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24節氣的第20個節氣,是進入冬天的第二個節氣。此時雪還未盛。雨遇寒,將霰為雪。雨凝先為霰,霰成微粒,霰為霏,飛揚瀰漫為小雪。「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
這個節氣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低溫氣候。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黃帝內經》: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冬天來了,人應符合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天寒地凍,要保護自己的陽氣不受損傷。早睡晚起,隨太陽出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溫暖的地方去,避開寒冷,不要把皮膚裸露於外,損傷陽氣。
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因此,小雪養生重點為補腎,藏精。藏的意義,是讓身體精氣不要過度消耗,趁著這個時候好好養精蓄銳,為的是來年,有一個更好的狀態。中醫的話講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小雪養生常識
1.多食粥湯
冬天多食熱粥有益健康,如有養心除煩作用的小麥粥、消食化痰的蘿蔔粥、益氣養陰的大棗粥等。雞湯有很好的補虛功效,冬季多喝有助於提高人體免疫力。魚湯則有健脾開胃、止咳平喘等功能。
2.多飲熱水
多飲水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最好在每天清晨空腹喝一杯溫開水,還能降低血液粘度,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蜂蜜水可潤燥解毒,白蘿蔔水能清熱利尿,梨水可以潤肺止咳,都是這個時節不錯的選擇。
3.防寒保暖
小雪一到穿衣戴帽
老人衣著應以質輕暖和為宜,年輕人穿衣不可過厚,嬰幼兒體溫調節能力低,應以保暖為主,但切忌捂得過厚、出汗。
頭部一旦受寒,容易引起感冒。要想保暖頭部,戴帽子很重要,並且最好能捂住耳朵。另外頭上有很多重要穴位,經常按摩頭皮,加快血液循環,也能保持頭部暖和。
從這個節氣開始,東北風颳得多了,由於氣候雖冷卻還沒到嚴冬,很多人不太注意戴帽子和圍巾,這樣往往容易遭受風寒。常言道:「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因此應多備幾件冬裝,做到酌情增減,隨增隨減。
4.勤於運動
小雪過後,雖然氣溫更低,但積極鍛鍊也不要放鬆。適宜的運動能讓全身各個部位活動起來,促進血液循環。但也不可運動過度,大量的出汗會「發洩陽氣」,起到相反的作用。
小雪養生要點
養生要順應天時,只有順應外在的氣候變化來調適自身的正氣,才能讓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根據氣候變化,小雪養生可從「一清一防一補一灸」做起——清內火、防風寒、補腎陽、灸除病邪。
一清:清內火
小雪時節雖然還未到嚴冬,但外面的氣溫已經相當低。冷空氣一到,人們就習慣宅在室內,用暖氣、空調取暖,連帶著添衣進補。這就導致體內的虛火還來不及清瀉,便被包裹在體內,人就容易生「內火」。比如,口腔潰瘍、痘痘叢生、大便燥結,這些就是內火的表現。加上天氣乾燥,容易引起肺火旺盛,從而出現咽喉幹痛、燥熱咳嗽、痰中帶血等不適症狀。
因此,小雪時節,建議大家在飲食上以清火滋陰為原則,少吃麻辣香鍋之類的辛辣食物,多吃白菜、白蘿蔔等當季食物。白蘿蔔能清火、降氣、消食,生吃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熟吃可益脾和胃、消食下氣,跟羊肉一起燉湯喝,既暖和又能滋補津液。如果肺火旺盛,咳喘厲害,建議大家「生吃蘿蔔熟吃梨」,可以潤肺清熱、養陰生津、止咳平喘。
一防:防風寒
小雪節氣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東亞地區已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經向環流,西伯利亞地區常有低壓或低槽,東移時會有大規模的冷空氣南下,我國東部會出現大範圍大風降溫天氣。
在「六邪」(風、寒、暑、溼、燥、熱)中,冬季以風邪、寒邪為最——
風邪:「風為陽邪,其性開洩,易襲陽位」,就是說,風邪侵犯機體可致機體腠理疏洩開張,表現為汗出惡風之症;從病位而言,風邪多侵犯人體的上部、肌表、肺、腰背等陽位。尤其「頭為諸陽之會」,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風寒,一旦受風就會影響心腦血管,造成血壓波動等。
寒邪:「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盛則陽病」,「寒」是陰氣盛的表現,寒邪傷人後,機體的陽氣會奮起抵抗,但若寒邪過盛,陽氣不僅不足以祛除寒邪,反為寒邪所侵害,即「陰盛則陽病」。一旦陽氣受損,失去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就會出現陽氣衰退的寒證。如寒邪侵襲肌表,就會有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侵襲脾胃,就會出現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寒邪侵襲心腎,就會出現惡寒蜷臥、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等症。
因此,小雪時節,建議大家防風防寒,尤其心腦血管疾病人群,驟然受到寒冷刺激,會引起機體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大大增加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風險。此外,晚上睡覺前,可用陳艾葉加姜煮水泡腳,具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改善睡眠質量等作用。
一補:補腎陽
補腎陽有兩層含義,一是補腎,二是養陽。根據四季養生的原則是:冬季對應五臟中的腎,順應天人合一,當以養腎為主。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裡,皮膚緻密,水溼不易從體表外洩,而經過腎、膀胱的氣化作用,除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外,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加重了腎臟的負擔。其次,冬季陰盛陽衰,人體要注重養陽,以潛藏陽氣,為來年春天做準備。
補腎:可從飲食角度多加調理,黑色入腎經,可以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芝麻具有補肝腎、潤五臟、益氣血的作用,黑豆、黑米、黑棗、黑木耳等也都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養陽:多曬太陽,起到生發陽氣、溫通經脈的功效;早睡晚起,晚起不是說睡到八九點,而是在太陽升起的時候起床,此時天地間的陽氣開始慢慢積累,此時適度活動大補陽氣;熱水泡腳,利於陽氣潛藏,陰精積蓄;保護頭部,頭為陽經匯聚的地方,不能受寒,外出要戴帽子、圍圍巾,注意保暖護陽氣。
一灸:艾灸正當時
除了上述常見的飲食起居養生方法,艾灸療法更能起到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一根艾條,即可實現「一清一防一補一灸」的目的,利用艾的藥性及燻灼的火力,刺激經絡腧穴,疏通經脈、調和營衛、調節臟腑,達到清內火、防風寒、補腎陽、灸除病邪的效果,提高免疫系統功能,起到全方位的保養作用,預防疾病發生。
艾灸取穴:
命門、腎俞、心俞、大椎、至陽、羶中、神闕、關元、湧泉
【來源:阜新氣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