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上岸」的海澱媽媽:養孩子像開公司 家長是CEO

2020-12-15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成功「上岸」的海澱媽媽: 養孩子像開公司 家長是CEO

作者: 吳丹

[ 安柏發現,很多人到了中年,給自己花錢變得謹慎,為孩子花錢卻捨得一擲千金。人們的教育消費通常抱著「投資」心態,但很少思考,哪些「投資」是理性的,哪些最終會打水漂。「現在的父母展開『軍備競賽』,增加教育投資,很大一部分出自『損失厭惡』——對孩子在競爭中輸給其他人的擔憂,對未來階層滑落的焦慮。」 ]

[ 「海澱六小強」是北京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六所中學的統稱,因這幾所學校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高分段以及北大、清華錄取名額,引得家長趨之若鶩。去年,海澱區近3萬名小升初孩子,「海澱六小強」招生名額僅1500人,競爭比考北大、清華還要激烈。 ]

2020年末,「內卷」成了最出圈的人類學詞彙。從求職到晉升,從婚戀到育兒,無處不在的競爭讓網友調侃,「萬物皆可卷」。其中,教育的焦慮與內捲化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的家庭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從幼兒園起步,開啟一場凡人間的軍備賽。

雞娃、學區房、牛娃,成了人們談及教育最熟悉的詞彙。而海澱媽媽、順義媽媽,則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

「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家長就是CEO。培養奧運冠軍還需要一個團隊,培養牛娃同樣需要整個家庭的投入,不管是金錢、精力還是時間。」說這句話的安柏是北大碩士,也是曾經的世界500強經理。

如今,她的身份是一位典型的海澱媽媽——為了孩子小升初衝擊「海澱六小強」重點中學,選擇辭職陪讀。她將自己的實戰經歷寫下來,分享在公眾號「海澱花生媽」裡,幾年來有20多萬粉絲跟隨。她的新書《上岸》一上市,24小時內就售出5000本,副題為「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可謂觸動中國家長神經。

所謂「上岸」,是家長群中的暗語,意味著成功衝刺重點學校。在競爭激烈的海澱區,安柏帶著兒子衝刺的經歷,既是一次沉浸式的教育觀察和升學科普,也充滿著教育的反思。上岸之後,她想得更多的是,什麼才是起跑線,面向未來的教育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她對「內卷」這個詞深有感觸,「『內卷』意味著投入越來越大,但收穫跟以前一樣,甚至還不如從前。」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譯為「退化、糾纏」。這個舶來詞彙自上世紀80年代由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引入漢語,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黃宗智認為,今天人們對於內卷的敘述,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單位土地勞動的投入越來越高,但邊際回報越來越低。中國人口密度很高,造成許多領域出現「內卷」現象。

被「內卷」的全職媽媽

人類學家項飆在接受澎湃採訪時說,母親角色在教育上的投入無限增加,消耗精力,像是走進一個自我循環的死胡同,不知道能帶來什麼產出,但又停不下來。

「其實『內卷』是可以選擇的,他說不能退出,但我覺得可以退。」以安柏見過的例子,被「內卷」的,通常都是不甘心。

在兒子小學四年級之前,安柏都是一個佛系的母親,家庭教育氛圍一直很寬鬆。直到發現周圍人都忙著競賽、考級、準備小升初,她才明白,過去的佛系,只是不知道還有「海澱六小強」,沒受到足夠的誘惑。

「海澱六小強」是北京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六所中學的統稱,因這幾所學校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高分段以及北大、清華錄取名額,引得家長趨之若鶩。去年,海澱區近3萬名小升初孩子,「海澱六小強」招生名額僅1500人,競爭比考北大、清華還要激烈。

要獲得「海澱六小強」的面試機會,英語等級證書、特長生證書都是加分項,這也導致今年10月12日PET劍橋英語考試一開啟網上報名,網絡立刻癱瘓。PET在中國一線城市的風靡,僅是全民「雞娃」的場景之一。

