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日本:18年18人獲諾獎,為何經濟卻一直停滯不前?

2020-12-09 戰略企劃李訓奇

瞄準市場,不同凡響。大家好,這裡是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

之前在視頻裡我說到了日本為何痛失了網際網路風口,經濟持續不振20年。就有一位網友啊,在我的視頻評論區留言了,說: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世界第一。(意思是說日本很牛,沒有我說的這麼差。)

他這個呢,雖然說的不準確,但也的確差不多。準確地講呢,是日本在21世紀以來,獲得的諾貝爾獎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在近18年間,共有18人拿到了諾貝爾獎,反觀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日本的這個成就的確是很驚人的!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18年18人獲諾貝爾獎,為何經濟發展卻連續20年原地踏步呢?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你怎麼知道人家日本經濟發展不好的,人家不是一直過的比我們還好嗎?這個,經濟發展怎麼樣的事,不是我憑感覺來判斷的,大家可以查GDP的數據啊。我這麼說,對於知識界來講,他們是認同的。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來具體嘮一嘮這個話題,請大家小板凳搬好咯。

日本關於諾貝爾獎的事,其實是在21世紀初的時候,也就是說在2000年開始的時候,日本政府就做好了這項規劃,原來的規劃是說要在未來50年至少要拿到30個諾貝爾獎的。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這近20年來到底是哪些人拿到了什麼獎。

其實從諾獎誕生開始,日本歷史上一共就有27人獲獎,其中有兩人出生在日本,但現在已加人美籍。25人當中,其中物理獎9人,化學獎8人,生理學醫學獎5人,文學獎2人,和平獎1人,大家可以看到,在諾貝爾五大獎項中,日本都佔全了,唯獨後來增設的經濟學獎日本人尚未問鼎過。

即便是這樣,據說日本在2000年前被諾獎評委會忽略的預備獲獎者就有多達近10人,可見,如果諾貝爾獎真的沒有「黃種人歧視」的話,日本的獲獎人數更多。對比國內來看,我覺得日本用驕傲來說分量都不夠了,簡直應該是很傲嬌了。

以下2000年以後的日本諾貝爾獎獲獎情況:

先來看物理學獎

2002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小柴昌俊獲得,獲獎理由是:對於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宇宙微子檢驗有卓越的貢獻。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小林誠和益川敏英以及來自東京大學的南部陽一郎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小林-益川理論與CP對稱性破裂源自粒子物理學的貢獻。

2014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赤崎勇、天野浩以及來自德島大學的中村修二三人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發明高亮度藍色發光二極體,帶來了節能明亮的白色光源。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梶田隆章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並因此證明中微子具有質量。

下面是化學獎:

2001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野依良治獲得,獲獎理由是:手性觸媒之不對稱合成研究。

2002年,由來自東北大學的田中耕一獲得,獲獎理由是:活體高分子同定與構造解析手法的開發。

2008年,由來自名古屋大學的下村修獲得,獲獎理由是:綠色螢光蛋白(GFP)的發現與生命科學的貢獻。

2010年,由來自北海道大學的鈴木章和來自東京大學的根岸英一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根岸耦合反應。

2019年,由來自大阪大學的吉野彰獲得,獲獎理由是:開發鋰離子電池。

接下來是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由來自神戶大學的山中伸彌獲得,獲獎理由是:誘導多功能幹細胞。

2015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村智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了治療蛔蟲寄生蟲感染的新療法。

2016年,由來自東京大學的大隅良典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自噬的機制。

2018年,由來自京都大學的本庶佑獲得,獲獎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貢獻。

好,普及完這些基本知識,我們還是回到正題,那麼日本科技看起來這麼牛,為什麼事實上在2010中國經濟總量趕超日本後,日本的GDP就一直在原地徘徊呢?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因素到底又是什麼?戰略企劃槍手綜合了多位專家的觀點並結合了自己的思考,發現答案其實也很簡單。

首先,諾貝爾獎的頒布,獲獎者年齡都比較大,大部分獎勵的是獲獎者在20-30年前就做出的貢獻,有一個統計說,諾獎的獲獎者年齡基本是在65歲-75歲這個年齡段,他們的成就都集中在幾十年以前。諾貝爾獎的評委們不僅要看獲獎論文,更要看論文的某項發現或觀點在世界上影響有多大,以及落地和普及程度有多高。

日本的諾獎獲獎者,從年份看,他們的成果大多是在昭和(1926~1989年)時期,特別是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形成的。即便是最晚的獲獎者梶田及山中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平成(1989~2019年)早期獲得的,那時日本學界還尚能延續昭和時的風骨。

