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理:
1、正氣具有防禦作用,正氣不足是疾病的內在根據;(原文闡釋「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2、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原文闡釋:「邪氣所湊,其氣必虛」)
3、正邪鬥爭的勝負,決定發病與否和證的類型
(1)、正勝邪不發病
(2)、邪勝正則發病
二、發病的類型:
第八章 病機
病機的概念:是指臟腑病變發生、發展、變化以及相互影響的病理機制。
一、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過程中,邪正之間相互鬥爭,雙方在力量對比上所發生的消長盛衰變化。
(1)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虛實變化: 虛和實的概念
①實,是指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以邪氣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即《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邪氣盛則實」)。
a.病機特點是: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邪正鬥爭激烈,病理反應強烈。
b.臨床表現特徵是:出現一系列亢奮、有餘、不通的症狀和體徵。
c.實證常見於:外感六淫和癘氣致病的初期或中期;或由溼、痰、水飲、食積、氣滯、瘀血等引起的內傷病證,如痰涎壅盛、食積不化、水溼泛濫、氣滯血瘀等病變;或實火(熱)熾盛的病證。實證多見於體質較壯實的患者。
②虛,是指正氣虛弱而邪氣不盛(或邪氣已經祛除,只是正虛未復),以正氣虛損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種病理狀態(即《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說的「精氣奪則虛」)。
a.病機特點是:正氣虛弱而邪氣不盛(或邪氣已經祛除,只是正虛未復),邪正鬥爭不激烈,病理反應不強烈。
b.臨床表現特徵是:出現一系列衰退、虛弱、不足的症狀和體徵。
c.虛證常見於:素體虛弱,精氣不充的病人;或外感病的後期;或各種慢性病證;或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等使正氣急性亡脫之後。
③虛實變化 ——邪正的消長盛衰,不僅可以產生比較單純的虛或實的病理變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較長、病情複雜的疾病中,還會出現虛實之間的多種變化,主要有虛實錯雜、虛實轉化及虛實真假。
a.虛實錯雜—邪盛和正虛同時存在虛中夾實:正虛為主,又兼實邪實中夾虛:邪實為主,又兼正虛
b.虛實轉化—病機性質由實轉虛或因虛致實的變化
c.虛實真假—疾病的臨床表現與其病機不符的假象
真實假虛:本質為「實」,表現「虛」的假象--大實有羸狀
真虛假實:本質為「虛」,表現「實」的假象 --至虛有盛候
(2)邪正盛衰與疾病的轉歸:
1.正勝邪退:疾病向好轉或痊癒方向發展。
2.邪去正虛:多見於重病的恢復期。
3.邪盛正衰:疾病向惡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轉歸。
4.邪正相持:病勢處於遷延狀態。
5.正虛邪戀:疾病處於纏綿難愈的病理過程。一般多見於疾病的後期,且常是多種疾病由急性轉為慢性,或慢性病經久不愈,或遺留某些後遺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陰陽失調
1.陰陽失調病機概念——所謂陰陽失調,即陰陽之間失去平衡協調的簡稱,是指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而出現的陰陽偏勝、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變化。
2.陰陽失調病機的內容:
(一)陰陽偏勝 陰陽偏勝,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狀態,屬「邪氣盛則實」 的實證。
1.陽偏勝
概念--陽氣病理性偏盛,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常見表現--壯熱、煩渴、面紅、目赤、尿黃、便幹、苔黃、脈數等症。發展趨勢--實熱證 實熱兼陰虧證 虛熱證
2.陰偏勝
概念--陰氣病理性偏盛,機特點多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常見表現--形寒、肢冷、蜷臥、舌淡而潤、脈遲等。