辭職陪讀並不被身邊人看好,但安柏很堅定,孩子小時候,不是家長教出來的,而是媽媽陪出來的。

在這個時代做全職媽媽,並不比上班的技術含量更低。面對小升初的英語考題,安柏發現,自己雖考過英語專業八級,竟然拿不準答案。她報了雅思,花了三個月天天學英語。又把職場經驗移植到教育中,了解教育市場的產品與目標學校需求,規劃學習路線和時間,整合教育資源,制定戰略,「工作和育兒,其實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

知乎上,「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的話題引起很多討論。安柏對此沒有糾結,只要女性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無論全職還是在職,無論進退,都是自我選擇。在關鍵的時間選擇辭職陪讀,從經濟學角度講,是她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沒有一個人天生會當媽,媽媽的身份沒有一個職業描述,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最大的門檻在於你的學習能力,很多信息資源只要有心,都是可以獲得的。」安柏甚至認為,做全職媽媽這幾年,她的學習能力和提升,超過了以前的職場生涯。

中國家長,孩子的CEO兼投資人

安柏對熱播劇《三十而已》的一幕印象深刻。全職太太顧佳身邊,都是靠著鉑金包吸引身邊人目光的闊太太們,唯獨有一個媽媽,家裡不算富裕,但兩個孩子上了牛津大學,憑這一點,她足以揚眉吐氣。孩子能上什麼樣的名校,才是真正稀缺的名牌。

像電視劇裡的顧佳一樣,從順義媽媽到海澱媽媽,教育中的母親角色,幾乎成了一群標籤化的形象。

「中國人對傳宗接代的概念根深蒂固,努力奮鬥就是為了下一代。」她觀察,很多順義媽媽、海澱媽媽本身就是名校畢業,她們希望孩子繼續上名校,也就是意味著,孩子無論從學歷、階層到社交圈,都不能下滑。「對於順義媽媽來說,財富可以傳承,但知識、學歷、社交和管理財富的能力不能傳承,孩子必須自己有能力去保住財富。」

學經濟出身的安柏會默默觀察身邊人的教育消費。有人不惜花費一年25萬學費讓孩子上國際幼兒園,一年花十萬報鋼琴和網球課。有人花1500元一節課的費用讓8歲孩子跟國學大師聽課,也有人把樂器水平並不怎麼樣的孩子直接送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門前,一小時支付1200元高昂學費。

她發現,很多人到了中年,給自己花錢變得謹慎,為孩子花錢卻捨得一擲千金。人們的教育消費通常抱著「投資」心態,但很少思考,哪些「投資」是理性的,哪些最終會打水漂。

「現在的父母展開『軍備競賽』,增加教育投資,很大一部分出自『損失厭惡』——對孩子在競爭中輸給其他人的擔憂,對未來階層滑落的焦慮。」

在美國,有著過度養育傾向的家長,被稱為「直升機父母」。這些父母就像順義媽媽和海澱媽媽,監管著孩子的學業和生活細節,把養育當作產品開發。

美國社會學家發現,過度養育不僅從幼兒園開始,甚至延伸到孩子就業甚至婚戀階段,教養方式越來越激烈,時間也越拖越長。

美國兩位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合著的《愛、金錢和教育:育兒經濟學》中,開篇就提到美國和中國的父母越來越權威、專斷,「育兒戰爭」日益激烈。家長明知孩子現在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不一定換來孩子未來的成功,但還是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育兒戰爭」。

媽媽們一邊把孩子吐槽為「碎鈔機」、「吞金獸」,一邊陷入瘋狂的教育大戰,要給孩子最好的。

「中國家長不再滿足於做一個產品開發經理,而是要成為孩子的CEO兼投資人。」安柏跟身邊的媽媽們聊過,有人明白,高昂的教育投資比起自己創業的成功率更低,收不回成本,但她們停不下來。

「現在我們面臨的不是生存壓力,而是發展壓力。如果選擇退出,要麼甘於孩子平凡,要麼有資源能託底,讓孩子過上不錯的人生。」她發現中國家長總是不甘於孩子普通,更多的教育投入,是在投資孩子的未來能力和社會地位,「養孩子沒有試錯成本,只要不甘心,就會被『內卷』,一路拼到底。」

