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2021-01-07 舜網

據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已經確認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黑洞,幾乎每個星系中央都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而一些質量更小的黑洞則更多,那麼這些黑洞的前身是什麼模樣就成了科學家的研究焦點。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

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發現在宇宙誕生後12億年左右的時間內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

負責本項研究的科學家來自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研究的方向為對宇宙209個星系的早期X射線信號進行了研究,這些早期黑洞與當前宇宙中的黑洞一樣,都會在吸積盤附近將物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並在兩極釋放出強大的噴流,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來探測早期宇宙中的黑洞。哈佛的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的科學家Eleni Kalfontzou等人對僅有25億年演化歷史的宇宙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存在質量較為龐大的活動星系核,最為遙遠的星系核能夠追溯到宇宙誕生後大約12億年。

於是科學家通過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對早期黑洞進行了研究,通過比對200多個星系的X射線信號,科學家發現早期黑洞擁有特殊的噴流釋放,並具有一些代表性的物理現象,周圍吸積物質存在大量分子氣體和塵埃,這些都是早期黑洞及其周圍空間環境的特點。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在地外星球生命探索領域獲得一項重大突破!美國宇航局卡西尼探測器首次對科學家提供土衛二當前熱液活動的明顯證據,很可能這顆衛星地下海洋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如果這一發現得以證實,土衛二將成為太陽系內除地球之外唯一一顆存在熱水和地下交互反應的星球,熱液活動性使土衛二成為一顆潛在微生物的衛星。科學家在地球上發現一些怪異生命可以生存在沒有陽光照射的海底熱液噴口。

最新研究顯示,土衛二地下海洋存在著熱液活動,潛在具備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美國宇航局指出,地球之外星球上出現這樣的熱液活動性將開

土衛二在太陽系內所在位置以及其極端環境可能存在生命,或許將揭曉一個謎團:地球人類在宇宙中是否是唯一的?

熱液活動出現在海水浸潤巖石地殼,並發生反應的過程中,在地球海洋中通常出現於受熱、含礦物質液體中。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在為期4年的太空探測器數據分析、計算機模擬和實驗室實驗中得出一個結論:土衛二一種微小顆粒很可能形成於包含溶解礦物質的熱水與冷水接觸的過程中。產生微小顆粒的交互反應需要溫度至少達到90攝氏度,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博士後研究生肖恩-徐指出,令我們興奮的是這些微小巖石顆粒通過間歇泉噴射至太空,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土衛二海底狀況的重要信息。

外星人比人類更晚出現? 高等文明是否存在。外星人存在多久這個問題,大部分人認為他們或個宇宙一樣古老,是比人類高等許多的神級文明。但其實地球文明的誕生也是比較早的,所謂外星文明可能比我們誕生的更晚。

由於宇宙十分龐大,在光速限制的前提下,任何一個外星文明可能存在於非常遙遠的宇宙深空,即便是光的速度也無法使得兩個文明發生接觸。

當然其中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外星智慧文明是否與我們存在於同一時期,即便兩個文明相距很近,但是其中一個早已滅亡,它們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中,比如火星就可能是一個例子,科學家推測火星的數十億年前是個宜居世界。

宇宙演化史長達137億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內極有可能存在其他外星文明,而且有足夠的時間讓這些文明發展、演化,並達到具備星際航行的能力,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絕不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生命的種子被彗星等冰封天體攜帶,當它們墜落到合適的星球時,就會開始演化。

由於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在如此漫長的時間前提下,即便是同一物種也會走上不同的演化道路。

地球本身已經存在了45億年,接近35%的宇宙年齡,如果我們能發現人類到底源於何處,那麼就可以推斷人類文明是否是宇宙中的唯一,或者有多個文明一同發展,能倖存下來的就只有我們一個。

目前公認的宇宙年齡為137.7億年左右,早期宇宙中只有氫和氧,此後的3億年左右才出現了第三類恆星,是一種大質量的貧金屬恆星,在這些恆星內部,核反應過程會導致更重的元素形成,但是這些恆星的壽命並不長,大約為1億年左右。

