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名中醫胡義揚:走在中醫傳承與創新路上的追夢人

2020-12-12 衛生健康資訊

胡義揚,醫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上海市領軍人オ」、「新世紀百千萬人オ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主攻方向為中醫藥防治慢性肝病,擅長於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以及內科雜病的中醫藥治療。

意外踏上中醫路

「中醫究竟走的是什麼路子?在我們外行人看來,中醫似乎總是裹著一層朦朧的色彩,讓我們摸不著、看不透。有時西醫治不好的病,中醫『望聞問切』開了幾貼藥,還真神奇地好了,多少有些『玄學』的味道。」

「你要這麼說也的確沒錯,中醫啊,講究的無非是人體的陰陽平衡。」

談起踏上中醫這條道,胡義揚表示也是偶然。

「當時選這個專業自己完全是一點不懂,原本想著選個建築、機械設計類的專業,可惜高考成績不理想,選擇的餘地比較小。」胡義揚笑道,選中醫還是自己的哥哥出的主意,哥哥是名牙醫,當時哄他道,「中醫多輕鬆呀,坐著把把脈就成了。」於是就這麼進了中醫的門。

1979年夏天的綠還未完全消失,胡義揚滿懷欣喜地背著行囊來到浙江中醫學院,在我國剛開始改革開放的歲月,開始了大學生活。

「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而生理備矣。」 從小比較擅長數理化的胡義揚被中醫課上的陰陽之道搞得暈乎乎,「很多都是古文啊,當時我就心想,完了,搞錯專業了。」

後來慢慢喜歡上,是學完理論課後在實踐中真正用學習過的知識治好病人的時候。」胡義揚兩次實習都在金華市中醫院,跟著幾位老中醫學習,也嘗試著自己給病人看病,神奇地發現病人一步步好轉,最後痊癒。「那種心情難以用三言兩語概括,就像你之前學得多枯燥的理論有了用武之地,而這又是對人的身體健康來說無比重要的,那一剎那我覺得一切值得。」事實證明,凡事不要急,覺得迷茫的時候,等一等,再等一等。

醫患情動堅意志

1984年,胡義揚大學本科畢業,分配回武義第一人民醫院工作。

期間,胡義揚給我講了個小故事,或許是眾多醫生在治療患者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再平凡不過的小事,卻讓我微微紅了眼眶。

那個時候,胡義揚負責住院患者的中醫會診。一個病人是腎病綜合症,住在內科個把禮拜也沒什麼變化。胡義揚會診以後認為是腎陽虛衰,給他開了三劑腎氣丸加味的中藥複方。再回去看他的時候,他很激動地說:「胡醫生,我要轉你病房去,三貼藥一吃,我這腫都消了,之前一個禮拜在這住了也沒什麼效果。」「這可使不得,我那裡值班的醫生都沒有。並不是說西藥沒有用,只不過是中西醫結合,加了中藥,正好起效了。」胡義揚寬慰這位患者道。後來這位患者治得挺好的,經常跑回來找胡義揚開藥。

後來有一回,胡義揚下班回家途中看到路邊賣西瓜的,隨口問了一句,「這西瓜多少一斤啊?」結果攤主一抬頭就是曾經治療過的那位患者。「啊!是胡醫生啊,不要錢不要錢!」「別別,家裡有西瓜呢,我就是問問行情。」「他說不行,非要給我,我騎著車就跑了。」結果胡義揚回家沒多久,男人抱著兩個西瓜從後面跟到了胡義揚家,表示自己一番心意。

「這種感情很樸實,但很令人動容,這種事例讓我堅定了為醫的意志。」像這樣的例子當然還有很多,但都逃不開醫生對患者的真誠付出與患者對醫生的由衷感謝,說白了,濃縮起來便是一個「情」字。

1988年,為進一步學習深造,胡義揚考入上海中醫學院,成為一名研究生。研究生期間,胡義揚研究的課題是扶正化瘀方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畢業後和導師同事一道繼續從事該藥抗肝纖維化的研究,在國家八五、九五攻關項目支持下,該藥成功研發為我國抗肝纖維化的國家中藥新藥,於2002年上市,服務於廣大肝病患者,同時也引起國外同行的關注。「這個藥從開始研發到成功上市大概十三年時間,不包括前期的工作。上市以後反饋很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肝病中醫藥治療研究的最高獎。」胡義揚表示。

傳承創新揚中醫

三十幾年來,胡義揚一直致力於將臨床與基礎研究相結合,用基礎研究服務於臨床。從中醫理論出發,在運用傳統中醫理論從事臨床實踐的同時,胡義揚主張採用開放的心態,利用科學嚴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加強中醫原創理論的創新。這種中醫臨床與科學研究密切結合、相互反哺的認知一直貫穿於胡義揚的學術思想和中醫實踐中。

