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能疏洩,脾能運化,胃就能通降

2020-12-14 中醫養生鄭芝環

胃痞滿,是指胃脘部痞塞、滿悶,或伴有疼痛、嘈雜、飲食減少等症狀,病位在胃,但是與肝、脾關係密切。胃主通降,以降為順;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脾主運化,升清主氣。若肝失疏洩,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造成肝脾胃失和,影響氣機的升降,三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很多脾胃病於此相關。

脾胃升降失常,氣機不暢,就會發生痞滿、疼痛、脹悶、飲食不振、大便不調等症狀。尤其痞滿,以氣滯為重點,因此治療著重在於疏肝、健脾、和胃、通降為主,這都是順應脾胃的特點的重要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小柴胡湯、大柴胡湯、逍遙丸、柴胡疏肝散、枳實導滯丸、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都是治療肝脾胃症狀的一些具體方藥應用,可根據肝脾胃病症的特點,靈活化裁加減用藥。

肝胃不和,以疏肝和胃為主——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散。飲食停滯者,以消食導滯為主——保和丸。脾胃陽虛,以溫陽健脾為主——附子理中丸。脾氣虛弱者,以健脾補氣為主——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湯。溼熱阻滯中焦,以清熱祛溼通降為主——枳實厚樸丸。胃痞多屬於本虛標實,治療常需要兼顧肝脾胃,先通後補或通補兼施,上述方藥,常需要靈活化裁,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文章作者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六腑之胃,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導讀:五臟是心、肝、脾、肺、腎。六腑是和五臟對應的胃、膀胱、大腸、小腸、三焦和膽。「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黃帝內經 素問》 胃與脾同居中焦,「以膜相連」,並由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相互屬絡而成為表裡關係。脾與胃的關係,主要包括水谷納運協調、氣機升降相因、陰陽燥溼相濟等。
  • 中醫基礎理論——脾和胃的病機
    脾主運化、升清、統血,脾的病理變化以消化功能減退,氣血生成不足,氣不攝血和水液代謝失常4個功能失常為主要特徵。 脾的病理變化 脾氣虛:是脾氣不足,運化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
  • 中醫基礎理論——肝與膽的病機
    肝的病機肝主疏洩,主藏血,體陰(血)用陽(氣),肝氣喜條達而惡抑鬱。這些生理特點決定了肝的病機特點為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肝為五臟之賊,肝的病變常影響到其他臟腑,主要表現有氣機失調、血液生成運行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異常、神志活動改變、水液代謝失常。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養肺刻不容緩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多麼精闢。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
  • 【杏林微科普】胃的「炎症」如何消?中醫專家來解決!
    光開點中藥能消炎嗎?社區的大夫給我開了『阿莫西林、慶大黴素』等消炎藥,越吃胃越不舒服,這是怎麼回事?」 胃有炎症就得消炎?就應該用抗菌素嗎?在此,我從以下幾方面做一個簡要介紹,以作參考。
  • 對於ed為何要從肝論治?
    假如海綿體見色可起必須具備兩方面,首先就是肝血必須充足,足厥陰肝經絡宗筋,直達海綿體,只有充足的肝血才可以濡養海綿體,才可以保持一段時間,這樣才可以堅韌不拔。其次陽道必須通暢,這樣你的氣血才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二者缺一不可。而這兩點跟肝密切相關,所以從肝論治ed往往事半功倍,理由如下。首先肝具有疏通調暢氣機的作用。
  • 李東垣的一方,可補脾益肺,清陽升而濁陰降
    昇陽益胃湯是金代李東垣所創,收錄在其著作《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之中,具有補脾益肺、升舉陽氣、祛風除溼清熱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脾陽不升,溼熱內停,兼有外感風寒表證。脾居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脾在五行中屬土,脾土可生肺金,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為水液代謝的樞紐,故脾和肺之間有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相互作用。脾喜燥而惡溼,脾為陰土,當然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即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致溼濁內困,還容易引起外溼侵襲。
  • 中醫也能治腫瘤嗎?老中醫說特色和優勢很突出,在於這3點
    具體來說,多因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憂思惱怒等,導致肝失疏洩,胃失和降;或因久病損傷脾胃,導致肝胃不和;或因為體質因素,正氣不足、脾胃虛,加之情志、飲食失調,導致運化失健,痰凝氣滯,熱毒血瘀阻於胃,積聚成塊而發病。總的來說,胃癌病位在胃,而與肝脾腎等臟腑關係密切。
  • 肝木克脾土!春天脾胃不好怎麼養?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主生發,生發過了會化火,而生發不出,鬱在體內也會化火。而肝木克脾土,這都會影響脾胃功能。同時,「溼邪困脾」,隨著春雨的逐漸增多,溼氣加重,它會阻滯脾胃的氣機,影響脾胃運化體內的水溼。基於以上,有幾個常用的小妙招,很好使,特此分享出來。
  • 黃帝內經裡的脾不主時
    《黃帝內經》太陰陽明論篇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與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 溼氣困脾得此則開,痰溼瀰漫得此則化,還能健胃安脾,闢時疫之氣
    俗話說「一物降一物」,這句話是前輩們的經驗之談,在諸多方面都可以驗證,比如養生的時候,我們要防禦外在的「風暑溼燥寒」,也要調整臟腑以及精氣血等,一旦某一因素受影響,則可以用「一物降一物」的方式去處理。蒼朮既能祛溼又能健脾胃,所以適合於中焦脾胃溼濁大而產生的脾胃不和,這類人主要是因為溼濁而脾胃氣機失調,因此有肚子中感覺脹滿、不愛吃飯、大便稀薄或者不成形、返惡酸水、感覺沒有力氣的亞健康表現,這類人養生可用蒼朮為主,輔以厚樸、陳皮、甘草同用。
  • 中醫之「脾」≠西醫之「脾」,你的脾是否健康,只要看這兩個地方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脾。一、中醫之「脾」≠西醫之「脾」雖然中醫和西醫都有「脾」這一說法,但這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所說的脾,和心、肝、腎是一個概念,中醫描述的脾的形態,和西醫所說的胰腺類似,而中醫認為的脾的功能,又與腸胃相關,譬如脾的陽氣,能溫旭胃的受納,脾氣的運輸則影響著腸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