職業生命周期。

3.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年輕的時候身體素質比較好,但也不要無限的消耗,學會養精蓄銳,才能持久戰鬥!

最後,播妞想說,如果你改變不了環境,就要適應環境,並且在環境中尋求突破。我們一起加油~

留言互動

你現在所處的崗位,競爭激烈嗎?

你是如何應對的?

相關焦點

  • 面臨「結構性」與「內捲化」兩大矛盾,程式設計師們還能保持初心嗎?
    作為普通人,在成長的煩惱中,多了一種「矛盾」的焦慮,今天,我們不談技術,不看方法論,只聊聊程式設計師通常面臨的兩大矛盾:「結構性矛盾」與「內捲化矛盾」。 其實對於程式設計師群體而言,最擔心的,還是因為內卷程度的加劇,導致自己歲數大了,不能加班了,幹不過年輕人了,會被淘汰,被失業。
  • 求之於勢,不責於人: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內卷」是今年很火的一個詞。什麼是「內卷」?有人說,內卷就是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比如加班,為什麼要加班?是老闆逼迫的嗎?不是的。那內卷真是這個意思嗎?最近,恰巧後臺也有同學問我,產品一旦內捲化了,怎麼辦?今天,藉此機會,我們就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內卷,應該如何應對?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 什麼是「內捲化」?無意義的殘酷內鬥只是其中一種
    現在很多人忙成狗,把996當成標配,和「內捲化」有分不開的關係。 假設有個10人的程式設計師團隊,老闆1個月一共發工資10萬,每人工資水平差不多,大家每天上班8小時,準時下班,其樂融融。 其中一位想多賺點兒,於是開始每天加班1小時,多做了一些工作。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原標題: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你聽過「劇場效應」嗎?這跟學校內的「內捲化」,有什麼關聯?
    其實這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是非常相似的,所有人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他們會給孩子的身上不斷增加壓力,那麼「劇場效應」跟「內捲化」又有什麼關聯呢?什麼是「內捲化」?教育的「內捲化」會有哪些影響?所以這樣即便今後畢了業,對於孩子也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因為這樣的孩子今後發展未必會太好,這就是內捲化所出現的問題。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效應的溢出是一個長期性和總體性的過程,只有從一個大的時段內來反思其社會發展模式才有意義,它是我們對於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反思」,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無意識」地參與到了這一「內捲化」的過程。
  • 內捲化:沒有發展的增長,你願意這樣過一生嗎?
    「住得更好,加班更方便」……這段對話,形象地說明了一種「內捲化」的現象。內捲化,就像一個黑洞洞,它吸乾你身上的激情和勇氣,然後微笑著告訴你:你辛苦了那麼多,得到的結果卻仍然只是原地踏步。後來,內捲化逐漸演變為對於某種停滯性的經濟發展階段的描述。美國象徵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在爪哇島的田野調查中,發現當地把勞動力投入水稻種植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無法將農業生產延伸為更具經濟效益的工業生產。於是提出了提出了農業內捲化的概念。
  • 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是程式設計師?
    你猜到都是哪些專業的嗎?當然,程式設計師這個職業的獨特性要是沒有自己的專屬證明,在場的各位怕是要不服了。關於「一句話證明自己是程式設計師」,我們可是有很多話要說!我是程式設計師,如假包換!那麼,如何用一句話證明你是程式設計師呢?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西方都認為我們都「內卷」成這個樣子,「中國崩潰論」非常有市場,「內捲化」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這個黃宗智在今年又撰文闡釋他對「內捲化」的思考。1985年,提出「內捲化」,2020年,提出「去內捲化」。3、「內捲化」是個偽概念老辦法,我們依然運用科學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一個偽概念。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程式設計師如何為自己開闢出更多的收入渠道
    首先,隨著IT網際網路行業不斷發展,當前程式設計師群體的規模已經比較龐大了,行業人才內卷已經讓一部分程式設計師感覺到了較大的壓力,如果能夠基於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來開闢出新的收入渠道,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程式設計師的發展焦慮。
