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VR太空體驗揭示黑洞的演變和宇宙的奧秘

2020-12-22 VRPinea媒體

今年的夏天好像比往常來的要更早一些。在蚊子與熱氣齊飛的夜晚裡,貌似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過蟬鳴、蛙聲,也很久沒有抬頭看看空中的那輪圓月了。近日,蘇州地區恰逢梅雨時節,天氣又悶又熱。晚上時常見不到月亮,星光也黯淡許多。而成年人,也很久沒有做過「登月」、「摘星」這樣的夢了。



那月亮上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火星上可以種土豆嗎?星星的光是從幾萬光年外發射出來的嗎,那它們現在還存在於宇宙中嗎,或是已經變為宇宙的塵埃了?

今日,P君將滿足大家探索宇宙的願望,介紹《Galactic Center VR》、《Exoplant Excursion》、《NASA Selfies》等VR太空體驗,讓大家「身臨其境」地感受宇宙的奧秘、行星的軌跡和黑洞的衍變。


《Galactic Center VR》——黑洞的演化

《Galactic Center VR》是NASA用VR模擬黑洞人馬座A*周圍宇宙的500年演化,而創建的VR體驗。NASA將錢德拉太空望遠鏡及其他太空望遠鏡的數據與VR技術相結合,採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周圍物質流向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現象。



該VR體驗以人馬座A*為中心,並覆蓋周圍大約3光年的面積,即28萬億公裡左右。研究人員模擬了圍繞天馬座A*公轉的25顆沃爾夫-拉葉星的風。當來沃爾夫-拉葉星的星風發生碰撞時,物質會衝擊加熱到數百萬度,並產生大量的X射線。



沃爾夫-拉葉星是非常高亮且高溫的天體,這個由OB型星組成的雙星系統會產生強烈的星風。體驗時請留意風中的一些物質由黑洞引力捕獲並向其墜落的過程。



在《Galactic Center VR》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對象和現象。白色閃爍的十字星是沃爾夫-拉葉星,軌道是灰色(可以取消或顯示);藍色和青色是超音速風碰撞產生的熱氣體的X射線發射;紅色和黃色是所有的風物質,主要包括冷氣體;紫色則是紅色和藍色重疊的地方。

目前,該VR體驗已免費登錄Steam、Viveport,支持HTC Vive。


《Exoplant Excursion》——系外行星旅行

此前,NASA為紀念Spitzer望遠鏡建立15周年,推出了一款VR體驗《Exoplant Excursion》。該VR體驗中的數據內容均由Spitzer望遠鏡拍攝獲得。用戶可體驗一場免費圍繞系外行星TRAPPIST-1的短途旅行



TRAPPIST-1是一顆表面溫度極低的紅矮星,距離太陽約39.6光年,位於水瓶座的某處。其周圍有7顆類地行星,是已知行星系統中擁有較多類地行星的系統,數量僅次於太陽系和克卜勒-90星系。



目前,該VR體驗可通過Spitzer Mission網站下載,支持Oculus Rift和HTC Vive頭顯。


《NASA Selfies》——太空自拍

《NASA Selfies》也是NASA為紀念Spitzer望遠鏡建立15周年,而推出的AR太空自拍應用。用戶可以「穿著」NASA官方的太空衣,任意選擇獵戶座星雲、銀河系等30個不同的星系,並以星系作為背景拍照。(P君為銀河系瘋狂打call)



目前,該應用程式已登錄iOS和Android,用戶可通過Spitzer Mission網站下載。



除上述P君提到的NASA出品的VR/AR太空應用之外,NASA還為宇宙愛好者們開設了一個能夠提供全景VR體驗的網站。在網站中,科學家們利用CGI景觀呈現了已發現的數顆小行星的假想表面,用戶可以在網站上瀏覽這些行星光禿禿的山區表面以及血紅色的天空

人們對宇宙探索的渴望是從古至今的,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話故事表達了古代人民對於渴望登上月亮、渴望「擊敗」太陽的冒險心理。而現代社會,「阿波羅」成功登月代表了人類足跡開始邁向太空。



隨之而來的國內載人航天的成功,「神州五號」、「神州六號」、「神州七號」「神州九號」……「神州十一號」等成功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誕生了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對國內航天事業做出偉大貢獻的太空人。

2019年曾傳出「中國將於2020年正式開啟探索火星計劃」的消息,並在社交媒體引發了熱議。目前來看,VR太空體驗已「先行一步」,但我們相信未來真的能在火星上種土豆!