當它們死亡爆發後會將各種物質拋射到太空中,剩餘的材料則成為下一代恆星的原料,因此重元素進入了新的恆星系統中。

但是還沒有到達可演化出形成巖質行星和生命分子的階段,科學家認為第一代類地行星應該在大爆炸後60億年左右,相比較於地球的45億歲年齡,這個時間段並不長。

在宇宙存在的這麼長的時間內,外星人可能出現於任何一個時段,他麼是否文明高度發展或者根本還沒有誕生,這些都非常有可能。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暗物質是構成宇宙很大一部分的神秘物質成分。儘管知之甚少,但科學家們目前傾向於認為它是一種大質量的奇異粒子組成的物質,但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予以證明。

還有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暗物質實際上是在宇宙誕生初期就產生的黑洞組成的,也就是所謂的原初黑洞。而現在,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後一種觀點似乎與紅外波段以及X射線波段的宇宙學觀測結果相吻合,並且能夠解釋黑洞合併時的一系列現象。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卡林斯基(Alexander Kashlinsky)表示:「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將目前存在的各類觀點和實際觀測數據相互驗證,看看兩者之間是否吻合。結果我們發現這一理論與觀測的吻合度驚人的好。」他說:「如果這一理論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所有的星系,包括銀河系在內,實際上可能都是鑲嵌在一個巨大的黑洞球體包圍之中,每一個黑洞的質量都相當於大約30倍太陽質量左右。」

在2005年,卡林斯基率領一個天文學家小組,利用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對一個天區的紅外波段背景進行了觀測。他們報告稱在這一紅外背景中觀測到一些亮度異常的斑塊,他們認為這有可能是130億年前宇宙誕生初期最早的一批恆星發出的光芒。後續觀測確認,在天空的其他區域同樣能夠觀測到「宇宙紅外背景」(CIB)中類似的隱藏結構。

大約8年後,另一項研究致力於對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的所謂「宇宙X射線背景」(CXB)數據進行分析,並將這一結果與同一天區的CIB紅外波段數據進行對比。

研究組發現最初一批恆星發出的主要是可見光和紫外光,由於宇宙膨脹,這些光線的波長被拉長,從而變成了紅外光,因此應該不會在X射線波段背景中產生重要的影響。

然而,低能X射線波段中顯示的異常斑塊特徵與紅外波段背景中顯示的斑塊特徵幾乎完全相同,而唯一在能級跨度上能夠涵蓋整個波長範圍的已知天體就只有黑洞。

因此,研究組得到結論認為,早期宇宙中應當存在著大量原初黑洞,它們貢獻了宇宙紅外背景中至少1/5的紅外輻射源。

目前美國宇航局正在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作為阿爾法磁譜儀(AMS)和費米伽馬射線空間望遠鏡的研究對象之一。

卡林斯基表示:「這些研究正在得到越來越高的靈敏度,逐漸縮小暗物質粒子參數的各項不確定性。」他說:「搜尋暗物質的不成功讓我們對暗物質的本質可能就是原初黑洞的猜想產生了愈發濃厚的興趣。」

物理學家們此前總結出了幾條理論,能夠解釋高溫且處於迅速膨脹狀態中的早期宇宙如何能夠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的數千分之一秒內產生原初黑洞。而相關理論也顯示,宇宙的年齡越老,那麼能夠形成的黑洞質量就能越大。但由於能夠產生這類黑洞的窗口期持 續時間非常短暫——只有大爆炸之後最初的一瞬間——遠遠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原初黑洞的質量應該都差不多大,它們相互之間的質量差異會很 小。

去年9月14日,一對13億光年外的黑洞合併過程所產生的引力波信號被設在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觀測到。這一事件標誌著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信號。

