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鼓藏,苗語叫做 nongx jangd niel ,是全鼓社的神聖祭祖儀式,耗時長,規模大,儀禮精深,是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苗族經典●Lil
苗族禮儀知多少
2020 WINTER
孔子曾經說:「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雖然說這個解釋不一定是「華夏」名稱的真正來源,但是至少說明在古人心目中,繁複和完整的禮儀和精美的服章是界定自己是文明人的重要標誌之一,儒家「孔子問禮」的故事佳話流傳於世。
五河苗族服飾
苗語中的「Lil 禮」,不論是釋義還是語音上來看,筆者認為應該是苗漢同源詞。
主要包含幾層意思,指「禮物」「禮儀、禮節」以及公認的社會行為規範皆稱為「Lil 禮」。
在古歌中,以精通並執行儀式的人(ghab lil)代指長官。考慮到開闢苗疆以後流官更加重視對苗人的軍事控制,在禮儀教化上並無多大建樹,且苗族的禮儀規範與明清時期儒家的禮儀主張大相逕庭,我們可以充分排除這是受到漢文化影響所致。
筆者有幸,翻閱到一篇苗族的「問禮」——《鼓藏詞》文獻,稍作注釋,解釋苗族的禮儀的文化運作。
該鼓藏詞記載了大約發生在1668年,即明永曆二十二年、清康熙七年的學禮事件。
今黔東南劍河縣五河寨(原屬臺江縣)推舉了Ninx Jang,Bod Jid,Lux Yenx,Diel Ghat四人前往反排苗寨(即今臺江縣反排大寨)留學一月有餘,學成歸來舉辦鼓藏之事,其鼓藏詞開頭說:
Niangx denx haib bad[1]ghet.
古時祖公那年代
Bib jox fangb Ngul Hxit[2].
我們五河這地方
Max niangb ghangb jangd ait.
沒有時興吃鼓藏
Nenx mongl hnaib mongl hmangt.
白日苦想夜思量
Nenx mongl gongb dol hsent.
思來想去日子長
longx Fangs Bil qeb ghot.
我們才去反排學古規
Qeb jangx lil[3]not not.
學的古禮多又多
Max laib niel bet ghait.
擊鼓咚咚槌子響
Jangx laib jangd dlas xongt[4]
興起鼓祭財丁旺
Jangx laib lil but hlat[5]
有了規矩祭爹娘
Dangf Jangx Vangb lil dliut.
同央古禮一個樣
!
注釋
(1)bad和bud應該是來源於同一個詞,前者指「雄性,父親」,後者指「兄長」。在筆者調查的廣東廣州等地的畲族語言中也表達此類意思。經過文獻考證,或直接來源於古代楚國語言。「bad ghet (父親和爺爺)」:意指祖先。
(2) Ngul Hxit,五河苗寨苗地名譯, 其意義待考。
(3) Lil 指禮節與禮儀,並包括儀式的程序都稱為Lil。
(4)dlas (富裕)xongt,在口語中表示「立起」,但是在古歌中代指「男性」。這個詞可以有兩層翻譯,可以譯成「富裕起來了」,也含有「人丁興旺」之意。
(5) Hlat,原指月亮,但是在古歌中多代指逝去的祖先。
(6)Jangx Vangb 即姜央。
五河苗寨
根據鼓藏詞的記載,表面上這僅僅是河邊苗寨學習引進高坡苗寨的鼓藏習俗和禮儀,實際上更多的是表現為對禮的權威的認同。
自古河邊苗因為經濟以及生產條件較好,對高坡苗區多少有些輕視。但在禮儀解釋權上,對保持傳統文化更加完整的反排抱有足夠的尊重。
在崎嶇複雜的地形和封閉的農業社會之中,爬山涉水學古禮一月有餘,所下決心不可謂不大。
當地之所以選擇反排寨引進鼓藏禮,傳說是因為苗族在挑著禮遷徙經過反排的時候扁擔突然斷了,所以那裡留下來的傳統古禮特別多。
其次,五河與反排不論是地緣位置還是文化聯繫上極少接觸,向反排請教古禮自然也避免因傳授一方知根知底而被嘲笑。
