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完了迪士尼的《沉睡魔咒》系列,對迪士尼的真人動畫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剛開始聽到《沉睡魔咒》這個名字的時候,並沒有和我們兒時看過的《睡美人》故事聯繫在一起,還以為是一個新的故事。但是看完之後才發現,其實就是睡美人的翻版,第一部幾乎就是把睡美人的故事情節由王子吻醒公主改成了由下咒語的巫婆吻醒了公主,並且由此引申出包容與愛的主題。
可以說,論劇情的狗血程度,這部電影可以跟某些韓劇的套路相提並論了。故事的情節大體就是精靈國的女王愛上了人類的一個男子,兩人私定終身,但是這個人類的男子卻經不住世俗的誘惑,離開了精靈王國。而此時人類國王在進攻精靈王國的戰爭中戰敗重傷,死前立下遺囑,說誰要是能殺了精靈國女王就可以娶他的公主並且繼承王位。這位人類的男子為了能夠得到王位和公主,於是再次來到精靈王國,重新取得了女王的信任,並且給她下了藥,在她沉睡期間,殘忍地割掉了她的翅膀。
女王醒來之後發現自己被騙,悲痛欲絕,於是滿腔怒火,要找男子報仇。而正好此時這位人類男子已經繼承了王位,並且娶了公主,還和公主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小公主。在公主受洗的那天,許多仙子來給公主祝福,而這位精靈國女王也來了,於是就有了我們聽到的那個睡美人的故事,公主被詛.咒在十六歲那年會被紡錘扎傷手指,並且從此沉睡不醒,除非有真愛之吻將她吻醒。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國王下令燒毀全國的紡車,並且把小公主交給三位仙子撫養,而這三位仙子卻沒有那麼稱職,甚至連給公主餵奶都不會。狗血的劇情來了,那位給公主下咒的精靈國女王不忍心看到這位小公主這麼小就被餓死,於是就一直默默地陪在她身邊照顧她,漸漸的被這個人類小公主的純真與善良所打動,她決定收回詛.咒,可是她沒有想到的是,她下咒的時候曾說過:這世間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改變這個詛.咒,哪怕連她自己都不行。而另一邊小公主卻和這位女王越來越親近,甚至稱她為「仙女教母」,直到她不小心知道了自己被最親愛的教母下了詛.咒。
她悲痛欲絕,難以接受這個事實,在森林中徘徊,遇見了一位一見鍾情的王子。她決定回到王宮,去見她的親生父母。回到王宮之後,詛.咒應驗了,她被紡錘扎傷手指,昏睡不醒。而精靈國的女王卻來到人類王宮,想要破除詛.咒,救回公主。她找來了那個人類的王子,讓他去吻公主 ,可是公主沒有醒。她很絕望,因為她當初下這個詛.咒的時候,就是知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真愛之吻。於是她帶著悲痛又絕望的心情,給了小公主一吻。這時奇蹟出現了!小公主甦醒過來了,衝她微微一笑,兩人相擁而泣。
以上就是《沉睡魔咒1》的大致劇情,完全就是改編版的《睡美人》,只是改編的不僅狗血,而且喪失了童話應有的意味。而在《沉睡魔咒2》中,劇情更是毫無新意,講的就是第一部的小公主和人類王子相愛,但是王子的母親卻要消滅精靈國的所有精靈,於是設下了各種陷阱,致使精靈國的精靈們幾近滅族,本來精靈國的女王能夠反敗為勝的,但卻因為小公主的婦人之仁,死在了王子母親的手中。但故事的大結局為了體現愛與和平這個主題,將女王復活了,並且對於王子的母親這個罪行累累的惡人,只是把她變做了一隻羊作為懲罰。
看完之後實在有些憤懣,不知道是已經過了看童話故事的年紀,還是因為按照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我已經到了後習俗水平的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對於殺人償命這件事情,一直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而對於一個殺了那麼多精靈的惡毒女人,對她的懲罰卻如此輕描淡寫,實在讓人難以接受。這不該是一個應該被傳播的價值觀,我們的理念不該是正義永遠不會消失嗎?
但轉念一想,或許是為了照顧到兒童的觀影感受,所以在電影中避免那些血腥的畫面。但是倘若這真的是要給孩子觀看的動畫電影,這樣的世界觀是否合適?孩子的心靈純真無暇,需要向他們展現一些真善美的事情不假,但是刻意粉飾太平真的有必要嗎?孩子內心有自己的道德尺度,他們也能判斷好人和壞人,對於壞人的放縱與輕饒是不是也會對他們尚未形成的價值觀產生不好的影響?
近年來,我們的部分家長似乎對孩子有過分保護之嫌。從兒時動畫《虹貓藍兔七俠傳》被家長舉報下架,到近年來的《喜羊羊與灰太狼》被家長舉報吃羊有暴力嫌疑,再到最近大火的兒童探險類著作《查理九世》被舉報有恐怖元素,不適宜兒童觀看等,這些舉動似乎正在讓我們的孩子慢慢遠離真實的世界,活在大人們為他們精心創造的「美好世界」中。
可是這樣做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孩子終歸是要認識現實世界的,哪怕你將他保護得再好,他也終究要面對人世中的種種險惡與困境。且不說這些兒童文學作品中有多少不合適的元素,能對孩子產生多大的不良影響,光是它們的正面影響就應該讓它們繼續流傳下去。
《虹貓》系列通篇都是在給孩子們灌輸俠義之情,讓孩子們懂得朋友的珍貴;《喜羊羊》系列主線就是讓孩子們開動大腦,如何脫離險境,更有甚者,作為反派的灰太狼也有許多值得孩子們學習的品質,比如關愛家人,肯鑽研,永不放棄等等;《查理九世》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兒童探險故事集,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在這些故事中被無限擴展。個人私以為,我國向來在科幻文學領域少有成就,很大的程度上跟我們的兒童缺乏想像力有關。而目前的情況是,我們正在一步步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判斷力。
眾所周知,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能夠對孩子的一生都產生重要影響。而目前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卻停留在低齡化和缺乏思想性的階段,以迪士尼的真人動畫為例,主要還是在改編童話,故事內容毫無新意,而我國的兒童文學作品卻發展受限,對兒童的想像力和開發力遠遠不夠。若要改變這一現狀,今後的兒童文學作品一方面要放開一些界限,相信我們的孩子能夠有自己的判斷力;另一方面在內容的創作上,更應該注意人物形象的豐滿程度,哪怕是一個壞人,也要交代清楚他的故事,至少讓孩子們知道他們並不是生來就是如此壞的。
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通過立體化的人物形象讓孩子們感受到現實世界,能夠對一些人一些事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才是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該有的樣子。對於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畫,可參見桐華的《雲中歌》和王倦的《大宋少年志》。
希望未來的兒童文學作品會越來越好吧!