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醫筋骨理論」在創新中發展

2021-01-14 和訊科技

  「我對第一堂課印象很深。中醫基礎理論老師從陰陽五行、黑箱理論、以外揣內、頓悟思維,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中醫理論把生命現象和整個宇宙描繪出來,當時感覺特別奇妙。」從此,房敏找到了學習中醫的感覺,每天沉迷於張仲景、張景嶽等歷代名醫的論著中。

  房敏把自己專業思想的形成歸功於那時候的博覽群書。畢業後,他就職於喀什衛校附屬醫院中醫科,7年的工作實踐中,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便下定決心考研。白天忙完診療工作,晚上常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他的執著和勤奮得到了回報:1993年,房敏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攻讀推拿碩士研究生。

  中國首位推拿學博士

  「我這雙手天生就是做推拿的!」房敏豎起他又短又粗的大拇指頗有些自豪地說。對推拿的熱愛已經完全融入了房敏的血液中,每次談到推拿,他都有一種近乎痴迷的陶醉。

  對推拿的理論與實踐,他總能娓娓道來,對其療效理論的分析特別透徹。房敏說:「我就喜歡推拿,上大學時的選修課就是推拿。」

  房敏不僅對推拿情有獨鍾,對推拿治療疾病的機制研究更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6年碩士畢業後,房敏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這家以針灸推拿特色為主的老牌醫院,擁有諸多針推前輩和專家,濃厚的學術氛圍讓他再次堅定了專攻推拿的決心。

  「1958年,上海成立推拿中專學校;1983年,上海設立第一屆推拿本科;1985年,上海設立第一個推拿碩士點;1997年,國家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推拿博士點,剛好我報考。」房敏由此成為了中國首位推拿學博士。

  對推拿科研充滿激情

  房敏的科研思維方式充滿了中醫式的「思辨」。大學時的西醫課程,讓房敏體會了中西醫兩種不同的思想,但在他的意識裡,「兩種思想從來沒有對立過,只有交叉。」

  房敏曾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跟隨戴克戎院士學習了一年多,親眼看到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等脊柱病在西醫手術中的處理方法。戴克戎院士運用生物力學、CT斷層掃描、三維重建的方法,為患者個性化定製人工髖關節,給房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生物力學啟發,我開始琢磨用傳感器探索推拿手法作用力的內在關係。手按下去,會產生什麼角度的力、多少牛頓的力,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測算出來,而不是憑感覺?」房敏開始了推拿手法的科學研究。

  臨床發現,很多年輕頸椎病患者,其頸片上頸椎的改變並不明顯,然而其臨床症狀卻很嚴重,而很多老年頸椎病患者,其頸片上頸椎的改變很顯著,但其臨床症狀並不顯著,這是怎麼回事呢?長期伏案工作固定一個姿勢,會加重肌肉勞損和退變,但肌肉勞損和退變用什麼方法檢查?MRI等檢查雖然可以看出組織的形態和結構,但卻看不出反應肌肉勞損的狀態,如何通過測量軟組織的生物力學參數,分析其作用機制,探討防治肌群等軟組織對脊柱病的影響?

  這一個個問題激發了房敏對推拿開展科研的激情:推拿手法無非是力的發動、力的傳遞和力的效應三個步驟,如何發動最合理的力?如何向受術者傳遞最有效的力?受術者受力後又將產生何種生物效應?

  在這些科研思維的推動下,從1997年起,房敏開始申報上海市衛生局、科委、教委的科研項目,再到國家衛生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房敏對推拿治療脊柱病的作用機制逐步展開了深入的研究。2007年,房敏主持的「基於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的認可,獲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成為滬上中醫界第二位「973」首席科學家。

  筋骨失衡「以筋為先」

  中醫的奧妙到底在哪兒?基礎理論的研究途徑從何入手……

  從申報「973」計劃開始,房敏就在不斷思考這些問題。項目獲批後,房敏牽頭,在中醫專項專家組的組織下,在全國範圍篩選出在醫院運用多年、中醫特色顯著、療效肯定的4種中醫特色療法和1種特色學說,作為首批研究項目。包括遼寧彭靜山教授眼針治療中風病,北京王文遠教授平衡針治療頸肩腰腿痛,山東臍療治療痛經、腸易激症候群,南方醫科大學原林教授的筋膜學說,以及上海的特異性手法都在其中。

