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成功「上岸」的海澱媽媽: 養孩子像開公司 家長是CEO
作者: 吳丹
[ 安柏發現,很多人到了中年,給自己花錢變得謹慎,為孩子花錢卻捨得一擲千金。人們的教育消費通常抱著「投資」心態,但很少思考,哪些「投資」是理性的,哪些最終會打水漂。「現在的父母展開『軍備競賽』,增加教育投資,很大一部分出自『損失厭惡』——對孩子在競爭中輸給其他人的擔憂,對未來階層滑落的焦慮。」 ]
[ 「海澱六小強」是北京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六所中學的統稱,因這幾所學校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高分段以及北大、清華錄取名額,引得家長趨之若鶩。去年,海澱區近3萬名小升初孩子,「海澱六小強」招生名額僅1500人,競爭比考北大、清華還要激烈。 ]
2020年末,「內卷」成了最出圈的人類學詞彙。從求職到晉升,從婚戀到育兒,無處不在的競爭讓網友調侃,「萬物皆可卷」。其中,教育的焦慮與內捲化尤其明顯。越來越多的家庭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從幼兒園起步,開啟一場凡人間的軍備賽。
雞娃、學區房、牛娃,成了人們談及教育最熟悉的詞彙。而海澱媽媽、順義媽媽,則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
「養孩子就像開公司,家長就是CEO。培養奧運冠軍還需要一個團隊,培養牛娃同樣需要整個家庭的投入,不管是金錢、精力還是時間。」說這句話的安柏是北大碩士,也是曾經的世界500強經理。
如今,她的身份是一位典型的海澱媽媽——為了孩子小升初衝擊「海澱六小強」重點中學,選擇辭職陪讀。她將自己的實戰經歷寫下來,分享在公眾號「海澱花生媽」裡,幾年來有20多萬粉絲跟隨。她的新書《上岸》一上市,24小時內就售出5000本,副題為「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可謂觸動中國家長神經。
所謂「上岸」,是家長群中的暗語,意味著成功衝刺重點學校。在競爭激烈的海澱區,安柏帶著兒子衝刺的經歷,既是一次沉浸式的教育觀察和升學科普,也充滿著教育的反思。上岸之後,她想得更多的是,什麼才是起跑線,面向未來的教育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她對「內卷」這個詞深有感觸,「『內卷』意味著投入越來越大,但收穫跟以前一樣,甚至還不如從前。」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譯為「退化、糾纏」。這個舶來詞彙自上世紀80年代由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引入漢語,核心解讀是「沒有發展的增長」。黃宗智認為,今天人們對於內卷的敘述,依然適用於小農經濟。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單位土地勞動的投入越來越高,但邊際回報越來越低。中國人口密度很高,造成許多領域出現「內卷」現象。
被「內卷」的全職媽媽
人類學家項飆在接受澎湃採訪時說,母親角色在教育上的投入無限增加,消耗精力,像是走進一個自我循環的死胡同,不知道能帶來什麼產出,但又停不下來。
「其實『內卷』是可以選擇的,他說不能退出,但我覺得可以退。」以安柏見過的例子,被「內卷」的,通常都是不甘心。
在兒子小學四年級之前,安柏都是一個佛系的母親,家庭教育氛圍一直很寬鬆。直到發現周圍人都忙著競賽、考級、準備小升初,她才明白,過去的佛系,只是不知道還有「海澱六小強」,沒受到足夠的誘惑。
「海澱六小強」是北京人大附中、北大附中等六所中學的統稱,因這幾所學校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高分段以及北大、清華錄取名額,引得家長趨之若鶩。去年,海澱區近3萬名小升初孩子,「海澱六小強」招生名額僅1500人,競爭比考北大、清華還要激烈。
