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紅色,味酸,入藥以「吳地」為佳,所以又稱吳茱萸。茱萸別名越椒、艾子,有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之別,藥性各不相同。古時有九月九日重陽節佩戴茱萸登高的風俗。
茱萸,味辛、苦,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溫中瀉溼,開鬱破凝,降濁陰而止嘔吐,升清陽而斷洩利。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
現代研究發現:山茱萸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山茱萸甙、馬草鞭甙、皂甙、鞣甙,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等營養成分。能抑制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利尿、降壓、防癌作用。山茱萸的果實山萸肉,味酸澀,性微溫,有補肝腎、澀精氣、固虛脫、健胃壯陽等功能,常用以治療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遺精、尿頻、肝虛寒熱、虛汗不止、心搖脈散、神經衰弱、月經不調等症。茱萸還是中成藥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主藥。
茱萸我國分布在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
《傷寒論》吳茱萸湯,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治陽明傷寒,食谷欲嘔者。胃氣順降,則納而不嘔,胃氣逆升,則嘔而不納。治厥陰病,乾嘔,吐涎沫,頭痛者。以土虛木鬱,中氣被賊,胃逆不降,濁氣上衝,是以頭痛乾嘔。溼氣凝瘀,是以常吐涎沫。治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以寒水侮土,脾陷胃逆,則吐利兼作。中氣虧敗,四肢失溫,則手足厥冷。坎陽離根,散越無歸,則煩躁欲死。
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
吳茱萸、生薑,溫胃而降逆疏木。
吳茱萸辛燥之性,瀉溼驅寒,溫中行滯,降胃逆而止嘔吐,升脾陷而除洩利,瀉胸膈痞滿,消腳膝腫痛,化寒痰冷飲,去噯腐吞酸,逐經脈關節一切冷痺,平心腹胸首各種寒痛,熨脅腹諸癥,殺臟腑諸蟲,醫霍亂轉筋,療疝氣痛墜。
茱萸本身具有香味,在抑制嘔吐方面不僅內服,也可以外用。外敷湧泉,對於因為劇烈嘔吐而無法服藥物的症狀,往往有奇效。
下面分享兩則茱萸止嘔的醫案:
一則:80歲老人,因支氣管肺炎,發高燒使用大量抗生素退熱,高熱退後每天仍然發熱,在37.8-38.5℃之間,咳嗽痰少,時時乾嘔,喝水吃飯均吐。住院治療30餘天,未愈。治療醫師告訴患者家屬,因患者年齡大,免疫力低下,所以治療效果不好。家屬改看中醫。
診斷:咳嗽無力少質黏,時時乾嘔,飲水則吐,舌光紅無苔,脈細弱而數。
藥方:內服,益胃散加西洋參。去頭煎,二煎汁少量吸人口中,頻頻含咽,不限次數。外用,茱萸研末外敷湧泉穴。
因患者胃氣衰敗,體虛不受藥。湯劑水煎去頭煎,去頭煎,薄其味,取其氣,使胃氣虛不拒藥。
用藥當天患者嘔止。第二日思食。
原內服藥方不變,第一煎服用,外用藥停用。以米粥調養胃氣,禁食肥膩食物。用藥5日後,,患者熱退,精神好轉,咳嗽止,納食增加,遂以參苓白朮散合益胃散收功。
參苓白朮散:人參、白朮(麩炒)、茯苓、山藥、薏苡仁(炒)、蓮子、白扁豆(炒)、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健脾益氣,用於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益胃散:陳皮7錢,黃耆7錢,益智仁6錢,生薑3錢,白豆蔻仁3錢,澤瀉3錢,薑黃3錢,縮砂仁2錢,甘草2錢,厚樸2錢,人參2錢。
二則:10個月女嬰,受寒後出現發熱咳嗽,鼻塞、流涕、嘔吐。醫院治療,兩三天熱退,咳減,但是嘔吐不止。
內科會診,懷疑腦炎、肝炎,經檢查CT、腦脊液、A肝、B肝、C肝、肝功未發現問題,做胃鏡也未發現問題,住院10多天仍嘔吐不止。
時間晚上9點,囑孩子家長用吳茱萸研碎,醋調,敷在孩子腳底前1/3與2/3交界地方。
次日孩子醒來,吵著肚子餓要吃東西。熬米粥食用。
開方:參苓白朮散加紫蘇梗、藿梗調理後痊癒。
紫蘇梗又名蘇梗。味辛、甘,性溫。入脾、胃、肺經。本品香氣濃鬱,善於舒肝解鬱、行氣消脹、理氣安胎、和血止痛,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脾胃不和、胸膈痞悶、脘腹疼痛、食滯不消、噁心嘔吐、胎氣不和、胎動不安等症。蘇梗入藥,以6-8月採收的嫩蘇梗為佳。
藿香梗即藿香的莖。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本品氣味芳香,善於醒脾開胃、和中止嘔、理氣止痛,用於治療脾胃氣滯、中焦氣機不暢、升降失調,以致胸腹滿悶、腹痛吐瀉、胃納不佳、倦怠無力、舌苔垢膩等症。
重陽節佩戴茱萸登高的風俗來自於梁朝吳均《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願見者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