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一位海澱媽媽眼中的教育內卷:期待越高,內卷越厲害

2020-12-15 澎湃新聞
安柏是北大碩士,曾經也是世界500強經理,她最近剛出版了新書《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兒子花生是如何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的,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安柏告訴澎湃新聞,她最近也關注到了項飆教授談「內卷」的文章並且很受觸動,作為一個「教育內卷」的親歷者,她對「內卷」又是什麼樣的看法?

以下內容基於澎湃新聞對她的採訪。

《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書封

「內卷和教育的意義」

我看了項飆老師和你們談內卷的文章,很有理論高度,也挺觸動我。在教育上我覺得內卷這個描述是非常貼切的——投入越來越大,但得到的結果卻和以前差不多,甚至比以前還差,成為了一種集體性的內耗。我們以前沒用內卷這個詞,但會說「劇場效應」(指在劇場裡看戲,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導致後排的人也都得站起來)。

如果換個角度看呢?也許我們本來就應該站著看戲的,當時坐著是因為劇場特別空,我們拿到了特別待遇才坐著看的。

整體上我覺得現在社會是比起我們小時候成熟了,對於育兒,那會兒就是野蠻生長,撒一把種子到土裡它就長起來了;而現在大家有閒暇時間了,教育孩子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大家都非常看重,投入都很大,變成了一種軍備競賽了。

我認為我們(70後們)曾經享受的是超額利潤,性價比太好了,而現在是充分競爭,那現狀可能才是正常的,而以前是異常的。所以我們的心態就要放平了,現在回不去了,就是會這麼累的,只能接受現狀。

如果對標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從中產的投入來說,其實他們的性價比也是比較低的。當然北歐會好很多,這跟人口有關係,他們每個小孩都很寶貴,可以差異化教育,但中國的人口基數放在這兒了,不可能個性化教育的。美國也會比我們相對好一點,一是因為人口基數,二是因為好學校多,分攤到每個人頭上的資源就多了。所以從競爭激烈程度來說,肯定是中國更激烈。

2017年6月27日,遼寧大連,大商嘉華教育基地成立,培訓機構扎堆。人民視覺資料圖

雖然中產投入教育的性價比和美國歐洲的差不多,但我覺得對經濟基礎較差的人來說教育的性價比還是很高的,比如從小城鎮或者農村過來的學生,他們每年也有好多人能考上北大清華或者985、211,人生就通過努力讀書改變了。

但「新中產」現在的投入其實是為了保住現在的位置,為了讓自己不發生改變,這個性價比是比底層要低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損失厭惡」。現在中產其實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但財富又不至於多到可以隨便揮霍,房子、現金、股票可以傳承給孩子,但是管理財富的能力卻不能傳承給孩子,這個就是他們比較擔心的。那麼管理能力從哪裡體現呢?首先是教育,至少就是從學歷上先保住不下滑。

現在的教育競爭肯定比以前激烈,但它的投入產出比依然是比較高的,因為它主要是靠個人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般人理解的「教育產出」是進入名校,以後找個體面、收入高的好工作。這樣就有個問題,就是萬一投入很大,卻沒有按照自己計劃進入好學校——也就是上岸,就會覺得很受挫,覺得投入產出比——也就是性價比不高。

但我們可否對教育產出的定義更廣義一點,比如說在家長的投入過程中,在孩子的努力過程中,這個「產出」除了物質的回報,也可以是一個人眼界的提升,智識的增長,品格的磨礪,從而獲得智慧和力量,同時也慢慢形成一種科學的方法論。這種產出其實是孩子更大的人生財富,也能讓孩子活出一個更好的自我。

「優秀不是成為人群中最牛的一個,而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我們不是時時刻刻和別人比較,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較,看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那麼即使教育的某些顯性回報不如從前——比如上名校,但隱性回報還是很可觀的,這決定了一個人可以達到的成就和高度,還有人生的幸福感和充實感。

