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張作霖應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出身於東北的一個貧苦家庭,年少時勇敢為父報仇就已經體現出了他的不凡之處。為了逃脫殺人的罪名,他被迫逃亡,在此期間歷經不少苦楚。戰爭爆發之後,為了生存下去,張作霖選擇了參軍,至此拉開了他的軍閥生涯。
一、一場誤會,張作霖與田中義一偶然結識
因為帶兵打仗十分出色,張作霖步步高升,最後統領數十營,雄踞東北,成為一代傳奇。到了1928年,由於戰敗,所以張作霖被迫出逃,乘坐火車離開北京。但是當火車剛到瀋陽附近時,卻發生了爆炸事故。日本人早早在此埋伏,最終張作霖中計身負重傷,之後不久便去世了。當這個消息傳出來之後,為之痛哭流涕、傷心難過的竟然還有日本首相田中義一。
田中義一之所以為人熟知,是因為他有一個著名言論稱,日本要想徵服全世界,首先需要拿下的就是中國。他曾經向天皇出謀劃策,討論如何徵服中國。由此可見,田中義一十分有野心,並且覬覦中國已久。他和張作霖很早之前就結識了。那時張作霖還只是一個土匪,當時被日本士兵誤抓,馬上就要處死的時候,是田中義一站出來救了他,就這樣兩人便有了牽連。
在這之後,張作霖一躍成為東北地區的掌控者,在大大小小的戰役中,田中義一都給予過幫助,他希望能夠讓張作霖的實力不斷擴大,最後統治全國,那麼自己只需要控制張作霖一個人就好。兩個人經過多次合作之後,關係也愈加親密,私下達成了不少交易,田中義一認為自己已經找到了傀儡人選。
二、痛哭流涕是真情流露,還是另有隱情?
他之所以為張作霖痛哭流涕,還是因為張作霖的死影響到了他入侵中國的計劃。當時田中義一認為,要想最終統治中國,要儘量避免採用武力方式,而是需要建立傀儡政權,來相互制衡,將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分離出來,並且掌控在日本人手中。之所以選擇這樣做,是因為日本人擔心,一旦戰爭打響,英美大國也會參與其中瓜分利益,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平分裂,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要想實施這一計劃,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張作霖,田中義一希望通過控制張作霖將東北地區控制在自己手中,進而實現徵服中國的目標。現如今張作霖已經被炸死,自己的計劃缺失了最關鍵的人物自然無法繼續推行。
之所以日本人選擇炸死張作霖是因為雖然在所有軍閥中,張作霖和他們走得最近,但是由於後期他權勢日益擴大,所以和日本人的關係也發生了轉變,沒有當初那麼事事順從。當時日本人想要拉攏他一起對抗老蔣,但是沒有想到竟然被嚴詞拒絕,張作霖給出的理由是,他絕對不會做賣國的事情,並且揚言自己不怕打仗也不怕死。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日本人意識到,張作霖已經不會甘願聽任他們的控制,並且日後極有可能成為他們的強勁對手,與其讓他勢力日益壯大,還不如親手解決掉。就這樣,日本關東軍十分反對田中義一的計劃,並且認為要想最終徵服中國,不可避免的會使用武力,就這樣關東軍開始密謀如何能夠順利拔掉這個眼中釘。在他們看來既然不能為自己所用,就需要儘快剷除,否則日後就有可能成為自己強勁的對手。
三、棋差一招、滿盤皆輸
最終在張作霖撤離北京時他們實施了自己的計劃,張作霖被炸死之後,意味著傀儡計劃全盤失敗。田中義一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十分的悲痛,認為是關東軍不聽指揮、不按計劃行事,導致了和平佔領東北地區的計劃失敗,他也因此感嘆:一切都完了。
但是當時大多數人都站在自己的對立面,宣揚用武力解決問題,就這樣田中義一孤立無援。最終無奈之下,他只能承認這件事情是國內張作霖的敵人所為。由於自己的計劃失敗,田中義一也終日鬱鬱寡歡。
田中義一之所以會傷心,並不是因為善良或者是懷念張作霖,而是因為自己的計劃受阻。對於他來說,張作霖不過是一個利用的對象,雙方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在相互利用。張作霖出意外意味著他的計劃全盤失敗,因此也就失去了話語權,成為一個名存實亡的首相,因為計劃失敗,田中義一一直鬱結於心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