  • 時下流行的「內捲化」、「打工人」 歷史學家如何解讀?
    對於現在流行的「內捲化」、「打工人」,姜鵬從歷史角度來分析、解讀。 「講得簡單一點,內捲化就是沒有拓展空間,大家內耗、相互拼。它跟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碰到資源瓶頸有關係。我們今天當然可以靠改革開放和進入到全球經濟體當中來解決。」姜鵬說。
  • ...圈的「內卷」,90%的人沒看懂|髮型|馬克思|農業內捲化|爪哇島...
    1963年,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出版的《農業內捲化》中首次提出了「內卷」的概念。整本書都在分析印尼爪哇島上的農業經濟模式。  這部被稱為「內卷源頭」的農業書,記錄了「印尼爪哇島稻作農業中人口壓力的內捲化使邊際生產率複雜化」的現象。
  • 職場人修煉三種能力,告別職業內捲化,助你前程無憂
    當前時髦的講法就是大家步入了職業內捲化狀態。簡而言之,活越幹越多,越幹越粗,工作幹了很多,卻絲毫沒有效率和長進,職業能力也沒有本質的提升。為了能夠有效規避這類困惑,避免進入這個誤區,建議各位職場人士一定要培養好以下3種能力:1、創新突破的能力。
  • 新冠之年的「內捲風」——談內卷的失速、遞歸與巴洛克
    但一夜之間,這個詞突然「出圈」,像龍捲風一樣「內卷」,從學術圈旋轉而出,所向披靡,開始成為人們談論自己勞而無功或者過度競爭卻並不能獲得與之相匹配的收益的「關鍵詞」。可當我們談論這股「內捲風」的時候,我們真的知道我們在談論什麼嗎?或者說,「內捲風」真的像龍捲風一樣無所不「卷」,只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嗎?
  • 把內卷掛在嘴邊的人們,正走向另一個極端
    你不禁納悶,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逃出這樣的「囚徒困境」,停止內卷傾軋?面對內卷,真的此路不通嗎馬克思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裡就說過了,「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而如何掙到羅振宇提出的「苟且紅利」,如何成為萬中挑一的倖存者,這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情。你只要稍微比他們往前一點點,就能享受到苟且紅利。而這個選擇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前段時間壹心娛樂創始合伙人楊天真一句為什麼不能為了工作犧牲身體引發熱議。
  • 雙循環VS內捲化,國家發的紅利來了!
    第二、全產業鏈,應對內捲化內循環,還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的一大熱詞,內卷。內卷,並不是一個新鮮概念,卻在2020年火出了圈。內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提出,是人類學家研究印尼爪哇島農民得出的結論。事實證明,中國的發展道路,解決了農業社會的內捲化難題,隨著社會高速發展,2003年~2018年,許多社會經濟學家,每年都有上百篇『內捲化』相關議題文章在專業期刊發表。也就是說,內捲化的研究和擔憂,幾十年來一直存在,只是在今年,因為一批掌握網絡話語權的大學生傳播,將這種焦慮擴散給每一個人。
  • 「內卷」入選流行語:如何讀懂被捲起的網絡社會心態?
    2020年以來,「內卷」一詞突然爆紅網絡。今天,《咬文嚼字》雜誌公布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流行語,「內卷」位列其中。「內卷」本是一個人類學術語,最早是人類學家格爾茨通過對爪哇島的農業經濟的總結提出,用於描述農耕社會農耕經濟越來越精細化,但卻沒有重大突破的現象。這個概念被引申為描述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而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
  • 和如今校園內的「內捲化」,有何關係?
    而50%以上的學生認為優秀的學生肯定是楷模,大家不斷的把字數增加,從而導致了一篇簡單的論文,甚至有人寫了上萬字,這便是「內捲化」,其實這並不是個很簡單的問題,它體現的形式也是很多樣化的。「劇場效應」和「內捲化」說到本質,它其實是一樣的,這種現象慢慢的在各大校園裡面層出不窮,而這種現象最終坑害的則是學生,試想一下,如果所有的事情全部都是大家看樣子去完成,那麼學習的成績只會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
  • 國漫「內捲化」到底有多嚴重?
    「內捲化」這個名字想必社畜們應該都不陌生了,這個詞最近在網際網路平臺可是火得很。內卷」一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經歷了格爾茨、黃宗智等多位學者的延伸與拓展,其主要強調發展模式的停滯不前。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一文中,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可是國漫跟內捲化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