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的七個層次:元神、心神、情志、食療、鍛鍊、理療、藥物

2020-12-10 劉子善博約心理

養生,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達到頤養生命、增強體質、無病防病、有病防變,從而現實延年益壽目的醫事活動。

那麼具體如何養生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因為現在的人大都非常注重養生,養生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的長跑、有的遊泳、有的打坐、有的散步、有的練武、有的辟穀、有的推拿按摩、有的吃藥調理等等。

為了讓人們對養生有個更全面的了解,我把養生分成七個層次,自上而下是:守元神、養心神、調情志、善食療、勤鍛鍊、先理療、後藥物(詳見下圖)。

最上端的是最簡單的,也是最不好理解和不好把握的;最下端的是離健康越遠的,也是最複雜的。

一、守元神

元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又是難以理解的存在。從字面上來看,元神是先天具有的,也就是說,元神不是人能夠創造出來的。本來就有的神沒有思慮活動,有思慮活動的神是後天之神,即識神。後天之神千差萬別,而元神只有一個。

中醫認為,元神藏於腦中,而腦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這就是說,腦是元神的器官,腦功能正常,就會精神飽滿、意識清晰、思維靈敏,記憶好,情志活動正常。

要更好地理解元神,我以為最好了解一下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之說。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萬物本是一氣,一氣分而言之則為陰陽,陰陽再分之則為五行。反過來說,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一氣即元神。一個人的存在,即元神的存在,元神的存在即一氣的存在,因此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

對元神描述最好的有兩家之言:一是《道德經》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二是《脈望》所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

既然元神是先天之神,不是我們能夠意識到了,因此,我們只能守。守元神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清靜無為,心中無任何掛礙,元神就不會被打擾。思慮一動,元神即無。守元神的最佳方式就是每天拿出一點時間靜坐。

二、養心神

養生的最高層次是守元神,其次是養心神。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主要生命功能是心、肝、肺、脾、腎五個臟器。五臟各有神主,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元神是最高統帥,是五臟六腑各神的主宰。但是,上邊說過,元神是清靜無為的,那麼它是怎麼來統帥下屬各臟腑的呢?這是由於五臟六腑有個主神,即心神。心神既是心的神,又與元神相聯繫,心神是元神的使者。比如說:元神是太上皇,心神就是皇帝,其他臟腑神就是群臣。

其它神有:主治節的肺之相傅之官,主謀慮的肝之將軍之官,主決斷的膽之中正之官,主喜樂的羶中之臣使之官,主五味的脾胃之倉廩之官,主變化的大腸之傳道之官,主化物的小腸之受盛之官,主伎巧的腎之作強之官,主水道的三焦之決瀆之官,主氣化的膀胱之州都之官。

《黃帝內經》中說:「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管危矣。」下安即強調心主神明的作用,心主靜心寡慾,心神自明,其他髒神的功能就會發揮正常,疾病也就少了。如果心主昏暗不明,其他髒神就會喧賓奪主,情志活動混亂,因此就會百病從生。

養心神,要上達元神之清靜之意,又不被其他臟腑神志的幹擾,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明則下安」。

三、調情志

中醫心理學有七情之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我們正常的心理活動,但是,如果太過或不及就會直接對相應的臟腑造成傷害,如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大部分的惡性腫瘤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情志問題導致的,因此,調情志在養生中非常重要。

調情志,在西方心理學叫情商,即對情緒的管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調情志的方式方法非常豐富。我介紹以下五種:

一是清靜養神。清靜養神的主要機制表現在:「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勞起」;「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是《黃帝內經》的定論。這三條定論對清靜養生的理解非常重要,請深思之。

清靜養神的主要原理在於,人在清靜放鬆時,可使脾胃生化功能正常,腠理開合功能正常,從而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罹難病患風險。

清靜養神主要是養心神,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

二是不時御神。御神就是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駕馭的意思,使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與外在環境協調平衡,起碼沒有相互衝突和矛盾。御神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心安的狀態,不使心情起伏太大,或者不能長時間地心情不能平定。神不能過於耗散,因此古人強調「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工作、生活難免發生矛盾糾紛,因此,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既要生存又要長壽,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御神。對於不良刺激,我們做到「自訟、自克、自悟、自解」,人的情志得到良好的調節,氣機流暢,則神安延年。

三是淳德全道。《洞靈真經》有如下記載: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對於德和道,孔子也認為,「有大德必行其壽」。明代養生家呂坤也曾說過:「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淳德全道是種修養,我們常人很難做到。

四是節慾守正。《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明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世道人心。

我們知道,男歡女愛是伐性之斧,可有誰能守的住呢?誰都知道,精者,身之本也。如何節慾守正,《黃帝內經》也給了我們一些思路,如: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

五是怡情養性。古人認為,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清代張英說過,人常和悅,則心氣衝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