發展趨勢--實寒證 實寒兼陽虛證 虛寒證
(二)陰陽偏衰
陰陽偏衰,是指人體陰陽雙方中的一方虛衰不足的病理狀態,屬「精氣奪則虛」的虛證。
1.陽偏衰
概念--陽氣虛損,陰氣相對偏亢,陽不制陰,病機特點多表現為虛寒證。
常見表現--面色 白光 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脈遲等寒象,亦有喜靜蜷臥、小便清長、下利清谷、脈微細等虛象 。
可發於五臟六腑,以腎陽虛衰最為重要。
2.陰偏衰
概念--陰氣不足,陽氣相對偏盛,陰不制陽,病機特點多表現為虛熱證。
常見表現--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面紅升火、消瘦、盜汗、咽幹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可發於五臟六腑,以腎陰虧虛最為重要。
(三)陰陽互損
陰陽互損,是指在陰或陽任何一方虛損的前提下,病變發展影響及相對的一方,形成陰陽兩虛的病機。
1.陰損及陽
由於陰精或陰氣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 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2.陽損及陰
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四)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是在陰陽偏盛基礎上由陰陽雙方相互排斥而出現寒熱真假病變的一類病機,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
1.陰盛格陽
陰寒偏盛至極,壅閉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
陽熱偏盛至極,深伏於裡,陽氣被遏,鬱閉於內,不能外達於肢體而將陰氣排斥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
真熱假寒證 。
(五)陰陽亡失
陰陽亡失,包括亡陰和亡陽兩類,是指機體的陰氣或陽氣突然大量地亡失,導致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
1.亡陽 ——機體的陽氣突然大量脫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2.亡陰 ——機體陰氣突然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
三、氣血失常
1.氣血失常病機
概念——氣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異常,氣、血互根互用關係失常等病理變化。
2.氣血失常病機的內容
(一)氣的失常
1.氣虛—一身之氣不足及其功能低下。
2.氣機失調(升降出入失常)
氣滯—氣的流通不暢,鬱滯不通的病理狀態。
氣逆—氣升太過或降之不及,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氣陷—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氣虛升舉無力而下陷。
氣閉—氣機閉阻,外出嚴重障礙,出現昏厥等重證的病理狀態。氣脫—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
(二)血的失常
1.血虛—血液不足,血的濡養功能減退。
2.血運失常
血瘀—血液循行遲緩不暢,甚則血液停滯。 血寒—血脈受寒,血液滯緩,乃至停止不行。出血—血逸脈外。
血熱—熱入血脈,血行加速,脈絡擴張,或迫血妄行而出血。
(三)氣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調:氣屬於陽,血屬於陰,氣與血之間具有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 互為用的關係。一旦氣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調,臨床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氣血失和和不榮經脈等幾方面的症狀。
1.氣滯血瘀:是指由於氣的運行鬱滯不暢,以致血液循行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多由於情志內傷,抑鬱不遂,氣機阻滯而成血瘀。亦可因閃挫外傷等因素傷及氣血,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