這一信號也讓LIGO的科學家們得以據此計算出這兩個黑洞中單個黑洞成員的質量——結果顯示分別為29倍和36倍太陽質量,誤差約為±4倍太陽質量。研究人員們認為這樣的黑洞質量實際上大的有些讓他們意外,並且兩者間的差值也出乎意料地小。卡林斯基表示:「取決於起作用的何種機制,原初黑洞的性質可以與LIGO所探測到的這兩個黑洞非常相似。」他說:「如果我們假定事實的確如此,也就是LIGO捕捉到了發生在早期宇宙中兩個黑洞的合併信號,那麼我們就可以觀察,這件事將會對我們有關宇宙最終如何演化的認識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今年5月24日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中,卡林斯基分析了如果假定暗物質的本質實際上就是類似LIGO所探測到的那類黑洞的話,事情將會如何發展。

黑洞的存在扭曲了早期宇宙中的質量分布,這一結果產生的微小震蕩在數億年之後,當最初一批恆星開始形成時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在宇宙誕生之後的最初5億年內,所謂的「常規物質」的溫度仍然太高,因而難以聚集形成最早的恆星。

暗物質則不同,它們不會受到高溫的影響,因為它基本上只與引力發生作用,與其他因素之間幾乎不產生任何影響。於是,在相互間的引力作用下,暗物質最先開始聚集,並形成所謂的「超小暈」(minihaloes)結構。這種質量團塊提供了一種引力「種子」,讓後來的常規物質得以被吸引並附著其上——大量的高溫氣體開始在引力作用下向著這些超小暈結構聚集,隨著溫度的下降,這些逐漸聚攏的常規物質發生進一步凝聚和塌縮,第一批的恆星就此誕生了。

卡林斯基的工作表明,如果黑洞的確是組成暗物質的重要成分,那麼這一過程的發生將會迅速的多,並進而產生在斯皮策望遠鏡探測到的CIB數據中的那種斑塊不均一性特點,即便只有很小一部分的「超小暈」結構最終能夠產生恆星,情況也是一樣。

隨著空間中的氣體物質向「超小暈」聚集,組成這些「超小暈」的黑洞自然而然的將會吞噬掉其中的一部分氣體物質。

而物質朝著黑洞盤旋下降的過程將會產生加熱並釋放X射線。綜合起來考慮,最初一批恆星產生的紅外波段輻射以及物質朝著黑洞下降過程中產生的X射線輻射將能夠解釋錢德拉與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所觀測到的CIB以及CXB斑塊不均一信號。

偶然的,有些原初黑洞可能會相互運動到比較接近的位置上,從而互相吸引並成為一個相互繞轉的雙黑洞系統。這樣一個系統將會不斷釋放引力波信號,在此過程中丟失軌道動能並不斷相互接近,最終,兩者將會發生合併成為一個質量更大的黑洞,就像LIGO在去年所探測到的那樣。

卡林斯基表示:「未來LIGO的後續觀測工作將告訴我們更多有關宇宙中黑洞數量的信息。相信在不久之後,我們就將能夠了解到,關於黑洞與暗物質關係的理論是否是正確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到外星球走走看看的想法也愈發強烈,但是以目前普通火箭發射1公斤物體需要25000美元的成本來看,顯然不太現實,而這也是SpaceX等私企與NASA合作開發可重複利用空天飛行器的一大原因。

遺憾的是,即使這類飛行器得到成功,那麼也很難一次把大量乘客帶上外星。於是,太空電梯的概念產生了。

按照原先的設計,太空電梯將是一個直戳地球表面的巨大管道,人們利用裡面的升降梯來往返外星與地球。不過,這樣的設計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如何固定這麼巨大的「管道」以及如何讓其與地球完美同步等等。

現在,最新的設計方案通過空天飛機和太空電梯的組合幾乎完美的解決的這些問題。

相關介紹顯示,設計師計劃讓太空電梯的入口像空間站一樣漂浮在距地面大概159公裡處的低軌道,然後使用空天飛機來與地球間接送旅客,這就像是科幻片中的宇宙空港。

這樣一來既免去了建設連接地球「錨點」的麻煩,同時159公裡的高度對於空天飛機來說也十分容易達到,所以能夠節省大量的成本。最終,人們將搭乘太空電梯中的「高速梭」前往距地面4.2萬公裡的近地軌道。

