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視劇市場日益萎靡,主要原因還是新生代演員撐不起大梁,流量明星當道,耍酷賣萌瞪大眼,讓人很難有追劇的欲望,這也側面加速了娛樂節目的高速發展,甚至衍生出了細分領域的綜藝秀,比如競技類綜藝《跑男》、《極挑》,選秀類綜藝《偶像練習生》和最近爆火的《浪姐》,還有親子類綜藝《爸爸去哪兒》,甚至還有婆媳類綜藝《婆婆和媽媽》……#綜藝分享#
其實說起綜藝節目,必須說一說灣灣娛樂圈,畢竟臺灣省的節目是出了名的敢玩,早在上世紀80年代,泛娛樂類節目才剛開始萌芽,灣灣就已經有了《龍兄虎弟》一類的節目,尤其是有著「汙王之王」稱號的費玉清老師更是該節目的常駐嘉賓之一。
不過被《康熙來了》後來居上,成為灣灣最具影響力的綜藝節目,發展至如今早就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模式,和內地綜藝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通常不會邀請那些名氣極大的明星來做節目,而是請一些網紅或者素人參加,不僅出場費用低,而且為了紅也比較放得開、玩得起,既稱得上物美價廉,又 不缺看點,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隨著內地綜藝近乎誇張地崛起,灣灣娛樂圈也越來越難混了,許多藝人開始北上發展,於是製作單位就打起了歪主意,還是一如既往地邀請一些名氣不大的女明星,在節目現場和男嘉賓曖昧互動,甚至做出一些具有暗示性的動作,憑藉類似的操作提升收視率,嘗到甜頭後很多製作單位爭相效仿,進一步降低底線,尺度也越來越大。
其實大家都明白,綜藝節目都是有劇本安排的,觀眾看到的只是節目組想要給觀眾看的,為了出名,一些小網紅和素人對節目組的安排和要求也幾乎是有求必應。所以如今灣灣的綜藝節目尺度相對較大,對於節目組來說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收視率,對於願意參加的女嘉賓來說,有機會提升人氣一夜成名,幾乎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只是對於觀眾來說有些不公平,雖然有著自主選擇看與不看的權利,但這樣的節目對社會風氣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尤其是對那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來說影響更大。所以光是靠這些沒有底線的噱頭是無法長久發展的,還是希望他們能沉下心來打磨打磨綜藝節目的質量吧。
小夥伴們對此有什麼不同見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