創新和獨立人才,永遠被世界需求

談到今天中國的教育趨勢,人類學家項飆提到,「內卷」背後是評價體系、競爭方式、獎懲方式的高度單一、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一代要比一代強的信念,如同一個陷阱,要求孩子不斷超越父母,形成奧林匹克式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

「父母學歷不高,小孩超過父輩很容易。但如果父母都是名校畢業,孩子要跟父母一樣,很難。」安柏從海澱媽媽的身份出發,發現很多家長都有「我當時都考上北大清華了,為什麼孩子不考名牌大學」的潛在要求。中國的70後、80後都是散養長大的一代,等他們當了父母,卻不肯散養自己的孩子。

一組來自《前程無憂2019校園招聘白皮書》數據顯示,13所985高校本科應屆生平均薪酬8147元,碩士10287元,博士12996元。這意味著,學歷依然與孩子未來的薪酬掛鈎,很多家長依然會把考上985、211視為教育的終點。

成功「上岸」之後,安柏對教育的反思更多。她認為終點思維應該倒推,不要盯著起跑線,成長教育如果只橫向比較,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定位和內驅力。「教育是一種消費,一個終身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一時一地的結果和回報。」

在帶孩子拼搏的過程中,她獲得自我成長,也讓孩子懂得做事情需要全力以赴,無論是否「上岸」成功,都獲得了抗挫折的能力和實力。更何況,人生漫長,無論升學、高考、留學、求職,都是一次次的「上岸」過程,「能上北大清華的人是極少數,但每個人都可以發掘生命的激情和內驅力。」

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風險在於,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中,承受不了重壓的孩子們,已經越來越早地患上心理疾病,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抑鬱症,已經成為社會重視的健康問題。

《育兒經濟學》一書中,兩位美國經濟學教授認為,當今的世界千變萬化,今天的工作崗位,也許明天就不見了,父母一定要擁有動態思維。教育的責任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及開發和保護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安柏坦言,現在做父母很難,站在時代路口,固定的東西煙消雲散,世界越來越多元,未來越來越不確定。

她將自己描述為「科學雞娃」的海澱媽媽,「雞娃」的背後,是理性、科學、因材施教的規劃。根據孩子和家庭的能力制定目標,只要孩子積攢實力,遲早會獲得跟實力匹配的結果。

「我們需要的是跑得更長久。」安柏觀察周圍父母,他們在教育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無視自己的情況,比拼周圍牛蛙,不懂取捨,「父母其實就是孩子的規劃師和陪練,每個孩子都想優秀,只是限於他們的視野和成熟度。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樹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有內在動力。」

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曾說,未來的技術發展,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慧的大規模生產將衝擊就業市場,這也意味著,要有好的職業未來,必須擁有好的教育背景。

未來無法預估,但具有創新能力和獨立性的人才,永遠被世界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教育體制所能做的,就是培養更多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同質化的學生。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熱情和生命力。」安柏相信,一個孩子即使上不了名校,從事的也不是別人眼中的光鮮工作,但他如果富有學習熱情,大概率也會擁有幸福充實的人生。

她在書中引用神學家霍華德·瑟曼的一句話:「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而要問什麼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付諸行動。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

