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

2020-12-14 倩婷匠於心

五行配五臟,在生理上中醫將人體劃分為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以五行相生的關係說明五臟之間,五大系統之間生理功能上的相互滋生,相互促進關係!我們的身體是一個系統,在判斷的時候就要全面,因為各個器官相互影響,比如血虛的基本補血的同時要配合補氣,才能促進血的轉化~

有了溼氣就祛溼不去解決根源問題,溼氣永遠去不完的~產生溼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脾弱,不能正常運化,因此,真正想要把溼氣去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把脾胃養好——健脾,而不是簡單地喝祛溼水,薏米在煮水前需要提前炒熟將寒性減弱,體寒的人不宜多喝!

肝(木):疏洩氣血,調暢氣機的功能!與膽相表裡

心(火):主血脈,具有推動氣血,溫煦的功能!與小腸相表裡

脾(土):主運化,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與胃相表裡

肺(金):主呼吸,將氣體經由宣發和肅降傳導致至全身!與大腸相表裡

腎(水):主水液,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與膀胱相表裡

中醫的臟腑理論主要是一種功能定論,概念含義廣泛,既包括了現代醫學有型的臟腑器官,也包括了其生理功能,一個臟腑的功能涉及了現代醫學幾個系統的功能,這就是中西醫理論差異!

五行是借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概念來研究自然界萬事萬物的五種運行發展規律,古人在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總結出藏象學說,主要是把五臟六腑的功能視為一種表裡對立和生化克制的作用!

髒為裡,髒的功能為受乘和轉化水谷!肺為表,腑的功能為生化和貯存精氣!常聽到的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五行相生即資生,助長,促進的意思,相剋是克制,抑制,制約的意思,五臟是相生相剋,相互影響的,當其中一個器官出現問題時會影響其他器官的正常運轉!建議可以在家自己調整生活習慣和溫補的食療養生,就算吃錯對於身體也沒有什麼影響,中藥不懂容易吃錯,有問題找中醫師量身定製,相信專業的力量!

