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助力飛彈騰飛的火箭軍鑽探兵

2021-01-10 央廣網

代理排長、操作手鄧紅平在操作鑽機

央廣網6月23日消息(常文博 張鵬飛 南天野)在火箭軍的編制序列裡,有一支工程部隊,他們雖然不在戰場,卻同樣助力著飛彈騰飛,對他們而言,工地就是戰場,施工就是打仗。5月中旬,筆者來到他們施工的大山裡,跟隨官兵一起進入「龍宮」深處探秘他們的生活。

坐高鐵,轉汽車……歷經3個小時的顛簸,筆者終於抵達火箭軍某工程部隊鑽探分隊所在的施工營地,這裡山高林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隨行的分隊工程師王小偉告訴筆者,他們擔負著火箭軍飛彈陣地通信線路工程鑽探任務,官兵常年戰鬥在「龍宮」深處,由於環境限制,他們幾乎與外界隔絕,所到的施工作業點基本都沒有網絡,對外通信主要靠借用兄弟單位的內部電話,或者是跑到幾公裡以外的地方用手機打電話,有時候官兵們自嘲說,「鑽探兵幹著信息保通的活兒,自己卻無法享受信息網絡的便利。」

「哨音,上工……」採訪剛進行,筆者就聽到營區裡響起了上工的集合哨音。隨後,筆者跟隨分隊工程師王小偉,經過一條不足兩米寬的狹長通道,左拐右轉走進「龍宮深處」,來到鑽探施工作業現場,他告訴筆者,一般鑽探的整套程序首先是開孔,然後是鑽進,再接下來是下套管。而他們今天的主要任務就是鑽進作業。

「開鑽!」隨著分隊代理排長、操作手鄧紅平一聲令下,在這個不足10平米的作業間裡,官兵們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了,現場機械轟鳴聲十分刺耳,狹窄的房間裡,到處都是瀰漫著渾黃的粉塵,筆者和官兵面對面都無法看清對方的臉,而站在房間過道裡的分隊代理排長、操作手鄧紅平也只能藉助探照燈的光線觀察鑽機的掘進情況。

官兵協作拆卸鑽杆

鄧紅平告訴筆者,像今天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以往,在沒有加裝除塵設備以前,灰塵比現在還要大。為了解決鑽探過程中的揚塵問題,他們也曾想過很多辦法,比如曾經嘗試過用水進行降塵,但容易導致鑽頭衝擊器生鏽,致使衝擊器活塞無法工作,影響鑽進;還容易造成水和粉塵黏合到一起,致使衝擊器堵塞。

「難道國內就沒有對應的專業?」面對筆者的疑問,鄧排長介紹說,他們單位也曾先後派專人到地方一些相近專業的企業考察過,但由於採用的鑽進方式不一樣,根本無法適用,像我們這種垂直向上打的潛孔鑽,在地方根本沒有相關借鑑的經驗和降塵設備。

為了把粉塵給官兵身體健康傷害降到最低,去年初,他們開始嘗試進行自主創新,從地方引進一臺通用除塵機進行改裝,在鑽杆與孔壁連接處自主設計加裝了一個集塵罩,對順著鑽孔孔壁落下來的粉塵進行吸除。

記者在現場看到,雖然目前他們改進的這套除塵裝備能起到一定效果,但還是無法徹底根治鑽機掘進作業中的粉塵問題。渾黃的粉塵夾雜的巖石碎屑,還是會穿過集塵器與鑽杆連接處的縫隙迸射出來,大家帽子上,迷彩服上全都落滿了粉塵,筆者嘗試著用手去拍除,卻在幾分鐘後,又落滿粉塵。