像中國的為數不多的諾獎獲獎者也是一樣,比如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也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而莫言的真正創作高峰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所截取的他的作品也是發表於1988年,也就是說諾貝爾獎雖然在今天頒布,但是他表彰的一般是二三十年之前的研究成果。

而據一位長期在日本參與科研和工作過的專家,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講述,日本的科研工作者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授學者,跟政府及企業沒有根本的利益關係,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落地到本國企業,也不一定能日本的企業和市場經濟帶來更直接的影響。

不同於邵和年代的是,在平成年代日本的研究者長期受制於政府機構,政府在教育經費上的投資每年都在縮減,獨立研究的成本高昂,導致日本博士人數和科研人數在減少,日本的一位教授也說道,「政府大概準備花100年時間,讓教育預算歸零。」

而另一方面,日本的體制又限制了研究人員在一線企業的工作機會,拿了博士學位更多的是選擇埋頭做老師,這讓日本的博士人數如同兩座大樓中種植的小樹,一直長不大。

而到了最新的令和年代(2019年起),日本學者變為「官員奴僕」的趨勢則愈加明顯,日本現有的大學為了爭搶有限的科研基金,對文科省態度極為恭順,文科省的一個小官員就足以讓大學教授、校長俯首聽命。這使得近20年來,日本學界真正有建樹的人越來越少,這些結果將反映在二三十年後,日本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的後勁不足。

有一個最新的數據就很能說明問題,那就是英國某權威機構做的大學排名,在這份排名中清華大學排名全亞洲第一,力壓日本眾多大學,就在這份排名中,全球前200強的高校中,中國內地佔了七所而整個日本才佔了兩所。

所以,真相已經很明顯了,日本已經吃了很多年的老本,近20年來,無論科研成果的產出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確已經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個強盛的日本了。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戰略企劃槍手說市場的帳號,我將為您持續解析更多不為人知的市場內幕。