  項目首次構建了中醫特色療法的基本理論框架及科學內涵,探索研究了中醫特色療法的模式。尤其是房敏關於中醫筋骨理論的創新發展,圍繞脊柱病「筋骨失衡」病機和手法幹預機制的關鍵科學問題,利用文獻研究、生物力學研究、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等多學科研究方法,通過中醫特異性手法治療頸椎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研究,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發展完善了中醫筋骨理論,率先提出筋骨失衡病因病機學說核心理論「筋骨失衡,以筋為先」。

  「以筋為先」的施治規律,形成了特異性手法防治脊柱病的獨特診療體系。不僅如此,房敏還創建了「頸椎椎間盤及小關節影響的模擬人活體狀態」新技術,並改進三維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了「骨錯縫」的脊柱病三維有限元重建模型及大鼠腰椎「亞脫位」動物模型,結合手法動力學及運動學技術進行手法標準化研究,建立手法研究與評估現代方法學平臺。

  推廣推拿特異手法

  科研最終是要服務於臨床,脊柱推拿「以筋為先」的推拿特異性手法研究成果在全國百餘家醫院得到推廣應用,培訓國內外進修學員千餘人次,這是房敏將科研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上頗有成就的事情。

  自項目成立以來,房敏和他的同事們共發表學術論文186篇,其中SCI/EI收錄18篇,出版專著9部,申請專利30項,授權專利11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7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年的那天,房敏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第六任院長。自2003年任主管科教副院長兩年,黨委書記兩年,到上任院長,房敏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就是成為解決問題的終點站。房敏坦言,對科研的濃厚興趣以及中醫科學的思維方式是自己作為專家和管理者最大的優勢。

