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來信】
「我在報班競賽中迷失了」
半年來,我和丈夫可以說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99%的吵架,緣自孩子上了輔導班後,學習成績不進反退。
作為妻子,我很困惑。
孩子升入小學二年級,同班家長開始帶節奏,不少人私下給孩子報了兩門主課+一門藝術課的課外輔導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我把丈夫去年近三萬元年終獎砸到教培機構裡。
跟身邊的「報班大軍」一樣,女兒在周末除了要學語數外,還要上美術課,外出遊玩的時間幾乎為零。
丈夫堅決反對。他打過一個比方:在座無虛席的電影院裡,原本大家看電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覺得看不清站了起來,於是後面一排接著一排的觀眾為了看見熒幕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所有人都只能站著看電影了。這滋味,大家都會好受嗎?
數月以來,女兒報班像趕場子,做題像下餃子,成績非但沒起色,還迷失了入學時養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計劃。
在這樣的「劇場效應」中,與其說一些教培機構藉以製造焦慮,不如說是我們家長「綁架」了自己。
我和孩子在報班競賽中迷失了。
【內卷現象】
你和娃被「內卷」了嗎?
這封家長的來信折射出當下輿論場中的一個熱詞——內卷。
「內卷」啥意思?卷餅?卷烤鴨?通通不是。
作為一個社會學名詞,「內卷」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舉例來說,一塊14寸的蛋糕,尺寸就這麼大。吃蛋糕的人變多了,每個人更拼命競爭、持續內耗,吃蛋糕的難度更大了。
「內卷」這一概念也被引申到教育學領域,與這個來信媽媽一樣,不少家庭都深陷「內卷」泥淖。
在煙臺,8歲小學生暑假裡上了11個輔導班,來回奔波直呼累趴了;在北京,為了讓孩子多幾項特長,多考幾分,有的「全職媽媽」每天開車載著孩子奔波於各個培訓班之間,宛如經紀人陪伴明星一般到處趕場。
超負荷的競爭與內耗,還一定程度體現在今年的「雙十一」數據上。
據天貓數據統計,當天在該網絡平臺購買網課的人數比去年增加649%,家長花在教育上的消費同比增加1566%。
作為家長的你,是否是瘋狂買單的一員?
【專家指津】
「科學規劃+良好習慣」點亮孩子
上月,有篇講教育的文章《劉瑜:請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朋友圈刷屏。作為清華大學副教授的學霸媽媽,作者劉瑜在「教育內卷」的大環境下,鼓勵孩子「長成自我,發展自己優勢」的理念分享,極大地撫慰了眾多父母們。
在業內人士看來,內卷現象體現的更多是一種負能量。有些家長把目光僅僅盯在成績上,相對於孩子的人生長河,顯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