由此可見,禮這種東西在苗族心目中是神聖的,是各個支系都廣泛認同的行為規範。如果不經過正規的禮儀學習而閉門造車實行自己的鼓藏禮無異於自絕於社會交往圈。
五河苗寨
鼓藏節雖然是13年一個輪迴,但是籌備時間一般在四年左右,這四年的時間裡,要完成:選舉、醒鼓、對鼓、砍鼓樹、殺牛、背水射牌、燒窩、砍鼓、接喜、吃小鼓藏等。
特別是選舉的人員中還包括配備 dinx wangx (護王侍衛),dinx bod (護寶侍衛)這樣的副手,鼓藏頭不但要穿上特定的特殊禮服,且在主持儀式期間,要象徵性地享受最高禮遇,諸如有人負責擦汗,接受酒食之後有護衛拭嘴,逢年過節有人代為殺牲等。
鼓頭所踩祭場均為棉布鋪地,在醒鼓回來後,其妻子率領全寨的婦女以葫蘆舀酒祝賀眾人(象徵大洪水時期裝載姜央兄妹的大葫蘆)。結合ghab lil為長官的說法。這項操作會不會就是古代苗族君權神授和國祭儀式的遺留呢,有待進一步研究。
鼓藏節儀式
鼓藏頭出場地面都是要鋪陳棉布的。場面隆重,盛大,神聖。
鼓藏
Niel.
圖01
鼓藏節鼓藏頭出場
任何一項文化的誕生,一定是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和經濟基礎,黔東南苗族自遷入此地以來直至雍正六年,在這千百年的時間裡極少受到外來文明的衝擊,為文化的積累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且苗族多以種植水稻為生,生產生活相對固定,有利於一項習俗的傳承和固定,而且人口數量眾多,分布密度相對較大,能夠有充分的調動人力資源調動參與進這項隆重的祭祀中來。
在漫長的傳承中,其儀式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經過後人的解釋並增加到節日內容中,最終形成了如今的面貌。
但是,凡事物極必反,在經過開闢苗疆以後的幾次民族大起義之後,隨著生產力遭到破壞和人口的流失,鼓藏節所依託的物質基礎變得越來越脆弱,且開闢苗疆在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之下,苗族的文化觀念受到巨大衝擊,不再把大量精力錢財耗費在一項儀式之上,且經過上世紀的各種政治運動的幹預,鼓藏節不免漸成頹勢。
不可否認的是,五河鼓藏節在1954年因為各種原因已被廢止,但鼓藏文化對於重塑造當地社區自治,增強村寨共同體意識一直影響至今天。
鼓藏之俗歷史上或是曾今盛行過鼓藏的習俗,因為各種原因失傳,後又前往高坡反排習得此俗。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假如整個苗族居住地不是連成一個整體而是分散成各個定居點,某項文化一旦失傳則斷無再造之可能。
根據鼓藏詞記載,在祭祀結束封鼓之後還要請反排歌師唱贊鼓歌,苗語謂之「xangx niel」。我們有理由相信,反排的歌師應該是全程指導並監督整個儀式的開始至完成。幫助五河再造鼓藏文化,實際上是把原先因為變異的文化再次通過傳授者與學習者共同努力而獲得統一。
苗族祖鼓
三百年前的這場鼓藏的大會正是生苗區三大氏族內部自我調節的範本,這並不是歷史偶然的孤立事件,應該是有先例可依的社會活動。此類行為苗語謂之「qeb」,含有「撿起,學習」之意,例如「qeb hxak 學歌」,「qeb gix 學笙」。
根據筆者的訪談,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筆者家鄉南包寨曾有過一次「qeb gix」的活動,大約源於本寨蘆笙手 Jiex box ghaob 等人去世或者年邁的原因,原來的錫繡支系蘆笙無人吹,每次過年冷冷清清。後大家推舉 Bod ngul bif 等人帶著雞鴨魚肉前往隔壁巫密河支系懂熬寨習得蘆笙,從此南包改吹了巫密河支系的蘆笙調。
由上可知,表面上只是村寨之間的師傳關係,但是如果我們從更廣泛的文化視角來看,這是一個古老民族面對文化危機的現狀而自我癒合行為。
文化傳承
苗疆行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