  2011年11月19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973計劃項目驗收會議上,房敏領銜的「973」項目「基於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在熱烈的掌聲中獲得順利通過。但對房敏來說,這只是他科研路上的跨越式一步,「中醫領域還有那麼多優勢技術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房敏說,「未來的科研之路還很長。」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守正創新護佑健康 湘潭市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側記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是國內唯一從事中醫藥信息研究與教學的部屬研究院所,其排名結果嚴謹權威、含金量高,湘潭市中醫醫院能在全國強手如林的中醫醫院中獲得如此靠前的名次,其服務實力是顯而易見的。近年來,市中醫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中醫為主,中西醫互補,走現代中醫綜合發展道路」戰略,重視重點專科建設和中醫藥人才培養,重視中醫醫療、治未病、康復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努力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同時,也取得了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 理論創新推進經濟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長春12月22日電(記者趙徐州)「第四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經濟縱橫》創刊35周年學術研討會」近日在長春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與發展、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新時代學術期刊的學術責任和高質量發展等議題展開探討,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時代發展需要是理論創新的不竭動力。
  • 打造中醫護理創新融合的品牌門診
    ,先後到南京中醫藥大學等七個培訓基地進行了輪訓學習,掌握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勢特色教育基地優勢特色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2018年7月參加李道政的「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療愈)」培訓班的學習並取得結業證書;腎病風溼科主管護師黃日珍,2018年參加李道政銅砭刮痧培訓班、2019年參加中醫護理技術規範傳承及創新應用學習班,同時在廣東省舉辦的第三屆腎病中醫特色技術展示大賽評比中獲獎。
  • 上海市名中醫胡義揚:走在中醫傳承與創新路上的追夢人
    後來慢慢喜歡上,是學完理論課後在實踐中真正用學習過的知識治好病人的時候。」胡義揚兩次實習都在金華市中醫院,跟著幾位老中醫學習,也嘗試著自己給病人看病,神奇地發現病人一步步好轉,最後痊癒。「那種心情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就像你之前學得多枯燥的理論有了用武之地,而這又是對人的身體健康來說無比重要的,那一剎那我覺得一切值得。」
  • 從王暉團隊看中醫傳承與創新,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樣本意義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又面臨中醫藥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中醫人才缺乏問題,繼承不足,創新不夠,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一大障礙。為培養多層次中醫藥骨幹人才,破解中醫人才培養難題,全國許多城市紛紛成立名老中醫工作室,以此推進中醫藥傳承和創新。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論壇開幕 合影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興東) 12月5日—9日,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創新論壇、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艾灸學術研討會在煙臺東山賓館舉行。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三個指頭、一個枕頭」是昔日人們對中醫大夫把脈的最初印象,也成為了中醫脈學的代表符號。脈診在傳統中醫的四診中,已經形成系統化的診法體系,具有高效的臨床效果,在中醫傳承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為了更好地傳承脈診文化,2020年首屆中醫脈診文化節暨8.18國際把脈日脈學論壇在線首播,為全國中醫臨床人帶來「真貨」。
  • 講黨的創新理論 謀鄉村特色發展
    合村鄉基層宣講團「和合輕騎兵」成立講黨的創新理論 謀鄉村特色發展       本報訊(記者 應致遠 通訊員 徐國華)日前,合村鄉新啟用的高涼亭村文化禮堂內人頭攢動,機關幹部、各村黨組織書記、村民代表齊聚一堂
  • 專家:守正創新 堅決支持腦心同治組織高質量發展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腦心同治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趙超博士在致辭中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堅決支持腦心同治組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未來舉措。「守正創新」要中西醫優勢互補守正創新,就是守中醫藥傳統的理論和經典體系,創新就是要去和西醫進行充分的融合,優勢互補。
  • 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
    五行配五臟,在生理上中醫將人體劃分為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以五行相生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五大系統之間生理功能上的相互滋生,相互促進關係!與膀胱相表裡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概念含義廣泛,既包括了現代醫學有型的臟腑器官,也包括了其生理功能,一個臟腑的功能涉及了現代醫學幾個系統的功能,這就是中西醫理論差異!
  • 聯盟薦書 |中醫經典及流派篇
    黃煌先生在本書序言中提到,自《黃帝內經》成書奠定中醫理論基石以來,中醫學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其基本理論體系沒有很大變更,而臨床上卻因歷代各醫家所研究的疾病不同、思想方法不同、治療手段不同、各自研究的目的要求不同,故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從實踐經驗中又提煉出很多不同的學說與主張,漸漸形成了不同學術流派,應當認識到研究學術流派並非門戶之分,傳統中醫學具有較強的經驗性和技藝性
  • 創新改革,服務民生!乳山中醫診療譜新篇
    近年來,乳山市按照「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部署要求,不斷強化中醫藥建設,持續改革創新,優化服務體系,彰顯中醫特色,營造健康氛圍,全市基層衛生工作和中醫藥事業取得新發展,為保障群眾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
  • 初學中醫的啟蒙讀物 「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四小經典」在湘首發
    當天,由熊繼柏教授親筆書寫、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國醫大師熊繼柏手書中醫四小經典」同步舉行新書全國首發。 此次研修班由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管,湖南中醫藥大學主辦,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務處、湖南中醫藥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湖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國醫大師熊繼柏教授中醫臨床現場教學傳承基地——杏園教育平臺聯合組織承辦。
  • 「貴州四大名醫」之石氏中醫:三代中醫人 百年中醫情
    在貴州中醫史上,有著較多的世醫之家,這些世醫之家因其家學淵源、理論精深、經驗宏富、療效顯著而遐邇聞名,為黔醫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後代至今仍活躍在貴州中醫藥界,石氏中醫便是其中之一。本期記者採訪了石氏中醫的部分傳人,以小見大,除了了解石氏家族各個時期的中醫傳承與創新之外,也可見貴州中醫藥一定時期的發展脈絡。
  • 問止中醫林大棟傳承發揚倪海廈精神,揭示新生代中醫發展方向
    問止中醫林大棟傳承發揚倪海廈精神,揭示新生代中醫發展方向 十一黃金周剛剛過去,季節更替引起的身體不適席捲而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就診或預防的人群中選擇中醫的人數有大幅提升。中醫從未像今天這樣受到自上而下的強調和尊重。
  • 市場調查700天,我們總結了中醫診所的11個創新點
    基於國家政策的扶持,可見中醫這個行業在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明朗。但隨之而來讓中醫人憂慮的,是市場的發展。我們常說的「更多的市場」是什麼市場?這些市場又在哪裡?所以,如果沒有長遠的規劃,企業必然岌岌可危。現代中醫診所之「道」何也?大部分中醫館其實用八個字,就能明確自己醫館「道」的定位。
  • 【關注】江蘇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實施...
    大力發展中醫治未病服務,到2022年,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全部設置符合國家標準的治未病科,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鄉鎮衛生院能夠開展治未病工作;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到2022年,重點建設100個省級重點專科、20個省級重點學科,篩選50個中醫優勢病種,推廣100項中醫適宜技術;發揮中醫藥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作用;提升中醫藥特色康復能力,到2022年,三級中醫院全部設立康復科
  • 徐愛軍:疏通中醫針灸傳承鏈
    中、西醫學是兩種不同的知識體系,對疾病的認知、診斷、用藥、治療和病體調理等各個方面都有著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能方法。中醫醫療服務的特點(不同於現代醫學)表現在:中醫診察的意象思維、中醫遣方配伍的藥物創造、用藥過程的藥事服務、中醫非藥物療法等。因此,包括針灸在內的中醫醫療服務過程充分體現了高知識投入的特性,給患者帶來了相應的治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