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脾丸是出自李東垣《蘭室秘藏》中的一個方劑。此方具有健脾胃,消積滯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腹中痛,溏洩無度,飲食不化。具體表現為胃脘脹痛,腸寒洩瀉,消化不良,氣逆打嗝,嘔吐吞酸,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面黃肌瘦,午後潮熱,倦怠少食,精神衰弱等。
洩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脾胃腸病證。洩與瀉在病情上有一定區別,糞出少而勢緩,若漏洩之狀者為洩;糞大出而勢直無阻,若傾瀉之狀者為瀉,然近代多洩、瀉並稱,統稱為洩瀉。導致洩瀉的病因很多,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命門火衰等等。這些病因導致脾虛溼盛,脾失健運,大小腸傳化失常,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而成洩瀉。
無論何種原因,最終導致脾胃腸虛弱,使胃腸功能減退,不能受納水谷,也不能運化精微,聚水成溼,積穀為滯,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洩瀉。《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飧洩食不化」。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內傷飲食,外感病邪,使太陰陽明受病,脾陽受病則脾機不運,升降失常,……腹脹洩瀉」。《景嶽全書·洩瀉》也說:「洩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脾胃虛寒是常見的脾胃病,與脾胃不和、脾胃虛弱有非常密切的聯繫,但比脾胃不和、脾胃虛弱更勝一籌,因為脾胃虛寒損傷了脾胃的陽氣。陽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動力,有了陽氣才有氣化,才有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陽氣的虛損,就會伴有陰寒內盛,通常會伴有一些畏寒的表現,因此脾胃虛寒的病人會伴有更多的虛寒之象。主要表現為怕冷、水腫、四肢不溫、腹瀉、腹痛等。脾胃虛寒所導致的洩瀉,也就是上文所說的,脾不升,胃不降,脾胃失去健運之職,升降失調,清濁不分。脾不升清,身體各臟腑器官失其營養,則表現為面黃肌瘦,倦怠少食,精神衰弱等。胃不降,則會上逆,表現為氣逆打嗝,嘔吐吞酸等,寒則有積,故有午後潮熱的表現。
對於此證的治療,當以溫健脾胃,清除水溼,積滯,澀腸止瀉,此方劑的組成為幹生薑、肉桂以上各五分,乾薑、藿香、紅豆以上各一錢,白朮、茯苓、橘皮、半夏、訶子皮、炙甘草、烏梅肉以上各二錢,大麥櫱(炒)(現常用麥芽)、神曲(炒),已上各四錢。上為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食前。
方中白朮,茯苓,補中健脾,兼燥溼滲溼為君藥,藿香辛溫入脾胃,可醒脾健胃,快氣,和中,闢穢,祛溼,與白朮,茯苓相配可增強芳香化溼之功,紅豆理氣,通經除溼,半夏辛苦溫燥,可燥溼和胃,與陳皮理氣燥溼相輔,輔佐君藥理氣健脾,這樣溼氣得除,中氣得調。陳皮,半夏,生薑並用還可降逆止嘔,止嗝。乾薑溫中逐寒,肉桂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二藥共用脾胃得暖,寒氣散去。炙甘草甘溫補氣生血,健脾胃之氣。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調中,和胃,寬腸,利水,二藥共用可消食導滯。烏梅味酸,可收斂生津止嘔。柯子澀腸,二藥共用澀腸止瀉,兼以止痛。諸藥共用,寒得暖,溼得消,脾胃的運化功能得健,積得除,瀉得止,胃腸功能得復。後則精神恢復,身體強壯。
另外,李東垣認為,脾胃虛寒,影響胃的腐熟,脾的升清輸精,導致臟腑的氣血不得滋養,谷氣閉塞而不降,清氣不升也可導致氣機下陷,肺為五氣之主,與脾胃之土氣重疊於下焦,胃氣病則中氣下溜,使之下陷而不能收攝,九竅都因此不利,最終會導致臟器下垂。故此方也可作為脫肛的主方。總之,此方是脾胃虛寒導致洩瀉的效方,若明其理,引申應用,也可用到很多的疾病,值得大家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