內卷並未撼動教育在這方面的意義。

「退出的風險大,但還是有退出機制」

現在為什麼大家不想退出教育競爭,關鍵是父母過不了自己這一關,現在很少有家長只關注生存問題,都是在考慮發展問題。不參加教育內卷是有風險的。職場上你退出,最多就辭職對吧?但是你孩子上學就這麼幾年,像我們九年義務教育休學只能一年,高考能復讀,中考卻不能重考,你在別的項目上可以試錯,但是在孩子上試錯成本就有點高,是不可逆的,退出的風險是很大的。

我寫《上岸》這本書,裡面有我陪兒子花生「小升初」的陪考記錄,我曾經也一直是個佛系媽媽,直到他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意識到,他的教育必須由我來陪伴和幫助,我也選擇辭職成為了「全職媽媽」。我曾經的工作單位是央企,是很不錯的,但實際上是有玻璃天花板的,我做下去的上升空間也很有限,對我來說退出成本並不是很高。

像當時的我一樣,大多數人說不上有一個事業,只能說是一份工作,相當於只是一個螺絲釘,然後你做的工作也沒有說起到什麼決定性作用。對你來說,你有了這份工作是有了一份收入,但是事業上有多大的發展?我當時上班也是把它當做一份工作來做,沒有當做一份事業。但是現在讓我退出寫作,這個退出成本就有點高了,我可能不會這麼做。

項飆教授的看法是內卷基本無法退出,退出也要承擔道德風險,就是來自社會、來自他人的一些評判。但我個人覺得,教育的內卷是有退出機制的,我說的退出當然不是不應試,你肯定還得上學,還得去中考、高考。其實要準確去定義「退出」的話,是指我們不雞娃了,就佛系了,反正你學成什麼樣就學成什麼樣吧,我們就不折騰了。而退出的結果就是考不上一個好大學或者去個職高,但生存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中國找一個工作還是容易的。

而且我觀察到,現在佛系的家長不會受到來自於社會和他人的評判,反而是那些不停給孩子打雞血的家長受到的批判更激烈。常見的說法就是,你自己都飛不起來,為什麼要小孩飛呢?你這樣危害小孩的身心健康啊,都這麼多小孩跳樓了,你還逼著他讓他好好讀書,這不是很有危險嗎?!

為什麼對拼命雞娃和推娃的家長批評那麼多?我有點憤憤不平。我覺得這個「自己飛不起來,為什麼想要小孩飛」的批評是有一些謬誤的,因為很多人飛不起來可能是他條件所限,他不是不想飛,只是能力或者家庭條件是有一定的局限。而且每個人都希望孩子的教育比自己更好,我覺得這是非常合理的一個期待。

家長重視教育是好的,不管他自己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水平,重視教育就是一件好事,但具體怎麼操作就千差萬別了,你不能怪他們,他可能水平有限,但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了。總體來說我覺得重視教育的家庭,孩子的表現的確是超過了那些不重視教育的,不管是哪個階層。

差異化生存就是內卷的退出機制,我們社會應該更歡迎這種多樣化的存在,而不是說一種主流價值觀非得要壓倒其他非主流的價值觀,社會的寬容也不能是雙標的,比如我們對佛系的家長要寬容,但對雞血的家長也要寬容,沒必要去站隊,也不應該存在價值觀判斷。

家長是不是真的願意讓孩子做個普通人?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不付出努力就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孩子是個普通人,大多數家長可能還是會不甘心,總要試一試。

所以,內卷和欲望有關,和期望值有關,對自己對孩子期待值越高,內卷也就會越厲害。

2020年07月07日,吉林,參加高考的學子。人民視覺 資料圖

「內卷並不會沒完沒了的」

項飆教授提到了我們的教育能不能早點分化,我觀察到國內也有分流的,中考的分流作用比高考還要明顯。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統計過一個數據,全國絕大部分省市的普高率可以到50%以上,也就是中國很多省市的初三學生,能升入公立高中的比例也就是一半多一些。那其他40%多的孩子去哪裡了?大多數會去職業學校,小部分是民辦高中。而現在大學擴招,高考的大學錄取率大多數地區能達到80%,比中考的60%左右高多了。所以,中考比高考分流作用更劇烈,中國的分化也挺早的,15歲就有40%左右的孩子脫離了普通教育和高考應試體系。

