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垣的一方,可補脾益肺,清陽升而濁陰降

2020-12-14 太陽說易

昇陽益胃湯是金代李東垣所創,收錄在其著作《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之中,具有補脾益肺、升舉陽氣、祛風除溼清熱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脾陽不升,溼熱內停,兼有外感風寒表證。其原方主治「肺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論》說:「怠惰嗜臥,四肢不收……體重節腫,口苦舌幹,飲食無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者,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申故也」。

脾居中焦,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被稱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脾在五行中屬土,脾土可生肺金,肺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為水液代謝的樞紐,故脾和肺之間有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的相互作用。脾喜燥而惡溼,脾為陰土,當然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即溼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致溼濁內困,還容易引起外溼侵襲。人體脾陽虛弱,不能勝溼,溼為陰邪,溼性重濁膩滯,故感到體重節痛,四肢乏力;中焦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傳化失宜,故不欲食,飲食不化,二便不調;土不生金,母病及子,肺氣不足,不能布化於皮毛,溫煦皮毛不足,則微微惡寒。脾胃之氣不足,陽氣不能上升外達,因此說「乃陽氣不升故也」。

本方的藥物組成為黃芪二兩,半夏、人參、炙甘草各一兩,防風、白芍、羌活、獨活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澤瀉、柴胡、白朮各三錢,黃連二錢,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組成。該方由六君子湯加羌獨活、防風、柴胡、黃芪、白芍、黃連、澤瀉、茯苓組成,此方從整體來看,是一個補益的方劑,六君子助陽益胃,重用黃芪,以補肺而固氣;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除溼痛而升清陽;芍藥斂陰而調榮止痛,又可防止風藥傷陰太過。茯苓、澤瀉,瀉溼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綜觀全方,遵《內經》「勞者溫之」,「陷者升之」之旨,補中有散,發中有收,縱橫開闔,升降相得,清溫並施。陽氣得「伸」,正旺而邪服。

昇陽益胃湯主證脾虛、溼熱、痰溼,寒熱錯雜,舌苔黃白厚膩為主要表現,脈象相對濡弱。本方證的病機在於脾胃虛弱,滯留中焦,阻遏一身陽氣,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凡勞傷脾胃,痰溼內蘊,谷氣不盛,陽氣下陷諸症,都可用此方治療。費伯雄在《醫方論》中論到昇陽益胃湯時,說:「東垣論饑飽勞役,陽陷入陰,面黃氣弱,發熱者,當升舉陽氣,以甘溫治之。此真卓識確論,為治陽虛發熱者開一大法門」。但對於上實下虛的患者,則應忌用,故費伯雄又說:「方中輒用升、柴,恐上實下虛者更加喘滿。在東垣必能明辨,當病而投。後人若執定此法,一概施之,則誤人不淺矣」。

總之,此方是以甘溫益氣之品,配伍祛風昇陽藥,使脾氣健旺,清陽得升,濁陰得降,臨床凡遇具有脾胃消化功能障礙者,只要其病機相同,不論其病位在肝、肺、腎、膀胱、衝任等部位的疾病,均以本方辨證治療,皆可收到良效,足見異病同治之妙。

