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第一堂課印象很深。中醫基礎理論老師從陰陽五行、黑箱理論、以外揣內、頓悟思維,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中醫理論把生命現象和整個宇宙描繪出來,當時感覺特別奇妙。」從此,房敏找到了學習中醫的感覺,每天沉迷於張仲景、張景嶽等歷代名醫的論著中。
房敏把自己專業思想的形成歸功於那時候的博覽群書。畢業後,他就職於喀什衛校附屬醫院中醫科,7年的工作實踐中,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專業知識上的欠缺,便下定決心考研。白天忙完診療工作,晚上常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他的執著和勤奮得到了回報:1993年,房敏考入上海中醫藥大學攻讀推拿碩士研究生。
中國首位推拿學博士
「我這雙手天生就是做推拿的!」房敏豎起他又短又粗的大拇指頗有些自豪地說。對推拿的熱愛已經完全融入了房敏的血液中,每次談到推拿,他都有一種近乎痴迷的陶醉。
對推拿的理論與實踐,他總能娓娓道來,對其療效理論的分析特別透徹。房敏說:「我就喜歡推拿,上大學時的選修課就是推拿。」
房敏不僅對推拿情有獨鍾,對推拿治療疾病的機制研究更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96年碩士畢業後,房敏進入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這家以針灸推拿特色為主的老牌醫院,擁有諸多針推前輩和專家,濃厚的學術氛圍讓他再次堅定了專攻推拿的決心。
「1958年,上海成立推拿中專學校;1983年,上海設立第一屆推拿本科;1985年,上海設立第一個推拿碩士點;1997年,國家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推拿博士點,剛好我報考。」房敏由此成為了中國首位推拿學博士。
對推拿科研充滿激情
房敏的科研思維方式充滿了中醫式的「思辨」。大學時的西醫課程,讓房敏體會了中西醫兩種不同的思想,但在他的意識裡,「兩種思想從來沒有對立過,只有交叉。」
房敏曾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跟隨戴克戎院士學習了一年多,親眼看到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等脊柱病在西醫手術中的處理方法。戴克戎院士運用生物力學、CT斷層掃描、三維重建的方法,為患者個性化定製人工髖關節,給房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生物力學啟發,我開始琢磨用傳感器探索推拿手法作用力的內在關係。手按下去,會產生什麼角度的力、多少牛頓的力,如何用科學的方法測算出來,而不是憑感覺?」房敏開始了推拿手法的科學研究。
臨床發現,很多年輕頸椎病患者,其頸片上頸椎的改變並不明顯,然而其臨床症狀卻很嚴重,而很多老年頸椎病患者,其頸片上頸椎的改變很顯著,但其臨床症狀並不顯著,這是怎麼回事呢?長期伏案工作固定一個姿勢,會加重肌肉勞損和退變,但肌肉勞損和退變用什麼方法檢查?MRI等檢查雖然可以看出組織的形態和結構,但卻看不出反應肌肉勞損的狀態,如何通過測量軟組織的生物力學參數,分析其作用機制,探討防治肌群等軟組織對脊柱病的影響?
這一個個問題激發了房敏對推拿開展科研的激情:推拿手法無非是力的發動、力的傳遞和力的效應三個步驟,如何發動最合理的力?如何向受術者傳遞最有效的力?受術者受力後又將產生何種生物效應?
在這些科研思維的推動下,從1997年起,房敏開始申報上海市衛生局、科委、教委的科研項目,再到國家衛生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房敏對推拿治療脊柱病的作用機制逐步展開了深入的研究。2007年,房敏主持的「基於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的認可,獲批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成為滬上中醫界第二位「973」首席科學家。
筋骨失衡「以筋為先」
中醫的奧妙到底在哪兒?基礎理論的研究途徑從何入手……
從申報「973」計劃開始,房敏就在不斷思考這些問題。項目獲批後,房敏牽頭,在中醫專項專家組的組織下,在全國範圍篩選出在醫院運用多年、中醫特色顯著、療效肯定的4種中醫特色療法和1種特色學說,作為首批研究項目。包括遼寧彭靜山教授眼針治療中風病,北京王文遠教授平衡針治療頸肩腰腿痛,山東臍療治療痛經、腸易激症候群,南方醫科大學原林教授的筋膜學說,以及上海的特異性手法都在其中。
項目首次構建了中醫特色療法的基本理論框架及科學內涵,探索研究了中醫特色療法的模式。尤其是房敏關於中醫筋骨理論的創新發展,圍繞脊柱病「筋骨失衡」病機和手法幹預機制的關鍵科學問題,利用文獻研究、生物力學研究、臨床試驗和動物實驗等多學科研究方法,通過中醫特異性手法治療頸椎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研究,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發展完善了中醫筋骨理論,率先提出筋骨失衡病因病機學說核心理論「筋骨失衡,以筋為先」。
「以筋為先」的施治規律,形成了特異性手法防治脊柱病的獨特診療體系。不僅如此,房敏還創建了「頸椎椎間盤及小關節影響的模擬人活體狀態」新技術,並改進三維有限元建模方法,建立了「骨錯縫」的脊柱病三維有限元重建模型及大鼠腰椎「亞脫位」動物模型,結合手法動力學及運動學技術進行手法標準化研究,建立手法研究與評估現代方法學平臺。
推廣推拿特異手法
科研最終是要服務於臨床,脊柱推拿「以筋為先」的推拿特異性手法研究成果在全國百餘家醫院得到推廣應用,培訓國內外進修學員千餘人次,這是房敏將科研成果轉化到臨床應用上頗有成就的事情。
自項目成立以來,房敏和他的同事們共發表學術論文186篇,其中SCI/EI收錄18篇,出版專著9部,申請專利30項,授權專利11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2007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年的那天,房敏成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第六任院長。自2003年任主管科教副院長兩年,黨委書記兩年,到上任院長,房敏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就是成為解決問題的終點站。房敏坦言,對科研的濃厚興趣以及中醫科學的思維方式是自己作為專家和管理者最大的優勢。
2011年11月19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973計劃項目驗收會議上,房敏領銜的「973」項目「基於中醫特色療法的理論基礎研究」在熱烈的掌聲中獲得順利通過。但對房敏來說,這只是他科研路上的跨越式一步,「中醫領域還有那麼多優勢技術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房敏說,「未來的科研之路還很長。」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