當然,你可能會說上職高和上大學好像還是有點不一樣,前者沒有那麼光鮮,這個的確有,可能對不少家庭或孩子來說中考分流是被迫的,是一種無奈。然而,這種被迫和無奈有多少是來自社會的歧視或不公平待遇?又有多少是來自我們自身傳統的觀念和固化的思維?也就是說,大學畢業生做白領一定比職高院校畢業生做藍領更好嗎?

我曾經在一個服裝出口公司工作過幾年,我們廠裡的高級藍領算是技術工人,收入要比做辦公室的普通白領高很多,而且還很難招人,普通白領卻一抓一大把。其實現在的白領和藍領的收入越來越接近了,比如說一些快遞小哥、育兒嫂的收入比起很多中小公司的普通白領已經高出很多了。歐美的現狀一定會是中國的未來,白領和藍領只是工種不同,從收入來看沒有差別,從社會地位來看,人們對藍領也會越來越尊敬。

今天的中國教育布局也在發生轉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並行是一個未來的方向。現在有些優秀的職業學校也轉成了大學,孩子選擇職業學校也可以拿到本科學歷,如果想接著讀碩士甚至博士,也都是有渠道的。雖然目前還不多,但以後會給職業教育更多的機會,這會是一個趨勢。

據我所知,有些職業學校比起普高更搶手,甚至錄取分數線也超過了重點高中,比如杭州的中策職高,還有大家總拿來開玩笑的藍翔技校,因為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比起上普通高中還要有前途。總的來說,我們對藍領的認知也是在不斷改變和進化的,或許未來做一個藍領,對於很多家庭也將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迫的接受。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擺出在齒輪上的工作姿態。人民視覺 資料圖

記者問我現在出現了有的工作崗位即使本科能勝任也要碩士,或者大專能勝任也非得要本科的情況,這種過度的學歷要求,其實說明了國內的勞動力還是供大於求的。如果一個公司招1個人,收到100份簡歷,有清北的,也有普通大學的,那麼他們當然傾向於要清北的,也不管到底這份工種需不需要這麼高的學歷。主要原因是,除了學歷,HR也很難從別的指標上區分誰更優秀。

但現在也有一些企業認識到這個問題,如果能從學歷以外的條件甄別候選人,他們也不願意招學歷過高的,而是找匹配度合適的,一方面是考慮性價比,另一方面也是考慮穩定性——條件更好的人要求可能也更高,也容易跳槽甚至被人挖走。

從這點來看,內卷是有個限度的,不會沒完沒了、無休無止,很多情況下,匹配也就夠了。社會上工作難度有大有小,職位有高有低,能到達金字塔頂尖的永遠只是一小撮人群,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就好,而不是全都要一股腦兒地追求卓越。

當然也有底層的這些藍領工人,比如三和打零工的工人。有人會說,為什麼我們沒有給這種家庭出身的人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上升的通道或者是退出的機制。但從我看到的報導來看,三和大神主要是一個重度網癮的人群,他們之所以選擇打零工、日結,就是為了有更多時間去網吧打遊戲,三和大神的群體組成也不完全是來自貧苦地區或農村家庭,當然小鎮青年居多,但有些原先是白領,只是他們選擇了這種人生。

NHK 紀錄片《三和人才市場》劇照截圖

我不是很同意三和大神的出現完全是因為家庭的原因,或者走投無路,像他們那樣的家庭,更多的人也並沒有選擇這條道路和這種人生。不過,我倒是看到一個數據,就是農村留守兒童會更有沉迷於手機或網遊的傾向,這也和父母陪伴、家庭教育的缺失有關。