據測算,儘管建設太空電梯將耗費巨額資金,但建成後,該設施將會把人們前往近地軌道的運送成本降低40%,適於開啟長期商業運營。

也許未來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按照上文中所介紹的這種說法前往月球觀光或是探望已經生活在那裡的親朋好友。

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幾年,NASA多顆火星探測器從軌道、表面對這顆紅色星球進行探索,形成了龐大的火星表面資料庫,通過研究發現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液態水流的痕跡。近日,研究人員又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環形山奧秘,這些環形山與傳統的形成理論並不一致,與「冰川滑坡」存在關聯。

太陽系內無大氣層的行星表面幾乎都存在撞擊坑的痕跡,當一個高速運動的小天體撞擊表面時,會形成大量的塵埃或者其他物質,最終變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撞擊坑模樣,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大約600多個異常的環形山,它們有兩層,這並非火星上智慧文明遺留的痕跡,而是冰川滑坡造成的。來自美國布朗大學地質學研究人員大衛·韋斯和詹姆斯·海德為研究論文的作者,這項發現意味著外來天體在撞擊火星表面的過程中將冰水物質殘留在撞擊坑內,形成了厚厚的「冰蓋」。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NASA的海盜系列探測器完成了火星探索任務,該孿生飛船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科學家在隨後的幾十年內進一步驗證了火星曾經存在液態水和大面積冰層覆蓋區域的證據,尤其是在火星的南北兩極地區。對火星表面冰層的研究有助於科學家對遠古火星大氣和氣候的推測,並得出更加準確的結論。科學家認為火星最大的冰蓋可延伸至中緯度地區,大約有50米厚,即165英尺,在撞擊坑邊緣還存在放射狀的條紋,與地球上的山體(冰川)滑坡相似。科學家計劃對每一個撞擊坑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冰川與火星表面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關係。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10月25日公布了一組照片。照片上顯示,太陽附近出現前所未見的超巨大不明物體,尺寸大如地球。有人推測這個地球大小的不明物體是要進入太陽的UFO,內部可能載有無數的外星人。

說到巨大UFO,電影《獨立日》(1996年)中也曾出現過東京23區大小的超大外星飛船。但是和這次的超巨大UFO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

此次事件發生後,人們關注的焦點集中於NASA的太陽及太陽軌道觀測衛星(SOHO)拍攝並公布出來的太陽照片。SOHO是由NASA開發研製出來的太陽探測機,於1995年12月成功發射,至今仍在軌運行觀測。

美國UFO愛好者指出:「通過同太陽的相對大小可以看出,不明物體是類似地球大小的固體。圖像分析結果顯示,這些物體並不是類似太陽耀斑等的光熱現象,而是實實在在的堅實固體。但是,在宇宙空間裡,而且是太陽附近,不可能有固體存在。真是令人驚訝的照片。」

實際上,這並不是第一次拍攝到超巨大不明物體。

「俄羅斯科學家在2009年曾提出警告說『有巨大物體要進入太陽表層』,而且,看過SOHO傳回的照片的科學家們也於12年4月提出相同的報告。此次照片上魚翅形的地球大小不明物體很有可能和之前報導的巨大UFO是同一物體。」

如果這個UFO裡有外星人乘坐,那麼能承載多少外星人呢?

