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265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作者以自己的方法論述了病機十九條的適用性,這種探索、思考的精神值得提倡,關於病機十九條,您有什麼看法?(編輯/千誠)
論病機十九條的適用性
作者/朱鵬
病機十九條載於《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歷代醫家都認為病機十九條內容意義重要,認為其涵蓋了外感與內傷的辨證方法,《內經》云:「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才能達到「疏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的治療目的。但病機十九條的內容,真的如歷代醫家所描述的那樣嗎?後世對病機十九條的理解會不會有所偏差,畢竟《內經》中主要提及的是腧穴治療等外治法,對於內服藥物的內治法所提甚少,會不會病機十九條的內容被誤讀,把本來屬於外治法的病機十九條,誇大地用於內治法。抱著這樣的疑問,筆者進行了一次臨床試驗,下面就整個試驗過程進行簡要闡述。
筆者選擇了「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和「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兩條作為試驗條目。選擇眩暈和下肢水腫作為對應病症。
首先筆者應用經方治療眩暈症患者15例,分別應用了附子劑、茯苓劑、柴胡劑、大黃劑等,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效果,以筆者的臟腑辨證水平無法將這些方藥全都歸於治「肝」,而條文中的「諸」字顯然是和這種情況相矛盾的。那麼古人所說是否有故意誇大的情況呢,於是筆者又對15例患者進行純針灸治療,一共治療5次,超過5次未治癒者再給與中藥治療。結果顯示所有針刺患者改善明顯者有12人。有3人雖然有效,但療效不理想,後給與真武湯治癒。針刺選穴上所有病人存在風池、三陰交、太衝壓痛的情況,超過1半病人陰陵泉有壓痛,在效果明顯的12例病人中腹診少腹都無明顯異常,而3例療效不明顯的患者均存在少腹壓痛。從所選穴位看,所有患者都有肝經、少陽經穴位異常,而這就符合了條文中「諸」的定義。因此筆者懷疑條文中的「肝」僅僅只是肝經系疾病。下面列舉具體方藥和針灸病案:
方藥病例:
病例一
王某,男,45歲,「突發頭暈,視物旋轉3天」,經輸液治療後療效不理想來診。刻下:頭暈,頭重足輕,睡眠欠佳,口苦,刷牙乾嘔,納差,胃不和,大便偏幹,小便偏黃。發病前1天吃火鍋飲酒。腹診:胃投影滿痛,右肋下滿痛,臍右壓痛,餘正常。脈右弦,左未診。給與大柴胡湯3劑:柴胡15g,黃芩10g,半夏12g,生薑15g,大棗20g,枳實10g,芍藥10g,大黃6g。
三日後複診,頭暈服1劑已減輕大半,目前僅睡眠不佳,想調理一下,腹診心下滿痛除,臍右仍壓痛,給予小柴胡湯5劑善後。
病例二
李某,女,49歲,「反覆頭暈,視物旋轉1月」,經輸液,針灸療效不佳。刻下:頭暈,頭重足輕,睡眠差,口苦,納差,胃不和,大便不成形,小便黃少。腹診:上腹壓痛,少腹壓痛,脈右沉細,左未診。給與真武湯3劑:炮附子30g,茯苓30g,白朮20g,芍藥30g,生薑30g。3劑。
三日後複診,頭暈已除大半,其餘症狀均明顯改善,再給上方5劑愈。
病例三
張某,女,60歲,「頭暈,視物旋轉1天」,刻下:睡眠差,頭暈,臥起視物旋轉,口中和,納可,胃不適,小便黃,大便如羊屎。腹診:心下滿無壓痛,餘無異常。脈右弦,左未診。給與苓桂術甘湯3劑:茯苓40g,桂枝30g,白朮20g,炙甘草20g。後隨訪服完2劑已愈。
