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2020-12-22 藍橡樹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邀請了教育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教育的可能性。

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嘉賓紛紛從自己對教育的理解、踐行出發,給出了自己的解讀,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橡樹君。如果您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在紀錄片開頭,華大基因CEO尹曄提出了一個頗耐人尋味的現象,「上大學的時候,打球好有人喜歡,學習好有人喜歡,演講好有人喜歡,辯論好有人喜歡,到工作了以後,就變成了:只有有錢才有人喜歡。

在尹曄看來,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的縮影——整個社會都在用錢去衡量一切價值。因為這樣,我們的教育也跟著急功近利起來。所有人的目標,統一變成了:上好大學、好好工作,掙多多的錢,更好地養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場效應」,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別人帶得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態,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很差。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來健健康康的。每年新生兒的缺陷率有5.6%,換言之,每年攜帶罕見病出生的新生兒上千萬。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什麼比孩子踏踏實實活下來,更重要的呢?

然而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來越多的期望和目標。

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專家,尹曄從遺傳學上分析了這種現象的成因,「後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拿大型海鳥信天翁來說,它一次只生一個蛋,所以會花費很多的精力呵護這個蛋,否則基因就斷了。它不像魚,一次可以產出幾百萬至幾千萬個魚卵,即使死了95%的卵,還有5%能倖存。

信天翁

我們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兩個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樣,容錯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碼壓在這為數不多的後代身上。

有些家長因為過於焦慮,他們的很多要求,都脫離了孩子當前的天性。比如,在孩子該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們讓孩子去各種書山字海,等真到了該衝刺的階段,孩子開始叛逆了,他開始迷戀網遊了,開始早戀了。根本原因就在於父母過早地拔苗助長。

還有一些父母,總是不遺餘力地去鞭策孩子,卻從不想著提升自己。舉個不恰當的比喻,就仿佛自己生了一個蛋,然後對它說:「我這輩子做母雞就算了,你一定要變成鳳凰。」這些父母忘記了,他們自己要先變成鳳凰。

你覺得看書好,那你就放下手機去看書,孩子會跟著有樣學樣;你覺得彈鋼琴好,那你自己去彈,孩子從小在鋼琴的薰陶下,他自然會愛上鋼琴。所以啊,父母最該改變的就是自己,你變好了,孩子也會跟著變好。

好在,隨著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覺醒了。

他們逐漸明白對孩子抱有期望是對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讓孩子去實現父母的期望,而是讓孩子實現自身的價值;

他們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學校的事情,更不是補習班的事情,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在修煉,開始學著怎麼去當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無論怎麼焦慮,都是徒勞的

從極端角度來講,父母無論現在怎麼焦慮,其實都是徒勞的。

因為家長從有限的人生經驗中,只能知道什麼對自己以及自己這一代人好。而到底學什麼對孩子有好處,只有「未來社會」才能告訴他。社會正在並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長的經驗,其實已經不具備對未來的指導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網路遊戲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而這兩年,電子競技火了,成了一種正兒八經的比賽,很多孩子通過「遊戲」,成了知名的網絡主播,甚至還拿了世界冠軍,一時成了眾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點,要有全局觀。不要看到別家孩子學奧數、英語、編程,就非得逼著自己孩子也去學。心態放平和些,讓孩子活得自在一點,說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時候,其實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把無處安放的巨大焦慮,投射在孩子身上。我們更應該擔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在尹曄看來,既然父母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既然未來是不可控的,那還不如做好自己,著眼於自己的人生,「一個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個人都得好才叫好。」

當然,並不是說父母對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幫助孩子獲得人生的意義感。

心理學家彭凱平認為,「很多時候,孩子的意義感,不是憑他自己的知識、經歷、智慧能夠想出來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點和教導。」所以,親子間的溝通很重要。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對「生活的意義」有過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即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分子,並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彭凱平建議,每個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時的閒聊時間。閒聊時,不要去聊具體的問題,比如功課做完了沒,中午吃什麼了,明天要幹什麼。而是去聊一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一些抽象的問題,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問題,想想別人、想想國家、想想社會。」

如果每個家庭都踐行這樣的教育,相信我們整個社會盛行的「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我們養育孩子,都要面向未來。教育是長線投資,家長把一大筆錢投出去,希望自己的「產品」在未來能升值。可是現在,人們並不明確地知道自己培養出的孩子,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在未來存活下來。

未來究竟需要什麼人才?在紀錄片中,心理學家彭凱平給出了一針見血的答案,「未來需要人工智慧不能取代的人才。」換句話說,就是一定要把孩子作為人的優勢給挖掘出來。

「凡是機器做得比我們好的事情,其實都是不需要的;凡是機器做得不如我們的事情,一定要去發展。」在彭凱平看來,起碼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技能,機器做得不如人類好。