「底層的逆襲每天都在發生」

關於「社會階層流動的末班車過了」這樣的觀察,可能他們沒有天天呆在中國,我是在北京和杭州的兩個地方都會待,因為我老家就在杭州,我看到的普通人的逆襲和底層的逆襲更明顯。很多豪宅小區業主是從小縣城出來的,他們就是靠勤奮,有的是在電腦城賣手機的,有的是做鋼管的,有的做服裝生意的,而且他們還挺年輕的,80後90後都有,所以我覺得現在的中國社會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很多人說國內是階層固化,但是我覺得其實每天都在發生奇蹟,你有時候根本想像不到,階層流動性還是有的,而且不是一點半點,特別是從底層到中產,包括那些從農村或者從城鎮考到985、211學校的人也是很多的。

2014年,第二屆江蘇技能狀元大賽決賽在常州舉行。人民視覺 資料圖

當然現在有「985廢物」這個說法,是說一幫從小鎮出來考到985,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他們會發現很難適應大學的教育,畢業之後也會發現自己沒有人脈去進入到好的企業,然後就會覺得自己是「廢物」。這個是存在的,小鎮過來的學生可能在讀書這塊的投入非常大,但是就在別的方面,跟人打交道這方面的話,就是到了大城市可能會有一點不適應。如果說從小的素質教育,可能他們不如大城市的小孩,特別像北京,有各種各樣的什麼綜合素質教育平臺、開放性實踐課程。而且可能孩子生活在大城市本身的眼界就高,還有他們父母本身的學歷水平都是放在那兒,整體起點很高的。

但這個我覺得也是可以後天學習的,要看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願意學習的態度,比如說人際交往,可能你這個資源是沒法通過學習獲得的,但是後天就是那種社交能力、情商這種東西是可以培養和學習的。

每個人的起點是不一樣的,雖然說起跑線這個說法很不好,會製造焦慮,但是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線,就是自己的家庭,有些財富可能就是在你出生前已經積累起來了。我們以前社會發展得特別快的時候,階層可能通過一代就迅速跨越了,甚至從底層一直到跨到精英階層,現在社會整體的就是充分競爭,階層跨越可能要通過好幾代的積累。

你不能去埋怨別人說人家就是起早跑了,然後我們家沒提早跑,這個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但這個也是公平的,因為階層其實就是幾代的積累。如果你上一代沒有去積累,肯定這一代就會比較辛苦,沒準從你這兒就開始積累了,那你的下一代就會有一個更好的起跑線了。

理想狀態中,教育當然不能成為一個功利的東西。我為什麼說通過努力才能獲得成功這些話,因為我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情的,就是說作為一個個體現在能做什麼事情,這是我的出發點,我現在就是在面對這種現狀,從經濟人假設來看,我會本能地選擇做對我利益最大化,或者是對孩子利益最大化的事情。當然我可以呼籲教育的平等以及不功利,但這些並不是我一個人能去完成的事情。

統計學中有個概念叫均值回歸,是說比如你父母身高特別高,你的孩子不可能生下來就無限往高的去,他可能比父母身高還要低一點,是往人群的均值去回歸的,身高矮的也是這樣,從基因角度來講,他也是會往中間去靠攏的。包括學歷,包括財富,都是往均值靠攏,所以比如說父母如果都是清北畢業的,其實孩子上清北的可能性會比父母要來得低。

均值回歸這個概念也說明有一雙無形的手在調節,是一種平衡機制,而且是外在於社會,外在於家庭,外在於個人努力的。其實從基因角度也是這樣的,不是說兩個天才的父母就能生出一個天才的小孩,不然的話愛因斯坦後代全都是愛因斯坦,這樣的話社會更沒有希望,就好像說永遠只有最優秀的父母,才能生出最優秀的孩子對吧?然後有錢的人就永遠有錢。