不管怎樣,以地球上的物質和現有技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造出那樣超耐熱的巨大宇宙飛船。

太陽內部不斷進行著核聚變,產生大量能量,這些能量又不斷以光和熱的形式散發出來。太陽的中心溫度約高達1500萬度,表面溫度約為6000度,太陽黑子約為3000度。時常爆發的太陽耀斑可以達到約3000萬度。如果太陽內部真的有保護外星人的UFO存在,那麼外星人的文明程度應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除此之外還有強電磁波的問題。

太陽耀斑是由被稱之為日冕物質拋射的超熱太陽等離子體爆發造成的。太陽耀斑爆發時會釋放出強烈的磁暴、電磁波和放射線。磁暴會導致精密儀器和電子儀器失靈、通訊中斷等故障。甚至連距離地球很遠的人工衛星也會因太陽耀斑產生的磁暴而短暫失靈。

如果NASA拍攝到的不明物體是巨大宇宙飛船,也就是巨大的精密儀器,在離太陽如此之近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安然無恙,那麼不得不承認宇宙中還存在著地球人無法想像的高科技技術。

但是UFO愛好者們更關注的是其社會性而不是技術問題。NASA一位相關人士表示:「要想成為飛行員,首先其頭腦和體力都要過關,但更為重要的應該是他的溝通交流等能力。世界各國的男女在一個狹小空間內聚集數十天,一個合格的飛行員必須要能夠潤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個巨大UFO內部絕不只是一個狹小的空間,那麼外星人到底是如何統治管理的呢?UFO研究家竹木良氏表示,「按照人類現有水平,即使造國家大小的宇宙飛船也會因人心不齊而失敗。外星人要想造出行星大小的UFO,內部必須高度統一。用法西斯主義來統治的話可能會出現反叛者,用民主主義來統治的話又可能滋生出不同黨派。我希望外星人在進入太陽之前能夠告訴我答案。」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正在夏普山進行調查,科學家認為這裡可能存在火星生命的痕跡,自降落火星以來,一路上好奇號發現了許多不可思議的火星地貌,各種各樣的巖石造型,有些巖石像火星生物的樣子,近日美國宇航局披露了好奇號的最新發現,車載相機系統拍攝到一個光滑的球體,看上去像是人造物體,難道火星上真的有智慧生命,是否是他們創造了球形物體?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認為這個球形物體是一種自然現象,並非智慧生物的傑作。