相關焦點

  • 李東垣的一方,為我們打開了從脾胃內傷角度治療咳喘的思路
    本方是相對於清暑益氣湯而言的,清暑益氣湯是治療陰火下行與溼邪相合,而本方治療陰火上犯肺臟出現的咳喘等症,陰火上下的不同。二者的共性都屬內傷病範疇,病機都是「熱伏地中」形成陰火,治療都需要補氣瀉陰火。脾胃為人體精氣升降的樞紐 ,《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
  • 脾胃虛寒會引發多種疾病,李東垣的一方就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扶脾丸是出自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一個方劑。此方具有健脾胃,消積滯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洩無度,飲食不化。具體表現為胃脘脹痛,腸寒洩瀉,消化不良,氣逆打嗝,嘔吐吞酸,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等。
  • 治胃病:李東垣擅長這個方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病位在心下,病症為痞積如盤,病機為飲停氣滯。治療以枳實苦瀉消痞,降氣破積為主,合以白朮健脾化飲。 枳術丸出自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易水張先生枳術丸:治痞,消食,強胃。白朮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穰)一兩。
  • 內傷發熱檢查無因·補中益氣熱退身安
    而人的胃為」後天之本」,決定著人的健康程度,脾與胃相表裡,胃收納食物,主降濁,脾運化水谷精微,主升清。有些人對於脾胃的重視遠不如古人重視。 金元時代的大醫家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謂 水谷入胃,其精氣上注於肺,濁溜於腸胃,飲食不節而病者也;地之溼氣,感則害人皮膚筋脈,必從足始者也。
  • 李東垣的一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枳實消痞丸是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方劑,也被命名為失笑丸,原書是這樣論述的:「治右關脈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飲食」。其藥物組成為幹生薑,炙甘草,麥牙曲,白茯苓,白朮各二錢,半夏曲,人參各三錢,灸厚樸四錢,枳實,黃連各五錢。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養肺刻不容緩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
  • 「脾肺氣虛,水溼內停,陽氣被遏」,張仲景的一個方劑療效顯著
    風水是外感風邪,風為陽邪,主動主上,故風水為病,多從身體的上面頭面部開始浮腫,若發展而腫及全身,因感受風邪,故惡風,骨節疼痛。而皮水是體內素有水溼,而復感溼邪,溼為陰邪,故多從身體的下面腳腿部浮腫,然後可遍及全身。因為是水溼為患,故不渴。正如張仲景所說,腹大如鼓,按之沒指。意思是說浮腫很嚴重,按下去有一大坑,長時間不能恢復原狀。但皮水為病,是不惡風的。故尤怡說:「風水,水為風搏,因風而病水也。
  • 六腑之胃,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脾主運化提供前提;脾主運化,消化水谷,轉輸精微,滿足胃繼續受納的需要。兩者密切合作,納運協調,維持食物的不斷受納、消化以及精微的不斷吸收與轉輸過程。故《諸病源候論》說「脾胃二氣相為表裡,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氣平調,則谷化而能食。」若脾失健運,可導致胃納不振;而胃氣失和,也可致脾運失常。
  • 「中醫崑崙」張澤生: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
    用藥善於甘溫和中取效,強調溫而勿燥,滋而勿膩,補而勿滯,並注意調理升降,潤燥至濟,散收兼蓄,慎用開破耗氣傷津之品,防止「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慢性久病,用藥要「醒脾和胃」。張澤生認為,胃癌的病機及證候,既反映了痰氣交阻、氣滯血瘀的實證,又表現了正氣衰敗的虛象。
  • 氣血不足的人調理脾胃,就是要「補脾」嗎?或許可以換個思路
    然而,很多人在調理脾胃時,第一想到的就是如何「補脾」。因為「進補」是傳統養生裡一個很常用的手法,同樣也被運用到調理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上來。從總的思路上看,虛則補之,氣血不足就補益氣血,這是一個正確的思路。但對調理脾胃而言,補脾就是正確的、或者說更可靠的方式嗎?
  • 此物滋養脾肺之氣,尤善鞏固衛氣、養氣血,可提升正氣抗力而抗毒
    在第一部本草類的養生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把黃芪譽為「上品」,並記載它「補虛」的養生益處;《啟源》一書中說「肌熱可用黃芪,虛熱亦可用黃芪」,還提到黃芪的益處有五「補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去瘡瘍四也;壯脾胃五也」。