要獲得「海澱六小強」的面試機會,英語等級證書、特長生證書都是加分項,這也導致今年10月12日PET劍橋英語考試一開啟網上報名,網絡立刻癱瘓。PET在中國一線城市的風靡,僅是全民「雞娃」的場景之一。
辭職陪讀並不被身邊人看好,但安柏很堅定,孩子小時候,不是家長教出來的,而是媽媽陪出來的。
在這個時代做全職媽媽,並不比上班的技術含量更低。面對小升初的英語考題,安柏發現,自己雖考過英語專業八級,竟然拿不準答案。她報了雅思,花了三個月天天學英語。又把職場經驗移植到教育中,了解教育市場的產品與目標學校需求,規劃學習路線和時間,整合教育資源,制定戰略,「工作和育兒,其實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論。」
知乎上,「全職媽媽算不算獨立女性」的話題引起很多討論。安柏對此沒有糾結,只要女性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無論全職還是在職,無論進退,都是自我選擇。在關鍵的時間選擇辭職陪讀,從經濟學角度講,是她更高性價比的選擇。
「沒有一個人天生會當媽,媽媽的身份沒有一個職業描述,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樣。最大的門檻在於你的學習能力,很多信息資源只要有心,都是可以獲得的。」安柏甚至認為,做全職媽媽這幾年,她的學習能力和提升,超過了以前的職場生涯。
中國家長,孩子的CEO兼投資人
安柏對熱播劇《三十而已》的一幕印象深刻。全職太太顧佳身邊,都是靠著鉑金包吸引身邊人目光的闊太太們,唯獨有一個媽媽,家裡不算富裕,但兩個孩子上了牛津大學,憑這一點,她足以揚眉吐氣。孩子能上什麼樣的名校,才是真正稀缺的名牌。
像電視劇裡的顧佳一樣,從順義媽媽到海澱媽媽,教育中的母親角色,幾乎成了一群標籤化的形象。
「中國人對傳宗接代的概念根深蒂固,努力奮鬥就是為了下一代。」她觀察,很多順義媽媽、海澱媽媽本身就是名校畢業,她們希望孩子繼續上名校,也就是意味著,孩子無論從學歷、階層到社交圈,都不能下滑。「對於順義媽媽來說,財富可以傳承,但知識、學歷、社交和管理財富的能力不能傳承,孩子必須自己有能力去保住財富。」
學經濟出身的安柏會默默觀察身邊人的教育消費。有人不惜花費一年25萬學費讓孩子上國際幼兒園,一年花十萬報鋼琴和網球課。有人花1500元一節課的費用讓8歲孩子跟國學大師聽課,也有人把樂器水平並不怎麼樣的孩子直接送到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門前,一小時支付1200元高昂學費。
她發現,很多人到了中年,給自己花錢變得謹慎,為孩子花錢卻捨得一擲千金。人們的教育消費通常抱著「投資」心態,但很少思考,哪些「投資」是理性的,哪些最終會打水漂。
「現在的父母展開『軍備競賽』,增加教育投資,很大一部分出自『損失厭惡』——對孩子在競爭中輸給其他人的擔憂,對未來階層滑落的焦慮。」
在美國,有著過度養育傾向的家長,被稱為「直升機父母」。這些父母就像順義媽媽和海澱媽媽,監管著孩子的學業和生活細節,把養育當作產品開發。
美國社會學家發現,過度養育不僅從幼兒園開始,甚至延伸到孩子就業甚至婚戀階段,教養方式越來越激烈,時間也越拖越長。
美國兩位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克和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合著的《愛、金錢和教育:育兒經濟學》中,開篇就提到美國和中國的父母越來越權威、專斷,「育兒戰爭」日益激烈。家長明知孩子現在不快樂,這種不快樂不一定換來孩子未來的成功,但還是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投入「育兒戰爭」。
媽媽們一邊把孩子吐槽為「碎鈔機」、「吞金獸」,一邊陷入瘋狂的教育大戰,要給孩子最好的。
「中國家長不再滿足於做一個產品開發經理,而是要成為孩子的CEO兼投資人。」安柏跟身邊的媽媽們聊過,有人明白,高昂的教育投資比起自己創業的成功率更低,收不回成本,但她們停不下來。
「現在我們面臨的不是生存壓力,而是發展壓力。如果選擇退出,要麼甘於孩子平凡,要麼有資源能託底,讓孩子過上不錯的人生。」她發現中國家長總是不甘於孩子普通,更多的教育投入,是在投資孩子的未來能力和社會地位,「養孩子沒有試錯成本,只要不甘心,就會被『內卷』,一路拼到底。」