2.氣不攝血:主要指氣虛不足,固攝血液的功能減退,而致血不循經,逸出於脈外醫學.教育網編輯整理,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狀態。多與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有關。臨床常見便血、尿血、婦女崩漏等症,還見於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3.氣隨血脫:是指在大出血的同時,氣亦隨著血液的流失而脫散,從而形成虛脫的危象。臨床常見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暈厥、脈芤或沉細而微。
4.氣血兩虛:是指氣虛和血虛的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耗傷,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衰; 或先因氣虛,血無以生化而日漸虧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病證。臨床常見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症狀。
5.氣血不榮經脈:主要指因為氣血兩虛,以致氣血之間相互為用的功能失於和調,影響了經脈、筋肉和肌膚的濡養。常見肢體麻木不仁,或運動失靈,甚則不用或皮膚搔癢,或肌膚乾燥,甚則肌膚甲錯等症。
四、津液代謝失常
1.津液代謝失常病機
2.津液代謝失常
如果肺、脾、腎等有關臟腑生理功能異常,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去平衡,氣化功能失常,均能導致津液生成、輸布或排洩的失常,包括津液不足及津液在體內滯留的病理變化。
(一)津液不足
津液虧少,機體失於濡潤、滋養,產生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
(二)津液輸布排洩障礙
輸布障礙—傳輸、布散失常而滯留 溼濁困阻
痰飲凝滯
排洩障礙—轉化汗、尿功能減退而貯留 水液貯留
(三)津液與氣血關係失調
1.水停氣阻—津液代謝障礙,水溼痰飲停留,導致氣機阻滯。
2.氣隨津脫—津液丟失太過,氣隨津液外洩暴脫亡失。
3.津枯血燥—津液虧乏枯竭,導致血燥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
4.津虧血瘀—津液耗損導致血行鬱滯不暢。
5.血瘀水停—血脈瘀阻導致津液輸布障礙而水液停聚。
五、內生五邪
1.內生"五邪"病機的含義——因病起於內,又與風、寒、溼、燥、火外邪所致病證的臨床徵象類似, 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和「內火」,統稱為內生「五邪」。
內生「五邪」與外感六淫有一定區別:內生「五邪」由臟腑及精氣血津液功能失常而產生,屬內傷病的病機;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失常而產生,屬於外感病的病因。內生「五邪」病機所反映的病證,多為裡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外感六淫邪氣所致的病證,多為表證、實證。
2.內生"五邪"病機的內容:
(一)風氣內動
1.概念—即「內風」。其發生與肝的關係密切,故又稱肝風內動或肝風。(因陽盛或陰盛不能制陽,陽升無制,出現動搖、眩暈、震顫等類似風動的病理狀態。)
2.病機
(1)肝陽化風—肝陽亢逆、升而無治,以制風氣內動
(2)熱極生風—火熱亢盛,化而為風
(3)陰虛風動—陰液枯竭、筋脈失養,則產生筋攣肉潤,手足蠕動等動風症狀
(4)血虛生風—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虛風內動
(5)血燥生風—血少津枯、失潤化燥
(二)寒從中生
1.概念—又稱「內寒」。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瀰漫的病理狀態。
2.主要與脾腎陽虛有關,尤以腎陽虛衰為關鍵。
(三)溼濁內生
1.概念—又稱「內溼」。脾的運化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引起溼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
2.脾的運化失職是溼濁內生的關鍵。
(四)津傷化燥
1.又稱「內燥」。津液不足,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出現乾燥枯澀的病理狀態。
2.可發生於各臟腑組織,以肺、胃、大腸為多見。
(五)火熱內生
1.概念—又稱「內火」、「內熱」。陽盛有餘、陰虛陽亢、氣血鬱滯或病邪鬱結產生火熱內擾, 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
2.病機
(1)陽氣過盛化火—「壯火」、「氣有餘便是火」