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敏銳的創新思維,使胡義揚在中醫研究工作中不斷取得新成績。他從1994年第一次獲上海市科技成果開始,1997年入選上海市人才培養的」曙光計劃」,2000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獲得上海省優秀曙光學者,2003年獲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2006年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中國科協七大代表,2007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オ」、2008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オ工程國家級人選」、2012年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16年入選「上海市名中醫」。同時,胡義揚已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主編中醫學術專著3部,參編4部,已獲授權專利8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部省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4項。主持國家科技重大專項4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括重點項目)8項。

科研沒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更不可能坐享其成。正是憑藉這種信念和精神,胡義揚不斷激勵著自己和團隊,他所在的肝病研究所以「以嚴治研」作風在研究領域而著名。近年來,胡義揚還兼任了不少學術團體的職務,為我國肝病的中醫藥結合學術交流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醫是門非常深奧的學問,講究傳承與創新,作為一名中醫醫生,唯有不斷積累,知道得更多,研究得更深,才能在臨床上有更好地發揮。「雖然有些道理很難解釋清楚,但它的獨特療效是無可否認的。作為中醫醫生,除了要對老祖宗留下來的祖國傳統醫學有信心,還要努力掌握其精髓,不斷地詮釋其科學內涵,並將之發揚光大,服務患者,造福社會。」(來源:武義新聞網,記者:王超亞)