怡情養性要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特別是高雅的、利己利人的,宋代學者倪思有齊齋十樂,可以借鑑: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四、善食療。食療就是通過飲食的合理搭配達到食治的目,是中醫治病療疾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食療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近代著名醫學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食療要懂禽獸魚蟲、果實菜谷的禁忌。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病相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

現在,我們不僅要懂食療,更要懂食品安全知識,因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已經非常嚴重了。

五、勤鍛鍊。對鍛鍊人們的爭議很大,自古就有兔子跑的遠死的快,王八懶動活百年之說。在此我介紹一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的一個四維如輪,中氣如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肝、肺、腎、心如輪,中氣脾胃如軸。軸動輪轉,輪轉軸靈。由輪而軸是先天,由軸而輪是為後天。

鍛鍊就是由輪而軸。當吃的太多或者過於肥胖的人,應當加強鍛鍊,這是由輪而軸,消化內在的積存。如果是體弱之人,應當以靜養為主,軸靜輪停,保存元氣不被消耗。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關於四維如輪,中氣如軸的理論對於養生保健很有意義。

六、先理療。當發生了疾病後,積極治療是必要的,但在選擇治療方式上有先後。我的建議,如果不是急病、要病,理療應當是首選。

理療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是食療次之的康復治療方法。

理療歷史久遠,在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利用陽光、砭石、石針、水和按摩等治療疾病。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常用針灸、砭石、熨貼、按摩等治病,對後人影響巨大。

目前,在我國,理療可謂遍地開花,繁榮景象喜人,理療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是良好的發展勢頭。因此,我建議有病後先理療。

七、後藥物

有了病之後,藥物治療是後選,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沒有辦法,不選擇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還有一個弊端,一是過度治療的問題非常普遍。二是即便是選擇中草藥,現在的中草藥已經不是過去自然環境中採摘的中草藥,人工種植、毒藥殘留、加工不規範等問題多多。三是辯證診治上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此等等。