(2)邪鬱化火—六淫化火或病理產物化火
(3)五志過激化火—情志刺激,氣機鬱結或亢逆化火
(4)陰虛火旺—陰虛陽亢,虛火內生
六、經絡病機
1.經絡病機的概念——致病因素直接或間接作用於經絡系統而引起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聯繫功能、氣血運行及信息傳導的異常。由於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當人體感受外邪或由於其他原因而導致氣血失調時,經絡及其所絡屬的臟腑必然會產生相應的病理變化。
2.經絡氣血偏盛偏衰、經絡氣血逆亂、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經絡氣血衰竭等的概念及病理表現。
(1)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經絡的氣血偏盛,可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過亢, 破壞各經絡、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而發病。
病理表現:經絡的氣血偏衰,則能引起與其絡屬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減退而發病。
(2)經絡的氣血逆亂——經絡的氣血逆亂,主要是由於經氣的升降逆亂,從而影響及氣血的正常運行,導致氣血的上逆或陷下而致病;反之,氣血的運行失常,亦必然導致經氣的逆亂,二者常互為因果。
(3)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經絡的氣血運行不暢,是由於經氣不利,影響及氣血的運行。
表現:表證常有遍身肌肉酸痛的症狀,就是由於外邪束表,機體淺表經絡的經氣不暢所致;足厥陰肝經的經氣不利,常是形成脅痛、癭瘤、梅核氣、乳房結塊等的主要原因。
(4)經絡的氣血衰竭——經絡的氣血衰竭,是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的生命臨終現象。
上述病機相關經典闡述(重中之重)
①「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
滿,為此諸病。足陽明之別......實則狂巔,虛則足不收,脛枯。」《靈樞經脈》(陽明經經氣虛實變化)
②《素問厥論》說:「巨陽之厥,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
③《靈摳經脈》「厥氣上逆則霍亂」
④《素問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寰絕系。絕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
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面黑, 皮毛焦而終矣。
厥陰終者,中熱溢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七、臟腑病機
1.臟腑病機概念——是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太過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的失調;二是臟腑本身的陰陽、氣血失調。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膹鬱,皆屬於肺;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諸熱瞀瘈,皆屬於火(心);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
表現:反映在人體發生疾病時的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調以及升降失常等變化。
2.五臟的明陽氣血失調:
心陽心氣的失調
⑴心的陽氣偏盛:
原因:由於邪熱、痰火內鬱而致者為實;由於勞心過度,耗傷心陰心血,而致心的陽氣相對亢盛, 者則多為虛。由於情志所傷,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屬實。
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①躁擾心神:陽氣主動、主升。心陽亢盛,則神明被擾而躁動不安,從而使情志過於興奮,而難以抑制,可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言語過多,甚則狂言昏語等病理表現。