相關焦點

  • 從王暉團隊看中醫傳承與創新,國家級名老中醫工作室樣本意義
    近年來,中醫藥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又面臨中醫藥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中醫人才缺乏問題,繼承不足,創新不夠,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一大障礙。為培養多層次中醫藥骨幹人才,破解中醫人才培養難題,全國許多城市紛紛成立名老中醫工作室,以此推進中醫藥傳承和創新。
  • 中醫科普微電影《歸來》,半生歸來初心不改,中醫文化惠鄉鄰
    最近,由上海市科委立項支持、上海市中醫文獻館出品的海派中醫科普微電影《歸來》,通過在古鎮新場的首映,引起了不少人的廣泛關注。並在2019中國家庭健康大會中,榮獲了「優秀劇情獎」,據悉,這也是本次大賽上海市衛生機構中唯一的獲獎作品。
  • 一代宗師《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拜訪「海派中醫」朱氏婦科
    為進一步推進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2020年7月16日,一代宗師素樸中醫院和《中國中醫藥報》社共同創辦的《中醫特色流派》欄目組走進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醫院國醫大師朱南孫傳承工作室,帶您一起遨遊歷史長河,領略「海派中醫」朱氏婦科的獨特魅力!傳承三世 仁術懸壺一甲春秋朱氏婦科歷史悠久,是滬上有名的婦科流派,至今已歷百年。
  • 中醫傳承「艾」在民間 濟南市中醫診所聯盟成立暨首屆「艾」文化節...
    今天,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市舉辦中醫診所聯盟成立暨首屆「艾」文化節活動。本次活動由濟南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濟南市中醫藥管理局、濟南市歷下區衛生健康局、濟南市歷下區中醫藥局主辦,歷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聯盟、北京慈惠仁中醫研究院、濟南歷下慈惠仁中醫診所、山東慈惠仁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承辦,300名中醫愛好者及熱心市民到場參與。
  • 中醫脈診傳承創新,脈之語攜手多位專家精準「號脈」
    中關村炎黃中醫藥科技創新聯盟執行主席楊建宇現場致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首屆中醫脈診文化節(8.18)暨國際把脈日的誕生,為中醫做了一件大事。中醫的發展必須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很多人對民族的認知、對歷史的認知、失去了方向。脈診文化節的創辦,從實踐到傳播,對社會醫療各層面、包括臨床高級職稱中醫師在內,都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守正創新護佑健康 湘潭市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側記
    近年來,市中醫醫院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中醫為主,中西醫互補,走現代中醫綜合發展道路」戰略,重視重點專科建設和中醫藥人才培養,重視中醫醫療、治未病、康復全生命周期中醫藥服務,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在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努力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同時,也取得了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論壇開幕 合影 膠東在線12月10日訊(記者 興東) 12月5日—9日,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創新論壇、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年會暨第五屆全國艾灸學術研討會在煙臺東山賓館舉行。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貴州四大名醫」之石氏中醫:三代中醫人 百年中醫情
    在貴州中醫史上,有著較多的世醫之家,這些世醫之家因其家學淵源、理論精深、經驗宏富、療效顯著而遐邇聞名,為黔醫的傳承和發揚光大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後代至今仍活躍在貴州中醫藥界,石氏中醫便是其中之一。本期記者採訪了石氏中醫的部分傳人,以小見大,除了了解石氏家族各個時期的中醫傳承與創新之外,也可見貴州中醫藥一定時期的發展脈絡。
  • 「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中醫藥大會部署要求,傳承弘揚「大醫精誠」精神,推進中醫藥健康扶貧,助力秋冬季疫情防控,推動中醫藥更好服務人民健康,12月12日,「大醫精誠——中醫名家走基層」活動(第九站)在普寧市中醫醫院舉辦。
  • 打造中醫護理創新融合的品牌門診
    ,先後到南京中醫藥大學等七個培訓基地進行了輪訓學習,掌握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勢特色教育基地優勢特色的中醫護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2018年7月參加李道政的「李氏砭法(虎符銅砭刮痧療愈)」培訓班的學習並取得結業證書;腎病風溼科主管護師黃日珍,2018年參加李道政銅砭刮痧培訓班、2019年參加中醫護理技術規範傳承及創新應用學習班,同時在廣東省舉辦的第三屆腎病中醫特色技術展示大賽評比中獲獎。
  • 以大醫精誠傳承中醫文化——岐黃路上的跋涉者山東名中醫藥專家...
    他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熱情的服務,驅走了病患心間的陰霾,還給生命一個燦爛的晴空,他淡泊寧靜無怨無悔,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用真心、愛心呵護每一位患者,無怨無悔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做好中醫藥傳承,他就是鄄城中醫醫院中醫主任醫師蘇東升。情懷中醫,立德為先何為醫者?
  • 中醫兒科泰鬥汪受傳教授再捐50萬元設獎學金,鼓勵「後浪」傳承中醫...
    6月1日,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醫兒科泰鬥汪受傳教授,再次向學校捐贈50萬元,設立「南京中醫藥大學汪受傳獎學金」,激勵「00後」莘莘學子堅定學習中醫藥學的理想信念,為護佑全民健康和傳承發展中醫文化貢獻力量。據介紹,這是汪受傳教授第二次捐贈50萬元,個人累計捐資已達一百萬元。
  • 傳承中醫後繼有人 國醫大師劉志明蓮城收徒
    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盤龍山莊大酒店舉行。來自湘潭市中醫醫院、湘鄉市中醫醫院、湘潭縣中醫醫院的5名徒弟向劉志明跪拜、奉茶、遞交「拜師帖」等。紅網湘潭縣分站8月28日訊(記者 彭圓)為了傳承中醫、弘揚國粹,培養更多優秀的中醫藥人才。8月28日,國醫大師劉志明傳承工作室授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盤龍山莊大酒店舉行。中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黨委書記王笑頻、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副市長傅軍等參加。
  • 長根堂中醫連鎖: 肝膽腎結石治療領域的傳承和創新者
    這個創新治療的傳奇仍在繼續,而王長根創立的長根堂,在搬遷到建國中路後,也已經從小診所發展成中醫連鎖,通過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遠程診斷系統等,從醫療服務進入中醫藥研發,從杭州走向全國、全世界。 在傳承中創新。可以說,長根堂正朝著「天下無石」的目標不斷升級模式,一邊傳承國醫國藥文化精髓,一邊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化、現代化。
  • 《麼麼俠》:中醫題材熱血動漫崛起,中醫藥文化創新傳承
    中醫題材熱血動漫《麼麼俠》的問世可謂順勢而為,不僅是迎合了「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還為我國「母嬰服務+動畫原創」樹立榜樣,亦為中醫藥文化傳播提供了新方式。該片以動畫形式為傳播載體,通過將中醫五行深厚的文化內涵化為麼麼五行之力,生動形象的演繹出來,畫面精緻唯美,情節跌宕起伏,故事幽默搞笑,但又寓教於樂、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可看性和感染力。
  • 讓「中醫筋骨理論」在創新中發展
    房敏曾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骨科跟隨戴克戎院士學習了一年多,親眼看到了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椎管狹窄等脊柱病在西醫手術中的處理方法。戴克戎院士運用生物力學、CT斷層掃描、三維重建的方法,為患者個性化定製人工髖關節,給房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受生物力學啟發,我開始琢磨用傳感器探索推拿手法作用力的內在關係。
  • 胡曉斌:傳承名醫技藝 弘揚中醫文化
    央廣網九江9月18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談思宏)他出生在九江,祖籍上海,從醫40多年來,認真鑽研、學習、傳承中醫博大精深的中醫名著和醫籍醫案,並積累了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先後出版了學術專著10部,為中醫藥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數患者的口碑證明了他的德藝雙馨,
  • 百名「江蘇省名中醫」新鮮出爐!他們是→
    近日,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衛生健康委、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馬小平等100名中醫師「江蘇省名中醫」稱號。江蘇省名中醫是省內中醫界最高榮譽,受表彰人員是行業醫德醫風的楷模、學術醫術的精英,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
  • 《中醫文獻雜誌》2020年上海編委專家會召開
    原創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 上海市中醫文獻館為促進《中醫文獻雜誌》快速發展、創建一流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