相關焦點

  • 本草元堂——從「食療」開始的健康解決方案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過:「凡是治病,應先食療,如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他精闢地論述了食療是行之有效的治病方法之一。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凡病三分治七分養」,這也說明食療是防病治病的一種好辦法。  在中醫看來,人處在天地之間,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早在兩千年前,古代中醫學家就認識到飲食的性質對機體的生理和病理方面的影響。
  • 本草元堂健康生活館教你 秋季如何養生
    另外,保證充足的睡眠、儘量不熬夜、及時補充水分、適時添衣禦寒保暖、適度鍛鍊加強抵抗力、保持身體的活力、經常開窗通風防感冒,秋季還可進行中醫理療,能有效調節季節的變化對身體帶來的影響。中醫治未病主要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癒防復。其中最重要的是未病先防,中醫治未病可以通過調理及理療的方式,如按摩、艾灸、中藥燻蒸等達到保健的效果。
  • 中醫食療、食養與藥膳的區別
    中醫食療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受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具有較為系統民族與地方特色。要學習中醫食療,首先要明確中醫食療的基本範疇和概念,即它與其他相關術語如食養和藥膳學的關係。其實食養、食療與藥膳均為中醫術語,三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學會通過食療的方法輔助調節
    產後抑鬱在中醫裡歸為「產後情誌異常」,也就是產婦在產褥期出現情緒低落,沉默寡言,精神抑鬱,或心煩不安,失眠多夢,或神志錯亂,狂言妄語等,通常在產後2周出現症狀。按照中醫辨證,把產後情誌異常分為虛證和實證:實證如果產後出現失眠多夢,默默不語,神志恍惚,憂鬱寡歡,狂言妄語,且舌質顏色暗,舌頭上有瘀斑,苔薄,脈弦或澀的情況,大多是實證。
  • 「二十四節氣」白露話養生
    這時候該如何養生呢?從中醫方面分析,應當重視以下幾點:調理飲食白露時節,天氣偏燥,飲食當忌煎炸、燒烤、辣椒、火鍋等,這些食物容易加重燥邪,當雨少天燥時,飲食當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老年人或脾胃偏於虛弱者,可晨起食粥,有助於益胃生津。
  • 小雪過後如何養生?中醫:3款食療養生方為您添健康!
    小雪時節是養生的好時候,可以適當吃一些補氣補血的食膳。烹飪一些營養豐富的食材,選用健康的烹飪處理方式,在寒冷的冬日裡喝上熱乎乎的一碗暖湯,補益身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記憶力。小雪過後如何養生?中醫:3款食療養生方為您添健康!
  • 衛生局康復理療師證一年考幾次,去哪裡可以參加培訓
    2.高薪就業,中醫康復理療師需要掌握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診斷辯症在內的許多技能,例如,能分辨實症虛症,找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所以目前許多美容院,理療店都在高薪聘請康復理療師,為患者把脈辨症,給出治療方向。3.自己和家人都能受用,學習中醫康復理療外治技術,最受益的還是自己和家人,能時刻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 吃藥不如喝湯,日常藥膳食療養生之法
    中醫食療重視食物的不同性味和作用,就是用食物性味的偏勝來調整人體氣血陰陽,扶正祛邪,以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食物的性是指「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食性。涼性和寒性,溫性和熱性,在作用上有一定同性。只是在作用大小方面稍有差別。此外,有些食物其食性平和,稱為平性。
  • 長「梅雨季」加擔心新冠感染導致部分人群「情志內傷」需引起重視
    東方網通訊員徐曉燕7月20日報導:近30年來最長的「梅雨季」伴隨2020的全球新冠施虐,特殊時期中人們憂慮煩躁而導致情志方面所帶的內傷已成為較普遍現象並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何謂「情志內傷」,中醫角度描述為「鬱病」,患病者主要表現為憂愁、悲哀、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焦慮失眠、或有自感咽喉中有異物梗塞,吞之不去等症。它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致的「鬱症」表現。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氣機鬱滯為基本病變,是中醫內科病證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症早期,醫學檢查未見器質性病變。
  • 神奇的中醫|程玲:「冬病夏治」,自己在家這麼做!
    提起夏季養生,程玲博士多次引用《黃帝內經》,「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病。」夏季養生的重點在:防暑、養陰與祛溼,現代的空調綜合症,就是夏季養生防暑之「矯枉過正」。
  • 人體元神居住的地方「神闕穴」能夠養生保健,更為治病要穴
    在傳統中醫當中,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大穴,指的就是神闕穴,作為人體裡重要的一個穴位,是一個能看著,能摸得著的一個穴位,也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 「偽專家」張悟本:堅持綠豆湯食療養生法,晚年因腦梗住進醫院!
    (一) 綠豆湯療法失效,現狀慘澹這位偽大師名叫張悟本,是一名偽養生食療專家,當時他最提倡的食療方法就是綠豆湯加長茄子,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長期服用就可以到達包治百病的效果。(二) 中醫養生風尚,催生養生食療偽專家張悟本的出現和許多偽大師的出現都是趕上了國民生活水平提高,追求生活質量的時代。隨著物質生活的提升,從吃飽到吃好的飲食觀念成為主流,同時中醫養生說也慢慢出現在大家視野中。
  • 失眠除了安眠藥,中醫教你對症改善睡眠
    很多人失眠,都會吃些藥物來調節,但是吃安眠藥不是主要方法,失眠有何妙招來解決?且聽聽名中醫的說法。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 心主神明。在《黃帝內經》中記載:心藏脈,脈舍神;肝藏血,血舍魂。可以說,睡眠正常與否,與心、肝關係密切。
  • 中醫在身邊|經期紊亂、痛經磨人怎麼辦?中醫調理有妙招
    當然,情志因素也可以引起月經失調,悲傷、抑鬱會加劇月經失調的症狀。不健康的飲食生活習慣也與月經失調密切相關。  同時,減肥、節食、挑食的女性,尤其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女孩,節食會導致營養成分供給不足,下丘腦控制月經的軸功能紊亂,引起月經後期、月經稀發等,這與中醫認為的營養不良、腎精不足,月經則稀發的觀點也不謀而合。
  • 易點通泰: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兩儀療法」為富貴包理療助力
    相比之下,中醫理療則因效果顯著、對人體無害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推崇。近年來,中醫理療日益復甦,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感受到中醫療法的神奇,而易點通泰「兩儀療法」就是遵循中醫療法而推出的理療方案,該技術曾獲得嶺南十大國粹中醫類創新獎
  • 「夕陽無限好·中醫理療行」,坂田第五園社區開展夕陽紅中醫理療活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畢國學 何 鑫 通訊員 劉欣 為保障社區長者的身體健康,12月21日,龍崗區坂田街道第五園社區二期沐雲齋夕陽紅都市養老服務中心開展了「夕陽無限好·中醫理療行」理療活動,受到了社區長者的廣泛好評。
  • 守望相助·僑浙有愛|舌尖上的家鄉味「藥食同源·食療防疫」系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來「藥食同源」,許多食物即藥物。
  • 晝夜秋涼白露重在養生
    白露來臨後,萬物隨秋涼逐漸蕭落、成熟,豐收的秋季饋予人們養生的習俗。 注意起居,暖身不露 春夏暖風逐漸被秋冬涼風所更替,氣溫下降也是越來越快。中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裡,以上症狀具有相關性,應注意滋陰潤肺,多吃梨、銀耳、百合、枸杞、蘿蔔等。蔬菜要選富含維生素C的,比如南瓜、胡蘿蔔、芥藍、菠菜等。針對過敏體質者,魚蝦、螃蟹、韭菜花、黃花、胡椒等發物儘量避免,謹防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