創新和獨立人才,永遠被世界需求
談到今天中國的教育趨勢,人類學家項飆提到,「內卷」背後是評價體系、競爭方式、獎懲方式的高度單一、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一代要比一代強的信念,如同一個陷阱,要求孩子不斷超越父母,形成奧林匹克式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競爭。
「父母學歷不高,小孩超過父輩很容易。但如果父母都是名校畢業,孩子要跟父母一樣,很難。」安柏從海澱媽媽的身份出發,發現很多家長都有「我當時都考上北大清華了,為什麼孩子不考名牌大學」的潛在要求。中國的70後、80後都是散養長大的一代,等他們當了父母,卻不肯散養自己的孩子。
一組來自《前程無憂2019校園招聘白皮書》數據顯示,13所985高校本科應屆生平均薪酬8147元,碩士10287元,博士12996元。這意味著,學歷依然與孩子未來的薪酬掛鈎,很多家長依然會把考上985、211視為教育的終點。
成功「上岸」之後,安柏對教育的反思更多。她認為終點思維應該倒推,不要盯著起跑線,成長教育如果只橫向比較,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定位和內驅力。「教育是一種消費,一個終身積累的過程,而不是一時一地的結果和回報。」
在帶孩子拼搏的過程中,她獲得自我成長,也讓孩子懂得做事情需要全力以赴,無論是否「上岸」成功,都獲得了抗挫折的能力和實力。更何況,人生漫長,無論升學、高考、留學、求職,都是一次次的「上岸」過程,「能上北大清華的人是極少數,但每個人都可以發掘生命的激情和內驅力。」
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風險在於,高度一體化的競爭中,承受不了重壓的孩子們,已經越來越早地患上心理疾病,中國青少年兒童的抑鬱症,已經成為社會重視的健康問題。
《育兒經濟學》一書中,兩位美國經濟學教授認為,當今的世界千變萬化,今天的工作崗位,也許明天就不見了,父母一定要擁有動態思維。教育的責任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以及開發和保護孩子的興趣與天賦。
安柏坦言,現在做父母很難,站在時代路口,固定的東西煙消雲散,世界越來越多元,未來越來越不確定。
她將自己描述為「科學雞娃」的海澱媽媽,「雞娃」的背後,是理性、科學、因材施教的規劃。根據孩子和家庭的能力制定目標,只要孩子積攢實力,遲早會獲得跟實力匹配的結果。
「我們需要的是跑得更長久。」安柏觀察周圍父母,他們在教育中最常見的錯誤就是,無視自己的情況,比拼周圍牛蛙,不懂取捨,「父母其實就是孩子的規劃師和陪練,每個孩子都想優秀,只是限於他們的視野和成熟度。家長能做的,就是幫助他們樹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有內在動力。」
經濟學教授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曾說,未來的技術發展,對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慧的大規模生產將衝擊就業市場,這也意味著,要有好的職業未來,必須擁有好的教育背景。
未來無法預估,但具有創新能力和獨立性的人才,永遠被世界需要。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教育體制所能做的,就是培養更多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同質化的學生。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熱情和生命力。」安柏相信,一個孩子即使上不了名校,從事的也不是別人眼中的光鮮工作,但他如果富有學習熱情,大概率也會擁有幸福充實的人生。
她在書中引用神學家霍華德·瑟曼的一句話:「不要問這個世界需要什麼,而要問什麼讓你充滿生命力,然後付諸行動。這個世界需要的是有生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