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是2次編輯,只能怪自己腦袋抽筋兒到再次忘記了保存,然後網頁刷新了下,就全沒了。所以這一遍寫的比較零散,很多東西感覺都再也找不回來第一遍的感覺。哎,總是不長記性,不過為了已經夭折的文章,還是決定憑著記憶再次寫一遍。
好了,廢話不多說,開整。
「內捲化」這個名字想必社畜們應該都不陌生了,這個詞最近在網際網路平臺可是火得很。內卷」一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經歷了格爾茨、黃宗智等多位學者的延伸與拓展,其主要強調發展模式的停滯不前。
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一文中,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可是國漫跟內捲化有什麼關係?
國漫一直在進步,但是又不可避免地一直停留在原地,墨守成規,閉門造車。觀眾看到國漫作品越來越多,一年出個兩三部熱度高的就崛起了,然後便是「國漫之光」。
但是縱觀整個動漫市場,國內的動漫市場不過是一簇小火苗,想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這就是所謂的「內捲化」——以國漫崛起為目標,從而搶佔世界市場,讓國漫真正走出去強大起來。但是現在呢?這個方向有點偏,已經變成了誰家的特效最酷,誰家的建模更好,誰家的題材最有市場。
大家各自為營,瘋狂輸出,但結果呢,同質化作品依舊很多,劇情依舊很糟糕,國漫觀眾不過是在「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對國漫輸出海外有幫助嗎?
有,人氣高,國外也引進。但對國漫贏得世界觀眾的肯定和認可有幫助嗎?沒有!他們不缺好作品,他們缺的是中國特色的作品。
可是他們缺,想看,我們也缺呀,國內觀眾還不怎麼看得到呢?
這種「退步」跟作品的審播方式有關,跟題材劇情有關,當然也與配音脫不開關係。(比著第一遍,做了很多的簡化,也為此刪掉了很多的廢話,對,就是這樣沒錯!)
內捲化第一點:題材定型,玄幻武俠、耽改居多
國漫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一樣的社會責任。
在國漫誕生初期,它更像是一門藝術,把剪紙、水墨畫、木偶等靜態的物品變成了動態的,栩栩如生,令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遺產「活」了。所以,它更多承擔的是藝術層面的欣賞功能,以及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到了《烏鴉喝水》、《九色鹿》、《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就變成了兒童教育啟蒙片,題材也主要是寓言故事改編,所以子供向動畫的存在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如果沒有其他不好的經歷,動畫的教育科普功能只怕會一直存在。在這段時期動畫片成了政治、思想、文化層面的引導作品,面向的是全國人民群眾。
然後改革開放後,兒童科普功能、教育性質的動畫片又開始大量出現,直到現在還被稱作是「小孩子才看動畫片」。
不管是《哪吒傳奇》、《大鬧天宮》、《西遊記》、《天書奇譚》的神話題材,還是《小鯉魚歷險記》、《葫蘆兄弟》、《黑貓警長》、《虹貓藍兔七俠傳》現實主義色彩的作品,都只有一個目的,傳遞真善美。
而且對於日漫的引進,此時也有了諸多把控,之後開始了日漫模仿風——《圍棋少年》、《洛洛歷險記》、《神兵小將》、《我為歌狂》.......這個時候的動漫作品,代表的其實是一種年輕文化,不僅僅是兒童教育片。
但是好景不長,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國漫扶持政策出臺,黃金時間段開始播放動畫片,不管是否是少兒頻道,午飯、晚飯時間都在播國產動畫片。
因為當時的動畫還是制播統一模式,電視臺製作,電視臺播出,不用考慮收視率,只要播放就行。當時最熱的應該是《藍貓淘氣三千問》和《藍貓騎士團》。
後來制播分離之後,這種狀況才慢慢得到了緩解。期間還出現了《喜羊羊與灰太狼》這匹「大黑馬」,已經說不準它是科普教育片了,有點四不像,為了子供向而子供向,劇情翻來覆去地演繹。
為什麼前面說了這麼多的發展史呢?因為這個過程也是「內捲化」的過程。
國漫的發展一直以自己為起點和終點,在動畫存在的意義、動畫的尺度、動畫的題材上翻來覆去地進行調整,整個過程既沒有帶領國漫進步,反而一步步地倒退,直到低成本製作、低齡化劇情成常態。
漫漫開始再次關注國產動畫,是因為《秦時明月》、《魁拔》、《中華小子》、《畫江湖》系列作品,打破了低齡化的禁錮,以唯美武俠古風掀開了21世紀國漫重新出發的帷幕。2015年,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映,2017年,tv動畫《全職高手》開播,借著IP經濟國漫又站了起來。然後《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 緣起》讓國漫出了圈,被更多觀眾熟知。
IP經濟的興起,意味著動漫產業化也將逐步走向正規,動漫不再是「賠錢貨」。所以《姜子牙》接續開啟神話宇宙。
tv動畫這邊,也由IP經濟孵化出了「爽經濟」和「腐經濟」。「爽經濟」也就是爽文改編的玄幻題材作品,《鬥羅大陸》、《星辰變》、《鬥破蒼穹》、《一念永恆》等;「腐經濟」就是耽改作品引發的經濟效應,如《魔道祖師》、《天官賜福》、《穿書自救指南》、《天寶伏妖錄》......