作業現場,官兵穿戴的防護面具上落滿了粉塵

雖然施工環境很艱苦,但是筆者在現場看到,官兵們的鬥志卻十分高昂。三班班長、操作手肖雄和鄧紅平一樣,從事鑽探專業10餘年,他告訴筆者,作為全軍唯一一支陣地鑽探專業部隊,大家始終把陣地當戰場,把施工當打仗。無論環境有多苦、問題有多難,分隊官兵始終保持著「堅定不移、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無堅不摧」的鑽探兵精神,為飛彈浴火騰飛助力。

去年10月份,該分隊到北方某工區「龍宮」深處執行鑽探任務,鑽進作業到快要通孔階段時,鑽頭被碎石巖層死死卡住,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用了一個星期時間,鑽杆也無法繼續推進。最後只能採取最原始的辦法,安排專人攜帶簡易工具鍬鎬,冒著齊膝深的大雪上山,進行強行破挖,最終耗時半個月,向下破挖6米多,順利打通這個卡鑽的孔。

「加鑽杆……」「好,拿管鉗,一二……走,一二……走!」採訪過程中,現場不時傳來官兵們奮力作業的聲音,分隊工程師王小偉告訴筆者,鑽探施工任務不像地面線路施工作業,其可視可控程度都非常低,在加上鑽杆在推進時會碰到不同的地質層,各種意外情況時常發生。為了破解這些難題,近年來,他們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融合國際國內先進鑽探技術,對鑽探工藝不斷改進,先後自主創新研製出雙箍緊固器、PE管回拖連接器等數項革新成果,不僅減少了人力,提高了效益,還為國防工程建設節約成本近萬元。

翻開該分隊的榮譽薄,他們從成立到現在,先後完成了數80餘項鑽探任務,湧現出「全軍優秀士官人才」三等獎鄧紅平、「鑽探兵王」範國書等先進典型。看著現場官兵還在奮力的與頑石做鬥爭,與苦累做抗衡,筆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這個信息網絡如此發達的時代,咱們的火箭軍鑽探兵常年隱秘深山莽林,轉戰「龍宮」深處,面對生與死、苦與累的嚴峻考驗,他們用絕對忠誠和無悔青春助力飛彈浴火騰飛震懾寰宇,用英勇頑強和不怕犧牲擦亮新時代中國軍人的靚麗名片。