採訪我的記者可能覺得我的視角很精英,但我覺得我說不上什麼精英,所以每個人其實定義是不一樣的,精英還是中產還是底層,我覺得是互相比較出來的,定義都是很模糊的。

安柏和兒子花生 /受訪者供圖

如果花生沒有上岸,我覺得可能我會想寫這本書,但是可能就沒有人看了。不過,即使他小升初受挫了,我們還得努力,該做的事情我還得做。一個人的實力,包括他做事的態度,這種積累其實不會因為這些階段性的展示被改變。

學校是孩子走向社會的預演練,社會競爭是比學校競爭更殘酷更複雜的,努力只是決定結果的一部分因素,但如果說個人努力這一塊你都沒法控制,以後走向社會就更成問題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成功「上岸」的海澱媽媽:養孩子像開公司 家長是CEO
    如今,她的身份是一位典型的海澱媽媽——為了孩子小升初衝擊「海澱六小強」重點中學,選擇辭職陪讀。她將自己的實戰經歷寫下來,分享在公眾號「海澱花生媽」裡,幾年來有20多萬粉絲跟隨。她的新書《上岸》一上市,24小時內就售出5000本,副題為「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可謂觸動中國家長神經。
  • 孩子進重點中學,先花XX萬:教育「內卷」最累的還是父母
    這其實是教育的「內卷」在作怪。內卷,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同時,家長在為學區房努力掙錢的時候,也不能放鬆對孩子的教育。因為很多重點小學需要對孩子進行面試,包括英語口語、數學、看圖講故事等等。女星黃聖依的孩子在《媽媽是超人(第三季)》中進行幼升小的模擬面試,讓很多人直呼「現在小學生入學的問題都這麼難嗎?」
  • 愈演愈烈的「教育內卷」
    乙:在美國肯定是夠了,在海澱肯定是不夠。雖然是個段子,但還是反映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更為可怕的是,一旦一個小集體中有一個家長這麼做,那麼在他周圍的家長,便會立刻爭先恐後地效仿這一行為,紛紛去給自己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唯恐在教育的軍備競賽上被別人甩在身後。其結果必然是造成教育內卷現象愈演愈烈。如果能夠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選擇相對應的興趣班,自然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益的。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內卷歸內卷,誰想承認自己是普通人啊?
    不知道為什麼,內卷的概念突然就火了,火到看多了都快不認識這倆字了。最近一段時間,辦公室扯閒篇兒的日常話題除了薅羊毛,偶爾想高逼格一把還會聊聊「內卷」。其實這還真不是個新詞,只不過是這屆會玩梗的網友炒了一碗「高級冷飯」。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業內人士談「內卷」,「蛋」願你記得住
    【內卷現象】你和娃被「內卷」了嗎?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內卷」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舉例來說,一塊14寸的蛋糕,尺寸就這麼大。
  • 內卷,是一種不允許失敗和退出的競爭
    今天的內卷是一個陀螺式的死循環 Q:內卷最開始就是人類學家用的術語,就是格爾茨先在他的研究裡用到,然後杜贊奇也有個術語叫政權內捲化。所以我覺得我們請一位人類學家來談內捲來澄清這個概念,是非常合適的。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內卷已經人傳人了,該咋辦?
    有一個詞,在社交網絡火到不行——內卷。從小鎮做題家,到清華卷王,再到「寧願累死自己,也要餓死同行」,人均都是卷家軍,焦慮感出現明顯人傳人的特點。什麼是「內卷」呢?而這樣的趕超之路,必然伴隨著內卷。資本主義城市是絕育主戰場,人口持續流入,構成了內卷的動力源。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像這樣令大家印象深刻的選手有很多,但海選中的一位名叫劉純懿的學生,可以算是最受爭議的一個了。這位帶著「北大在讀學生」、「市級高考狀元」這兩個標籤的她,談到了2020年的年度熱詞——「內卷」。何為內卷&事件回顧劉純懿,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美女學霸,曾經的高考狀元。觀眾本來對她期待很高,但從一出場,她就滿帶著攻擊性。