《科普知識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明明白白學中醫|中醫是怎樣用針灸治病的(下)
    ①本經配穴:是指當某一臟腑及經絡發生病變時,選取同屬於某一臟腑或經絡的腧穴並配伍成處方的一種配穴方法。此法多用於治療單一的臟腑經絡病證。②表裡配穴:是指當某一臟腑經絡發生病變時,選取屬於表裡關係的經絡腧穴並配伍成處方的一種配穴方法。此法既可單選其表經或裡經腧穴,也可表裡兩經同時選用。此法多用於治療相表裡的臟腑經絡病證。
  • 中醫裡的臟腑「互為表裡」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皮肉筋骨是也;何謂裡,臟腑精神是也。而經絡則貫乎其間。」 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
  • 藏象學說對中醫臨床有重要意義
    藏象學說的發展《黃帝內經》時代已形成了理論體系,論述了人體統一性及與自然界的關係;對臟腑位置形態、屬性及五臟、六腑、奇恆之府的功能以及形體管竅的關係均作了論述,以後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通過臨床實踐做了不斷的充實和提高。
  • 中醫傳奇:臟腑圖點穴法第五代傳人劉漢崗
    臟腑圖點穴法介紹 臟腑圖點穴法源於千古奇書《推按精義》,最早出版於宋朝,是中國按摩術的一種,一直是師徒傳承的秘笈,絕不肯輕易公開。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臟腑部位的經絡、經筋、穴位,直接作用於人體的疾病。
  • [中醫]味覺有異常 從臟腑找原因
    如果沒有在品嘗食物,卻常常自我感覺口中五味雜陳,如口中泛酸,口乾口苦,或覺得嘴裡有甜味,口寡口淡,甚至流口水等,則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或雖未到器質性病變階段,但可能是臟腑功能偏盛偏衰發出的警報,應引起警惕,切莫大意。
  • 中醫所謂的「氣」是指什麼?值得一看的「氣」的生成運行和功能分類!
    中醫認為,氣、血、津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臟腑、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功能表達。在中醫中,氣是個重要名詞,應用廣而內涵足。氣,是中國的古人對自然界一切現象本原的高度概括,"氣者,人之根本也",在中醫中,通常"氣"有幾層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另一種是指氣的本身,以及組織、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 中醫五行與養生
    中醫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亞健康、無法治癒的疾病現代科技沒有一點辦法,而中醫幾副湯藥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搞不懂這陰陽五行能和身體健康扯上關係?中醫認為人和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體即是一個小地球,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的則對應了這五種基本能量屬性。對於中醫的這套哲學理論體系,是經過了幾千的經驗印證的,所以中醫既是哲學醫學又是經驗醫學。
  • 臉上3個部位長痘,說明對應的臟腑功能失調,一定要重視哦!
    中醫上認為,人的面部和臟腑是有一定聯繫的,如果臉上不同的部位長痘就意味著人相應的臟腑也出現了功能失調,比如說:下巴長痘,下巴對應的臟腑器官是腎,下巴長痘就意味著腎陰虧虛,陰虛火旺。還有一個造成長痘的原因就是熬夜,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皮膚新陳代謝最旺盛的一個時間段,如果在這個時間還沒有睡覺,還在熬夜的話,就很容易造成陰虛火旺然後長痘。
  • 中醫對不孕不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證施治」
    當她接近徹底失望的時候,偶然得知大連神谷中醫醫院的鮑晶昌主任是這方面的專家,曾經多次給俄羅斯患者治好了不孕症。鮑晶昌主任通過把脈找到病因,「因為氣血淤滯、腎精不足,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月經量少、月經拖後子宮內膜薄、卵泡發育不成熟。」鮑晶昌主任告訴她。治療主要是口服中藥,同時結合針灸。治療3個月後,王女士就傳來了喜訊,最終7斤重的大胖小子順利降生。
  • 中醫子午流注養生知識、理論、方法
    子午流注是中醫以「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為理論基礎,認為人體功能活動、病理變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時日等影響而呈現一定的規律。根據這種規律,選擇適當時間治療疾病,可以獲得較佳療效,因此提出「因時而治」「按時給藥」等方法。子午流注就是辯證循經按時調理的一種具體操作方法,它是一句經脈氣血受自然界影響有時盛、有時衰並有一定規律而制定的。
  • 五聲對五臟,根據聲音診斷臟腑健康!
    呼、笑、歌、哭、呻,合稱為五聲,根據中醫五行學說理論,五聲與臟腑的對應關係為:肝,在聲為呼;心,在聲為笑;脾,在聲為歌;肺,在聲為哭;腎,在聲為呻。五聲的異常可反映臟腑功能的異常,臨床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 中醫養生的七個層次:元神、心神、情志、食療、鍛鍊、理療、藥物
    中醫認為,元神藏於腦中,而腦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這就是說,腦是元神的器官,腦功能正常,就會精神飽滿、意識清晰、思維靈敏,記憶好,情志活動正常。要更好地理解元神,我以為最好了解一下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之說。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萬物本是一氣,一氣分而言之則為陰陽,陰陽再分之則為五行。
  •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
    養好「精氣神」,有3個臟腑需要注意,調理方法不同。養生諺語有云「人有三寶精氣神」。對於身體健康而言,精氣神可謂是立身之本。而中醫對於精氣神的理解,又有各自的臟腑與之對應。換個說法,就是精氣神三者,都有自己的「主管領導」。這就涉及到臟腑學說裡的「肺脾腎」三髒了。
  • 中醫九種體質,你是哪一種?想防病養生,先辨識中醫體質!
    中醫可以通過望、聞、問、切來收集患者身體情況,包括臉色、聲音、胖瘦、壯弱、行動、舌苔、脈象等來判斷一個人的體質。中醫體質分為以下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
  • 「養生堂」今日17:25播出《臟腑安康有「機竅」-1》
    專家:陳明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關鍵詞:身體裡的「漏勺」 臟腑危機 腎陽虛 肺氣鬱閉 桔梗 覆盆子一類常見的小症狀,背後竟然隱藏著臟腑的危機!同時,專家告訴賽賽,這把「漏勺」的出現並不光是影響水液輸布,還說明兩位患者的臟腑出現了大問題,如果不重視會帶來更大的健康隱患!那麼,到底這把「漏勺」代表了什麼症狀?為什麼專家治病的辦法不是直接修補「漏勺」,而是去調理兩大臟腑呢?原來,這把出現在身體裡的「漏勺」,就是中老年人群尤其高發的尿頻!
  • 中醫小兒推拿每日一課#小兒推拿中醫理論之病因學說——六淫區別五邪
    因此,是六氣還是六淫,主要與機體是否發病有關。 2)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 外感六淫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稱之為外邪,而內生五邪,則是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溼、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屬病機學範疇。
  • 國醫聖手傳經送寶 全國名中醫臨床經驗傳承發展論壇在煙臺舉行
    活動由中國民族醫藥學會、中國針灸學會經筋診治專業委員會、煙臺市針灸學會等主辦,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等協辦。各路國醫聖手相聚煙臺,共商中醫、民族醫發展大計,研討了名中醫在治療疑難雜症臨床方面的豐富經驗和艾灸在治療疾病方面的作用以及艾灸行業的產業技術等相關問題。
  • 神奇的中醫特色療法—穴位貼敷+多靶點複方療法
    是在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的基礎上,以選用多種多靶點、整體性的全成份天然中藥炮製而成,是一種無創傷、無痛苦、沒有任何毒副作用的中醫特效療法。多靶點中藥複方療法採取中醫中藥的辨證療法,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的病情病理,專門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診療方案,服用該藥可以起到疏肝清毒、活血化瘀、調控免疫、軟化肝臟、促進肝臟細胞再生的作用。  為何要配合中藥穴位膏貼?
  • 讓「中醫筋骨理論」在創新中發展
    中醫基礎理論老師從陰陽五行、黑箱理論、以外揣內、頓悟思維,講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中醫理論把生命現象和整個宇宙描繪出來,當時感覺特別奇妙。」從此,房敏找到了學習中醫的感覺,每天沉迷於張仲景、張景嶽等歷代名醫的論著中。  房敏把自己專業思想的形成歸功於那時候的博覽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