相關焦點

  •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
    中科大校友陳鷗獲諾獎風向標斯隆研究獎 曾在Nature等權威雜誌發表多篇論文  olivia chan • 2020-02
  • 為什麼說日本很難再獲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截止到2019年12月,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共有1755人,尚未有人獲得諾獎(屠呦呦在2015年獲得了生理學醫學獎,但屠本人並非院士),也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諾獎的候選人,中國媒體還不太關注中國學者獲獎的可能性,相關報導非常之少。日本沒有院士制度,但到了諾獎頒布前後,媒體總會集中報導其研發方面的各種大家。
  • 你我的敘事正影響著經濟?抖音「對話諾獎人」直播為網友解讀敘事...
    諾獎大師攜金融名家分享經濟乾貨,網友大讚豁然開朗  在這場抖音「對話諾獎人」直播活動中,來自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教授、春華資本董事長兼創始人胡祖六先生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  不少人都十分了解,希勒教授之所以享譽全球,並非僅因為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就,而是在榮譽背後,他曾準確預測到了兩次美國經濟衰退,分別是2000年的美國網絡股泡沫破裂、2007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爆發。而現如今,疫情席捲全球,當人們面臨「經濟衰退腳步是否會加快」、「該如何避免投資風險」等困惑時,驚喜等到了希勒教授在抖音直播間的分享。
  • 直擊諾獎|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價格的發現》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陪跑11年的他,對中國態度是怎樣?
    2020年,註定要被載入史冊,成為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都不平凡的一年。因為疫情原因,大大小小的事情受到影響,在國內已經基本清零嚴格把控的情況下,國外疫情肆虐,導致今年諾獎頒獎儀式改為線上舉行。是的,這個享譽盛名的日本作家,已經堅持陪跑了11年的諾獎,堪稱諾獎屆的「小李子」。
  • 村上春樹再次與諾獎失之交臂 因為作品太火?
    北京時間10月8日,2020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結果揭曉: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此殊榮。9日一大早,#村上春樹繼續陪跑文學獎#衝上了熱搜。一些網友感嘆村上春樹再一次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還有人曬出其作品中比較經典的句子。也有不少人在討論,村上春樹啥時候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獲獎的可能性有多大?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01.諾獎得主相關著作202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經濟學家班納吉和迪弗洛,深度解析如何正確運用經濟學,解決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移民、貧困等棘手問題。
  •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大隅良典:日本人可能再也不會得諾貝爾獎了
    日本一直表現非常搶眼:從1901年以來,日本是歐美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到了21世紀,日本獲獎人數更是高居世界第2(僅次於美國)。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個諾貝爾獎。原本日本國內對於今年拿諾獎,呼聲很高。但最終,卻在榜單上掛零。
  • 有爭議的「基因剪刀」為何屢獲大獎?諾獎得主謝赫特曼:發明炸藥不...
    憑藉「基因剪刀」獲得今年諾貝爾獎化學獎之前,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和珍妮弗•道德納還獲得了今年的沃爾夫獎醫學獎。沃爾夫獎素有諾貝爾獎的風向標之稱。圖片來源:諾獎官網「基因剪刀」技術是一個具有革命性的發現,但在倫理道德等層面還存在一些爭議
  • 經濟增長:從何而來 終於何方——獲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混搭...
    按照慣例,同一年份的諾獎一般會由在同一領域有過合作,或者說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學者共同獲得,但這次的經濟學諾獎卻沒有遵循這一套路。從研究領域看,諾德豪斯側重於環境經濟問題,而羅默則更關注知識和創新問題,兩人似乎並無交集。事實上,不僅旁觀者對本次的獲獎組合看不懂,就連兩位得主本人也對此表示意外。據說,當諾德豪斯得知和自己分享今年諾獎的是羅默時,曾喃喃地說:「我沒有想到會和他一起。」
  • 為何說日本再難延續每年一個諾貝爾獎的輝煌?專家回答一針見血
    據調查資料顯示,進入21世紀後,日本開啟了「諾獎熱潮」。從2000年至2019年的19年間,日本共拿下19個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獲獎總人數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 看了18年,才發現「千與千尋」在罵日本
    18年年底《龍貓》在內地公映,4日才破億,最終票房1.7億。同樣是宮崎駿的代表作品,《千與千尋》的戰鬥力堪稱王者。票房方面,它是影史最強。或許會有人說,《你的名字》以337億日元,碾壓《千與千尋》的304億日元。
  • 50年30個諾獎?日本人為了孩子的教育,真的太拼了,家長可借鑑
    日本2001年提出了「50年30個諾貝爾獎」的計劃,如今不到20年時間,諾獎目標已完成一半(這還是按獎項來算,如果按人數算,已完成一大半了)。但是其實在上世紀50年代,在發達國家中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是最少的,在60年代日本嘗試提案立法推動科學發展但失敗。70年代日本主要靠歐美技術入口加以改良,本身缺乏科學基礎研究,被西方譏日本為「抄襲者」。
  • 美德法日諾獎遙遙領先,中國如何迎頭趕上?
    1933年以前,美國曾有5名諾獎得主,在世者只剩3名;德國曾有31名諾獎得主,在世者仍有19名。然而,僅是這場從1933年開始的德國科學家的流亡潮,就為美國送來了以愛因斯坦為代表的6名諾獎得主以及後來的11名新得主。
  • 諾獎為何垂青 造夢者 叛逆者?
    他表示,這名奧地利作家是當今小說界最具影響力作家之一,從1966年起就一直處於爭論之中。  雖然面對很多爭議,很多誤解,但漢德克依然獲得了無數人的尊重。他一生獲獎無數,諾獎之於他,似乎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 19年前,日本稱50年得30個諾貝爾獎,如今一看,不得不說日本厲害
    這個話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吹牛,包括一些日本學者也認為不現實:做科研應該腳踏實地,不應該放大話。 為啥學界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就在提出這個諾獎計劃之前,日本的考古界曾經鬧出了急於求成的笑話,一個叫藤村新一的考古巨騙20年來參與發掘了178處遺址,通過「石器年代測定」將日本的歷史往前推進了70萬年。
  • 哪有什麼「獲得諾獎的學渣」,不過是人家謙虛
    2020年11月12日,日本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在東京去世,享年94歲。小柴昌俊因為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聲名鵲起。雖然他本人接受採訪時提起過自己成績不好的往事,2008年出版的自傳也被命名為《我不是好學生》,但這更多的是當代傳媒的噱頭。
  • 哪有什麼「獲得諾獎的學渣」,不過是騙騙普通人的雞湯罷了
    從羅徹斯特大學到芝加哥大學,再回到日本東京大學的過程中,小柴昌俊負責的多個項目都免不了申請大額經費。而不管是校方管理人員、美國軍方還是日本政府,都與他合作得相當愉快。人際交往能力的加持,對小柴昌俊的科研事業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推動力。這裡又要說到關於他諾獎項目的一段往事。
  • 諾獎獎金為何119年還沒發完?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錢?
    每年的10月份,諾獎的評選結果都是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最近,2020年各學科的諾獎評選結果也在陸陸續續的公布。相比於2019年,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這相當於759餘萬元。759萬雖然很多,但是跟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相比,實在不為多。當然,諾獎得主們真正在乎的可能不是這份豐厚的獎金,而是這份至高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