首先是「複雜思維」能力,即那種無限的想像力。所有機器都是按照過去的程序、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它怎麼做。比如阿爾法狗之所以能打敗圍棋高手,是因為有上千本棋譜、上萬個棋局它可以分析。我們人類可以創造出以前沒有的東西,機器無法做到,所以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發散思維能力

再就是溝通能力。至少截至目前,機器只要說話,我們一下就能聽出是機器的聲音,呆板、沒有情感。與之相反,人類在說話時會有很多神奇的魅力,比如點到為止,聽外聽音,弦外之音,都是我們的優勢。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會說話、會表達、會溝通、會感染的能力。

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能力,機器也不如我們:同理心、察言觀色、自控的能力、道德之心等,都是機器無法取代,也是孩子該著重培養的。

相關焦點

  • 這部胡歌配音的高分國產紀錄片真香,是書籍的香
    本文作者:綠流最近新出的國產紀錄片,在小眾人群中爆火了。它的主旨是「以書為題材,力圖在閱讀多樣化、碎片化的當下,記錄這個時代形形色色的愛書之人,捕捉和書有關的那些精彩故事。希望以新鮮有趣的視角和故事,點燃觀眾對於書的熱愛,為人們提供一份在快時代裡的閱讀指南。」
  • 這部9.9分高評價國產動畫,看一集就停不下來,連一隻貓都超帥!
    hello,大家好 我是墨汐,朋友們都看過《大理寺日誌》了嗎?沒看過的還不趕快去看!你們一定不會後悔的!說實話,起初看到動畫封面是一隻貓的時候,我想到了《虹貓藍兔七俠傳》,瞬間興趣全無,倒不是說《虹貓藍兔七俠傳》不好,只是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那種全是動物擬人的動畫,但看到9.9分的高評價我還是忍不住點了進去,結果看了一集就完全停不下來,真香!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在印度,隨著現代教育普及、種姓制度逐漸消退,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態度相對淡化、對物質生活更為關注,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觀念正在改變。在這種社會發生劇烈變遷的時候,人們普遍存在過度焦慮應屬正常,除了向傳統的宗教、瑜伽求助之外,更多的現代解決方案也將成為緩解父母焦慮的良藥。
  • 「虎媽」教育的孩子後來到底怎麼樣了?這部新紀錄片也太敢拍了!
    我們似乎也越來越認可,要培養好的孩子一定離不開優質的教育,而好的教育更是要「拼爹拼媽」。所以,很多父母從小開始規劃孩子的學習時間和路徑,用無限的課外班填滿孩子有限的童年,用單詞、漢字和算式來衡量每天的kpi......
  • 怎麼緩解焦慮?這可不只是看開一點的事!
    這幾年,大家對焦慮症的認識也越來越深,也更多人開始正視跟病症有關的焦慮、緊張情緒,關於怎麼緩解焦慮,自身能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固然重要,但當焦慮情緒無法通過自我調節緩解的時候,選擇Seremind薰衣草定心丸這樣安全、副作用小的保健品來對抗焦慮,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 這部堪稱0-5歲「娃說明書」的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這部紀錄片由奧斯卡影后Olivia Colman娓娓道來,探討了人的前2000天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從日本到美國,從尼泊爾到英國,從婆羅洲到基蘭,這部紀錄片在全世界範圍內跟蹤拍攝了100多個孩子,記錄了這些孩子們0到5歲的生活。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她真的可以無止境的看下去。。」7歲的小男孩王銘麒的媽媽講了一個故事,晚上睡覺,都已經給孩子關燈了,結果等了一會卻發現:孩子在被窩裡偷偷的玩iPad。但是,在鏡頭的另一邊面對,小男孩說:「但我只有iPad,這是我唯一的樂趣。」
  • 這部今年最棒國產紀錄片再不看就下線了
    這部電影,就是最近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棒!少年》講的是一支棒球隊的故事,乍一看題目以為是充滿日式熱血的體育題材紀錄片,實際上卻是一個關於愛與成長,令人笑中帶淚的故事,並折射出了諸多的社會側面。
  • 「不避煙火,不調虛情」,專家學者復盤這部豆瓣9.2國產紀錄片的成功...