本文屬VRPinea原創稿件,轉載請洽:brand@vrpinea.com



相關焦點

  • 宇宙花園中丟失的黑洞種子
    這個難以捉摸的群體,即「中等質量黑洞」,大約有100到100,000個太陽。在迄今發現的數百個黑洞中,有大量相對較小的黑洞,但在中等質量範圍的「沙漠」中卻沒有確定的。科學家們正與nasa的強大太空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臺合作,以追蹤與這些奇異實體描述相符的遙遠天體。他們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可能的候選者,並正在努力確認他們是黑洞。
  • 宇宙的「骨架」:全天X射線星圖揭示暗物質奧秘
    宇宙的「骨架」:全天X射線星圖揭示暗物質奧秘 2020-09-07 10: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SA新型太空望遠鏡曝光:將揭示宇宙大爆炸的秘密
    宇宙大爆炸理論描述了科學家們目前可觀測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但關於這個概念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特別是當涉及到大爆炸之後發生了什麼,在我們的宇宙出現的那一瞬間發生了什麼?NASA新型太空望遠鏡要來了,它將有望解開整個宇宙的歷史。
  • 阿湯哥要和NASA拍太空電影——屬於這個時代的壯志凌雲
    但不管是誰和誰聯合,這次「有生之年」的合作,總是令人期待的。 美國宇航局和阿湯哥已經就這部太空電影的拍攝進行了討論。好萊塢的 Deadline 周一報導說,這將是一部動作冒險片,但不是《碟中諜》系列電影的一部分。
  • 黑洞穩定性和「臨界質量」問題
    雷金將「彭羅斯定理」或「彭羅斯奇點」推廣到宇宙,整個宇宙在自身引力坍塌的過程中最終形成宇宙奇點。牛頓將引力作用從地球推廣到宇宙天體,同樣,雷金將黑洞奇點推廣到宇宙奇點,黑洞和宇宙奇點的形成符合物理哲學機理論的等效原理。黑洞是微小的「小宇宙」,宇宙是超級的「大黑洞」,通過黑洞物理學揭示宇宙物理學的奧秘,黑洞與宇宙起源存在關聯,這是科學家和大眾科學人士熱衷於黑洞奧秘的原因之一。
  • nasa生日那天的宇宙是什麼意思?怎麼查?
    nasa生日那天的宇宙是什麼意思?  從NASA官網了解到,為紀念哈勃太空望遠鏡啟用30周年,NASA宣布將公開其拍得的366張張珍貴宇宙影像,網友只要在其上線的「生日宇宙」專題頁面選擇其出生日期,就能看到生日當天哈勃拍下的宇宙圖像。
  • 危險的「裸」黑洞可能隱藏在宇宙中
    如果這樣的「裸露」黑洞真的存在,並散布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該如何探測和發現它們呢?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方法:通過觀察它周圍的光環。裸奇點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數學理論的結果。如果一個黑洞在旋轉,它可以形成第二個視界,位於在第一個視界的內部。黑洞旋轉得越快,這些視界就越接近對方。如果它旋轉得足夠快,數學預測事件視界可以「抵消」(實際物理當然要複雜得多),並揭示出一個「赤裸裸」的奇點。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旋轉速度快到足以暴露其奇點的黑洞,但除此之外,我們通常無法確定一個隨機天體物理對象是普通黑洞還是裸奇點。
  • 哈勃太空望遠鏡,30周年了!
    我們可以想像在如此龐大資金支持背後下的哈勃望遠鏡該是如何強大,它將利用強大的能力為我們探測宇宙深空,解開宇宙起源之謎,了解太陽系、銀河系和其他星系的演變過程,這一系列史詩級的任務即將展開!但是,剛開始的日子對這次任務來說很艱難,因為哈勃望遠鏡最初的圖像很模糊,最後哈勃研究小組成員發現到了哈勃主鏡的一個缺陷,正是這個缺陷導致了圖像的失真。
  • 福利 震撼VR「宇宙沙盒」免費體驗,多年的腦洞終於補上了!
    「太空嘉年華」是迄今為止國內規模最大、高科技手段最為集中的太空展,佔地面積4000平米。與傳統場館不同,「太空嘉年華」以全新的技術手段,用互動觀展的方式將宇宙的奧秘呈現在觀眾面前。 「太空嘉年華」擁有十大講解區:宇宙日曆、宇宙起源、太陽家族、地球24小時、生命起源、宇宙探索、未來100億年、天文名人、裸眼3D火箭秀、八大行星;以及四大互動區:360°全景太空(VR)、太空數字繪畫牆、巨型全息幻影劇場、彩繪太空人。
  • 他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她發現了超級黑洞丨宇宙致命吸引力
    在接受WLF專訪時,西裝筆挺的多爾曼衣服上別著一枚圓圓的徽章,上面顯示著黑洞的圖片,與他背後牆上懸掛著的大幅黑洞畫像相映成趣。有史以來第一張黑洞照片的締造者和他的黑洞照片大小周邊。WLF專訪截圖在回答人類為什麼要不斷探索黑洞時,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黑洞照片公布後,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和很多的政界人士交流過他們的成果。每次交流會前,多爾曼都會在每把椅子上提前放好這樣一個可愛的黑洞小周邊,政界人士總是對這款獨特的黑洞小徽章愛不釋手。多爾曼說:「人們與黑洞研究的聯繫是如此緊密。
