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2020-12-15 消費新文娛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

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正是有了這份疑惑,才有了這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周軼君走訪了日本、英國、印度等國家,用鏡頭記錄下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

那麼有些是發達國家教育體制與我們相差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幫助不大,所以今天就著重說一說,日本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

1、禮儀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媒體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熊孩子」作惡的事情被我們注意到。對大人無禮、不講禮貌、隨意破壞公共物品、在公眾場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日本則是出了名的講禮儀的國家,常見日本人的小學生過完馬路之後,對人行道兩側停止的車輛恭敬地鞠了一躬。

在《他鄉的童年》中,周軼君走訪了一本日本幼兒園,切身地感受到了日本幼兒園是如何培養孩子禮儀的。

比如幼兒園的操場上,會有一個水龍頭,便於孩子結束遊戲清洗自己,但是很特別的一點是,幼兒園會把原本的水槽都被拆掉。

如果孩子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溼自己的衣服和腳,這樣一來,孩子就都學會了及時關閉水龍頭,並節約用水。

比如會故意安裝一個「關不嚴的門」,如果孩子忘記隨手關門,就會感受到透過門縫傳出來的寒氣。

其實這就是「自然後果法」的運用。不去對孩子說教或者是呵斥,只是讓他感受到「過失」的後果。那麼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會主動改正。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

2、獨立教育

孩子雖然那小,但是很多事情完全都可以獨立,只不過是我們作為家長捨不得放手,或者說,家長並不相信孩子。

那麼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獨立能力差,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精神上,無法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他鄉的童年》中,能看到4歲小花早上起床後,可以獨立完成洗臉刷牙、穿衣服,以及整理書包等全部工作。

能夠看到3歲的太和田一平不知道如何收拾自己的玩具,但是媽媽沒有幫他忙,而是引導他,教他如何把玩具收拾起來。

而且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很少會有家長給孩子背書包。

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力所能及的,那麼家長就要允許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才是在真的對孩子好,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獨立性,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

並且,當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才會真的學會承受壓力和困難,以及學會如何和他人合作。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禮儀、獨立好習慣,推薦一套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的繪本《好孩子好品質》。

全書12冊,每一冊8個故事,12冊共92個故事,從多個角度全面地幫助孩子養成好行為,好品質。

12冊包括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我有生活好習慣》、《我們都要守規則》、《我會關心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我是能幹的小孩》。

抗挫折的——《我不怕困難》、自我保護的——《我會保護我自己》。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社交能力的《上小學,我不怕》、《我愛交朋友》、《我會管理我自己》、《幼兒園裡我最棒》、《我是自信的小孩》。

書中故事都是通過小主人公大豆和小蔥、妞妞等人生活來引導孩子。書中的圖畫採用了糖果色系,看著明亮但是不扎眼。而且有足夠的留白部分,更容易抓到重點。

書籍採用了精緻的禮盒裝,同時還贈送成長樹身高尺,並且掃描書中二維碼,可以免費聽有聲故事。

以及推薦情商培養書籍《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由浙少出版,積累銷量突破5000萬冊。

除了有抗挫折的逆商教育主題繪本,也有以社會交往、性格教育、財商教育、性教育、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品格培養等為主題的繪本。

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和小朋友相處、擁有好習慣好品質、合理表達情緒,以及了解金錢概念,和有性別概念。