相關焦點

  • 家庭英語啟蒙的反思:閱讀海澱媽媽安栢的家教手記《上岸》
    今天,苗爸要分享的一本書,就是海澱區的一位媽媽安柏的新作:《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01海澱媽媽作者安柏,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MBA學歷,曾經在世界500強央企和外企擔任管理工作,現在她是一位教育領域自媒體人,寫有兩本著作:《不完美,更幸福——跳出家庭與事業平衡的陷阱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孩子:我太難了
    最近一本名為《上岸》的書火了,是一位北京海澱媽媽記錄的孩子重點學校闖關的心理路程。書中說,孩子一年參加的補習班費用夠買10個愛馬仕。所謂上岸是指孩子成功被重點學校錄取,稱上岸!孩子上岸考取重點學校,報了十幾個輔導班,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必須捨得投資才能有高回報。這位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拼了,從孩子小學起,就毅然辭去五百強企業工作,回家做了全職媽媽。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培養雞娃的媽媽。
  • 為了當海澱媽媽,我從500強辭職
    海澱的六所重點初中(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首師大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被叫做「六小強」;給孩子打雞血,叫做「雞娃」;「雞娃」成功,考入重點校叫「上岸」;還有PET、FCE這些考試簡稱。當你對這些黑話瞭然於胸的時候,你八成已經成了海澱媽媽。海澱媽媽安柏是這場戰爭的參與者、親歷者。
  • 2020,中產媽媽上岸記-虎嗅網
    今年10月,《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出版,再次掀起中產階級對教育投入的討論熱潮。小孩一年補習班,夠買10個愛馬仕;養孩子就像開公司,當媽就是當孩子的CEO;娃上小學四年級是個坎,很多職場精英女性在這個節點紛紛回歸家庭,「上岸」——考進重點學校的過程已經是團隊作戰,「要有個教練,有個營養師,有個規劃師,人家都是一家人出來競爭的,你讓小孩兒孤零零一個人,你怎麼搞得定別人?」
  • 海澱媽媽闖關記:我以前也佛系,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
    媒體人安柏在新書《上岸》中寫道:我以前也是一個佛系媽媽,只想著讓孩子快樂成長。但當她的兒子說:「人大附中這麼好,我當然想上了,而且我也想和我的好朋友中學也在一起……」這時她開始了真正的焦慮。畢竟人大附中的錄取率比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都低。
  • 對不起,海澱不相信學區房
    學區房這三個字相信是所有家長耳熟能詳的「大魔王」,很多時候,孩子能不能進好學校全靠一套房。今天的這位北京海澱媽媽也不例外,為了讓女兒上個好學校,研究起了學區房。
  • 移民丨海澱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前一段時間,被一篇「海澱家長不配有夢想」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講述的是,「京一代」的海澱家長們,為了下一代能夠在激烈的升學戰鬥中取得勝利,擠進名校,如何將時間、精力投入到無休止的輔導班中的故事。
  • 個案|一位海澱媽媽眼中的教育內卷:期待越高,內卷越厲害
    安柏是北大碩士,曾經也是世界500強經理,她最近剛出版了新書《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在書中她講述了自己的兒子花生是如何在「小升初」中成功進入「全宇宙最難進的」海澱區六小強的,也分享了她的教育理念。
  • 那些不會好好說話的家長,最終養出了怎樣的孩子?句句真實
    公司有位同事,人聰明辦事也利索,但就是不受大家待見。倒不是因為排擠她,而是她的講話風格實在沒人能接受。你問她的問題從來不好好回答,而是習慣用反問句。比如問她某樣東西在哪裡,她永遠不會好好回答,而是會反問「你看不見嗎?」
  • 你有像養寵物一樣養孩子嗎?告訴你如何分辨家長是否盡責
    大家看,老太太對這個孫女是不是像一些人養寵物一樣,寵物小的時候都是很可愛的,但是長大了,有些狗會長的沒小時候好看,有些貓的性格可能不討喜,這個時候寵物的主人就會開始嫌棄它們,想要換一個來養。當然這個例子很極端,但是生活中有些父母確實是像在養寵物一樣養孩子,甚至還不如養寵物。
  • 團長周報丨北大清華畢業的海澱家長:孩子哪能比我差