病例四
王某,男,35歲,「頭暈,頭痛6天」,服用西藥散列通等療效不佳。刻下:頭暈,頭痛,口苦,睡眠差,納可,胃不和,大便成形、通暢,小便偏黃。腹診:心下痞,餘無異常,脈右浮略滑,左未診。給與三黃瀉心湯3劑:大黃12g,黃連6g,黃芩6g。隨訪患者服藥2劑痊癒,剩1劑因味苦未服用。
針灸病例:
病例一
付某,男,49歲,「頭暈,頭痛10餘天」,藥店購買西藥服用療效不佳。刻下:頭暈、頭痛,口苦,睡眠差,納可,胃中和,刷牙乾嘔,大小便正常。腹診:右肋下壓痛,臍右壓痛,餘正常。脈右弦,左未診。查體:雙風池壓痛,右三陰交壓痛,右太衝壓痛。給與針刺雙風池,右日月,右三陰交、右太衝逐層進針探查出現明顯脹痛感後停止進針,進行捻轉,待針下鬆弛脹痛消失後出針,囑2日後複診。
複診患者訴頭痛,頭暈明顯改善,查體穴位壓痛仍有,繼續給與針刺治療,前後共計3次而愈。
病例二
張某,女,51歲,「頭暈,視物旋轉10餘天」,打針輸液後有所緩解,但起臥仍有視物旋轉,走路飄忽。刻下:起臥頭暈視物旋轉,訴走路飄忽,口淡,睡眠可,納差,胃中和,大便先幹後稀,小便偏黃。腹診心下滿壓痛,少腹壓痛。脈右沉細,左未診。查體:雙風池壓痛,風府壓痛,雙陰陵泉壓痛,雙三陰交壓痛,雙太衝壓痛。給與針刺以上穴位,針下酸脹後留針15分鐘,隔日1次。並囑患者自行艾灸關元每日40分鐘。
針刺1次後複診,患者訴頭暈有所改善,查體同前。前後共計治療5次,患者自覺10分好了3-4分,於是停止針刺,給與真武湯3劑。
3日後複診,症狀明顯改善,走路飄忽感消失,僅有輕微頭昏,腹診壓痛明顯減輕,繼續真武湯5劑善後。
病例三
劉某,女,42歲,「頭暈,視物旋轉1周」,打針吃藥後改善不理想。刻下:頭暈,臥起視物旋轉,口苦,失眠,納可,胃不和,大便偏幹,小便黃。腹診:胃滿壓痛,臍右壓痛,右肋痞滿,餘正常。脈右弦,左未查。查體:雙風池壓痛,右合谷壓痛,右陽陵泉壓痛,右足臨泣壓痛,右太衝壓痛,右三陰交,右陰陵泉壓痛。給與針刺右日月及以上穴位,針法同第一例,隔日1次。前後共計治療4次而愈。
經過上述臨床試驗後,為進一步證實自己的想法,筆者又嘗試對「諸溼腫滿,皆屬於脾」進行了驗證,治療下肢水腫的病人。仍然使用經方治療15例,同樣使用了附子劑、柴胡劑、茯苓劑、桃仁劑等,撇開桃仁劑不說,其他方藥與治療眩暈的方藥多半同方。如果說前面可以解釋「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那麼後面為何同樣的方劑可以治療「諸溼腫滿,皆屬於脾」,顯然這中間存在矛盾的地方。
接著筆者又應用針刺治療15例患者,一共治療5次,超過5次未治癒者再給與中藥治療。結果顯示所有針刺患者改善明顯者有10人。有5人雖然有效,但療效不理想,後給與附子劑治癒。針刺選穴上所有病人都存在脛骨內側緣壓痛的情況,超過1半病人陰陵泉有壓痛,在效果明顯的10例病人中腹診除2例左少腹壓痛外,其餘無明顯異常,而5例療效不明顯的患者均存在上腹少腹壓痛。從所選穴位可以看出,所有患者都有脾經經穴位異常,而這就符合了條文中「諸」的定義。因此筆者懷疑條文中的「脾」僅僅只是脾經系疾病。下面列舉具體方藥和針灸病案:
方藥病例:
病例一
毛某,男,78歲,「雙下肢水腫1月」服用利尿劑療效不佳。刻下:口苦,睡眠差,咽喉不適,納可,胃隱痛,右肩疼痛,大便偏幹,小便正常,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腹診:胃投影滿壓痛,右肋下滿,臍右壓痛,少腹無異常。右脈弦,左未診。診斷:水腫(少陽氣滯)。處方:大柴胡湯3劑:柴胡15g,黃芩10g,半夏12g,生薑15g,大棗20g,枳實10g,芍藥10g,酒軍6g。