  • 此方劑來自於《傷寒論》,是李東垣的進一步發揮
    麻黃人參芍藥湯出自出自李東垣《脾胃論》卷下,其別名在《蘭室秘藏》被稱為麻黃桂枝湯,具有解表散寒,益氣養血的功效。主治氣血虧虛,外感風寒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心煩,倦怠乏力,面色蒼白,或見吐血的患者。書中介紹東垣嘗治一貧士,病脾胃虛,與補藥,愈後繼居曠室,臥熱炕,欬而吐血,東垣謂此人虛弱,冬居曠室,衣服單薄,是重虛其陽,表有大寒,壅遏裡熱,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於口,當補表之陽,瀉裡之虛熱,因思仲景治傷寒脈浮緊,當以麻黃湯發汗,而不與之,遂成衄血,卻與麻黃湯立愈,與此甚同,因作此湯一服而愈。《醫林纂要探源》說:「麻黃人參芍藥湯,治吐血外感寒邪,內虛蘊熱。按:此方乃東垣經驗得意之方。
  • 中醫基礎理論——肺與大腸
    肺肺的位置在心的上面,左右各一,是五臟中位置最高的,前面說心是「君主之官」,所以肺又稱「華蓋」(古代帝王車上的傘蓋)。肺上連氣管,喉為門戶,通於鼻,與外界大氣相通。五行屬金,是陽中之陰,與四時之氣的秋氣相通應。
  • 時而暴熱、時而暴雨的夏天,一道中醫「清補涼」助你解暑祛溼
    暑為陽邪,擾神傷津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邪為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暑邪致病,有傷暑和中暑之別。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發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
  • 胃氣逆嘔吐水谷不進·降濁陰茱萸外敷湧泉
    山茱萸的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健胃壯陽等功能,常用以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症。茱萸還是中成藥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主藥。 茱萸我國分布在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 肝能疏洩,脾能運化,胃就能通降
    胃痞滿,是指胃脘部痞塞、滿悶,或伴有疼痛、嘈雜、飲食減少等症狀,病位在胃,但是與肝、脾關係密切。胃主通降,以降為順;肝主疏洩,調暢氣機;脾主運化,升清主氣。若肝失疏洩,脾失健運,胃失和降,造成肝脾胃失和,影響氣機的升降,三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很多脾胃病於此相關。
  • 小雪養生—一清一防一補一灸
    根據氣候變化,小雪養生可從「一清一防一補一灸」做起——清內火、防風寒、補腎陽、灸除病邪。一清:清內火小雪時節雖然還未到嚴冬,但外面的氣溫已經相當低。冷空氣一到,人們就習慣宅在室內,用暖氣、空調取暖,連帶著添衣進補。這就導致體內的虛火還來不及清瀉,便被包裹在體內,人就容易生「內火」。
  • 夏季蓮子這樣吃,補脾益氣,清火生津!
    夏季補脾益氣,鮮蓮子優於幹蓮子 夏天給孩子清補,蓮子最好用鮮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蓮子)鮮者甘平,幹者甘溫。」對身體健康、無病痛的孩子來說,想要抓住陽氣旺盛的夏季補脾益氣,生機蓬勃的鮮蓮子確實更合適。 而對於體質虛寒,常常手腳冰涼的孩子來說,偏溫的幹蓮子是更佳的選擇。
  • 夏秋之交,易傷脾肺,用老祖宗的方法,幫你養肺健脾,養出好氣色
    對應於五臟,就屬肺及脾的消耗最大,盛夏後期既要順應四時之機向上宣發,又需要開始隨著時機變化逐漸緩慢內收、肅降。肺脾臟容易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夏秋之交,4個小方法幫你調理臟腑,養出好氣色艾灸:脾健肺強,使皮毛得養,讓皮膚紅潤健康艾灸可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協調臟腑功能,居家養生,簡便易行。夏秋之際,機體能量消耗大,可選擇以補益為主的穴位,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能量消耗。
  • 此物是行氣除滿的首選藥,李東垣巧妙地應用了它
    厚樸溫中湯,是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中的方劑,具有溫中燥溼,行氣除滿的功效。主治脾胃寒溼氣滯證。表現為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沉弦等。本方證的病機是脾胃被寒溼所傷,氣機壅阻,屬寒溼困脾證。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納、腐熟和運化水谷精微,若起居不適,外受寒溼之邪,或嗜食生冷之物,致使寒溼停於中焦,導致脾胃受寒溼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