②血熱而脈流薄疾:陽虛則熱,氣有餘便是火。陽氣亢盛則血熱而脈流薄疾這是陽盛擾亂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機。可見心悸、脈數,舌質紅絳起刺等。甚則血熱妄行出現各種出血證。
③心火上炎與下移:火性炎上,心開竅於舌,心火循經上炎,可見口舌糜爛,舌尖碎痛口鼻乾燥心火下移小腸可見小便黃赤,灼熱疼痛。
⑵心的陽氣偏衰:
概念:即是心臟的氣虛和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損耗發展而成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脈生理功能的影響:
①心神不足:多由於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陽氣的鼓動和振奮,則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減弱, 易抑制而不易興奮。臨床可見精神疲乏委頓、神思衰弱、反應遲鈍、迷濛多睡、懶言聲低等病理表現。
②血脈寒滯: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心陽不足,心主血脈的功能減退,血行不暢而致血瘀,甚則凝聚而阻滯心脈,形成心脈瘀阻之證。可見形寒肢冷,面色蒼白或晦暗青紫,心胸憋悶、刺痛,自汗,大汗淋漓而亡陽虛脫,脈澀無力、或遲或結代等。
③與肺腎病變相互影響:尿少、水腫。
心陰心血的失調
⑴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志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 灼傷心陰所致。以心煩、心悸、失眠、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渴咽幹、面紅升火、舌紅、脈細數等為特徵。
⑵心血虧虛:概念及原因:即心血虛,多由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表現:
①心血不足,則血脈空虛而心無所主,可見脈細無力。
②血虛不能滋養心神,則神識衰弱,可見神思難以集中,甚神思恍惚
③血虛不能涵斂心陽,陽不入陰,則神不守舍,而見失眠多夢。
④血虛,心失所養,則心悸不安,甚則驚恐。
⑤血虛不能上榮於面,可見面色蒼白無華,舌色不榮。
⑶心血瘀阻
形成原因:①陽氣不足,血脈寒滯
②痰濁凝聚,血脈瘀阻不暢
③勞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
④陽氣虛損,則無以溫運血脈,故血液運行滯澀而不暢。
表現:
①瘀血痺阻心脈,故心胸憋悶、疼痛
②心悸怔忡,驚恐萬伏,心前區暴痛,甚則肢冷,脈伏不出,汗出而脫厥
肺的陰陽氣血失調
1.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的宣發肅降失常和肺氣虛損兩方面。
(1)肺的宣發和肅降
概念及形成原因:是肺氣升降出入運動的兩個方面,二者雖有區別,但常互為影響。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於肺氣不足,或因肺陰虛等因素形成。
表現:
①肺氣失於宣發,又稱肺氣不宣。肺氣不宣則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響,造成氣機不利,呼吸不暢,而見鼻塞、多嚏、喉癢而咳等症,也可致衛氣鬱滯,腠理閉塞而無汗。如肺氣不足,宣發無力,則衛表不固,而見自汗、易感冒;肺陰虛虧,則陰不斂陽,津隨陽洩,而見盜汗等症。
②肺氣失於宣降,又稱肺失清肅。肺失清肅是指肺氣下降和清潔呼吸道的功能減退,可見咳逆上氣, 痰多喘滿等症。
③肺氣失宣或肺失清肅,均可導致肺氣上逆,肺氣上逆則咳逆、氣喘;肺的通調水道功能失職,出現尿少、水腫等症。其進一步發展,亦均能損耗肺氣和肺陰,而導致肺氣虛損或肺陰不足。
2.肺陰失調:
概念及形成原因:費陰失調是指肺臟的陰津虧損和陰虛火旺。多由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鬱傷肺, 或五志過極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傷肺陰所致。
表現:肺燥失潤,氣機升降失司,或陰虛而內熱自生,虛火灼傷肺絡而出血,可出現一系列乾燥失潤及虛熱見症,如乾咳無痰火痰少而黏,氣短,潮熱盜汗,顴紅升火,五心煩熱,甚則痰中帶血等。肺臟陰虛津虧久延不復,常可損及於腎,而致肺腎陰虛。
肺的宣發肅降失常可見:尿量減少
肺氣虛損可導致:①腠理不密(衛表不固而自汗)②津液輸布代謝失常(聚痰成飲)③腎氣不納(呼吸失司,動輒氣急)④脾失健運化⑤大腸傳導失司⑥宗氣不足
脾陽、脾氣的失調
1.脾氣虛損
概念及形成原因:即中氣不足,多由飲食損傷、脾失健運,或因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或勞倦過度損傷。
表現:
①脾氣虛弱則運化無權,可見納食不化,口淡無味;脾之升清作用減弱,影響胃的降濁,而致升清降濁失司,上可見頭目眩暈,中可見滿腹脹滿,下可見便溏洩瀉
②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氣血無源導致全身性的氣血不足
③脾氣虛則統攝血液無權,脾不統血而失血④脾氣虛,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中氣下陷可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等病理表現。
2.脾陽虛衰
概念及形成原因:多由脾氣虛損發展而來,亦可由於名門火衰,脾失溫煦所致。表現:
①脾陽虛則寒從中生,可見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洩瀉等虛寒徵象。
②脾陽虛,則溫化水溼無權,水溼內聚,或生痰成飲,或為水腫。
3..水溼中阻:是由於脾的陽氣不足,運化無權,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謝障礙,氣化失司,水溼停滯於內所致。脾虛溼滯,或成痰飲,或為水腫。
脾陰的失調:指脾的氣陰兩虛,多由於脾氣虛,不能運化津液,津液虧乏形成。脾氣虛,可見腹脹、便溏、納食不化等。津液不足可見口乾舌燥、舌紅少苔等症。脾陰不足, 則胃陰亦虛,胃失脾助,和降失職,其氣逆上,又可見乾嘔、嘔逆之症。
肝氣肝陽的失調
1.肝氣鬱結
概念及形成原因:多因為情志刺激,情志抑鬱不暢,肝失疏洩,導致氣機鬱滯。
表現:
①在氣機鬱滯的部位可出現脹滿疼痛等症
②氣或氣血互結,在其結聚的局部出現腫塊。
③滯於肝,則兩肋脹滿或右肋疼痛;肝氣阻滯。
④痰氣、或氣血互結於肝之經絡,則發癭瘤、梅核氣;中可發為兩乳脹痛或結塊;下可發為少腹疼痛,或牽引睪丸墜脹,以及女子痛經、經閉等
⑤肝氣鬱結,橫逆犯胃,則胃氣上逆,而發噯氣吞酸,脘痛;橫逆犯脾,則痛瀉交作。2 .肝火上炎
形成原因:多因肝鬱氣滯,鬱而化火,而致幹火上衝;或因暴怒傷肝,肝氣脹滿,引發肝火上升; 或因情志內傷,五志過極化火,心火亢盛,引動肝火所致。
表現:
①肝火上炎,為肝之陽氣生發太過,故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鳴或暴聾
②肝之陽氣生發太過,鬱火內灼,致陰虛火旺;肝火灼傷肺胃脈絡,小狐仙咯血、吐血、衄血。
③氣火上逆之極,則血菀於上,發為薄厥。十、肝陰、肝血的失調
1 .肝血虧虛
概念及形成原因:失血過多、或久病損耗、或脾胃虛弱,化生氣血的功能減退,以致肝血不足。表現:
①肝血虛不能濡養經脈,則肢體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
②血虛不能上榮於頭目,則眩暈,目花,兩目乾澀,視物模糊不清
③血虛又易化燥生風而致虛風內動,可見皮膚瘙癢、或筋攣、肉瞤等病理表現
2.肝陽上亢
概念及形成原因:
①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浮亢逆所致。
②精神情志失調,氣火上逆導致陽亢,肝陰耗傷而發展為陰虛陽亢
③由於肝腎之陰相通,稱為「乙癸同源」故腎陰不足,水不涵木,常導致肝陽上亢。
表現:肝的陽氣亢逆,多見眩暈、耳鳴、面紅生火,目赤目糊,情緒易於激動,脈弦而數等病理表現。同時,還可見腰酸、兩足軟弱無力等下虛表現。
3.肝風內動(詳見前面病因章節)
腎的精氣不足
1.腎精虧虛
形成原因:多見於老年精虧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損,後天失養所致。表現:
①腎精不足在嬰兒時期可以影響生長發育。
②在青年時期,影響天癸的形成,阻礙性腺的發育成熟
③在壯年時期,可導致早衰,性機能減退,可見滑洩、陽痿等病理表現
④腎精不足而致腦髓空虛時可見智力減退,動作遲鈍,兩足痿弱等病理表現。
1. 腎氣不固
形成原因:或因幼年精氣未充,或因老年腎的精氣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節而耗傷腎氣,或因久病腎虛失於固攝。
表現:
①對腎的生理功能影響,主要是腎失封藏和對二便失於固攝而見遺精、滑洩等
②影響腎的納氣功能,可見氣浮於上,動輒氣急等病理表現
③對二便失於固攝,可見大便滑脫,小便清長,或遺尿,尿有餘瀝,或二便失禁等。
腎的陰陽失調
1. 腎陰虧虛形成原因:
①久病傷陰。五臟之火、五志過極化火,邪熱久留化火
②腎陰虧虛,則腎陽失制,相火亢盛,以致陰虛內熱、陰虛火旺
③由於失血耗液,或過服溫燥壯陽之品,或房勞過度而致相火妄動,進而損傷腎陰,而致陰虛火旺。
表現:當陰虛內熱和陰虛火旺時,可見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骨蒸潮熱、顴紅、盜汗以及舌紅少苔、脈虛細等病理表現。
2. 腎陽不足
形成原因:多由心脾陽虛及腎,損耗腎陽所致;亦可由房勞過度,腎陽損耗所致。陽虛則陰寒內生, 因而有明顯的寒象。