    很多家長默認了一個荒唐的道理:只要進了好學校,差生都有可能上好大學。即決定孩子優秀與否的,是學校與老師,是優質教育資源。因此要盡一切努力擇校,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與老師。在國內不能擇校或者無力負擔英美私立學校的家長,在一些中介機構的慫恿下,盯上了泰國這片留學「新大陸」,據說菲律賓也不少。
  • 媽媽穿工作服開家長會,兒子全程黑著臉:尊重孩子是父母的必修課
    前幾天孩子告訴她學校開家長會,讓她提前做好準備。開家長會的那一天,正好趕上周末,中午下班後,媽媽想把工作服穿回家洗一下。所以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媽媽就直接穿著食堂的工作服,到孩子的班級參加家長會。因為在鍋灶邊工作,所以,身上有一股很重的油煙味。媽媽進入班級後,引來其他家長側目。
  • 孩子想養寵物?家長們別急著答應,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養寵物
    看來,寵物可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買回家養的,在決定給低齡兒童買寵物之前,家長必須要對這個寵物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帶給孩子的就不是歡樂而是傷害了。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養寵物,家中若患有如免疫系統缺陷、支氣管炎等疾病的孩子就不可以養。家中有過敏體質的孩子,家裡也最好不要飼養有皮毛的寵物。如果一定要養的話,只可飼養一些不會致敏的寵物,比如烏龜、金魚等。
  • 兒子在家長會上給媽媽留紙條,媽媽感動落淚:孩子瞬間長大了
    只不過,有時父母過於在乎分數,反而忽略了跟孩子好好地溝通,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代溝。近日,一張家長會上留給媽媽的小紙條在網上走紅,也感動了無數的家長,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主人公孫啟騰是一名高一的學生,前幾天開家長會的時候,媽媽坐到兒子的座位上時發現了這樣一幕。
  • 《隱秘的角落》:強勢媽媽養不出自信的孩子,希望你不在其列
    另外一位同學希靈也說:「是呢,孩子的性格在後天的培養中,媽媽這個角色太重要了,你看朱朝陽媽媽的做法,這孩子怎麼可能自信?」和大家討論過之後,同學們一致認為一個孩子能否獲得真正最好的教育,顯然是和家庭教育分不開的。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又是"媽媽"這個角色。
  • 孩子反感家長,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家長要成功推開這三扇溝通之門
    文/初語媽媽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很多家長發現:孩子開始變得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他們不再是那個什麼心裡話都跟家長訴說的小話嘮。當家長和孩子溝通時,孩子還會很反感,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要如何解決呢?曾在某個論壇上看到一位媽媽發帖求助,她表示道:為什么女兒現在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和我溝通,什麼話都不和我說,甚至還很反感我?原來,這位媽媽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了,以前女兒在學校遇到了什麼事情,都會和媽媽分享。但自從上了小學以後,女兒漸漸變得不願意和媽媽溝通,平時也很少和媽媽講話,媽媽和她講話時,基本上是尬聊。
  • 李玫瑾直言:家長「富養」孩子,無疑是在養廢孩子,抓緊醒醒吧
    關於這個話題,李玫瑾教授曾給出過一個非常有深意的回答,大概意思是:許多父母以為提供足夠的物質給孩子,就算是富養;但缺乏精神上的滋潤,這個孩子的身體被養弱了、性格給養壞了、脾氣也給養大了。這種錯誤的育兒行為實質上形成了「富養」,最後把孩子給養廢了。
  • 爸爸穿工作服給孩子開家長會,遭其他家長議論:孩子不要面子?
    在網上有人分享了一位穿工作服開家長會的爸爸,他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一直是名列前茅,平常開家長會都是孩子的媽媽參加,這次老師特意邀請孩子的爸爸參加家長會,但寶爸因為時間匆忙,忘記換衣服了,穿著工作服來參加家長會,身上還有很多汙垢。寶爸在開家長會時,有很多家長在旁邊議論和嘲笑他,「孩子不要面子的嗎?
  • 一個非典型海澱媽媽的彷徨與掙扎
    和別的孩子不同,她過了一個沒有教材的暑假。從國外回來,休息一周就去了甘肅的大山裡。孩子一桌,媽媽一桌,你一言我一語,我聽出了不同:人家孩子來之前、回去後都要上課,營地這些天也要寫作業。一個媽媽說:我們整整一箱子,帶的都是書和作業。我驀然想起:女兒也有作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