本身該有少女漫的發展空間,可國內觀眾硬生生地錯過了這個題材。所以,2018-2020三年裡我們會看到國漫除了玄幻就是耽改,沒有50部+,也至少有40部了。再加上明年即將要播放的,簡直就是玄幻與耽改的重災區。相比較這兩個有較高市場價值的題材類型,搞笑輕喜劇式的泡麵番就顯得有些微不足道。然後便是今年火了《靈籠》,有了《吞噬星空》、《終鑰戰紀》、《璃心戰紀》等大批科幻作品。科幻又被當成了國漫之光,畢竟有可能被奧迪爸爸看中。
題材固定,劇情套路,啥賣錢演啥,啥賺錢出啥,啥火投資啥。國漫的特效越來越酷,因為資本湧入,不缺錢,但是卻缺匠心。
觀眾浮躁,市場也浮躁,為了迎合觀眾口味,動畫製作也浮躁。特效越來越好,打戲越來越流暢,畫風越來越精緻,建模越來越好看,可劇情呢,一點兒沒進步,反而還在原著本就精彩的基礎上進行「魔改」,毀原著,傷觀眾的心。
這不是崛起,這是在拿資本砸國漫的繁華表象。這不是「內捲化」又是什麼?
都說國漫發展成這樣是觀眾的鍋?誰讓觀眾只愛看爽番和耽改。可動漫作品製作播出之前,不是觀眾影響的,而是資本的嘗試與試水,現在觀眾有這樣的口味,還是跟播放的作品有關。然後互相影響,互相推動,就變成了觀眾口味是啥就播啥。
觀眾也是為國漫承受了太多。
內捲化第二點:配音同質,多同類型作品
看日本的動畫電影,配音人員基本上是演員而非專業的配音演員,就是為了避免大家對動畫配音演員重合度高的問題。
中國動畫電影也有做嘗試,但大家都知道國產影視劇還需要配音的國內演員們,對配音動畫根本就沒有經驗。老牌的、臺詞功底強的演員又很少接觸這塊。
所以國內動畫電影的配音依舊還是以專業配音演員為主,只不過區別於TV動畫的配音團隊,儘量是譯製片、或者業餘的配音演員,比如哪吒的配音就是一個高校老師。
這樣,觀眾對於聲音的辨識度就比較低,比較容易進入劇情,而不是單單被聲音吸引。《姜子牙》的天尊一出來,聲線極其好認,不僅動畫圈的人熟,影視劇圈的人也熟,「天誅」都快成實時彈幕了。
《秦時明月》的配音班底是音熊聯盟,視美的作品大多是729聲工場和邊江工作室,然後一些輕喜劇動畫大多是北鬥企鵝的班底,然後比較被熟知的就是邊江、阿傑、姜廣濤、吳磊、夏磊、沈達威、楊天翔、蘇尚卿、黃鶯、季冠霖、喬詩語、山新、趙路等。很多很多配音演員的角色類型基本上已經定型,很少再有令人驚喜的新角色作品。
之前漫漫講過阿傑的配音越來越差,還被不少粉絲給懟了,但是從上百條評論裡依舊可以看出大多數人與漫漫有著相同的感覺。
(原文:配音演員阿傑實力大不如前,網友吐槽:人飄了,配音過於尷尬
其實也不是說他們配音有多差,而是變化太小。剛聽的時候有新鮮感,可是聽多了就會有困擾,甚至會把這種困擾上升到作品上。
而且配音圈的事情也是很複雜,搞不好還會被罵到換配音團隊。
內捲化第三點:審播比較嚴,難以突破
《虹貓藍兔七俠傳》因為有打鬥場面,被家長舉報下架了,央視爸爸都沒守住;《喜羊羊與灰太狼》因為遭小孩子模仿故事情節造成了社會大事件,被舉報了,它的市場地位為極速下滑,包括《熊出沒》;《一人之下》因為一個帽子被盯上了,舉報投訴不停。製作方沒辦法只好下架重新製作上傳,不然結果可能就不知是單集重整。