    這部讓很多人「追著看」的紀錄片作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典範,不論是在CCTV4中文國際頻道、東方衛視、紀實人文頻道等大屏端,還是在央視網、騰訊視頻、B站、優酷視頻等網絡端都收穫了亮眼的播出成績:豆瓣評分高達9.2分,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教育光影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院長 李軍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家長,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
  • 我和娃的大歷史觀,被這部國人製作的歷史紀錄片《中國》給...
    最近這部由國人製作,講述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紀錄片《中國》,被頻頻刷上熱搜,是一部非常值得帶著家人和孩子一起看的好片。  2、講述歷史的方式卻極簡,讓年輕人也能看得懂  講真,《中國》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真敢拍,一口氣要拍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還要拍得讓人愛看,難度真的是堪比」上青天「。
  • 【安姐姐課堂】| 如何緩解焦慮?
    【安姐姐課堂】| 如何緩解焦慮?正常的焦慮正常的焦慮是建立在現實情況基礎上的,我們自己可以明確知道焦慮的來源。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事情而感到焦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事情的消失,焦慮情緒就會得以緩解,這都屬正常。
  • 孩子寒假宅家必看的30部頂級國產紀錄片,父母也能漲知識
    ,很多家長看了都表示意猶未盡。每天等孩子完成功課之後,就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一集甚至是一整部紀錄片,輕鬆愜意,又能讓孩子積累知識。拉至文末即可查看獲取30部紀錄片的觀看方式。這部紀錄片用比較抒情的英雄主義方式講述了党項人的故事,短短的十集言簡意賅地概括了西夏王朝的興亡史。
  • 三類動作可以緩解你的焦慮狀況
    你有沒有發現,焦慮的感覺就像是一股能量,你總要用些方法去引導和化解這個能量。 這一講,我會分享三種好操作的緩解焦慮的方法,你聽起來可能不陌生,但是具體操作細節需要注意。
  • 二貨娛樂|快手首部自製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點擊量超530萬!
    快手近日推出首部自製的八集紀錄片《國產藝術凌凌捌》,該片追蹤了八名跨界藝術家的創作,而有著「民間發明家」之稱的手工耿就是其中之一。作家史航老師也在微博發文稱讚手工耿這一集:《國產藝術凌凌捌》這個系列相當迷人,尤其這個第二集,因為主人公是手工耿。
  • 卡妹自爆近幾個月嚴重焦慮,每天靠冥想緩解,曾被質疑有兩幅面孔
    3月17日,Camila Cabello卡妹在社交網站上透露自己這幾個月來的近況,她表示自己陷入了嚴重的焦慮中,每天需要通過冥想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和焦慮情緒。她在文章的最後還對所有人表達了祝願,希望所有人重視,注意安全,能夠看得出目前疫情對很多人影響都很大,焦慮情緒是急需緩解的。卡妹是國際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出生於1997年,參加美國的歌唱選秀節目出道,在2018年憑藉歌曲《havana》獲得了美國公告牌單曲榜的冠軍,公認的音樂才華,成為了很多人喜歡的歌手,。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在很多很多年前,二凡對紀錄片的認知還停留在《動物世界》和《焦點訪談》,只有在周末看電視大媽劇放廣告的時候換臺會偶爾停留在CCTV9那麼幾秒鐘,每次趙忠祥老師的旁白都會給我留下無限的陰影,比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
    據澎湃新聞10月27日報導,央視紀錄片《零零後》近期播出,這是一部探討中國「新新一代」的成長煩惱與教育問題的紀錄片。攝製組從2006年開始在一所幼兒園跟蹤記錄了十多位00後的孩子,記錄一直持續了十年。 紀錄片《零零後》預告片 (視頻自騰訊) 2006年,北京回龍觀一所幼兒園的門口,4歲的女孩辰辰獨自徘徊,等待著唯一的小夥伴。
  • 科普小知識:歐米伽3脂肪酸有利於緩解焦慮
    後來逐漸發現,除了調節血脂、血壓以及抗癌等作用,歐米伽3脂肪酸還可以緩解焦慮。研究發現,對於曾被診斷過軀體或精神疾病的人群而言,歐米伽3脂肪酸能幫助他們抗擊焦慮。
  • 推薦幾部好看的國產電視劇 中途不會棄劇 看一集想看下一集
    真的邏輯非常緊密的一部劇,看完這集想看下級!國產懸疑推理劇的高推薦! 《法醫秦明》這部劇是一個懸疑推理劇,有好幾個系列,我舉個例子來說《法醫秦明之倖存者》這部劇是經超飾演的秦明,這的看到最後你才能豁然開朗!一連串的謀殺事件,分解屍體最後結局你才一切明白為什麼?我就不透露更多啦,以免劇透沒太多了,總之你看了這部劇,就有看下一集的欲望,真的聯繫緊密,邏輯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