表現:對腎生理功能的影響主要在生殖機能的減退或水液代謝機能的減退,而見陽痿、精冷不育, 或水腫等病理表現。陽虛火衰,無以溫煦脾陽,脾腎陽虛,則運化功能失職,可見下利清谷、五更洩瀉等病理表現。
八、六腑功能失調病機
1.膽的功能失調:膽汁的分泌、排洩障礙,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洩,或中焦溼熱燻蒸,阻遏肝膽氣機等所致。
2.胃的功能失調:
(1)胃氣虛
形成原因:持久或反覆地飲食失節,損傷胃氣;因稟賦素虛;或久病元氣不復。表現:
①胃氣虛,則受納飲食物和腐熟水谷的功能減退,可出現胃納不佳、飲食無味。甚則不思飲食等病理表現
②胃失和降,可出現脘腹脹滿、隱痛,甚至胃氣上逆,出現噯氣、噁心、嘔吐、呃逆等病理表現
(2)胃陰虛
形成原因:熱病後期,邪熱久留;久病不復,消爍陰液所致。表現:
①胃陰虛時,胃的納飲食物和腐熟水谷的功能極度減退,可見不思飲食,舌質光紅而幹,甚則舌如鏡面等病理表現
②胃失和降,可見腕腹脹滿之虛痞,頻頻泛惡、乾嘔等胃氣上逆的病理表現。甚則 胃氣衰敗, 可出現口糜
(3)胃寒
形成原因:過食生冷;過用寒涼之劑;素體中寒。
表現:胃寒則腐熟水谷的功能可明顯減退,多見食入不化的表現;畏寒則氣機不利而氣滯,血行減緩而瘀滯,收引脈絡而致脈絡拘急,可出現較劇烈的胃脘痛,痛得溫而減的病理表現。
(4)胃熱(胃火)
形成原因:邪熱犯胃;嗜酒、過食辛辣之品、過食膏粱厚味,助火生熱;氣滯、瘀阻痰溼食鬱積化熱化火。其他如肝膽之火橫逆犯胃,引起胃熱。
表現:胃的腐熟水谷功能過於亢盛,而出現胃中嘈雜、消谷善飢等病理表現。熱盛火熾消爍陰液而致燥熱內結,胃失和降,可見口苦、口渴引飲、大便秘結等。甚則致胃陰虛。胃火上炎可導致胃氣上逆,可見噁心、嘔吐酸苦黃水等;胃火循經上炎,或為齒痛齦腫、甚則嘔血。
3.小腸的功能失調:
①食下腹痛、洩瀉,或是嘔吐等
②食下腹脹,完谷不化
③清濁混淆,腹痛腸鳴,上吐下瀉等
4.大腸的功能失調: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肅降、燥熱內結、腸液枯涸、陽虛不運、氣虛而無力推動等因素而造成;亦可因飲食所傷、食滯不化;寒溼或溼熱下注等因素所致。
5.膀胱的功能失調:多為溼熱蘊結膀胱或腎陽不足而見尿頻、尿急、尿痛、尿液渾濁、尿有y餘瀝、尿閉或遺尿、小便失禁等排尿的異常。
6.三焦功能失調:
一是表現為心和肺、脾和胃腸、肝和膽、腎和膀胱等臟腑氣機不利,氣的升降出入異常導致;
二是概括了肺、脾、腎等臟腑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生理功能異常。
九、奇恆之府功能失調病機
(1)腦的功能失調:心肝脾肺腎的功能失調均可引起腦的功能失調,出現精神意識思維異常,視聽嗅味覺異常及言語應答遲鈍、肢體活動不便、痿弱不用等病理表現。
(2)髓和骨的功能失調:
形成原因:可因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養;或因邪熱久留,消爍陰液;或因下焦虛寒、精血不足,均可導致骨髓空虛、骨質軟弱等病變。
表現:生長發育遲緩、骨質軟弱、鬆脆易折、精神不振、反應遲鈍、聽覺失聰、視物不明等。
(3)脈的功能失調:脈以通利為順,若因津液枯涸,脈失濡養;痰濁內阻,氣機不暢和寒凝瘀阻均可引起脈道不利,而致氣滯血瘀。因此在脾虛氣弱而不統血時可見各種出血的病理表現。
(4)女子胞的功能失調的原因和病理表現:
1.氣血不和,胞宮功能失調
①因於血熱、肝不藏血或疏洩太過,脾不統血或氣不攝血,均能導致胞宮行血過多,而出現月經先期、月經的血量過多、行經期延長,甚至崩漏等病理表現。血隨氣火上逆,則可見經行吐衄,即是「倒經」
②如因於氣滯、血瘀,或因於氣血不足,或因於陽氣不足、下元虛寒,而胞宮虛冷,均可導致胞宮行血澀滯,而見月經後期、經行血量過少,或為痛經,或為閉經,或為症瘕等病理表現。
③如因寒溼或溼熱下注胞宮而引起的胞宮生理功能失調,實際上也是破壞了氣血的和調所致。
2.心、肝、脾、腎的功能障礙及胞宮功能失調 心、肝、脾、腎的功能失調,不僅可引起氣血的功能失調,還可導致胞宮的功能失調,常因情志失常、勞倦過度、房事不節等因素使胞宮功能失常, 如思慮傷心,心血暗耗;思慮傷脾,氣血生化無權;鬱怒傷肝,肝失疏洩;房勞傷腎,腎精虧損,
「天癸」衰少等等,均可導致胞宮功能失常,而出現月經、胎孕,產育失常等病理變化。
3.衝任氣血不足胞宮功能失常 衝脈和任脈,均起於胞宮,衝為血海,任主胞胎。衝任二脈的氣血充盈,是胞宮生理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因衝、任隸屬於肝、腎,所以肝或腎的生理功能失調,可導致衝、任二脈的氣血不足,使胞宮的生理功能失常。衝脈又隸屬於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 所以脾胃的運化功能失闊,影響衝、任二脈的氣血充盈,陽明脈氣血衰少,胞宮的生理功能可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