官兵相互配合在粉塵瀰漫的作業間裡加裝鑽杆

官兵工作結束,走出「龍宮」後的樣子

相關焦點

  • 俄戰略火箭兵司令:3個師繼續換裝「亞爾斯」飛彈系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16日消息 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稱,3個師將依然換裝「亞爾斯」飛彈綜合系統。 Sputnik / Ekaterina Chesnokova俄阿爾泰邊疆區第二個「亞爾斯」飛彈團正式進入戰鬥值勤此前曾有報導稱,捷伊科沃、約什卡爾奧拉、下塔吉爾、新西伯利亞和伊爾庫茨克飛彈師已經全面換裝了「亞爾斯」機動式系統。12月17日俄羅斯將迎來戰略火箭兵節。
  • 第二炮兵部隊改名火箭軍,從兵到軍,彰顯從兵種到軍種質的躍升
    此次閱兵,第二炮兵部隊展示了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遠程、中程和洲際戰略飛彈,震驚了世界!直到2015年12月31日,我國軍委舉行儀式,正式將第二炮兵部隊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部隊,並授予了軍旗。別小看了此次改名,從一個「兵」到「軍」,就彰顯出第二炮兵部隊從兵種到軍種的躍升。
  • 出徵誓師後,東部戰區四艦齊出,火箭軍雷霆出擊,飛彈劃破蒼穹
    演習中的湘潭艦,是中國自行建造的首批飛彈護衛艦,可單獨出海打擊,但一般與其他水上力量協同作戰,對敵人水上艦艇等精準打擊。它能進行防空任務,具備強勁的綜合作戰能力。湘潭艦的主用武器是76毫米主炮,打擊海上或岸上目標、進行防空任務皆不在話下。它裝備的防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能同時攔截多批次、不同方向侵襲的飛機、反艦飛彈等攻擊。
  • 印軍在加勒萬河谷配置六輛坦克和肩扛式防空飛彈,作用有限
    加勒萬河谷上來了印軍的6輛坦克和肩扛式防空飛彈,威脅大嗎?T-90S坦克在高原作戰有一定威脅,但作用受限。據說加勒萬河谷上來的是印度跟俄羅斯合作生產的T-90S坦克,T-90S坦克裝備了最新一代爆炸反作用裝甲以及能干擾有線反坦克飛彈制導系統的「窗簾-1」電子壓制系統。
  • 揭秘美國白沙飛彈靶場:曾試射超4.2萬枚火箭與飛彈 現在雷射武器成...
    白沙飛彈靶場成立於1945年,原為白沙試驗場,這是新墨西哥州一片片空曠土地上的小片空間,美國政府封鎖該地區以支持戰爭武器的試驗。Trinity測試地點,也是美國第一次進行原子彈實爆的地點,該地點發生在試驗場的北端。這個試驗場後來被重新指定為飛彈試驗場,佔地3200平方英裡。而這個地區的名稱也來自基地附近原生的大量令人眼花繚亂的白色石膏沙丘。
  • 太空軍剛成立就迎兩大天敵,速度堪比火箭,美呼籲各國聯手反制
    在美國提出成立太空軍後,一直銷聲匿跡了很久的太空軍終於有了消息。據報導,美國的太空軍成立了一支負責開展「軌道戰」的特殊部隊。該部隊的主要任務是在太空實施監控,並在必要時刻發動太空攻擊。也就是說,美國的太空戰計劃已經有了具體的部署和實施。
  • 少將、將軍、院士、飛彈與火箭專家,原來都來自這所兵工名校!
    謝光選:飛彈與火箭專家謝光選,江西南昌人,瀋陽理工大學名譽校長,曾在瀋陽理工大學授課講學,並為兵器博物館題寫館名。歷任國防部五院火箭總體設計部主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長徵三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七機部總工程師,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
  • 火箭軍士官學校再再再再次上央視啦!!
    火箭軍由「兵」變「軍」是奮鬥而輝煌的5年,也是火箭軍人才隊伍蓬勃發展的5年。
  • 飛彈的起源,二戰德軍超越時代的「復仇武器」:V1飛彈和V2火箭
    (火箭升空示意圖)而為了探索大氣層以外的空間,人類想到了火箭。火箭的基本原理其實並不複雜,就是一臺發動機,帶上分別裝氧化劑和燃料的兩個大罐子,外面再包裹上一層外殼,這就是最簡單的火箭。火箭的基本飛行原理就是利用燃料泵把燃料和氧化劑同時注入發動機,燃料和氧化劑在發動機燃燒室內被點燃並向外噴出強力燃氣,火箭就利用燃氣的反作用力進行飛行。由於火箭本身帶有氧化劑,不需要從空氣中汲取氧氣,所以可以適應近乎於真空的宇宙空間飛行。
  • 天下第一軍:中國火箭軍已有40個飛彈旅?近半飛彈世界領先
