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
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正是有了這份疑惑,才有了這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周軼君走訪了日本、英國、印度等國家,用鏡頭記錄下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
那麼有些是發達國家教育體制與我們相差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幫助不大,所以今天就著重說一說,日本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
1、禮儀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媒體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熊孩子」作惡的事情被我們注意到。對大人無禮、不講禮貌、隨意破壞公共物品、在公眾場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日本則是出了名的講禮儀的國家,常見日本人的小學生過完馬路之後,對人行道兩側停止的車輛恭敬地鞠了一躬。
在《他鄉的童年》中,周軼君走訪了一本日本幼兒園,切身地感受到了日本幼兒園是如何培養孩子禮儀的。
比如幼兒園的操場上,會有一個水龍頭,便於孩子結束遊戲清洗自己,但是很特別的一點是,幼兒園會把原本的水槽都被拆掉。
如果孩子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溼自己的衣服和腳,這樣一來,孩子就都學會了及時關閉水龍頭,並節約用水。
比如會故意安裝一個「關不嚴的門」,如果孩子忘記隨手關門,就會感受到透過門縫傳出來的寒氣。
其實這就是「自然後果法」的運用。不去對孩子說教或者是呵斥,只是讓他感受到「過失」的後果。那麼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會主動改正。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
2、獨立教育
孩子雖然那小,但是很多事情完全都可以獨立,只不過是我們作為家長捨不得放手,或者說,家長並不相信孩子。
那麼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獨立能力差,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精神上,無法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他鄉的童年》中,能看到4歲小花早上起床後,可以獨立完成洗臉刷牙、穿衣服,以及整理書包等全部工作。
能夠看到3歲的太和田一平不知道如何收拾自己的玩具,但是媽媽沒有幫他忙,而是引導他,教他如何把玩具收拾起來。
而且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很少會有家長給孩子背書包。
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力所能及的,那麼家長就要允許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才是在真的對孩子好,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獨立性,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
並且,當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才會真的學會承受壓力和困難,以及學會如何和他人合作。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禮儀、獨立好習慣,推薦一套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的繪本《好孩子好品質》。
全書12冊,每一冊8個故事,12冊共92個故事,從多個角度全面地幫助孩子養成好行為,好品質。
12冊包括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我有生活好習慣》、《我們都要守規則》、《我會關心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我是能幹的小孩》。
抗挫折的——《我不怕困難》、自我保護的——《我會保護我自己》。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社交能力的《上小學,我不怕》、《我愛交朋友》、《我會管理我自己》、《幼兒園裡我最棒》、《我是自信的小孩》。
書中故事都是通過小主人公大豆和小蔥、妞妞等人生活來引導孩子。書中的圖畫採用了糖果色系,看著明亮但是不扎眼。而且有足夠的留白部分,更容易抓到重點。
書籍採用了精緻的禮盒裝,同時還贈送成長樹身高尺,並且掃描書中二維碼,可以免費聽有聲故事。
以及推薦情商培養書籍《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由浙少出版,積累銷量突破5000萬冊。
除了有抗挫折的逆商教育主題繪本,也有以社會交往、性格教育、財商教育、性教育、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品格培養等為主題的繪本。
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和小朋友相處、擁有好習慣好品質、合理表達情緒,以及了解金錢概念,和有性別概念。
每個主題後面都有「給父母的話」,可以讓父母們了解相應的兒童學知識,更好地解決育兒困惑。推薦給各位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