好奇號車載相機系統拍攝到一個光滑的球體,看上去像是人造物體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解釋,加利福尼亞州的海灘上也發現過類似的球形物體,而且數量龐大,其形成的原因是沉積巖侵蝕,形成毛孔狀的孔隙,其中水流可能扮演了比較關鍵的角色,這說明火星在古老的過去也可能存在液態水。從圖中可以看出,神秘的球體直徑大約為1釐米左右,看上去像是一個高爾夫球的大小,與周圍常規外形的石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這個神秘球體具有一定的「科技色彩」,但美國宇航局科研人員認為這也算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好奇號火星車已經在火星表面運行了2年多的時間,行駛的歷程數為5.5英裡,由於這段火星探索之旅路面並不平坦,好奇號的車輪已經出現了破損,因此美國宇航局對好奇號的控制顯得小心翼翼,一路上好奇號也拍攝到大量珍貴的火星地貌。同時也記錄了火星上的環境變遷,因為科學家推測數億年前,火星上擁有液態水的河流,好奇號降落的位置處於溼潤環境中,因此這裡也可能存在火星生命的痕跡。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釋疑為何宇宙中只看見黑洞不見白洞?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該黑洞的X射線爆發持續時間和爆發周期而大致確定了它的級別--質量相當於一萬個太陽。科學家們稱,新發現的這個黑洞只能算作是一種中等級別的黑洞。此前,科學家們所探測到的黑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質量僅相當於太陽質量十倍多的類恆星黑洞,另一種則是質量為太陽數十億倍的超級黑洞。本次發現的這個黑洞位於雙魚座的M74星系中,它與地球的距離約為3200萬光年。
  • 盤點科學家發現7個宇宙最奇怪的黑洞,其中一個還會「亮燈」?
    黑洞是引力巨大的天體,甚至是光都無法逃脫它的吸引,而在宇宙中有無數個黑洞,其中有7個科學家發現的已知最奇怪的黑洞,我們來一睹為快。 1. 目前發現的已知最大的黑洞
  • 科學家首次發現隱藏黑洞,對於人類未來探索宇宙有重要意義
    比如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距地球5500萬光年,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那個黑洞。可是宇宙中的超大質量黑洞數量是相對較小的,所以,我們能夠觀測發現的黑洞也非常少。而黑洞可不僅僅只有超大質量黑洞,更多的還是那些中等質量甚至是低等質量的中小型黑洞,它們才是黑洞家族中的主流。科學家猜測,銀河系中可能就存在至少數百萬個黑洞,這些黑洞都是中小質量的黑洞。
  • 宇宙中最恐怖的天體竟然不是黑洞?科學家:類星體了解一下!
    根據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迄今為止人類觀察到的宇宙直徑大約為930億光年,而且還在不斷增大。如此龐大的宇宙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天體,行星、恆星、星系等等。在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面,黑洞無疑是宇宙中最為恐怖的天體!
  • 銀河系中心的超級黑洞在「眨眼睛」,科學家給出了三種解釋!
    在宇宙中大多數的星系中心都存在一個大質量的超級黑洞,我們的銀河系也同樣有一顆質量超過太陽430萬倍的黑洞——人馬座A*,天文學家在這顆大質量黑洞附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位於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觀察人馬座
  • 他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她發現了超級黑洞丨宇宙致命吸引力
    他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照片,她發現了超級黑洞丨宇宙致命吸引力 2020-10-22 11: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個和銀河系一樣重的超級黑洞居然失蹤了,宇宙這個玩笑開大了!
    然而最近幾年來用多個最先進望遠鏡觀察的結果卻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在這個可能擁有宇宙中最大星系核的星系中心,不但沒發現100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就連30億倍的也沒有看見,更準確地說,這個星系的中心似乎根本就沒有黑洞存在的跡象,這無疑令人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宇宙在給我們開玩笑?
  • 一個和銀河系一樣重的超級黑洞居然失蹤了!宇宙這個玩笑開大了
    然而最近幾年來用多個最先進望遠鏡觀察的結果卻讓科學家們大吃一驚,在這個可能擁有宇宙中最大星系核的星系中心,不但沒發現1000億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就連30億倍的也沒有看見,更準確地說,這個星系的中心似乎根本就沒有黑洞存在的跡象,這無疑令人瞠目結舌,不知所措。宇宙在給我們開玩笑?
  • 發現宇宙中14%的大質量恆星,註定會變成黑洞!看來數量很多啊
    "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 自2015年引力波天文學取得突破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探測到十幾對距離較近的雙星黑洞,然而,科學家們仍在爭論這些黑洞中有多少是以恆星的方式誕生,以及它們如何能夠足夠近地接近,在宇宙中發生碰撞產生引力波
  • 黑洞就是宇宙?研究發現黑洞演化和宇宙誕生相似,或顛覆認知
    黑洞,是人類天文觀測歷史中的一項重大發現。要知道黑洞可以吞噬一切,通過常規手段根本無法發現黑洞的存在,但是還好黑洞因為有巨大的引力,其周圍會形成吸積盤。而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吸積盤來發現黑洞的存在,隨著人類對黑洞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他們發現黑洞的某些特徵和宇宙誕生時的情況非常類似。
