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是蘇州的一張名片,蘇州的園林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散布在古城的各個角落。在姑蘇區滄浪街道西美社區就有一座歷經滄桑的園林——史氏半園,俗稱南半園,對應的是古城東北方白塔東路的北半園。近日,在南半園修繕工程中,專程請來幾位見過園子原貌的「老蘇州」幫忙答疑解惑,為南半園後續修繕保護和恢復原貌提供了真實的數據支撐。
老蘇州看南半園改造圖紙
南半園所在的地方,在清鹹豐、同治年間為蘇州五柳堂陶氏宗族所有,後來陶氏敗落了,將園宅租給了俞樾,也就是曲園的園主。俞樾建好了曲園,自然也不用租住陶家,該處就被轉讓給了江蘇布政使史傑,史氏建東宅西園,取名半園,這也就是史氏半園的由來。
據了解,南半園曾有一段時間是對外開放的。隱社、半園女詩社、女學研究會就在此活動,山水蔥蘢間也是風雅無限。1949年10月之後,半園先後為市稅務局、滾針廠、第三光學儀器廠使用。因歷史原因,半園遭到嚴重破壞,水池被填沒,假山、花木及部分建築被毀,還增建了大樓為工廠所用,園內的住宅廳堂也都改為車間、倉庫。
老蘇州現場答疑解惑
2016年,南半園修復項目啟動,2019年春正式動工。此次修復工程參考了上世紀50年代陳從周先生的《蘇州舊住宅圖錄》中對「倉米巷舊史宅半園」的記載,但在修繕恢復過程中仍有部分布局存在疑惑和資料缺失,施工方來到滄浪街道求助,希望能尋找一些見過園子原貌的「老蘇州」幫忙答疑解惑。
得知此事,滄浪街道西美社區經過多方打聽,聯繫到了當年在南半園工作過的居民來到南半園施工現場。「我1958年就在這裡上班了,那時是20剛出頭的小夥子,現在還清楚記得園子裡有半亭、半橋、半榭,池塘邊有還有一艘船坊叫「不繫舟」,一半在水裡一半在岸上。」 84歲的瞿鑫根回憶著。「南面還有假山,假山上還有一個四角亭。」82歲的盛雪媛補充到。幾位「老蘇州」你一言我一語,工作人員在一旁忙碌地記錄和修改。通過幾位「老蘇州」的描述,為南半園後續修繕保護和恢復原貌提供了真實的數據支撐。
據悉,南半園古建修復項目擬對5350平方米文物保護紫線區域內現存的八進住宅建築全面恢復,在保護其原真性前提下進行修繕,並對庭院後期改建和搭建的連廊及景觀進行整修,恢復東路住宅後兩進院落,使整個園林住宅部分保持完整性;文保紫線區域外的其他現代建築,進行外立面改造,使其與園林建築風格儘量統一協調。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通訊員 劉強
校對 蘇雲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