每個主題後面都有「給父母的話」,可以讓父母們了解相應的兒童學知識,更好地解決育兒困惑。推薦給各位家長。

相關焦點

  • 9.1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了解「無情」教育背後的含義
    日本是我們的鄰國,對於這個國家的印象,很多人一下就想到了做事嚴謹、認真,遵守公共秩序,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在細節方面可以說有些刻薄,去日本旅遊過的人都知道,他們那服務員的態度非常好,垃圾分類在日本也十分細緻,直接規定什麼時間段只能丟什麼垃圾。而日本人的這些特質都和他們的教育分不開。
  • 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在這樣國民教育的基礎下,日本初等教育入學率為100%,中等教育入學率為99.5%,均居世界第一。而且早在1911年,6年義務教育的就學率便達到98%;1947年,日本又將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不得不說,為了孩子的教育,日本人真的是太拼了。日本專門設計的給孩子看的紀錄片一提起紀錄片,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動物、人文、天體,語調平緩,適合催眠。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日益狂熱的教育,讓孩子瘋魔,也讓我們應接不暇,太多人有這樣的疑惑:在「虎媽」「狼爸」盛行的時代,我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你好,未來人類》就是一部關於這個話題的紀錄片,看過後我特別想分享給大家。輔導老師直言:沒有什麼天才兒童,都是靠刷題,只有你刷得夠多,才知道在入學時怎麼作答。原來在美國,想讓孩子上好學校的父母和中國家長一樣多,他們也同樣在擔心:如果在孩子年幼時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是否就很難在擁有未來職場是那個的主動權?
  • 這部堪稱0-5歲「娃說明書」的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孩子,就是個讓人腦殼疼的黑匣子。他們是出生時無產品說明書、無出廠設置、無質量保證的「三無產品」。最讓我們無力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全球獨家限量款,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下個月、下一年迎接你的是暖心小棉襖,還是扎心小惡魔。
  • 這部塵封22年的紀錄片,給你答案
    喬丹的10集紀錄片《最後之舞》。對於那些至今還在爭論「喬丹、科比、詹姆斯誰才是NBA歷史第一人」的年輕球迷們來說,《最後之舞》應該足以給出答案。4月20日,這部關於喬丹的10集紀錄片《最後之舞》正式在全球上映。
  • 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9.3分,B站評分9.8分,還原最基層幹警的生活
    一直以為社會題材加紀錄片,往往是影視行業的冷門內容。可是這部紀錄片卻屢屢斬獲佳績。從第一季開始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口碑,作為第三部續作,更是斬獲了豆瓣評分9.3分,B站評分9.8分的佳績。這部紀錄片以普通基層民警為視角,為我們觀眾還原了最真實樸素的基層民警生活。這部紀錄片就是《大城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又到了看民警日常的季節。」、「一集就被吸引」……這部紀錄片真實的視角,給我們還原了最真實的民警生活。
  • 片單|今天你教孩子「好好生活」了嗎?8部人生治癒紀錄片找答案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1. 問問孩子,怎麼看待這影片中的「普通人」?2. 讓孩子講一講自己的觀影感受。你可以和孩子聊聊這些:1. 可以問一問孩子,對影片中哪個場景感觸最大,為什麼?2. 問一問孩子,如何看待拾荒者。
  •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1%的贏家:這部9.0高分電影續作,教孩子普通與...
    2009年,《三傻大鬧寶萊塢》以詼諧幽默的喜劇外殼,毫不留情地用鏡頭揭露了和中國相似的教育問題,這部9.2分的電影至今仍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3位。 自那之後,印度電影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不管是諷刺印度重男輕女的《摔跤吧!爸爸》,還是詮釋了「別讓孩子輸在起點」的《起跑線》,無一不在中國市場引起了強烈反響。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邀請了教育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教育的可能性。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
  • 豆瓣8.7高分紀錄片,94歲老人教你1個核心生存之道
    一間東京辦公大樓地下室的小店面,連續兩年獲得美食聖經《米其林指南》三顆星最高評價,要在這裡用餐提前一年約定都未必能約上,這就是紀錄片《壽司之神》中的壽司店。二刷這部紀錄片,收穫的不僅是美食知識,更多的是關於人生的思考。
  • 這10部科普紀錄片,讓孩子更早認識世界(內附觀看連結)
    編輯 | 小言眾所周知,紀錄片用真實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世界的原貌。觀看一部優秀的紀錄片,能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獲得更多知識。BBC的精品紀錄片多如牛毛,像《藍色星球》、《地球脈動》一類的自然系列紀錄片想必大家也都已經非常熟悉了。
  • 怎樣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9張圖片告訴你!
    有的孩子軟弱、膽怯,意味著他做事謹慎靠譜;有的孩子磨蹭、優柔寡斷,說明他心思細膩、認真實在;有的孩子愛湊熱鬧、管閒事,那麼他一定有顆樂於助人的心……教育家約翰·格雷說過:我們不必去想該做什麼使孩子更美好,而是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孩子已經是美好的了。
  • 豆瓣9.1分:蒙娜麗莎在這「復活」,營造送給孩子的「博物館奇妙夜」
    原創 Anna 精英說在世界名家的筆下,藝術總是那麼一本正經、嚴肅寓意,它所傳達的訊息、記錄的時代年輪經典流傳、永不褪色。但豆瓣評分9.2分的紀錄片《奇趣美術館》卻為我們打開了欣賞藝術的另一道大門:有趣。
  • 豆瓣9.5!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浸潤在這樣隨時隨地的科技教育中,這些未滿12歲的孩子們很容易得到答案:「你的住址,因為人們會通過這個找到你」。如何才能不當鍵盤俠?怎樣才能防止網絡霸凌?這群小學生早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 8.9分《怪奇物語》透過孩子們的表現,要不要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美劇《怪奇物語》自播出之後廣受歡迎,在豆瓣上也有著8.9分的高分。隨著第三季的播出,劇中的孩子們又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艾瑞卡在聽到大孩子想求她幫忙探路的計劃時,才10歲的她就立刻分辨出這個提議對自己的危害。並且,她還用非常自信且堅定的語氣禮貌對"飽滿先生"給出了告誡。僅僅10歲的孩子表現得如此成熟、冷靜,思考問題的方式與角度秒殺成人,讓人不得不佩服啊!
  • 日本媽媽不談教育,但孩子卻很優秀,「3不教養法」值得借鑑
    日本媽媽不談教育,但孩子卻很優秀,「3不教養法」值得借鑑一、不談中國的各媽媽們聚在一起,最喜歡談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看看誰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是否可以借鑑給自家孩子提高孩子的成績,但是日本媽媽卻不這樣,他們在一起玩幾乎不談子女的教育問題,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的隱私,不方便與他人透露,除非是最親近的人。
  •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在用這種手段,一步一步的摧毀孩子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分享了觀看《鏡子》的感受:「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為對於孩子教育的啟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這部僅有三集總共90分鐘的紀錄片,讓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十年時間策劃,兩年時間拍攝,到底向我們傳達了一些什麼呢?
  • 孩子一定要看的三部紀錄片:人類最大的修養,就是認識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是充滿了未知的,有很多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驚喜和驚嘆,有一些紀錄片非常的適合孩子去看,那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看清這個世界人最大的修養就是,在經歷過人世間之後,保持自己的本性,做最善良的那一個。那麼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下這幾部,不僅適合於那人也適合小孩子看的紀錄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