還有各種奇葩的投訴理由,頭髮五顏六色,容易教壞小朋友;不能有談戀愛劇情,容易讓孩子有早戀情緒;不能有暴力場面,所以血的顏色都變成了綠色……
《嗜謊之神》被魔改了,《昨日青空》被大量刪改情節,硬凹所謂正確的價值觀,好好的一部美好治癒成長動畫最後只剩懷舊,劇情被改得面目全非,邏輯都不通。
還有《魔道祖師》、《穿書自救指南》等愛情變師徒情,或是社會主義兄弟情,既然不能出現早戀,那就不碰這種題材,所以咱們的青春動畫片前景堪憂。
所以即便現在有了可以稱之為「成年人可以看的動漫」,但不是在說教,就是在刻板說教,還是必須得真善美輸出。
這是動漫作為一種文創的終極奧義,但是我們需要的不知是「正道的光」直接懟臉上,我們也需要緊張刺激、燒腦熱血的過程,需要自己去感覺。
之前不太懂信息繭房是什麼意思,現在明白了,當宣傳一模一樣價值觀的作品蜂擁而出的時候,當你若能面對的就是這些的時候,就已經被一種思想所束縛,因為他們都在告訴你:只有這個才是正確的,只有這個才是對的。
這一點其實是大部分影視劇作品的特點,填鴨式輸出,而不是讓你自己去思考,去品味。作品需要留白,可國漫我們真沒有。
漫漫有話說
人們便樂此不疲地與小範圍內的相關的人員進行零和甚至負和的博弈,客家諺語把這種現象叫做「褲襠裡面打拳」,大家爭來爭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總量不會增加,還是這麼一點點。由此看來,制度化的內部競爭是內卷的第一成因。引用來源:網際網路坊間八卦
這是漫漫看到的一段對內捲成因的解答,感覺說得蠻有道理。國漫現在就是在和動漫行業裡的相關人員在進行零和甚至負和的博弈,只要我今天票房贏了上一個,只要我的作品播放量高了另一家的,只要觀眾的關注度高了另一部,就感覺自己已經可以稱神了,可以是國漫崛起的又一點光芒。
但是他們的對比物從來不是國外的作品,甚至都不是國內初期的經典動畫作品,只是同時期的稍微有點熱度的作品。
某位導演說過現在的影視劇劇本,比如《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劇本好,但是也不過是之前優秀作品的劇本常態。之前的劇本好,也不見得多好,而是因為當下太差的太多,所以稍微有些優質的劇本或是作品大家就覺得非常滿足。
這讓我想到一個理論,大概是建房子,說要留一個口,可以空氣流通的。之前是開在頭頂很大,覺得不好。後來又說開個窗戶不大不小正好。然後就很容易實施開來。(大概這意思,記不太清,過去很多年了)
國人尊崇中庸之道,保險也最適合。好的作品難出,壞的作品口碑太差,那就不好不壞,讓觀眾看得下去不至於看吐,就是好的。所以,我們看作品總覺得差點火候,就差在了這個中庸之道上。
是沒有實力嗎?不是,是不想花費了大功夫出來的不符合預期?誰都想做到更好,但是成本可控,必須保險才最重要。不管是審查還是配音,或是題材選擇,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