  • 宇宙早期的動蕩超乎想像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發布了一項新發現,向我們揭示了宇宙早期無比動蕩的一面——通過分析哈勃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一支天文小組發現了宇宙中能量最強的物質外流,它們源自類星體,如海嘯般席捲星際空間,對星系造成嚴重破壞。
  • 天文學家在探測到39次新宇宙碰撞事件後探究黑洞起源
    引力波是由黑洞和其他極端宇宙現象之間的碰撞引起的時空漣漪。當巨大的宇宙體合併時,它們會釋放出異常巨大的能量。最終,這種引力波會被美國(LIGO)和義大利(Virgo)的探測器探測到。引力波探測徹底改變了觀察宇宙的方式,幫助科學家了解太空中一些最神秘的天體。 周三公布的新 目錄 被稱為GWTC-2,共有50個事件,包括黑洞合併、中子星合併,以及可能發生的黑洞和中子星之間的碰撞。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
  • 宇宙起源是什麼?銀河系長什麼樣?500張圖帶你探索奧秘| 21讀書
    而徹底解放人類想像力的就是那浩瀚無垠的宇宙。  頭頂的那片天空是我們難以真正領略的神秘之地。人類從古至今都在孜孜以求,探索宇宙的奧秘。今天,我們一起通過《宇宙全書: 國家地理新視覺指南》探索宇宙的奧秘吧。
  • 旋轉的黑洞會裸露出奇點,裸奇點的存在可能對宇宙產生危害
    黑洞中心聚集了黑洞的所有質量,它是一個密度無窮大的點,被稱為奇點。根據主流的物理理論,黑洞有一個邊界稱為事件視界,一旦越過這個邊界,連光都無法逃脫。自從天文學家發現黑洞以來,人們就一直在想:有沒有可能存在裸奇點,也就是說在沒有相關視界的情況下形成一個奇點。裸奇點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地方,因為它的存在會使許多物理定律被打破,會危及到整個宇宙。而對於傳統奇點來說,就算它是一個未知和極端的地方,但它也是被鎖在事件視界之內。
  • 來自太空的輻射有哪些?
    天文學家利用新技術,能夠接收到來自太空天體的所有輻射,而不僅是光。對光的捕捉只是天文工作的一部分。這就像只欣賞了一首旋律中的一個音符,而要完美體驗這首樂曲,你需要聽完整首曲子。光只是電磁輻射的一種形式。進一步研究不可見的波,如射電波和X射線,能夠揭示出宇宙更多的驚人奧秘。
  • ...領銜拍到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科學家 將在第三屆論壇詮釋宇宙的...
    在本月30日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上,2020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發現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安德烈婭·蓋茲,以及黑洞探索者、拍到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謝普德·多爾曼都將參加。 多爾曼是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項目(EHT)的創始人,而正是這項合作開天闢地地拍攝到了第一張黑洞圖像。
  • 黑洞中心會不會是一個宇宙?不然黑洞吞噬的物質去哪裡了?
    導讀:作為宇宙中非常恐怖的天體,黑洞無時無刻不在吞噬著宇宙中的物質,然而黑洞卻並沒有因為吞噬了海量的物質而相應地增大。黑洞吞噬的物質究竟去了哪裡?難道真如一些人所說,黑洞是連接兩個不同宇宙的通道?有沒有可能黑洞本身就是一個宇宙?
  • 宇宙中會不會存在微型黑洞?
    也有學說認為,我們其實生活在黑洞內,因為銀河系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黑洞中心自然是銀心,我們的太陽系圍繞著中心的黑洞旋轉,銀河系裡所有恆星、行星、衛星和彗星雲都在黑洞內壁。按理說,最終會被黑洞中心所吞噬。現在是不說大黑洞,說的是小黑洞,微型黑洞。那宇宙中會不會存在微型黑洞?
  • 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
    原標題:宇宙「怪獸」:諾貝爾獎為何聚焦黑洞研究?參考消息網10月8日報導10月6日,英國人羅傑·彭羅斯、德國人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人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黑洞研究中做出的貢獻而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