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電機學院迎來首屆畢業研究生,與之隨行的是一份讓人驚訝的「成績單」:該校首屆工程專業碩士37人,共計申請發明專利38項,在國內各類刊物發文84篇。不僅如此,這批頭上沒有985、211光環的研究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熱捧:有人實習期間的收入就高達每月8500元,畢業時籤約的年薪達15萬元;有人被知名企業相中,直接落戶北京……記者從上海電機學院獲悉,首屆37名工程碩士目前基本都確定了就業去向,其中27人已籤署了上海市高校就業協議書。這些數字讓校方終於鬆了一口氣:培養電氣工程領域碩士層次人才,初戰告捷、旗開得勝。
沒有名校光環照樣能落戶北京
2011年10月,為滿足風電產業對高端複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上海電機學院被國務院學位辦列為「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成為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探索培養電氣工程領域碩士層次人才。次年9月,首批37名研究生入學。
上海電機學院為這批專業碩士制定的培養方案,和傳統的綜合類高校完全不同。兩年半的學習期中,一年為課程學習,一年為企業實踐實訓,還有貫穿學習始終的科學研究訓練。
張衛是上海電機學院首批獲得專業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之一,目前已經與金風科技研發部籤約。這家企業是國內風電行業的領軍企業,為了吸引張衛加盟,公司拿出了十分有限的在北京落戶的名額作為「誘餌」。須知,一般情況下,這是只有清華、北航等985、211高校的畢業生才可能享受的「待遇」。
「走上工作崗位有一個明顯的感覺:比起證書、學歷,用人單位首先看中的是動手實踐能力。」回憶在上海電機學院的學習,張衛感觸最深的是到企業的實踐學習經歷,「整個研究生期間,理論學習只佔總時間的40%,企業實訓實習佔了60%」。
2013年底,張衛在上海電氣下屬某企業實習,偶遇金風科技的一位工程師。有一次,雙方在交流中對某個問題的意見相左,開始激烈討論。這次學術觀點上的「衝突」,讓刻苦鑽研、大膽探索的張衛引起了對方的重視。分別時,張衛獲得了金風科技發出的實習邀請。到了這家企業後,張衛憑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動手實踐能力,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績:單獨完成智能微網中各個電源的PSCAD建模仿真工作,在金風科技兆瓦級微電網上驗證了模型的精確性;參與公司的重大研發項目;由於出色的工作能力,他還在這家企業帶領4個外籍博士共同研討微電網的經濟優化運行模式。
工學交替,提高職場競爭力
首批37名畢業生中,張衛並非孤案。這一批學生裡,有人在讀研期間在國內外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超過10篇;有人到上海的大型企業實習期間從事技術創新,成果獲得專利授權;也有學生組隊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比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摘得獎項。
上海電機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堅持「需求驅動、工學交替、定製培養」,該校探索、實踐電氣工程專業碩士培養,最大的特點是注重與行業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共建。
在與上海電氣集團籤約、建立校企聯合培養體制後,上海電機學院形成了一支陣容龐大的雙師型隊伍。學校目前擁有研究生導師38人、企業研究生導師52人。企業導師全部具有高級職稱,其中教授級高工20人、高級工程師32人。
校企聯手辦學的另一個好處是,研究生的實訓實踐和企業的實際需求直接對接。比如,上海電機學院首批研究生到企業參與風機關鍵部件實習、風機整機系統集成實習和海外風電技術實習,每一個項目均是精挑細選,滿足國家特殊崗位風電行業的職業需求。
目前,上海電機學院已建立各類研究生實踐基地37個,其中與上海電氣集團下屬企業建立了4個上海市專業碩士研究生實踐基地,在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學建立1個上海市研究生海外實習基地。現有校外實踐基地容納能力每年約300人,為落實不少於1年的研究生實踐教學提供了充足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