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達到頤養生命、增強體質、無病防病、有病防變,從而現實延年益壽目的醫事活動。
那麼具體如何養生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因為現在的人大都非常注重養生,養生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的長跑、有的遊泳、有的打坐、有的散步、有的練武、有的辟穀、有的推拿按摩、有的吃藥調理等等。
為了讓人們對養生有個更全面的了解,我把養生分成七個層次,自上而下是:守元神、養心神、調情志、善食療、勤鍛鍊、先理療、後藥物(詳見下圖)。
最上端的是最簡單的,也是最不好理解和不好把握的;最下端的是離健康越遠的,也是最複雜的。
一、守元神
元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又是難以理解的存在。從字面上來看,元神是先天具有的,也就是說,元神不是人能夠創造出來的。本來就有的神沒有思慮活動,有思慮活動的神是後天之神,即識神。後天之神千差萬別,而元神只有一個。
中醫認為,元神藏於腦中,而腦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樞紐,為一身之宗,百神之會。這就是說,腦是元神的器官,腦功能正常,就會精神飽滿、意識清晰、思維靈敏,記憶好,情志活動正常。
要更好地理解元神,我以為最好了解一下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之說。古人認為,天地萬物,萬物本是一氣,一氣分而言之則為陰陽,陰陽再分之則為五行。反過來說,五氣即二氣,二氣即一氣,一氣即元神。一個人的存在,即元神的存在,元神的存在即一氣的存在,因此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遊》)。
對元神描述最好的有兩家之言:一是《道德經》中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二是《脈望》所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
既然元神是先天之神,不是我們能夠意識到了,因此,我們只能守。守元神的最好方式就是保持清靜無為,心中無任何掛礙,元神就不會被打擾。思慮一動,元神即無。守元神的最佳方式就是每天拿出一點時間靜坐。
二、養心神
養生的最高層次是守元神,其次是養心神。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主要生命功能是心、肝、肺、脾、腎五個臟器。五臟各有神主,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元神是最高統帥,是五臟六腑各神的主宰。但是,上邊說過,元神是清靜無為的,那麼它是怎麼來統帥下屬各臟腑的呢?這是由於五臟六腑有個主神,即心神。心神既是心的神,又與元神相聯繫,心神是元神的使者。比如說:元神是太上皇,心神就是皇帝,其他臟腑神就是群臣。
其它神有:主治節的肺之相傅之官,主謀慮的肝之將軍之官,主決斷的膽之中正之官,主喜樂的羶中之臣使之官,主五味的脾胃之倉廩之官,主變化的大腸之傳道之官,主化物的小腸之受盛之官,主伎巧的腎之作強之官,主水道的三焦之決瀆之官,主氣化的膀胱之州都之官。
《黃帝內經》中說:「心為君主之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管危矣。」下安即強調心主神明的作用,心主靜心寡慾,心神自明,其他髒神的功能就會發揮正常,疾病也就少了。如果心主昏暗不明,其他髒神就會喧賓奪主,情志活動混亂,因此就會百病從生。
養心神,要上達元神之清靜之意,又不被其他臟腑神志的幹擾,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主明則下安」。
三、調情志
中醫心理學有七情之說,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我們正常的心理活動,但是,如果太過或不及就會直接對相應的臟腑造成傷害,如怒傷肝,喜傷心,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等。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大部分的惡性腫瘤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情志問題導致的,因此,調情志在養生中非常重要。
調情志,在西方心理學叫情商,即對情緒的管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調情志的方式方法非常豐富。我介紹以下五種:
一是清靜養神。清靜養神的主要機制表現在:「靜則神藏,躁則消亡」;「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勞起」;「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這是《黃帝內經》的定論。這三條定論對清靜養生的理解非常重要,請深思之。
清靜養神的主要原理在於,人在清靜放鬆時,可使脾胃生化功能正常,腠理開合功能正常,從而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罹難病患風險。
清靜養神主要是養心神,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
二是不時御神。御神就是對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控制、駕馭的意思,使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與外在環境協調平衡,起碼沒有相互衝突和矛盾。御神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持心安的狀態,不使心情起伏太大,或者不能長時間地心情不能平定。神不能過於耗散,因此古人強調「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工作、生活難免發生矛盾糾紛,因此,我們常說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既要生存又要長壽,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御神。對於不良刺激,我們做到「自訟、自克、自悟、自解」,人的情志得到良好的調節,氣機流暢,則神安延年。
三是淳德全道。《洞靈真經》有如下記載: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對於德和道,孔子也認為,「有大德必行其壽」。明代養生家呂坤也曾說過:「仁可長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淳德全道是種修養,我們常人很難做到。
四是節慾守正。《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明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世道人心。
我們知道,男歡女愛是伐性之斧,可有誰能守的住呢?誰都知道,精者,身之本也。如何節慾守正,《黃帝內經》也給了我們一些思路,如: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
五是怡情養性。古人認為,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清代張英說過,人常和悅,則心氣衝而五臟安,昔人所謂「養歡喜神」。
怡情養性要多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特別是高雅的、利己利人的,宋代學者倪思有齊齋十樂,可以借鑑: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淡,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觀山,寓意弈棋。
四、善食療。食療就是通過飲食的合理搭配達到食治的目,是中醫治病療疾最安全的方法之一。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主張:「為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體現食療的重要性,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近代著名醫學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
食療要懂禽獸魚蟲、果實菜谷的禁忌。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病相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
現在,我們不僅要懂食療,更要懂食品安全知識,因為,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已經非常嚴重了。
五、勤鍛鍊。對鍛鍊人們的爭議很大,自古就有兔子跑的遠死的快,王八懶動活百年之說。在此我介紹一個《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的一個四維如輪,中氣如軸的理論:該理論認為,肝、肺、腎、心如輪,中氣脾胃如軸。軸動輪轉,輪轉軸靈。由輪而軸是先天,由軸而輪是為後天。
鍛鍊就是由輪而軸。當吃的太多或者過於肥胖的人,應當加強鍛鍊,這是由輪而軸,消化內在的積存。如果是體弱之人,應當以靜養為主,軸靜輪停,保存元氣不被消耗。
彭子益《圓運動的古中醫學》關於四維如輪,中氣如軸的理論對於養生保健很有意義。
六、先理療。當發生了疾病後,積極治療是必要的,但在選擇治療方式上有先後。我的建議,如果不是急病、要病,理療應當是首選。
理療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界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是食療次之的康復治療方法。
理療歷史久遠,在公元前7000年的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利用陽光、砭石、石針、水和按摩等治療疾病。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常用針灸、砭石、熨貼、按摩等治病,對後人影響巨大。
目前,在我國,理療可謂遍地開花,繁榮景象喜人,理療已經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這是良好的發展勢頭。因此,我建議有病後先理療。
七、後藥物。
有了病之後,藥物治療是後選,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沒有辦法,不選擇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還有一個弊端,一是過度治療的問題非常普遍。二是即便是選擇中草藥,現在的中草藥已經不是過去自然環境中採摘的中草藥,人工種植、毒藥殘留、加工不規範等問題多多。三是辯證診治上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