    東風31甲飛彈經過改進,射程涵蓋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目前,中國火箭軍裝備有東風5、東風31、東風41和東風21、東風26以及東風16、東風11等彈道飛彈還有東風100和東風10A等巡航飛彈,已經形成遠、中、近打擊體系,是一支核常兼備的強大戰略力量。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中國火箭軍為何能被稱為「天下第一軍」。
  • 火箭發射會掉白色渣渣,飛彈發射的時候為啥沒有?
    我們知道,火箭和飛彈一脈相承,只不過是發射的目標不同罷了。現如今網上可以找到許多火箭發射和飛彈發射的視頻,場面都非常震撼。但細心的朋友或許會發現,火箭發射和飛彈發射時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火箭發射時會掉下來許多白色的渣渣,而飛彈發射的時候卻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寧願放棄中國國籍,也要為美國製造飛彈的清華天才,現在怎麼樣了
    他就是林樺,美國波音公司首席科學家,出生於北京,畢業於清華大學,1943年與梁啓超小兒子梁思禮一同赴美留學,然而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建國後,梁思禮回國後擔任國家火箭系統控制專家,以及成為中國飛彈控制系統研製創始人之一。林樺卻接受了美國國防部邀請,留在美國,為美國研製「民兵」系列洲際飛彈。
  • 「東風鏢局」——你不知道的火箭軍飛彈押運兵
    押運「東風飛彈」的軍列長啥樣? 所謂軍列,指的是利用火車運送部隊裝備、油料、給養及人員的軍事專用列車。 鐵路公司把軍列分兩種——零擔和專列。專列上全部車廂為軍用;零擔是單獨一節或幾節軍用自備車,大多隨民用貨物列車編組。 專列和零擔都編有自備生活車,生活有保障。無論是專列還是零擔,押運飛彈裝備的車廂必須全時有人值守。
  • 痛打U-2偵察機,紅旗2飛彈服役53年,生產數萬枚,至今寶刀未老
    1967年9月8日,我空軍在浙江嘉興,在強電子幹擾的背景下,首次使用紅旗-2地空飛彈擊落了一架來犯的美制U-2高空偵察機。隨後紅旗-2飛彈大量生產並裝備部隊,在此後的國土防空作戰中,紅旗-2地空飛彈擊落過3架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和1架越軍的米格-21戰鬥機。在海外也取得多次實戰戰績。
  • 大慶鑽探鑽井一公司科學創新助力深井鑽井提速顯成效
    原標題:大慶鑽探鑽井一公司科學創新助力深井鑽井提速顯成效   2020年,大慶鑽探鑽井一
  • 梟龍Block3進入拉達克上空,霹靂-12飛彈現身,對峙印軍蘇-30MKI
    日前,巴基斯坦軍方與印軍在兩國接壤的盧卡河沿岸尼科爾地區爆發激烈炮擊事件,造成雙方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局勢進一步緊張後,印軍持續向西線增派兵力,並將坦克裝甲在內的重型武器部署在一線陣地,針對性十分明顯。鑑於印軍的威脅,巴鐵以牙還牙,除了此前部署的兩萬名精銳士兵外,還抽調後勤部隊向戰備區運輸武器裝備,全力抵抗印軍的入侵。
  • 衛星拍到印軍防空陣地,20個飛彈營一字排開,白宮卻斷言敗局已定
    而在近期,有衛星拍攝到了印度軍隊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20多個飛彈營,並由南至北依次排開。有分析指出,從衛星照片上看,印軍此次部署的20多個防空飛彈營的飛彈仍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蘇制裝備為主,例如近程地S-125「伯朝拉」,9K33Osa-AK,2K22「通古斯卡」以及可攜式防空飛彈9K38「針」系列,中程的則為「阿卡什」。
  • 美國火箭又騰空而起,四顆間諜衛星成功入軌,專家:飛彈留了一手
    美國東部時間7月15日上午9時46分,米諾陶4運載火箭點火升空,隨後將四顆間諜衛星成功送入了軌道,這次美國沒有使用SpaceX公司的獵鷹9運載火箭,而是使用了米諾陶4這款使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運載火箭系統。
  • 巴基斯坦發動空襲,梟龍戰機連射4枚飛彈,印軍雷達被炸成廢鐵
    在空襲行動中,幻影5戰機發射了H4型火箭主推增程滑翔制導炸彈,梟龍戰機則發射了Takbir滑翔制導炸彈。Takbir滑翔制導炸彈是巴基斯坦引進FT-2滑翔制導炸彈技術後研發的,將一枚227千克的MK82航空炸彈改裝為精確制導武器,Takbir滑翔制導炸彈採用慣性與衛星複合制導具有極高的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