  • ...圈的「內卷」,90%的人沒看懂|髮型|馬克思|農業內捲化|爪哇島...
    「越努力,越內卷」的言論把我們原本信奉的生活信條變成了一場笑話。你壓根分不清,到底是社會在卷,還是我們在主動被卷。  一、內卷從何捲起?  這部被稱為「內卷源頭」的農業書,記錄了「印尼爪哇島稻作農業中人口壓力的內捲化使邊際生產率複雜化」的現象。
  • 清華教授讓女兒開奶茶店,這就是突破內卷的方法嗎?
    ——遇言姐 前陣子,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有個關於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刷屏。 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 內卷的教育,無限的競爭,沒完沒了的興趣班,花樣百出的補習班,令家長疲憊不堪。
  • 內卷時代,阿爾法蛋與名校長建言同頻
    【內卷現象】你和娃被「內卷」了嗎?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內卷」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概念的「出圈」「內捲化」概念原初是用來分析農業社會的「內卷」,但現在卻被用在了各行各業,而且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如教育行業、醫療行業等。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無意識」地陷入了「內卷」,這時的「內卷」表現為一種競爭;但在另外一些情況下,人們意識到了自己陷入「內卷」,並且想要從「內卷」中擺脫出來,卻又總是受到「他者」目光的注視,重新併入「內卷」大潮。「內捲化」概念的原初含義包含了「高水平」的階段性特徵,但隨著「內捲化」概念的「出圈」,「內捲化」的「高水平」特徵已經逐漸改變,「低水平重複」已經成為「內捲化」效應的嶄新特徵。
  • 名校長談「內卷」,「蛋」願你記得住
    【內卷現象】你和娃被「內卷」了嗎?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內卷」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內卷」入選流行語:如何讀懂被捲起的網絡社會心態?
    階段二:伴隨高考出分和開學季,「教育內卷」進入人們的視野知乎話題「如何看待河北高考一分一檔線理科600分排到三萬多名?」 將「教育內捲化」帶入人們的視野,截至目前,瀏覽量已超過673萬,回答1877個。9月底,《三聯周刊》和澎湃新聞網的刊文使「小鎮做題家」這一群體「破圈」,引發不少共鳴。
  • 關於教育內卷,老師有話要說:家庭作業太多,不能全怪我
    最近關於老師要求家長批改家庭作業的話題比較火:一位34歲的單親媽媽,因工作生活太忙,沒時間給孩子批改作業,被老師要求提交一份手寫證明。家長「不堪其擾」,選擇向媒體爆料。一位爸爸戴著口罩錄了段視頻,怒批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我什麼都會,要老師幹什麼?」這句話引起無數網友情感共鳴。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也成了一句熱門口頭禪,不管什麼事物統統可以內捲化,比如上學內卷、工作內卷,就連戀愛都可以內卷,戀愛內卷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狀態,那麼你被戀愛內卷困擾過嗎?內卷是什麼意思?內卷是什麼梗呢?下面就讓百思特小編帶各位去好好了解一下下哦~
  • 內卷這麼火?《解神者》「紙片人內卷」上熱搜討論火爆
    內卷這麼火?《解神者》「紙片人內卷」上熱搜討論火爆內卷,百科上的解釋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現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的競爭。而內卷又怎麼會在紙片人、二次元這個圈中發酵呢?小編因此大致看了一下今日份熱搜。給大型機甲改裝多肉養殖技術、談戀愛系統、烹飪技術、奶茶組件,聽起來這個白虎小姐姐是很牛逼很厲害的樣子。但小編細緻研究了一下遠不僅如此,白虎小姐姐既能自己製作大型機甲,而且本身的戰鬥力也很爆滿,自己製作魂器的小姐姐也太迷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