3日後複診,患者水腫消退,睡眠改善,口苦減輕,肩痛除,大便正常。腹診上述壓痛減輕,繼續給與上方去酒軍5劑善後。
病例二
李某,女,55歲,「雙下肢水腫半年」,服中西藥療效欠佳。刻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口中和,睡眠欠佳,納可,胃中和,大便正常,小便無異常。腹診:上腹和,左少腹壓痛。脈右沉弱,左未診。診斷:水腫(淤血)。處方:桂枝茯苓丸加土鱉蟲3劑。桂枝茯苓改湯各12g,土鱉蟲10g。
3日後複診,患者水腫消退,腹診少腹壓痛仍有,給與桂枝茯苓丸成藥2盒善後。
針刺病例:
病例一
張某,女,53歲,「雙下肢水腫1月」,自訴未服用藥物,上午減輕下午加重。刻下:睡眠欠佳,頭昏,納可,胃脹,大便不成形,小便黃,雙下肢凹陷性水腫。腹診:心下痞滿,拍水音,少腹和。脈右弦,左未診。查體:右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壓痛,右合谷壓痛。給與針刺右側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合谷、中脘。針刺手法同眩暈第一例,隔日1次。前後治療4次而愈。
病例二
劉某,男,67歲,「雙下肢水腫3月」,既往高血壓、糖尿病史,平時口服降糖藥,降壓藥,有利尿劑。刻下: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手足冰涼,頭昏,納差,胃脹,大便不成形,小便黃。腹診上腹壓痛少腹壓痛。脈右沉細,左未診。查體:雙側陰陵泉、三陰交、太溪壓痛,內關壓痛,給與上述穴位針刺,針下酸脹後,留針15分鐘,並囑患者自行艾灸關元每日40分鐘。前後治療5次,水腫減輕約5分,停針改用真武湯5劑患者水腫消退。
筆者通過對「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和「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兩條經文的臨床驗證,認為病機十九條是合理的,具有很高的臨床指導意義。但是這種臨床價值僅適用於針灸推拿等外治法,幫助醫者快速定位經絡穴位。條文並不適用於內服中藥的內治法,如果以此作為處方的依據,將難以準確判斷病因病機,出現偏差機率將會很大,雖然通過後續調整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但想要做到十診九中,三診必效,以此十九條是難以做到的。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當之處敬請指教!
推薦閱讀
經典指導方藥:孟慶雲解讀病機十九條
學中醫20:疾病的樞機(附病機十九條記憶法)
I 版權聲明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你知道麼?當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曾專門在鄧鐵濤、朱良春、李可、餘國俊等百餘位當代名老中醫裡做了一次調查:你最推崇的中醫藥學家是誰?結果張錫純先生的人氣竟然與仲景先師持平!
原因是老中醫們認為:張錫純的臨床經驗,「屢試屢效,而後筆之於書,公諸醫界。迨醫界亦用其書屢效,而後可傳諸異祀,永為醫界法程。」「從此知《衷中參西錄》實為醫學家不可不備之要書也。」
你的案頭有《醫學衷中參西錄》嘛?
by 人均1.35本《參西錄》的靈蘭課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