  • 科學家預言:黑洞裡面藏著另一個宇宙
    黑洞裡是否有另一個宇宙在宇宙的早期,一小塊時空可能湊巧產生了連接多重宇宙的蟲洞。如果這個觀點獲得證實,那麼就意味著每一個巨型黑洞後面都可能藏著一個宇宙。它預言,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時空以指數級膨脹著,每個瞬間都會增倍;時不時會有一個「泡泡"被拋出來,以一個更穩定的速率增長,正如我們的宇宙大約140億年前所經歷的一樣,即使快速增長在這裡結束,新的宇宙也會繼續在別的地方持續產生,展開成許多個宇宙。科學家們曾經考慮過,是否可以觀測到多重宇宙的跡象。他們對暴脹過程中產生的」泡泡「的命運展開了數學分析。
  • 黑洞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嗎?科學家: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
    導讀:黑洞是一種神奇的天體,它無時無刻不在吞噬各種物質,但卻沒有人知道這些物質去了哪裡!它強大的引力甚至連光都無法掙脫,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的存在,只能通過黑洞與周圍物質的作用來推測它的存在!除此之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神奇之處:黑洞的密度可能很小!我們知道,一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被稱為密度,可以說密度是對特定體積內的質量的度量。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質量是太陽70倍的超級「怪物黑洞」,科學家驚嘆:它本不該存在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在距地球六百萬光年遠的宇宙中,又有了一個重大發現!藉助中國自主研發的國家重大科技設施——郭守敬望遠鏡,科學家們發現了宇宙中目前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之一,徹底刷新了人們對恆星級黑洞的先前認知,也為全世界找到了一條發現黑洞的新路!
  • 宇宙中哪裡能找到地外生命,科學家指出5個能發現生命的地方!
    自從人類發明望遠鏡以來,一直都在宇宙中試圖找到其它外星生命,雖然茫茫宇宙中有數以億萬的星辰,卻並沒有找到有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不過科學家對於這樣的結果並不感到奇怪,以當前人類的科技發展程度並不適合與地外生命進行接觸,而尋找地外生命也只是人類在探索太空的其中一項而已,並且指出在宇宙中能發現地外生命的幾個地方
  • 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可能是一個超級黑洞
    當前科學家對宇宙的普遍看法是,宇宙產生於一次「大爆炸」,起始於138.2億年前的一個「奇點」。這個「奇點」的爆炸就是宇宙(我們這個宇宙)的時間和空間的起點。太陽系形成於46億年前,地球大約45億年,人類大約誕生於200萬年前。
  • 俄羅斯科學家說:宇宙黑洞可能是蟲洞,穿越黑洞就能穿越時空
    據外媒12月9日報導,天體物理學家提出,黑洞實際上可能是可穿越的蟲洞,穿越黑洞就能穿越空間,甚至可能穿越時間。這意味著,至少在理論上,我們可以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進入黑洞,然後在另一邊出現在未知的地方。在俄羅斯聖彼得堡,由米哈伊爾(Mikhail)領導的來自中央天文臺的一隊天體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方法,通過觀察超大質量黑洞是否真的是蟲洞來證實這些假說。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他們提出一種新理論:在明亮星系中間的蟲洞如何「輻射出獨特的光譜」,從而就可能被探測到。
  •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規模正在變大,在宇宙中銀河系算不算大型星系?
    在宇宙中星系之間進行合併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而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正在與旁邊的仙女星系正在不斷靠攏,科學家發現銀河系的規模是吞噬過許多小型星系形成的,目前銀河系的邊緣就有一個矮星系正在合併中,在宇宙中大星系依靠蠶食小星系來彌補星系中的物質,由於宇宙正在的不斷擴大,星系之間的距離也在拉大距離,如果銀河系沒有足夠的物質補充進來
  • 人類發現「中等質量黑洞」!黑洞理論被打臉是肯定的了
    那就是當年發現引力波的超大實驗儀器LIGO發現了一個極其奇怪的引力波信號。為什麼科學家們會得到這種驚人的推論呢?因為這次LIGO發現的是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不僅如此,這個黑洞還是由更小一點的兩個黑洞合併形成的:一個是6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另一個是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令科學家們奇怪的就是這顆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根據我們現有的「黑洞理論」,宇宙中是不應該存在8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看樣子銀河系中心黑洞實在沒拍到……不過有消息說今年的4月份,視界面望遠鏡團隊已經重拍了銀河系中心黑洞,希望我們明年就能看到我們的星系黑洞實拍照片吧。2020年5月6日——科學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5月6日,《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論文,來自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幾位科學家通過光譜分析發現了迄今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